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太祖稱帝前,對于君主的后宮尚無一套完整且系統化的編制,當時將宮闈編制暫定為:
于關外稱帝后:
清太宗于關外盛京稱帝并建國號大清。同時改宮制為五宮制(又稱崇德五宮):
另置女官,依明朝“六局一司”[1]之舊制。 但以上的設置都只在議定的階段,從未真正的實行過。
而現今在史料中普遍為人所知的編制,則是在康熙帝時才大致完備[2]:
清入關后,后宮妃嬪主要來自滿、漢、蒙八旗女子。她們通過八旗選秀制度選進皇宮,成為皇帝的妾室。或者在親王登基后,他的妾室通過冊封,成為妃嬪,擁有新的封號。除此之外,極少數的女子通其它方式成為皇帝的妃嬪。如乾隆帝的容妃,入宮后被封為貴人,后累進為妃。
皇后一是皇帝成年后大婚直接冊立,二是由妃升冊為皇后,三是親王登基,嫡福晉冊立為皇后。由于康熙后實行密儲制度,僅有孝哲毅皇后和隆裕太后是皇帝大婚直接冊立為后的。
秀女每三年一選,各旗適逢選期時,需為旗中適齡的未婚女子編交名冊,之后統一送入宮中備選。在選秀日期訂定后,再由各旗將旗下各族女子分成數輛馬車載往宮中進行初選。
初選以外貌儀態為主,由總管太監每數人一組的進行。初選通過者,可留下寫有姓名的木牌子(稱留牌子)。 復選除了更加嚴細的審視外貌,同時也考查秀女的手藝,(如女紅、灑掃應對等),未通過復選即遣送出宮(稱撂牌子),并由原車送回。
通過復選者,在準備期過后,便直接進宮成為低階嬪妃(答應、常在及貴人)。由于是三年一次的定選,因此有時年事已高的皇帝常會將秀女賜給近支宗室為妻。
八旗秀女選時還規定,姑侄、姊妹不得同選,但仍不時有姊妹或姑侄同侍一帝的情況,尤其是在清前期,如皇太極的孝端和孝莊兩后就互為姑侄;清末光緒帝的珍妃、瑾妃,實為異母姊妹。
因雍正帝改以養心殿為寢殿,連帶的使皇后烏喇那拉氏也不再居于皇后中宮的坤寧宮,改以東西六宮之一為居所,往后行成慣例。
后妃所居的東六宮和西六宮,會依居住在內的嬪妃之等級差異,而設置一定數量的宮女、太監服侍。通常寵妃能獨享一座宮院。不受寵或低階的嬪妃,通常會被安排同住在較冷僻的宮院。
清朝后宮中的宮女主要來自內務府選秀女。內務府每年選一次秀女,對象為下五旗的滿族女子,年齡約在12-15歲不等。同樣的在經過和秀女幾乎相同的手續后,被選中的秀女便入宮成為宮女,并分配至各宮殿服務,服務期間等級和年資可按月得到賞錢(薪資)。
這些宮女在宮中服務五到十年不等,便放出宮回家(除非期間受寵幸而成為妃嬪),在她們出宮的同時,便由新選進宮的宮女接替。而在宮中服務的期間,若是有幸得到賞賜,出宮也可一并帶走,而依慣例,清宮在宮女出宮時會送上數十兩銀子,作為出宮后的妝奩,因此入宮為婢,不但可按月得到賞錢、又可順便學習宮中的規矩,因此許多富貴人家,都視為一種婚前的新娘修行。但如果在服務期間身有重病、犯下大錯、過于笨拙等,則立即遣送出宮。
皇太后:12位
皇后:10位
皇貴妃:8位
貴妃:6位
妃:5位
嬪:4位
貴人:3位
常在:2位
答應:1位
清朝太監通常是由漢人擔任。
清廷對宗親的妻妾都會按制度進行冊封,對封號、待遇和人數有詳細的規定。
封號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