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醫療機構要建立預約診療制度、遠程醫療制度、臨床路徑管理制度、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首先是預約診療制度。三級醫院要進一步增加預約診療服務比例,大力推行分時段預約診療和集中預約檢查檢驗,預約時段精確到1小時。三級醫院優先向醫聯體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預留預約診療號源。對于預約患者和預約轉診患者實行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引導基層首診、雙向轉診。
其次是遠程醫療制度。醫聯體牽頭醫院建立遠程醫療中心,向醫聯體內醫療機構提供遠程會診、遠程影像、遠程超聲、遠程心電、遠程病理、遠程查房、遠程監護、遠程培訓等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擴大遠程醫療服務范圍,使更多的適宜患者能夠在家門口獲得上級醫院診療服務。
第三是臨床路徑管理制度。醫療機構實現臨床路徑管理信息化,逐步將藥學服務、檢查檢驗服務等納入臨床路徑管理,增加住院患者臨床路徑管理比例,實現臨床路徑“醫、護、患”一體化,增強臨床診療行為規范度和透明度。近年來,國家衛生計生委大力推進臨床路徑管理工作,臨床路徑累計印發數量達到1212個,涵蓋30余個臨床專業,基本實現臨床常見、多發疾病全覆蓋,基本滿足臨床診療需要。
第四是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各地實現醫學檢驗、醫學影像、病理等專業醫療質量控制全覆蓋。醫療機構通過省級、市級等相關專業醫療質量控制合格的,在相應級別行政區域內檢查檢驗結果實行互認。
第五是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制度。醫療機構設立醫務社工崗位,負責協助開展醫患溝通,提供診療、生活、法務、援助等患者支持等服務。醫療機構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務,鼓勵醫務人員、醫學生、有愛心的社會人士等,經過培訓后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務。
2018—2020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重點在以下10個方面創新醫療服務,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一)以病人為中心,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
(二)以危急重癥為重點,創新急診急救服務。
(三)以醫聯體為載體,提供連續醫療服務。
(四)以日間服務為切入點,推進實現急慢分治。
(五)以“互聯網+”為手段,建設智慧醫院。
(六)以“一卡通”為目標,實現就診信息互聯互通。
(七)以社會新需求為導向,延伸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八)以簽約服務為依托,拓展藥學服務新領域。
(九)以人文服務為媒介,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十)以后勤服務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