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
作者/里爾克
翻譯/北島
主呵,是時候了。夏天盛極一時。
把你的陰影置于日晷上,
讓風吹過牧場。
讓枝頭最后的果實飽滿;
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
催它們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壓進濃酒。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給秋天
作者/林徽因
正與生命里一切相同,
我們愛得太是匆匆;
好像只是昨天,
你還在我的窗前!
笑臉向著晴空
你的林葉笑聲里染紅
你把黃光當金子般散開
稚氣,豪侈,你沒有悲哀。
你的紅葉是親切的牽絆,那凌亂
每早必來纏住我的晨光。
我也吻你,不顧你的背影隔過玻璃!
你常淘氣的閃過,卻不對我忸怩。
可是我愛的多么瘋狂,
竟未覺察凄厲的夜晚
已在背后尾隨,
等候著把你殘忍的摧毀!
一夜呼號的風聲
果然沒有把我驚醒
等到太晚的那個早晨
啊。天!你已經不見了蹤影。
我苛刻的咒詛自己
但現在有誰走過這里
除卻嚴冬鐵樣長臉
陰霧中,偶然一見。
立秋
作者/林馥娜
這個秋天從回流的時光開始
江水瀲滟,蕩漾情緒的高潮
鳥聲在體內宛然鳴囀
.
南方的秋天,總是太短
仿佛漫長歲月的美好部分
輕易被面目模糊地錯過
江天印月,在明與暗之間惘然
而我抿著嘴,生怕一張開
便掉出一枚羞紅的月亮
通幽的心事被赫然窺見
.
在季節的轉彎處
樹葉沉入沒有言語的輕顫
秋天的手,攜我進入成熟的遼闊
年輪深處的美好,一圈圈
漣漪而來。就此深陷于秋天
陷于深秋的落葉之中。聆聽
風過時,身體翻滾的輕微沙沙聲
林馥娜簡介:詩人、評論家。二級作家。被評論界稱為“70后”女詩人中的佼佼者。著有《曠野淘馥》等詩歌、理論、散文集多部。作品選入國內外多種選本;高考模擬試卷及“CCTV-10詩散作者及優秀作品”欄目。曾獲國際潮人文學獎-文學評論獎;廣東省大沙田詩歌獎-理論獎;《人民文學》征文詩歌獎等。《詩·譯》[英]編委。廣東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委員。全國首個女詩人工作室特聘導師。
評《秋日》——北島
正是這首詩,讓我猶豫再三,還是把里爾克放進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詩人的行列。詩歌與小說的衡量尺度不同。若用刀子打比方,詩歌好在鋒刃上,而小說好在質地重量造型等整體感上。一個詩人往往就靠那么幾首好詩,數量并不重要。里爾克一生寫了2500首詩,在我看來多是平庸之作,甚至連他后期的兩首長詩《杜伊諾哀歌》和《獻給奧爾甫斯十四行》也被西方世界捧得太高了。這一點,正如里爾克在他關于羅丹一書中所說的,“榮譽是所有誤解的總和。”“秋日”是1902年9月21日在巴黎寫的,那年里爾克年僅27歲。
書歸正傳,讓我們一起來進入“秋日”。開篇就確定了談話的對象是上帝:主呵,是時候了。這語氣短促而莊重,甚至有種命令口吻。夏天盛極一時。參照題目,顯然是一種感嘆,即不可一世的夏天終于過去了。是時候了,是“把你的陰影置于日晷上,/讓風吹過牧場”的時候了。“把”和“置于”及“讓”是命令式的延伸。這兩組意象有一種奇妙的對位關系,即你的影子與風,日晷與牧場在上下文中彼此呼應,互為因果。你的影子是有形的,而日晷是通過影子的方位確定時間的;而風是無形的,牧場是日晷在時空上的擴展。一般來說,明喻是橫向的,靠的是“好象”“仿佛”“如似的”這類詞來連接;而暗喻是縱向的,靠的是上下文的呼應。另外,說到詩歌的方向性,這首詩是個很好的例子,是由近及遠從中心到邊緣展開的。日晷是中心,而上帝的影子為萬物定位,從這里出發,風吹向廣闊的牧場。
第二段仍保持著開始時的命令式。帶動這一轉變的是風,是風促成段落之間的過渡。前面說過,這一段最微妙的是一系列強制式動詞的層層遞進:讓?給?催?壓。這其實是葡萄酒釀造的全部過程,被這幾個動詞勾勒得異常生動。讓枝頭最后的果實飽滿;/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催它們成熟,把/最后的甘甜壓進濃酒。若進一步引申,這里說的似乎不僅僅是釀造,而是生命與創造。
第三段是全詩的高潮。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這兩個名句幾乎概括了里爾克一生的主題,即他沒有故鄉,注定永遠尋找故鄉。大約在此兩年前,他在給他的女友后來成為妻子的信中寫道:“您知道嗎?倘若我假裝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園和故鄉,那就是不忠誠?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的等待。”也許是這兩句最好的注釋。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在林蔭路上不停地/徘徊,落葉紛飛。從開端的兩句帶哲理性的自我總結轉向客觀白描,和自己拉開距離,象電影鏡頭從近景推遠,從室內來到戶外,以一個象征性的漂泊意象結尾。最后三句都是處于動態中:醒來,讀書,寫信,徘徊。而落葉紛飛強化了這一動態,凸現了孤獨與漂泊的凄涼感。這讓我想起蘇軾的名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其電影鏡頭式的切換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是一首完美到幾乎無懈可擊的詩作。從整體上看,每段遞增一句的階梯式的結構是刻意營造的,逐步推向最后的高潮。復雜音調的變換成為動力,使主題層層展開:開篇顯然與上帝有某種共謀關系,同時帶有脅迫意味;第二段的釀造過程是由外向內的轉化,這創造本身成為上帝與人的中介;第三段是人生途中的困惑與覺醒,是對絕對孤獨的徹悟。這三段是從上帝到自然到人,最終歸結于人的存在。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主呵,是時候了”和“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但同時又非常克制,象激流被巖石壓在地下,有時才噴發出來。這激情來自正視人類生存困境的勇氣,因觸及我們時代的“痛點”而帶來精神升華。這首詩的玄妙正是基于意象的可感性,讀者由此進入,體驗一個漂泊者內心的激情。
評《給秋天》——廖鐘慶
跟濟慈To Autumn同名的《給秋天》,是林徽因發表于1947年5月4日《大公報》文藝副刊中的《詩三首》之一。另外兩首是《人生》和其中最難懂的和悲傷的《展緩》。在這首詩里,“秋天”就是徐志摩的代稱,“給秋天”即意謂著給徐志摩!徐志摩逝世于1931年,《給秋天》卻寫于1947年,相距已整整十六年之久。但是,他們當初在康橋的初戀故事,以及這個初戀故事最終帶來的悲傷,對林徽因本人心靈所做成的巨大的創傷,卻讓林徽因久久不能愈合!我們可以這樣說,只要林徽因一進入詩的精神世界里,她的內心世界中似乎就只有一個人!她似乎總是通過當前的一片靜中,便能透過回憶,而讓那早已不存在的人、事、物歷歷如新地重新呈現出來,她的詩歌很大一部分都是這樣寫出來的。
林徽因這首《給秋天》也跟濟慈一樣,把秋天擬人化,用“你”這個人稱代詞來稱代秋天,所不同的是,林徽因在詩中承認了她和秋天的一段戀愛是短暫的,然而又是刻骨銘心的!呈現在寧靜的回憶中的1921年春天四月、五月的短暫初戀故事,一幕幕的人、事、物,競像發生在詩人林徽因昨天的窗前一樣地清晰。最讓她難忘的是徐志摩璀璨的笑聲,甜、深而圓轉,天真,燦爛而分散。這璀璨的笑聲竟會化為朵朵鮮花(參讀林詩《深笑》第一和第二節),同時也會將林葉染紅,如金子般散發出迷人的光芒。顯然地,這首詩里所講的“紅葉”,也跟《深笑》一詩中所講的“花”一樣,都是指徐志摩為她而寫的一篇篇讓她淌淚的詩歌言。“你的紅葉”就是指徐志摩的詩,盡管是徐志摩在指顧之間將自己半成熟、未成熟的意念散開成繽紛的花雨般的凌亂,在1933年林詩《秋天,這秋天》已經確認了“秋天愛的是那不經意/不經意的凌亂!”這些徐志摩的詩句,每天早上必來纏住林徽因的晨光(參閱林徽因在1946年12月24日所發表的散文《一片陽光》),到了1947年,那不經意的凌亂似乎逆向地化為半成熟、未成熟的意念,這些意念經過詩人林徽因在寧靜中、透過她的回憶,似乎重新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徐志摩!“我也吻你,不顧你的背影隔過玻璃!/你常淘氣的閃過,卻不對我忸怩。”徐志摩讓她難忘當然可以理解,但是,1947年距離1931年已經十六年了,她不僅忘不掉徐志摩,竟然還在他的詩歌里,對一個早已不存在的人,表達了那么強烈的思念與深摯的愛意,這除了是一種悲哀之外,還能是什么?
“可是我愛的多么瘋狂”,林徽因在1933年寫出《秋天,這秋天》時,她已正式面對了自己對徐志摩的感情,原來也是同樣刻骨銘心的,但是,她是有家室的人,在她的詩歌、散文中,不能太著痕跡表露自己,所以她寫得異常隱晦,尤其是詩!然而在這里,她卻完全披露出來,在徐志摩逝世之后,她對他的愛越來越強烈,越來越瘋狂!但這竟發生在徐志摩逝世之后,這真是生命的吊詭!“竟未覺察凄厲的夜晚/已在背后尾隨,/等候著把你殘忍的摧毀!/一夜呼號的風聲/果然沒有把我驚醒/等到太晚的那個早晨/啊。天!你已經不見了蹤影。”為什么人世間許多本來是美好的事卻往往在瞬間轉變成哀傷的事?為什么總是在失去了才能覺悟到擁有的可貴?為什么對自己所擁有的總認為是理所當然而不知道珍惜?不學會惜福與惜緣,等到福和緣消失于無形時,徒自悲傷又何補于事?假如一個人的一生錯過了她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那她往后的歲月里又將會活在多么深的懊惱與悔恨之中?“我苛刻的詛咒自己/但現在有誰走過這里/除卻嚴冬鐵樣長臉/陰霧中,偶然一見。“這就是林徽因《給秋天》一詩給出的結論!
評《立秋》——林馥娜
因以《立秋》為題在微信圈呼朋喚友玩同題詩,驚動“百靈仙子”蝴蝶,并得其垂青,以她動聽的聲線,做出了為拙作增色的朗誦,且囑我自行評析一番。本想自我評說恐有王婆賣瓜之嫌,但蝴蝶說“你給人家的都寫那么好,自己寫一段不好嗎?”,那就容我弊帚自珍一回吧。
立秋作為節氣,在古時有其昭示農事的意義,傷春悲秋也常是文學中之主題。作為現代語境下的立秋,如何思接古脈,言及當下。此時聯想起在珠江邊漫步,江水如心潮緩緩而流的情景。這是詩的首節“這個秋天從回流的時光開始”產生的由來。與此同時,這一節也寄托了回溯舊日時光和情感的意蘊。并由回溯生發出第二節“南方的秋天,總是太短”的喟嘆,這既是對當下天氣狀況下,廣東的秋天相對于其他季節約等于無的感慨,也是對往日美好時光倏忽而過的感嘆。第三節則延續了第二節的情緒,過去與現在就像天上的月亮與水底的月影,在此時交互輝映,仿佛要把那藏著的心事牽扯出來。“而我抿著嘴”則是一種欲說還休的惘然。
第四節是一個轉折點,籍著“立秋”這個季節的轉折時點,轉向對內心變化的體驗。立秋是進入秋天的時點,它帶著萬物進入收獲的季節,而“我”也由心中的“秋天”牽著進入成熟的甜蜜之季,心境之適然,人生境界之遼闊。
第五節由心靈的遼闊豐盈而涌動出美好的漣漪,就像樹的年輪,由密而寬,由近及遠,蔚然而來。此時的“我”已與萬物融為一體,化身為一片樹葉,深陷在無邊的落葉之中,風起而舞,悠然而歌。至此,一個有別于傳統悲秋的言說完成了它的起、承、轉、合。
收聽秋日讀詩一專題,請于關注本微信公號后回復“94”即可收聽。
朗誦者:牧言
廣東省朗誦協會常務副會長、廣東演講學會理事、佛山市語言藝術研究會執行會長。團省委特聘“廣東青少年文化藝術導師”,“中國詩歌萬里行”、《詩歌與人》雜志社特邀朗誦嘉賓,先后為中國華僑出版社、廣東電臺、佛山電臺錄制心靈美文數百篇。長期從事配音、主持、朗誦等有聲語言工作。
朗誦者:蝴蝶
廣東省朗誦協會會員,居廣州,熱愛朗誦、文學、電影、旅游。
如何收聽以往作品,請在關注后查看歷史消息,或進行如下操作:
1、回復數字。回復數字“1”,即可收聽第1期作品,回復數字“2”,即可收聽第2期作品等,以此類推。
2、收聽各專題。
回復“經典1”直至“經典5”可收聽經典詩歌朗誦
回復“中英”可收聽雙語朗誦
回復“美文”可收聽經典美文朗誦
回復“繪本”可收聽經典繪本故事
回復“古文”收聽古詩文專輯
回復“配音”可收聽電影配音
回復“朦朧詩”可收聽北島、舒婷、顧城等人朦朧詩名作
回復“倉央嘉措”、“蕭紅”、“張愛玲”、“葉芝”、“徐志摩”、“林徽因”、“席慕蓉”、“舒婷”、“泰戈爾”、“茨維塔耶娃”可收聽朗誦專輯
回復“紀念”可收聽紀念專題詩歌
回復“原創詩1”直至“原創詩6”可收聽以國內詩社原創詩歌為主的詩歌朗誦
回復“原創散文”可收聽以國內作家原創散文為主的散文朗誦
回復“創意”可收聽創新朗誦。
3、回復作品名稱。例如:“雨巷”、“致橡樹”、“一棵開花的樹”、“當你老了”、“一切”、“相信未來”、“青春萬歲”等可收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