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強,人多稱孫老,學術主要私淑近代醫學泰斗蒲輔周和秦伯未兩位老前輩,精研二老學術與經驗,涉獵清代及民國多家醫案。兒科私淑上海名家董廷瑤,婦科上海名家朱南孫,北京劉奉五等,內科經驗主要精研孟河醫派“上海醫林三杰”及旁及多位名家。外科以南京許履和為主及藏書頗豐。學術主張寒溫一爐,故傷寒溫病均通,尤擅長溫病。臨床經方時方并行不悖,和而用之。處方用藥以清靈為主,主張用藥,因人,因病,因時,用量即不可藥過病所,又不可藥不及病。五十年來造福一方,深受患者敬重與愛戴。故鄉鄰稱孫老為德藝雙馨的好中醫。
14.孫老外感歌訣。
天冷地燥感冒生,發熱流涕咳嗽兇.
豆豉生姜蔥白增,杏仁桔梗甘草擁.
若是喉癢咽不利,僵蟬射干立即輕.
咳吐黃痰肺有熱,去姜加貝瓜蔞清.
輸液門診不允許,抓付中藥病就輕.
高熱頭痛鼻涕兇,咽癢咳嗽黃痰生.
外寒內熱來勢孟,解表清里膽子正.
豆豉荊防辛夷增,桔僵射杏甘草逢
石膏青蒿煎先后,痰吐黃白要分清
辯證論治能通神,認準病因祛邪風
三劑湯藥入腹清,方知中醫愈急癥
表邪首選豉荊芥,風寒防風辛夷添
風熱桑菊牛薄先,上焦如羽杏桔草
宣發肅降肺氣寬,表證已罷里熱起
口渴心煩壯熱添,撒去表藥清氣分
仲景立法白虎選,我意青蒿易知母
豈料效果如意安,遵古創新靠實踐
傷寒溫病都細研,八法結合不走編
固執一法必極端,藥過病所惹事殃
吊銷執照開罰單,不準行醫回家轉
冬日咳嗽多風寒,清涕鼻塞吐白痰
蔥豉止嗽散抱團,疏風宣肺除病頑
風熱咳嗽鼻涕粘,咽紅痛癢咯黃痰
條辨桑菊飲兩劑,再添浙貝蟬僵蠶
15.《淺談感冒論治》
一)概念
1)傷風(即西醫謂普通感冒)
2)時疫感冒(即西醫謂流行性感冒)
二)感冒的病因
風邪
1.(多兼寒邪熱邪等)
2.(或兼癥如夾食滯,夾痰,夾濕等)
3.(或陰,陽,氣,血不足而又感冒,或經水適來又感冒,或妊娠期間感冒,或產后感冒)
4.(或素有其他慢性重大疾病又發生感冒)
三)感冒的病位
1)太陽病2)衛分病3)上焦病4)肺衛5)表證
四)治則
汗法(解表),分辛溫與辛涼佐以它法,用公式如下:
(解表)+(宣肺)+(癥狀),即病因+病位+癥狀。舉例:(風寒)+(肺衛)+(白痰),杏蘇散等。
16.前人外感醫案舉例
1)春月傷風
惡寒,頭痛,鼻塞,咽癢,咳嗽,舌苔薄白,脈浮略緊,法當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荊芥,防風,蔥白,川芎,杏仁,桔梗,橘紅,甘草。(何廉臣醫案)。此癥偏風寒。
2)惡寒無汗,頭項強痛,全身關節痛,蓋厚被仍呼冷甚,舌苔薄白,脈浮緊,太陽傷寒表實證,法當發汗解表。投麻黃湯加葛根二劑而愈。(謙齋驗案)
3)小男孩,汗出,咳嗽,三日。面白,涕清,辨為表虛外感,投桂枝湯加杏仁,桔梗,紫苑,冬花。二劑,獲愈。(謙齋驗案)
17.醫案舉例
一)傷風
一患者,惡風,頭痛,咳嗽,脈浮。疏風散邪,宣肺止咳.豆豉10,荊防風各6,蘇葉6,杏仁9,桔梗6,枳殼,甘草5二劑。
二)風溫
發熱,咳嗽,咽紅,微汗,口微渴,舌紅苔白脈浮數。
疏風散熱,宣肺化痰。
豆豉15麻黃3石膏24(先煎)杏仁9甘草5桔梗6前胡9象貝9二劑
18.春季之時令病
一)傷風 二)風溫 三)春溫
傷風:風寒、風熱。
風溫→風熱表癥(新感溫邪)→化熱入里肺熱證、胃(腸)熱證
春溫→初起即現里熱證(伏邪外發,或新涼引動伏邪)→順傳胃腸,逆傳心包
另寒疫乃春日寒邪受之于一防,當于傷寒中求之。
19.補中益氣湯臨證舉例
1)陰挺伴滲出黃水,補中益氣湯送下龍膽瀉肝丸
2)痢疾伴脫肛,補中益氣湯送下香連丸
3)氣虛便秘,補中益氣湯送下麻仁丸
4)小兒遺尿,補中益氣湯加桑螵蛸五味子
20.疔,癤,癰等紅腫欲膿痛劇者多為外科陽證。漫腫或硬,邊緣不清,痛不明顯,化膿較少見,多屬陰證。
癰→多個膿頭,底盤較大,紅腫熱痛。(相當于蜂窩組識炎)屬外科陽癥。
疽→漫腫,或硬,多不紅,亦可腫起,多屬外科陰證之類,(如慢性骨髓炎等)
癰大而熱,疽大而不熱。
21.知母,苦寒傷胃,不可代茶飲,白虎湯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以護胃,即明其理。白虎類方,中病即止。
22.心經之病,怔忡不寐等癥,乃心血少也。方用:
人參三錢,丹參二錢,麥冬三錢,甘草一錢,茯神三錢,生棗仁五錢,熟棗仁五錢,菖蒲一錢,當歸三錢,五味子一錢,水煎服。[批:安寐丹]此方之妙,妙在生、熟棗仁各五錢,而以諸補心之藥,為佐使。葢棗仁乃安心上不寐之圣藥,生用使其日間不臥,熟用使其夜間不醒也。
23.風溫
一)春日多風,其氣己溫,感之者多病風溫。
二)病因系溫邪,應以衛氣營血辨治。
三)初起以微惡風寒,發熱較重,頭痛口微渴,或微汗出,或無汗,多咽痛,且伴咳嗽,舌尖略紅,苔薄白,脈浮數。
四)初起治法主以辛涼解表。不使入里化熱成肺熱證,或胃熱證,或逆傳心包,或傷津耗液而變證蜂起。
五)初起以下數方舉例示意。
1)輕癥→蔥豉湯加味
2)風溫犯衛→銀翹散
3)風溫襲肺→桑菊飲
4)入肺化熱→麻杏石甘湯
24.桑菊飲與銀翹散均用連翹、薄荷、桔梗、蘆根、甘草五味藥,皆具疏風清熱功用,均治外感風熱證。(1)但桑菊飲大多為辛涼之品,且以疏散風熱,清宣肺熱的桑葉、菊花為主要藥物,并配伍肅降肺氣的杏仁,故其肅肺止咳之力大,宜用治溫病初起,表證較輕,邪熱不甚,肺失清肅之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脈浮數;(2)而銀翹散有銀花、竹葉,且銀花、連翹用量較重,并配有荊芥、淡豆豉、牛蒡子等辛散透表之品,則解表清熱之力強,宜于溫病初起,邪熱較甚,偏重于衛表之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25.痤瘡如局部有滲出可以考慮濕氣大,有結節的話可以考慮有痰凝。
26.酸棗仁應用:
1)炒用為安神佳品
2)生用可治嗜睡
但以下配伍為妥
a)炒棗仁,夜交藤,茯神合溫膽湯,治不寐。
b)生棗仁,遠志,菖蒲,郁金合溫膽湯治多寐。
c)若生,熟各半,則按時眠,按時醒。
27.益母草+澤蘭→活血利水
28.凡水腫
↗陽水
↘陰水
一)肺二)脾三)腎四)膀胱五)三焦
治法:1)宣肺2)健脾3)溫腎4)燥濕5)行氣6)逐水7)清熱8)利水
方藥:1)越婢湯2)防已黃芪湯3)五皮飲4)五苓散5)實脾飲6)舟車丸7)疏鑿飲子8)苓桂術甘湯9)金匱腎氣丸(附濟生腎氣丸)10)真武湯
29.黃連+肉桂之體會
1)黃連3g肉桂1.5→交通心腎→治不寐。
2)黃連3g肉桂0.5沖粉治下利腹痛。
3)黃連3g肉桂1g治口瘡。(僅供參考)
30.治扁桃炎伴淋巴結腫大:
蟬衣6 僵蠶6 姜黃6 大黃5(后下) 浙貝9 射干9
連翹18 桔梗6 甘草6二劑
31.苔黃厚膩,濕熱內蘊:冬瓜子+薏苡仁+蘆根 (濕熱)
(藥對) 膽南星+浙貝母+瓜蔞皮(膩)
32.下肢浮腫,清熱利水,可選用:白茅根。
33.外感高熱、咽紅、腫痛、聲嘶、咳嗽,中藥灌腸亦好,處方如下:生石膏 青蒿 射干 僵蠶 蟬衣 桔梗
杏仁 浙貝 連翹 甘草。
34.久瀉不愈:補中益氣丸、參苓白術散、四神丸各取半量服用數日,其效必彰。
35.孫老治一泄瀉二十年患者,用下方十劑,大便成型:
太子參 12 白術 10 茯苓 10 甘草 3 炒山藥 20 炒扁豆6黃連 3 木香 6 炒葛根 10 砂仁 6 神曲10 蒼術6
泄瀉藥對:炒葛根+黃連+木香
白術+蒼術+茯苓+炒山藥+炒扁豆
36.風熱襲于皮膚,出紅色丘疹:
僵蠶 6 蟬衣 6葛根12 薄荷 6 浮萍6 生地12 丹皮 10赤芍 9 桔梗 6甘草 6
風疹藥對:僵蠶+蟬衣+葛根+浮萍 疏風散熱
生地+丹皮+赤芍 清熱涼血
37.《呼吸道中醫方藥扼要》
1)桂枝湯2)桂枝加厚樸杏子湯3)麻黃湯4)小青龍湯5)三拗湯6)銀翹散7)桑菊飲8)蔥豉湯9)止嗽散10)桔梗湯11)麻杏石甘湯12)定喘湯13)補肺阿膠散14)杏蘇散15)荊防敗毒散16)射干麻黃湯17)二陳湯18]葶藶大棗瀉肺湯19)桑杏湯20)清燥救肺湯21)星附六君湯
38.乳腺、甲狀腺結節、子宮肌瘤軟堅散結用藥:浙貝+海藻+昆布+生牡蠣,連翹也可加入。
39.脅痛心煩:丹皮+梔子以清熱涼血。
疏肝行氣解郁:柴胡+白芍+枳殼+香附+郁金+青皮
濕熱型結石藥對: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此三金)
滑石+車前子+白茅根(清熱利水)
白術+茯苓+澤瀉 (滲濕泄熱)
40.腎虛腰痛:杜仲+川續斷+桑寄生
小腹寒凝作痛:小茴香+烏藥
41.肝陽上亢頭暈、頭痛:
桑葉+菊花+鉤藤+天麻+石決明或生牡蠣(平肝潛陽)
當歸+白芍+女貞子+旱蓮草+丹皮+赤芍(滋補肝腎)
42.疏風解表、止咳:
荊芥+防風+豆豉+紫蘇+桔梗+杏仁+甘草
咽癢:荊芥 、蟬衣、胖大海
43.腺樣體肥大:
桔梗+僵蠶+射干+海藻+昆布+浙貝+皂刺+玄參
44.足外傷水腫:乳香+沒藥+赤芍+牛膝+木瓜
澤瀉+澤蘭 續斷+骨碎補
45.不寐癥:棗仁+茯神+生龍牡+溫膽湯
水腫: 白術+茯苓+澤瀉 白茅根+車前子
46.煩熱嘔吐:蘆根
47.民間手抄本驗方→治瘰癘
連翹、夏枯草、浙貝,孫老弟在西高輸頭孢七天無效,用近二十劑,即消。
48.保和丸之功能主要是消食導滯,組成乃由二陳湯去甘草(中滿不用,屬實者)加數味消導藥及連翹而成。連翹除透熱外出,且有散結之功。據前人經驗凡各種嘔吐加連翹其效益增,尋常積滯,噯腐吞酸,脘腹脹滿,或嘔惡,或瀉下酸臭,或間或身熱者;請看前人配伍之經驗。
一)銀翹散用之
二)清營湯用(翹,花,葉,透熱轉氣)
三)瘡家圣藥
49.礦石類貝殼均以先煎為妥。如生石膏、代赭石、烏賊骨、石決明;包煎者舉例如下:辛夷、車前子、滑石、旋復花等,炒棗仁搗碎,應遵古訓。
50.皮膚瘙癢,丘疹,遇熱癢劇。蕁麻疹屬風熱型者:
石膏 生地 丹皮 赤芍 ----清熱、涼血
浮萍 僵蠶 蟬衣 蒼耳 ----疏風清熱
苦參 白鮮皮 甘草 ----清熱燥濕
濕疹常用藥對:苦參+白鮮皮。
苦參性寒,有清熱燥濕,殺蟲的功效;苦參能夠清除下焦濕熱,并且殺蟲止癢,對皮膚瘙癢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白鮮皮:性味苦,寒。功效:清熱燥濕,祛風解毒。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風疹,疥癬瘡癩,風濕熱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