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 昌 夫
一般認為,要想身體好,就要多進行體育運動。這里的運動當然是指人的外在形體運動。
果真如此嗎?從養生學看,其主體上是偏于錯誤的。
很多人或許不信,并表示反對,因為國家都提倡體育運動,因為俗話也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天主生物故恒于動,人有此生亦恒于動。”(元朱震亨《格致余論》) “生命在于運動”(伏爾泰)。
請問,運動員長壽嗎?盡管運動員肌體強壯,但他們肌肉和筋骨大量的運動,除傷筋痛骨外,必然促使細胞提前老化,體能預支,好些人一退役就體質大降。整個的看,運動員的平均壽命在正常水平以下。
中國女性平均壽命(74歲)為什么長于男性(71歲)?其一大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女性多數安于家庭,合于生命之道:相對說來,一是做家務更多,家務活的特點是有運動,但勞動強度小,伸筋健骨;二是心神方面更有一份安定,精神上不象“男主外”那樣的時有激蕩;三是更有慈愛心和平常心,侍親、相夫、教子,對人生不會過高奢望。
中國書畫家長壽是有內在原因的。習書學畫,調息養氣,悅情暢意,煉氣安神,外煉形體,內養心性,動靜相適,氣血順暢,形神共養,正順應了生命體的需要。
形體的運動當然是應該的和必要的,何況生命本就是一種運動狀態和運動過程。
但根據現代科學研究發現,運動對健康的影響,主要是加快血液循環的速度,可以使一些閉塞的經絡因而暢通,特別是對于心包經的打通有很好的效果。心包經的通暢,可以強化心臟的能力,提升人體的免疫功能,也會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人體廢物的排除。但是并不會增加人體的血氣能量。
所以,形體運動有個目的,有個度,它只能是在保障人體筋骨的舒活,引導體內氣血運行通暢的意義上進行,做到與靜養相合,達到動靜相宜,益氣調息,和調臟腑,通暢經絡,協調平衡,形神共養,以維護生命的目的。因此,運動應以舒緩而非激烈的太極、氣功、體操、健身舞之類為最合適,比如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后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太極拳、氣功與西方的拳擊運動相比,就絕不僅僅是一種肌肉和骨骼的運動,而更包括了精神的運動、情感的運動、心靈的運動,是感性和理性的協調導引運動。超出導引這一意義范圍的運動,必然勞累、拖累形軀,耗散精神,無益于生命。養生不提倡極限運動的刺激。
人作為一個生命體,除了肉身形肢外,還有精神意氣,是形神一體(否則就是軀殼一具,而非生命)。“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適量的形體運動能讓身體氣血導養得理,全身守神;過分運動則使人心神減損,耗能傷命。因此說,保精、養氣、守神,是養生延命的主體與關鍵。
“一生淡泊養心機”,養生當中,最重要的是養心性。情志過激,勢必禍及生命。“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
人應清虛靜泰,少私寡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這里有個中西生命哲學的問題。
西方人只見有形之物,沒有無形的神、氣之類概念,故對待生命也只講運動養生與飲食、醫藥養生,而無所謂精神養生;而中國人則不僅講求運動養生和飲食、氣功、房事、醫藥養生等生理養生,更講求心理養生,乃至更高層次的哲理養生。
西方人原始思維中將世界看成是靜止的物,運動是對靜物的鍛煉,是靜物的活躍與升華。所以西方醫學中將人也當成物,象拆零分解機械器物一樣地將人體生命進行解剖、手術,不容分說,強權意味重。
而中國人則不同,其原始思維中的世界本就是生命體,本就具有運動的屬性。陰陽五行,春夏秋冬,都是運動變化的:氣、勢、意、念更是變幻不居的。人的形體可以是靜止的,而其內在的神、氣是變化莫測的。人作為萬物之靈長,為氣神所鐘毓。
對比中西思維理念,中國人將天地、時空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將自然與人自身都看成是生命體,主張天人合一,顯然是更合乎生命之道的。運動養生與飲食、醫藥等生理養生還只是著眼于外在形體,比較起著眼于內在心神的心理養生來說,當然是等而下之,更別說深入人生命“骨髓”的哲理養生了。可見,心理養生比生理養生更可靠,靜養生比動養生更可靠,運動訓練形體,靜泰休養精神。
放眼而觀,從宏觀的時間與空間上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也是渺小的,而容置其身的天地宇宙卻是永恒的,廣大的,無窮無盡。人生之來雖不能卻,生之去也難于止,以有限之身體,置于無限之宇宙,當然是白駒過隙。如不能怡養自身精神,或吸聚天地之精氣為人體所用,以全生命,反而以脆弱之身軀,拼命運動,發散精神,以有限付流于無限,以渺小沒身于大海,豈合生命大道?
“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晉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生命主要靠益氣、保精、攝神,順天時,適地理,和陰陽。中和必壽。在此前提下,再去考慮怎樣進行靜養和動養,以及哲理養生。在運動養生方面,原則是視心神所需,為暢通氣血服務。“《中經》曰: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又“嚴君平曰:游心于虛靜,結志于微妙,委慮于無欲,歸指于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晉陶弘景《養性延命錄》)。
有道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氣是更關乎生命有無的。所以說,既要適量的外在形體運動,以保障人體筋骨的舒活,導引內在氣血的暢通,更要養心立德,恬淡少欲,清虛靜泰,做到保精、養氣、守神,修德、納氣,以靜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