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興趣來看,由于每個人所生活的環境、家庭背景、接觸到的人或事物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興趣,就學生的學科興趣而言,至少可以劃分到二十多種,如數學興趣、文學興趣、經濟學興趣等(參看第三部分)。一般來說,對感興趣的學科,投入和保持的時間較多些,形成了優勢興趣中心。不感興趣的學科,雖然因為要考試,也必須多花費時間,但一旦結束考試,可能很快就放棄。對于中學生而言,學科興趣經歷了從不穩定到穩定、從不確定到確定,從廣泛到專一的過程。
從動機來看,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可以分為文學、藝術、社會管理、研究、技術、常規等類型的動機(參看第四部分)。如有的學生,認為一生中做個文學家或文字工作者更有意義;而有的學生認為,做個技術專家更有價值。正因為動機表現不同,使人們在不同領域中,發揮了不同的潛能。
從能力來看,對學生而言,常常用九大能力來刻畫具有不同能力的人。它們是一般學習能力、言語能力、數學邏輯能力、空間判斷能力、形態知覺能力、文秘能力、運動協調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等(參看第五部分)。如有的中學生才十幾歲,卻寫出了洋洋灑灑數萬字的小說,語言貼切、豐滿,讓人看了是一種享受,然而也許他的數學邏輯能力卻糟糕。有的學生可能很早就表現出了音樂天賦,人際關系能力卻可能不高等。
從個性來看,對于16歲以上的人而言,通常可以用16種個性特征來刻畫,它們是:樂群性、聰慧性、穩定性、有恒性、興奮性、恃強性、敢為性、幻想性、實驗性、憂慮性、緊張性、獨立性等(參看第五部分)。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每個人的個性都不相同,個性的優勢和弱勢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