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五節 創新人才培養與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節 創新人才培養與心理健康教育

造就和培養創新人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人才培養與心理健康教育有無聯系?若有,又是如何相互促進的?這是當前教育界極為關心的一個課題。

 

一、創新精神與心理健康

 

創新精神或創新意識屬于創新素質結構中的動力系統,主要包括好奇心理,探究興趣,創新的動機和需要,對新異事物的敏感,對真知的執著追求,對發現、發明、革新、開拓、進取的百折不撓的精神。這是進行創新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那么,這股創新的動力從何而來?我們可以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找到答案。

 

馬斯洛認為,當個體的某種需要長期得不到滿足時,身心就會失衡,產生心理病態。因此,所謂個體心理的不健康,其實質就是其心理上的某種需求(如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長期處于匱乏,因而形成一種心理病態。根據他的觀點,較低層次需求的匱乏,會直接阻礙個體更高層次的需求(如自我實現的需要、求知和美的需要)的產生和增強,而這種更高層次的需求恰恰是創新精神的原動力。自我實現的本質是人的潛力和創造力的發揮。換言之,人們創造性的發揮,可以說是他自我實現需要被激勵時所表現的特征,是其能力發揮的最佳狀態。由此可見,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之一就是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一個支持性的環境。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中,還存在著獨立的第二層次的需要,即認識與理解的需要,它們也可構成個體與生俱來的最原始的創新的原動力。同時,由于人的需要多種多樣,心理健康的狀況也因人而異,這樣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的表現形式也勢必多樣化,但有一點是共同的:要充分發揮人的創造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二、創新能力與心理健康

 

創新能力屬于創新素質結構中的認知系統,主要包括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想象能力,創造性地計劃、組織與實施某種活動的能力。在思維過程中,與創新活動關系較為密切的有發散思維、直覺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發散思維與輻合思維相對,意味著人們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組織眼前的信息和記憶系統中存儲的信息,產生出大量獨特的新思想。直覺思維則與分析思維相對,是人們在面臨新的問題、新的事物和現象時,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斷的思維活動,是邏輯思維的凝結或簡縮。與常規思維相對,創造性思維則是個體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方式。想象過程,尤其是創造想象,是根據一定的目的、任務,在人腦中獨立地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另外,創新活動的實施能力與我們通常所講的問題解決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

 

以上簡要介紹了創新活動所需的各種能力,但是,這些能力與個體的心理健康有何關系呢?心理學家指出,具有天賦創造力的人(如莫扎特等),其創造力的發揮程度不取決于心理健康或基本需要的滿足。然而對一般人的創造力而言,心理健康或基本需要的滿足又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進行創造性活動的時候,情緒就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鎮定、樂觀的情緒有利于創造性活動的順利進行,使聯想活躍、思維敏捷,提高創造效率;而焦慮不安、悲觀失望、情緒波動,容易抑制思路,有礙于創造性活動的進行。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有九種不良情緒困擾著人們創新活動的進行和創新能力的發揮:害怕,不痛快,懊悔,孤獨感,無信心,生氣,失望,難過,挫折感。吉爾福德(JPGuilford)的研究表明,盡管每個兒童具有巨大的創造潛能,但由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兒童比其他兒童善于對待他人的批評和社會的壓力,并對此采取更為合理的取舍,因而他們在創造力的測驗中成績更高。由此可見,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更好的發揮。

 

三、創新人格與心理健康

 

創新人格屬于創新素質結構中的個性系統,即創造性人格,主要包括獨立性、批判性、靈活性、幽默感、洞察力、責任感、事業心、自信心、頑強的毅力,能經受挫折、失敗的良好心態,以及堅韌頑強的性格。創新型人才所具備的人格特征,在其創新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且健康人格的建構本身也屬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

 

早在20世紀70年代,任朱利和瑞斯就指出,“天才”兒童就是那些具有中等以上智力、較高的責任心和較高創造力三方面特征的兒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查子秀教授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超常兒童的心理結構通常是智力、創造力和非智力三種成分的獨特組合,其中智力是發展的基礎,創造力是發展的高度,而個性心理則是發展的動力和支柱。查子秀《超常兒童心理與教育研究15年》,《心理學報》1994年第4期,第337~346頁此外,研究者曾對創造力得分高的學生進行了人格測試,發現他們在智慧性、樂群性、敢為性和低緊張性等特征上得分也較高。陳國鵬等《我國中小學生創造力與智力和人格相關研究》,《心理科學》,1996年第3期,第154~157頁對于創新人格特征,有研究指出,自我實現和其他人格變量,如態度、動機、價值觀、自我認識和自我控制等,可以預測具有高創造性的智力超常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Pufal-Struzik, I Self-actualization and other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s predictors of mental health of intellectually gifted students. Roeper Review, 1999, 22pp4-51這說明創新人格特征與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但也有人認為,“天才”的心理并不健康,比如海明威、梵高在功成名就之前或之后,就表現出各種心理失調或心理疾病。其實,二者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有許多有助于創造的個性特征,如對現實不滿、喜歡冒險、敢于挑戰、我行我素的個性特征,被社會拒絕或排斥,而那些敢于向權威挑戰、“有點兒古怪”的“天才”們,正是長期生活在強大的壓力下,才會出現各種心理失調或心理疾病。這一現象應從他們的成長背景和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去理解和解釋。當今,許多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們大多出自于歐美國家,這與崇尚個性、張揚個性的歐美社會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對創新人才的創新人格的培養途徑之一,就是對其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知識積累、創新活動與心理健康

 

扎實的知識基礎也是創新人才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雖然在某些時候,知識中的條條框框會成為創新活動的桎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個體靈感的迸發,但幾乎所有創新的發生,大到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小到各種電子元件的發現,無不建立在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厚積而薄發,便是這個道理。正如牛頓所說:“我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豐富、系統的知識獲得,與創造性傾向和心理健康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查子秀等采用林幸臺修訂的威廉斯創造傾向量表(該量表包括冒險性、好奇性、想象力和挑戰性四個維度),分析了創造傾向與學業成績的關系。結果發現,語文與挑戰性相關,而數學與冒險性、想象力和挑戰性相關。俞國良等在對學習不良兒童的大量研究中,發現與成績好的學生相比,成績差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更低,如更多地感受到自卑、孤獨、抑郁、焦慮、緊張、自我概念混亂、人際關系不協調、對學習厭倦和逃學等。俞國良《學習不良兒童的社會交往、自我概念與社會行為》,《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第76~83頁盡管不是所有的學習不良兒童存在心理健康問題,但是其中的大部分的確比常人有更為嚴重的心理與行為問題。人們在給學習不良者提供幫助和進行治療時,應首先確定其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這樣在學業技能改善等方面的努力才不至于付之東流。在學習不良者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解決之前,對其學業的幫助是難以奏效的。這從反面說明,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對知識積累和學習有重要影響。據此,我們可以認為,心理健康水平與學習成績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從而進一步對創新活動以間接方式產生影響。

 

五、教育創新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正是由于創新素質與個體的心理健康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在學校教育工作中,要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創新教育的理念指導下,積極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俞國良《創新教育理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學研究》2002年第1期,第40~44

 

心理健康的實質是指個體各種心理機能的協調和完善,以及以最佳組合發揮作用;創造力或創新素質作為人類心理機能的最高表現,其發展水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概言之,心理健康是個體創造力、創新素質發展和發揮的基礎。學生只有在其認識能力穩步發展、社會性發展正常、各種心理機能發展協調的前提下,才能發展創造力或培養創新素質。同時,創造力的發展也為學生適應社會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使其能以更充分、更持久的熱情投入到創造活動中去,從而又進一步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正是這個原因,心理治療家們把創造力的培養看成一種心理療法。我們認為,為了促進學生創造力、創新素質發展,維護和保持其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心理疾病,可以把以下幾方面作為突破口。  

 

(一)培養學生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興趣是人對某事物的特殊的認識傾向,它促使個體去積極地學習和探索新事物,并從中得到心理滿足,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使身體和大腦協調活動,最后實現對環境的全面適應。對新事物不斷學習和探索是創造性人才的共同特征,因此,興趣是學生從事創造活動的心理動力之一。它有利于創造性人才智力的充分發揮,增強他們的創造性動機,提高其觀察事物的敏感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從而提高創造的效率。而且,學習和探索新事物的興趣能幫助學生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完成創造活動。培養學生對探索新事物的興趣,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協調發展

 

實現個性的全面發展,以適應社會生活,就必須很好地培養自我意識,即通過自我認識、評價來分析自己的能力,通過情緒體驗和調適保持健康的情緒生活,通過自我監督和自我監控組織良好的行為方式。具體表現為:學會從自我評價和外界評價中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樹立自信心,獲得自我認同感;自我控制方面,善于為既定的目標而克服困難,迫使自己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善于抑制自己的沖動行為。其中,關鍵的是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顯然,一個有創造力的學生的自我意識系統應是協調而獨立的。家長和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形成獨立的自我意識系統,這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關系對創造力或創新素質的培養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只有善于與人交往、人際適應良好的人,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所從事的工作,并在與人交往中吸收別人的長處,開闊眼界和增強心理上的安全感。對此,應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方面入手。在認知方面,正確認識自己人際關系的狀況;在情感方面,建立對他人積極的情感反應和體驗;在行為方面,適應各種人際關系環境,與同伴和成人進行積極的溝通。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發揮群體智力效應的重要條件,而群體智力效應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群體人際關系的和諧程度。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就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適應能力,幫助他們正確地了解自己、評價自己、了解他人、尊重他人。

 

(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創造性的活動是對習慣的一種挑戰,難免有人不理解,甚至予以打擊。而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心理承受力較弱,這就要求他們正確對待他人的批評,學會自己強化自己的創造性想法和活動,而不要因為他人的批評、嘲笑去壓抑自己的創造力。要學會主動適應社會和生活的各種變化,提高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其中對挫折的耐受能力是這種能力的重要表現。在幫助自己強化創造性的同時,還要學會分析他人的批評,從中發現合理的成分,加以吸收利用,同時認識到創造性工作一般不會一次成功,可能要經過多次的失敗,因而要提高對失敗的承受力,培養堅強的毅力,以促進創造力或創新素質的發展。

 

總之,在教育觀念上,要樹立起教育創新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這樣的理念,把兩者都擺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在對教師的培訓上,使他們意識到教育創新是一種理念,這種理念的有效實施有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實踐。此外,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如課程的設置、管理和評價,也應適當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從而更好地體現出教育創新的時代特色。一言以蔽之,教育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子系統。只有在心理健康教育切實有效地實施的基礎上,教育創新的目標才能全面穩妥地得以實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總結
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工作總結
讀書筆記:創新教育與德育創新
創造性人才特征與教育模式再構 林崇德
從創新拔尖人才的特征看青少年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
淺談教育改革與教育創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江县| 柳州市| 马鞍山市| 柳林县| 井陉县| 西平县| 浦县| 鄂伦春自治旗| 合江县| 泰宁县| 岐山县| 建宁县| 宣恩县| 德保县| 阿克| 华亭县| 新巴尔虎左旗| 化州市| 通道| 衡山县| 漳平市| 阿图什市| 克东县| 新乡市| 开阳县| 平谷区| 牙克石市| 临海市| 磐安县| 株洲市| 富宁县| 屯门区| 左云县| 岳西县| 辉县市| 龙泉市| 句容市| 郓城县| 兰考县| 盐亭县| 修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