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的十三個經(jīng)典味道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包括豆面糕、艾窩窩、糖卷果、豌豆黃、糖耳朵、糖火燒、面茶、焦圈、馓子麻花、奶油炸糕、姜絲排叉、炒肝、薩其瑪?shù)?,口味與眾不同,各有特色,成為北京小吃的亮點。
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面糕,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后,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發(fā)黃米面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搟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餡或紅糖卷起來,切成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艾窩窩
艾窩窩,用糯米洗凈浸泡,入籠屜蒸熟,晾涼后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歷年間流傳下來的“窩窩”。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風(fēng)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卷果主料為山藥、大棗,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因其有滋補作用,成為飯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豌豆黃
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凈、煮爛、糖炒、凝結(jié)、切塊而成,傳統(tǒng)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以仿膳飯莊所制最有名。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于春季廟會上。
蜜麻花,又名糖耳朵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后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蜜麻花棕黃油亮,質(zhì)地綿潤松軟,甜蜜可口。與蜜麻花相似的還有蜜篦子,原料配制與蜜麻花完全一樣,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搟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后過蜜而成。
糖火燒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歷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后傳入北京, 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面茶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面茶,干姜麻醬總須加”。 喝面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zhuǎn)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制作面茶需在芝麻醬中倒入少許香油,經(jīng)過香油的稀釋,味道會更加的香濃。
焦圈
焦圈,有種酥脆油香的味兒。炸焦圈,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的感覺。焦圈的制作,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頭下油鍋,隨即用筷子從中間撐開,使之成手鐲形炸至棗紅色出鍋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馓子麻花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制作比較麻煩,炸時鍋內(nèi)花生油五成熱,拿著馓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后,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馓子麻花顏色棕黃,質(zhì)地酥脆,香甜可口。
奶油炸糕
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yǎng)的小吃品種,呈圓形,外焦里嫩,香味濃郁。制作時抓一塊面,用手指在中間按一個坑兒,包進豆沙餡,將口封嚴,隨包隨入溫油炸至金黃色。此種炸糕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很受歡迎。還有一種燙面炸糕,包上用紅糖、桂花、面干拌勻制成的餡兒,用溫油炸。此種炸糕外焦酥,里軟嫩,易消化。
姜絲排叉
姜絲排叉,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它要用鮮姜去皮跺成細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礬末,一起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面團。用鮮姜去皮切成細絲,放入白糖,開鍋后放飴糖、桂花,繼續(xù)熬開后移小火上,將炸得的排叉入姜絲熬出的桂花飴糖中過蜜。過蜜后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
炒肝
炒肝作為北京傳統(tǒng)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jīng)問世百余年了。炒肝做法很簡單,將洗好的肥腸切段煮熟,出鍋前加入肝片、味精、醬油、醋、水淀粉及蒜泥等,具有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的特點。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著碗底,轉(zhuǎn)著圈嘬,好處是腸、肝和芡汁分布均勻。
薩其馬
薩其馬,清代清朝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將面條炸熟后,用糖混合成小塊,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松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