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文森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 點擊數: 393 更新時間:2007-5-27
◆“三維目標”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種目標。
◆強調“三維目標”并沒有輕視“雙基”。
◆“過程與方法”意味著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實質就是關注人。
■余文森
“三維目標”是新課程的“獨創”,是新課程推進素質教育的根本體現,它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堅實的操作性基礎。可以說,“知識和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學會,“過程和方法”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會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維度的目標立足于讓學生樂學,任何割裂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維目標”是三種目標嗎?
“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種目標,就像一個立方體的長、寬、高一樣。首先,“三維目標”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統一指向人的發展。其次,“三維目標”是交融互進的。相對于人的發展這一總體目標,任一目標都不能脫離整體而單獨優先發展,缺失任一維度都無法筑成完整的人的發展的金字塔。其中,“知識和技能”目標只有在學習者的積極反思、大膽批判和實踐運用的經歷過程中,才能實現經驗性的意義建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只有伴隨著學習者對學科知識技能的反思、批判與運用,才能得到提升;而“過程和方法”,只有學習者以積極的情感、態度為動力,以知識和技能目標為適用對象,才能體現它本身存在的價值。再次,“三維目標”不是均等存在的。人的發展是“三維目標”的整合,缺失任一維度,都會使發展受損,但這并不意味著“三維目標”對人的發展的貢獻是等值的。因而,著眼于人的發展的教學要根據各學科的特殊性和學生原有基礎有所側重。
強調“三維目標”是否意味著否定“雙基”?
“三維目標”并沒有把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排斥在外,也沒有輕視它們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問題在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教學中是如何完成的,學生在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中處于什么地位。
新課程重視知識和技能的教學,與傳統的“雙基”教學有本質區別。傳統的“雙基”教學是一種以知識和技能為本位的教學,這是我國教育的傳統和優勢。然而,即使是正確的必要的基礎,也應講究適度,過度了就會產生副作用。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過分關注和重視,會使我們的教育偏離方向:首先,太重基礎扎實,會導致迷信權威、思維定勢。其次,太重基礎扎實,會導致學生負擔過重、興趣喪失。真正要抓好基礎應將該學科最基本、最有用的內容,融會貫通、簡明扼要地講深、講透、講活,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令其在廣泛選擇的基礎上,挑選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個性化學習,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以往,由于太重視基礎扎實,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進而導致我國中小學生在綜合素質上存在較嚴重的缺陷,尤其是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這直接影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創新能力、綜合實力的提高。當然,批評“雙基”教學并不意味著不需要“雙基”、否定“雙基”,我們強調:一是“雙基”的內涵要以終身學習和發展為取向,而不能僅以學科需要和發展來定位。二是“雙基”只是課程目標的一個維度,把“雙基”孤立起來加以絕對化,最終只能走向反面,喪失“雙基”自身的價值。“雙基”只有與其他兩個維度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其促進學生發展的價值和功能。
如何處理“知識和技能”與“過程和方法”的關系?
“知識和技能”與“過程和方法”的關系實際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結論與過程的關系,與之相關的還有學習與思考、接受與發現、學會與會學等關系。
無論對哪一門學科而言,學科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學科認知結構,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
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如果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爭論和比較,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因此,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
從學習角度講,重結論即重學會,重過程即重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這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如何在教學中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關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其實質就是關注人,而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應該具體表現為: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教師要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了學生人格的健全與發展過程。
當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要特別強調以下兩點:第一教師要有“育人”的意識,要充分挖掘所教學科所特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素,同時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把教學生學會做人作為自己的頭等使命。第二教師要掌握“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規律和特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具有主觀性、體驗性、內隱性等特點,它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兩個維度不一樣,一般是難以明確、顯性地表述出來的,更不可能一節課一節課具體地羅列出來。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既要有機地結合課程教材內容的性質和特點,又要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情境和氛圍,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作者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教育部新課程教學專業支持工作項目組組長)
《中國教育報》2007年4月20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