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號:xiaomakuaipao001
編者按|多年來,法院內部從上至下一直強調在法官和律師之間建立“隔離帶”和“防火墻”,強調“物理隔離”。“五個嚴禁”第二條就指出,嚴禁違反規定與律師進行不正當交往。
最高人民法院與司法部于2004年3月19日就發布了《關于規范法官和律師相互關系維護司法公正的若干規定》,《規定》旨在體現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機關以及廣大法官和律師廉潔自律、維護司法公正的價值追求,并對法官和律師同時產生紀律約束力,但實踐中,法官與律師關系出現了嚴重的異化與沖突:要么,法官與律師稱兄道弟、交往過密、打成一片,甚至“權錢交易”,如武漢中院的“法官集體受賄事件”,讓人們將法官與律師看作是氣味相投、同流合污、狼狽為奸的同伙;要么法官與律師彼此互相提防、相互鄙視,不敢來往、不愿交往。如云南玉溪的“法官銬律師”事件又將兩者的關系推入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勢不兩立的境地。
法官與律師的關系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多年來,法院內部從上至下一直強調在法官和律師之間建立“隔離帶”和“防火墻”,強調“物理隔離”?!拔鍌€嚴禁”第二條就指出,嚴禁違反規定與律師進行不正當交往。在法官與律師之間劃鴻溝,分成楚漢兩界,把兩者關系變成“互相防范”、“互存敵意”敵對關系,不重視溝通交流平臺建設,會導致“法律共同體”的建設漸行漸遠。正確處理兩者關系,不僅有利于審判活動的正常進行,有利于保障律師依法執業,更有利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對于加強法官廉政建設,提高律師隊伍素質,凈化司法環境,保障法官依法審判案件和律師依法執業,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司法公正,樹立司法權威,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對法官與律師如何相處提出自己的見解。
審判實踐中,律師打交道最多的是法官,法官接觸最多也是律師。法官和律師之間有了隔閡、防范,甚至敵意、矛盾,這不是推動法律職業發展的常態,是必須改進和完善的。
現實社會中,對律師職業的不理解,已經發生一些不應該發生的沖突,如庭審中打斷律師發言、轟趕律師、給律師上手銬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自然引出了如何規范法官與律師的關系話題。
法官和律師兩者同屬于法律職業共同體,同對法律負責,二者之間的關系既不要硬撮合成“法律一家人”,也不要刻意地防范或敵意地設立“隔離帶”,假想為“壞人”。律師與法官應該建立起同學、同志、同仁的正常關系。
所謂同學式關系,是指律師與法官作為法律共同體的一員,都是經過一定程度的法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有著共同的法律教育背景和法律知識基礎;同受法律教育,同操法律語言,同循法律思維,同在法庭活動。面對著同樣的法治大環境,需要堅定同樣的法治信仰,需要學習同樣廣博的法律知識,需要以同樣的法治思維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社會。他們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應該是同一個學堂里的同窗。
所謂同志式關系,是指律師與法官雖然社會分工與職責不同,但都是共同為追求民主法治的重要力量,都擔負著維護法律尊嚴與社會正義、保障人權的神圣職責。作為法治生態中同樣重要的鏈條,相互反感、漠視、甚至輕視、敵視。只會全盤皆輸。法官與律師共同服務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同一條船上,對方所處部位漏水同樣會使自己所在的法治之舟顛覆。雙方之間都共同遵循著法律運行的基本規律,支撐著司法公正的宏偉大廈。
所謂同仁式關系,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通過參與、合作、理解和尊重,共同使糾紛公平、公正地得到解決。法律的功效不是為了挑起爭端,而是要禁止爭端;不是要制造分歧,而是要禁止分歧;不是要混雜是非,而是要以公允的態度、嚴格的依法來確保公正。
訴訟寄托著深刻的人文關注和法治理想,訴訟活動不能成為經驗和技巧的簡單表演,不能成為武端、斗氣的競技場,律師與法官的相互尊重,友好相處,才能推進中國的法治進程,才能奠基中國的法治大廈。
在我國封建專制歷史上,訴訟活動一直是各種特權角力的場域,缺乏民主協商的傳統。律師被稱為訟棍,“打官司”稱為“打關系”,這些都是缺乏尊重、缺乏協商的表現。在現代社會,訴訟是雙方甚至是多方共同參與、合作完成的訴訟,法官與律師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促進、相互促進的關系。
好的裁判就是建立在協商和尊重的基礎之上。裁判的正當性就是經過公開的辯談形成某種共識,靠壓制,恫嚇、威嚇無法達成有效的共識。訴訟活動通過當事人訴辯雙方之間、當事人與法官之間、法官與律師之間乃至個案裁判與社會公眾之間充分而有效的尊重、協商、對話,通過吸納不同意見和不滿情緒,凝聚共識,削減分歧,平息社會矛盾糾紛。
很多情形下,律師追求的當事人利益的最大化與法官所理解的法律正義之間,可能存在著沖突和不一致。由于這種沖突和不一致,加之訴訟的對抗制結構,形成了一種法律認知上的制約。職業的差異,決定了法官應當認真、耐心、仔細地傾聽雙方訴訟代理人的意見,應當學會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理解律師,而不是指責和壓制律師的意見和陳述。
之所以要充分尊重律師的意見,還在于律師是法官與當事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和中介。如果沒有來自律師的不同意見,法官就可能完全從自己的單向認識角度來理解、適用法律。法官正是在雙方律師因不同的利益而追求的過程中,了解和理清了基本的法律事實,了解了應當怎樣處理才能夠衡平當事人雙方的利益,法官正是在對立的利益最大化追求中,找到了法律的平衡點,從而公正地作出裁決。
訴訟到法庭,就意味著要把理講在法庭。講理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講理不是為了戰斗或爭吵,而是“在一個更高的探索和思考層次上與你尊敬的人進行有創意的交談”。講理不是非此即彼的辯論或相互之間的攻擊、謾罵,講理也不是一種壓倒多方、旨在取勝的游戲,講理的目的是共同探索,是為了把問題搞明白,隨意的動火和不冷靜、不講理不僅偏離理性思考的軌道,而且無助提高公民的品性和素質。
法庭上的講理、辯論是訓練公民理性精神的最好課堂。在這個課堂,所有的訴訟參與人通過理性的對話、爭辯、交談,通過充分的講理,讓大家服氣、心順。由此,發生在法庭上的打斷律師發言,“轟趕”、“防范”都是令人不愉快的。法庭是講理的最好地方,而我們的講理不是以戰勝或折服他人為說服目的的爭論,不是通過武器逼迫對方閉嘴,使他啞口無語,乖乖交出武器,而是在相互提問與回答的互動中,通過一種充滿信任的爭論,使真相搞清,使真理獲勝。
訴訟是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特殊渠道,如果訴訟的矛盾得不到解決,它就不能成為社會矛盾糾紛的終結者,而變成社會矛盾糾紛的制造者。而要終結矛盾,得允許人說話,讓人說話意味著要尊重律師在訴訟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律師在訴訟程序中的主導作用,保障律師的辯論權利。要做到心服口服,法官的重要技能就得學會傾聽,充分調動律師消除沖突的積極性,通過律師參與和法庭秩序,把“義氣之爭”轉化為“理性之爭”,讓當事人重新走上“理性”的軌道。庭審的本質就是“聽審”。法官要激勵律師展開充分而理性的對話與論辯,在你來我往的爭辯和交流中,讓當事人的積怨不斷得到釋放,真相和正義不斷涌現,最終求得“真理越辯越明”的效果。
應該達成這樣的共識,法官和律師都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法律、熟悉案情以及加強自身職業修養的提高上,而不是著力于拉關系、搞攻關,為了金錢、名譽而屈從于當事人的非法要求,沉溺于斬不斷理還亂的人情往來中。
法院既是一個權力機關,同時還是當事人說事講理的地方。訴訟活動既是訴訟參與人的實踐活動,同時也是他們共同的思維活動。在訴訟過程中,平等對話、認真傾聽是法官解決問題的有效形式,這種方式能突破法官個人生理、心理、智力局限。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真理得以涌現,知識得以傳授。只有建立在尊重、協商的基礎上,裁判才能實現“案結事了”,才能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也才可能對其他類似個案的解決具有普遍合理性意義,為其他類似社會矛盾糾紛解決提供指導。
維護司法公正,僅有隔離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確立律師應有之地位和權利,從審判機制上保證律師的意見得以被聽取,使律師合理的意見得以被采信。即使法官認為律師的意見沒有道理,也應該認真傾聽,在判決書中得到回應解釋,而不是隱藏、弱化律師的意見。規范法官和律師的相處之道,必須在制度上下功夫,法官與律師要嘗試建立相對穩定、暢通的交流溝通機制。定期共同策劃或組織開展學術研討和案件分析,積極推動富有建設性、實用性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在制定相關規則時,相互聽取和交流對司法審判工作和律師工作的意見與建議,共同探討司法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共同參與一些社會公益事業。另外,在法院和律協之間,可以互相邀請雙方代表進行交流、講授,同時互設投訴專線,對違法違紀法官與律師堅決查處,逐步建立起相互測評、相互信任、共同提高的制度。
(作者為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本文出自作者新書《法官的改革》)
溝通協調請加個人微信:
chenyf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