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傷是人們最常見的疾患之一、損傷是因外來暴力作用于人體,而使之受傷的總稱。它是由外界刺激突然作用于人體,引起組織器官在解剖或生理上的紊亂,且伴有局部及全身性反應。輕者妨礙日常工作與生活,重者威脅生命。所以,對各種損傷疾病的防治,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損傷的含意相當廣泛。根據歷代文獻的記載,祖國醫學對于損傷性疾病早有認識,并且有了合理的分類方法。如唐代《外臺秘要》稱“此病(損傷)有兩種,一者外損,一者內傷。”這則論述十分明確,后世大多遵循此法,將損傷分為內傷與外傷兩大類。
一、外傷(一)傷皮肉
外來暴力作用于人體,都是由表及里,皮肉首當其沖,故皮肉最易受傷。臨床上根據受傷部位皮膚的完整性受到破壞與否,可分為創傷與挫傷兩種。
1、創傷 指暴力使皮膚破損而有創口流血,深部組織與體外環境發生接觸者。皮膚完整則外邪不易侵入,傷處不致污染。《血證論.創血》指出:“人之所以衛外者,全賴衛氣。”“衛氣……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宅之有墻,外邪不得而入也。今既破其皮肉,是猶壁之有穴,墻之有竇,揖盜而招之入也”。因此,破皮的外傷(創傷)容易感染,所以,又稱開放性損傷。
由于受傷方式及傷口深淺的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幾種:
(1)擦傷 皮膚受到粗糙面擦過所致的淺層破損,傷面有擦痕及小出血點。
(2)裂傷 受鈍力打擊所致的皮膚及皮下組織裂開,傷口邊緣不整齊。
(3)割傷 為銳利器具切割所致,創口較整齊,常呈直線狀,深淺程度可不同,深部血管、神經、肌腱可被割斷,出血較多。
(4)刺傷 為尖細物刺入軟組織內,傷口不大,但一般較深,深部重要器官可以受到損傷,致傷物也可以折斷于深部組織內。
(5)穿入傷 多為高速度的槍彈片所致,組織損傷面積一般較大,致傷物可留在體內,并將污物帶入組織內。
(6)貫通傷 致傷情況與穿入傷相似,有出入兩個傷口,也可將污物帶入傷口內。
2、挫傷 系指皮肉受傷而不破皮者。傷處疼痛,腫脹或青紫,皮下瘀血,壓痛顯著。嚴重時可發生肌纖維破裂及深部血腫。但若暴力過大時,力的作用可由外及內,同時并發內部較重的損傷,但一般屬于閉合性損傷。
除體表的筋肉組織損傷外,體腔內臟器損傷時,有可以分為開放性與閉合性,但體表傷口必須與體腔相通,始可稱為開放性損傷。若體腔仍保持其完整性者,不論其體表有無創口,均稱為閉合性損傷。
(二)傷筋
祖國醫學認為,由于扭挫、刺割以及勞損等原因而使肌肉、筋膜、肌腱、韌帶及軟骨、周圍神經損傷,均屬于傷筋的范圍。傷后出現關節屈伸不利和疼痛。醫學文獻上把傷筋分為筋斷、筋走、筋弛、筋強、筋攣、筋翻、筋挫等數種。但在臨床應用上。大致可歸納為筋斷裂傷與筋不斷裂傷兩大類。
筋傷而未斷裂者,在早期出現筋扭、筋粗、筋翻等;在后期則出現筋強、筋縮、筋萎、筋結等。狹義的傷筋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扭捩傷,一般是指關節附近的韌帶,因關節活動超過了其正常范圍而引起的損傷,表現為韌帶纖維的部分斷裂,伴有小血管破裂出血,臨床上有關節活動障礙、局部腫脹和皮膚青紫。肌肉或肌腱也可因外力過猛而使其纖維部分斷裂。其它如肌腱、腱鞘、滑囊、滑膜等非化膿性炎癥,亦屬傷筋的范疇。
筋傷斷裂者,一般是指韌帶、肌腱以及周圍神經的斷裂和軟骨的破裂等。治療原則均以外傷科手術修補縫合為主。
(三)傷骨
由于暴力而使骨骼受損者稱為傷骨。根據損傷程度,分為輕傷與重傷兩種。
1、輕傷 系指骨骼受到輕微的損傷,沒有斷碎,又沒有脫位,僅骨膜受到損傷,其它部分還是完整的。
2、重傷 系指骨或關節受到嚴重的損傷。根據受傷的部位不同,可分為骨折與關節脫位兩種。
(1)骨折 古稱折骨。系指由于外力作用或其它因素破壞了骨骼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者。根據受傷的嚴重程度,分為骨碎、骨斷、骨裂三種類型。
骨碎 指骨折傷后斷裂成多塊碎骨片者,臨床上稱為粉碎性骨折。
骨斷 指骨折傷后斷成二段或三段者,此型最多見。根據骨折斷的形狀,又有橫形骨折、斜形骨折,或螺旋骨折之分。
骨裂 指骨折處僅有部分裂縫,即骨的連續性未全部碎斷者,又稱為裂紋骨折。骨骺分離亦屬于骨折之一種。
除外傷性骨折外,骨折亦可發生在骨病的部位(如腫瘤、佝僂病、炎癥等),外傷可僅僅是一種誘因,從種骨折稱為病理性骨折。
(2)關節脫位 古稱脫臼或脫骱。祖國醫學認為,上下骨之相合處有臼有杵,脫臼是指受傷后使杵骨位置改變而脫離其窠臼者。所以凡關節因受暴力影響,使組成關節各骨之間的關節面失去正常位置,出現疼痛、畸形和功能喪失者,即稱為關節脫位。
根據受傷后的脫位程度,可分為全脫位與半脫位兩種類型。
全脫位 指組成關節的骨端關節面完全脫離者。
半脫位 指組成關節的骨端關節面僅部分脫離原位者。
根據其病因,又可分為損傷性脫位、習慣性脫位、先天性脫位與病理性脫位四種類型。
內傷是指人體氣血、臟腑、經絡損傷。古代醫學文獻稱之為“內損”。臨床上按其損傷的病理不同,可分為傷氣、傷血、傷臟腑三個類型。
(一)傷氣
傷氣有氣閉、氣滯、氣虛、氣脫之分。氣閉者多因驟然損傷而使氣閉塞不通,以致不省人事。氣滯則多因損傷而致氣機不利,可有胸脅竄痛,呼吸牽掣作痛,心煩、氣急、咳嗽等癥狀。氣虛是全身或某一臟腑、器官、組織出現功能不足和衰退現象,多見于慢性損傷或嚴重損傷的恢復期,或體質虛弱和老年患者;常表現為疲倦乏力,呼吸氣短,聲音低微,自汗,脈細軟弱無力等。氣脫是氣虛最嚴重的表現,常發生于開放性損傷失血過多的病人,證見傷后突然昏迷,或醒后又昏迷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傷痛,形傷腫。”此為區別傷血、傷氣的主要依據。單純的傷氣,以疼痛走竄及脹滿為特征。但是,內傷的臨證上較多出現的是氣血兩傷,因為氣與血在人體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古人把氣血的關系生動地比喻為“氣為血帥”,故血隨氣而運行;.血為氣守”,故氣得之而寧靜。又指出損傷后氣結則血凝,氣虛則血脫,氣迫則血走。在某種情況下,可以是氣先傷而后及于血;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則是血先傷而后及于氣,故臨證較多見的氣血兩傷。
(二)傷血
按古代醫學文獻記載,對損傷諸證都比較重視對“傷血”的討論。所以有“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之說。傷血又可分為瘀血與亡血兩種類型。
1、瘀血 是傷后血逆妄行,血離經脈之外,滯留體內,而成為瘀血停止單純的血瘀多見于損傷局部出血所致,如急性損傷、慢性勞損或陳傷。它以痛有定處、腫脹瘀斑為特征。
2、亡血 是傷后皮肉未破,而體內血逆妄行,傷血自諸竅溢出于體外,則稱為亡血,或稱人失血。
(三)傷臟腑
傷臟腑又稱為傷內臟。凡因跌撲、墜墮、打擊、或金刃等受到嚴重損傷時,多次傷及體內臟腑或骨折后斷端內陷刺傷臟腑者,均屬危急之癥。
根據損傷發生的部位,可分為頭部內傷、胸脅部內傷、腹部內傷三種。一般頭部內傷較為嚴重,但尚需根據各部具體傷情正確判斷。
還可以根據受傷的過程及外力作用的性質,分為急性損傷與慢性損傷(勞損)。
1、急性損傷 系指由于驟然而來的暴力所引起的損傷。急性損傷一般病情急重,應予以重視,及時檢查處理。
2、慢性損傷(勞損) 是指由于勞逸失度或體位不正受積累性靜力引起的損傷。此種損傷有時病因不明確,易為人們所忽略。勞損病例常有反復發作的特點,一般病程較長。
此外,還可以根據受傷時間長短,分為新傷與陳傷二種。
1、新傷 凡傷后時間未超過半個月者,無論傷情輕重,均屬新傷。
2、陳傷 又稱宿傷,俗稱老傷。一般是指受傷時間超過半個月者。
還可以根據損傷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傷與重傷兩種。一般地說,在外傷中傷皮肉病情較輕,傷筋骨較重,而以筋斷、骨折為最嚴重。在內傷中,傷氣血病情較輕,傷臟腑較重,又以臟腑破裂出血為最嚴重。
總之,人是一個內外統一的整體,就外傷而言,皮肉受損,筋骨亦會累及;反之,傷筋損骨,皮肉必然同病。因經絡為運行氣血的通道,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而且“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因此無論是傷氣血或傷臟腑,均可導致經絡阻滯;反之經絡損傷,亦必然引起氣血、臟腑功能失調。同樣,外傷與內傷也是密切相關的,臨床辯證施治,都應該從整體出發,全面分析,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這是祖國醫學中醫傷科的特點之一。
第二節 辨證診斷為了正確地認識傷科疾病,為治療提供依據,運用望、聞、問、切四診,結核實驗室、放射科、病理科等檢查,將收集的病史、癥狀、體征和有關檢查資料作為依據,按辨證規律,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屬何病癥,即謂辨證診斷。
傷科問診,除按診斷學一般的原則和注意事項外,須重點詢問下列幾個方面。
(一)一般情況
1、性別、年齡 有些傷科疾病的發生與性別有關,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多見于女性兒童。年齡與傷科疾病的診治關系尤為密切,如增生性關節炎多發生于40歲以后,肱骨髁上骨折多見于兒童,股骨頸骨折多見于老年人。骨折的功能復位與恢復標準,也隨年齡的不同而差異,故應了解病人的性別和年齡。
2、籍貫、住址 有些傷科疾病的發生與地區有關,且評定療效,必須長期隨訪,故應休息詢問病人的籍貫和聯系住址。
3、職業、工種 為了更好的診斷和防治傷科疾病,應該詢問病人的具體職業、工種和工作的情況,了解其工種與發病有無關系。如搬運工人多患腰腿痛病,平時可采用寬腰帶加以保護,井下礦工多發生腰部勞損等,均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與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總之,詢問病人的性別與年齡、籍貫與住址、職業與工種等,有利對疾病的診治及療效的隨訪。
(二)全身情況
1、發病情況 應詳細詢問病人的發病情況和變化的急緩。如由高處墜下或平地猝倒時,應盡可能問清楚著地姿勢,肢體是屈曲位或伸直位,何處先著地;受重物壓砸或打擊時,須具體詢問重物的種類、形狀、重量、著力點在何部位,以估計暴力的大小、方向、性質等。有些疾病外傷只是誘因。還有些疾病,病人誤認為與外傷有關,其實與外傷沒多大關系。通過詢問病史,可以進行鑒別。若患者肢體原來沒有癥狀,功能也很好,傷后立刻有明顯的癥狀,經過休息或治療,癥狀逐漸減輕,這就可能是外傷性疾病。反之,則可能是非外傷性疾病。
2、神志 對各種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包括表情淡漠、神志不清、昏迷等),應注意詢問其發生的時間及與各種癥狀之間的先后關系等。判斷是否屬于外傷性疾病所引起。如果是顱難忘損傷,還應詢問是否伴有嘔吐及記憶力減退,有無中間清醒期或再度昏迷,以估計顱內損傷的程度。
3、寒熱 要詢問惡寒、發熱的程度和時間的關系。如系感染性疾病,則惡寒與發熱并見;顱腦損傷,可引起高熱;外傷性疾病,可由瘀阻經絡而化熱,出現幾天的低熱,甚至積瘀蘊生熱毒而成癰,出現高熱寒戰;骨關節結核,可有午后潮熱;惡性骨腫瘤,晚期可出現持續性發熱。
4、汗 通過詢問汗液的排泄情況,可以了解臟腑氣血、津液的情況。嚴重損傷或嚴重感染的病例,可出現四肢厥冷,汗出如油的危急現象;化膿性感染可出現大熱、大汗;結核性感染則出現潮熱、盜汗。
5、飲食 應查詢飲食的時間、食量、飲水情況及味覺等情況。對腹部損傷,應詢問其發生于飽食后或空腹時的各種情況,以估計胃腸破裂后腹腔污染的程度。還應詢問其是否有口渴,是否飲食及喜冷或熱飲,以估計津液消耗的情況。
6、二便 對脊柱、骨盆、腹部損傷疾病,應詢問其大小便的次數、量、顏色等。對尾骨骨折移位者,要詢問其大便是否困難,形狀有無改變等。
(三)局部情況
傷科疾病最常見的癥狀是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畸形和腫脹。在詢問病史時,應耐心傾聽病人敘述其癥狀表現及其妨礙生活及工作的程度等。
1、疼痛 要詢問疼痛的部位、性質、時間與發病的關系。下腰部椎間盤突出癥,疼痛自腰部沿股部后側放射到小腿至足部;髖關節痛則沿股內側放散到膝部;骨折及韌帶急性損傷則有銳痛;化膿性感染則有跳痛;神經受到刺激則有刺痛或燒灼樣疼痛;惡性骨腫瘤或兒童髖關節結核,常在夜踐疼痛顯著;勞損性疾病的疼痛,在休息時減輕,活動時加重;增生性關節炎則與此相反;受過損傷的肢體由于感受風寒濕邪,多在冬春季節或天氣變化時疼痛。只有詳細地詢問了解疼痛的特點,再結合各方面檢查結果的分析,對診斷才有比較正確的估計。
2、活動障礙 要詳細詢問活動障礙的具體情況。一般來說,股骨頸嵌入性骨折,患者仍能跛行或騎自行車;有些單純的輕度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仍能坐立或行走。對這樣的病例,應特別注意詢問其受傷的現場情況,從而了解其受傷機制,并認真地檢查,才不致漏診。對合并有脊髓或周圍神經損傷的脊髓骨折、脫位患者,要詢問癱瘓癥狀是出現在受傷當時,或出現于經過搬動及處理之后,以便于判斷造成這種合并癥的真正原因級時間。
3、畸形 肢體畸形多由骨關節的破壞、移位、增生或筋肉組織的癱瘓、攣縮所致詳細詢問畸形發生的時間及演變過程。
4、腫脹 須詢問腫脹出現的時間。感染性疾病是先有腫后有痛;外傷性疾病則是先有疼痛后有腫脹。如系增生的腫物,更須詢問是先有腫物,或先有疼痛,腫物增長速度如何。
(四)其它情況
1、過去史 過去的健康狀況與現在的疾病常有密切的關系,故應從出生起詳加追詢。按發病的年月順序,記錄主要的病情經過,當時的診斷治療,有無合并癥或后遺癥。特別是外傷和骨關節疾病的病史,更詳細詢問。例如,對先天性斜頸、新生兒的臂叢神經損傷,要了解有無難產或產傷史。對骨關節結核的患者,要了解有無肺結核史。
2、個人史 應詢問患者所從事的職業或工種的年限,勞動的性質、條件及勞動時的體位,患者病后的思想情況、要求以及精神狀態等。對婦女要注意詢問其月經、妊娠、哺乳等情況。
3、家族史 主要詢問患者家族內的成員,如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的年齡及健康情況。對于死亡者,則應追詢其死亡原因、年齡,以及有無可能影響后代的疾病。這對骨腫瘤、先天性畸形的診斷,尤有參考價值。
臨床檢查是診斷傷科疾病最基本的手段,是發現病人客觀體征以判斷其病變的有無或部位、性質的重要方法。一般要求在前面了解病史之后再進行;但對急癥可以一面了解病史,一面進行檢查。對病情復雜或診斷困難者,還要定期反復檢查。檢查時要與健肢正常的解剖和運動功能進行對比。應從病變以外的區域開始,先檢查健肢或癥狀較輕的肢體,讓病人理解檢查動作,對小兒更應如此。
(一)一般檢查
1、望診 傷科望診,應借助于視力或觸摸,側重注意觀察患者站立或坐位的姿勢、步態與肢體長短、形態、關節活動,皮膚色澤,有無潰瘍、瘢痕、壞死、竇道、屢管或靜脈曲張,肌肉萎縮、松弛、痙攣、或震顫,創口的大小、深淺,創緣是否整齊,創面污染程度以及有無活動性出血等。體表任何部位遭受暴力作用的征象應予記錄。
2、摸診
(1)切診 亦稱脈診。是觀察整體變化的方法之一。傷科切診主要從脈搏的有無、脈位的高低、搏動的頻率、節律、強弱、大小等方面來觀察。脈浮主表,脈沉主里,脈弦主痛。故體表受傷,傷勢較輕,可有俘弦之脈;內臟損傷,傷勢較重,可出現沉弦之脈;一時疼痛,偶可出現結代之脈,隨著痛止脈律可恢復正常;脈數主熱,正邪俱盛則脈洪大;正邪俱慮則脈細微;故骨關節急性化膿性(炎疾)感染、創傷血瘀化熱,熱毒熾盛,而正氣亦盛之癥,脈多數而洪大;若骨關節結核陰虛內熱之癥,脈多數而微細;大出血患者可見芤脈;創傷性休克可出現脈微欲絕的危象;損傷肢體遠端可出現脈搏微弱或消失,是動脈受壓或損傷的征象。損傷性疾病常見的脈象有下列幾種:
浮脈 輕取應指,重按之后反覺其搏動力量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有余。新傷瘀腫疼痛者多見,亦見于休克或虛脫之癥。
沉脈 輕按不應指,重按覺有搏動。多見于內傷其血,腰及脊柱損傷后期,或見于因損傷所致肝腎精氣不足的久病患者。
遲脈 脈搏緩慢,呼吸1次脈跳不足4次。多見于損傷后期瘀血凝滯,氣血未充,復為寒邪所感等癥。
數脈 脈搏快,呼吸1次脈跳在6次以上。數而有力,多為實熱;數而無力者,多屬血虛或失血過多;損傷感染或新傷發熱時亦見數脈。
細脈 脈細如線,應指顯然,按之無力。多見于嚴重損傷出血之病人,久病體虛、氣血不足者亦可出現細脈。
洪脈 脈動有力,脈體寬大,如波濤洶涌,來盛去弱。一般表示邪毒內侵,經絡熱盛或多見于傷后血瘀生熱之癥。
弦脈 脈形直長,如按琴弦,主諸痛。常見于損傷引起的劇烈疼痛,如胸脅部損傷;弦而有力者稱為緊脈,多見于外感寒勝之腰背痛等癥。
芤脈 脈形浮大而中空,重按無力。多見于創傷出血過多者,為血虛不能固氣,亦為休克脈象之一。
滑脈 指脈搏往來流利,如珠走盤,應指圓滑。多見于胸部挫傷血實氣壅時及婦女妊娠期。
澀脈 指脈形不流利,細而遲緩,往來艱澀,如輕刀刮竹。血虧津少不能濡潤經絡,氣滯血瘀的陳傷多見此脈。
(2)捫診 即觸診。通過對損傷局部的認真觸摸,可以查明損傷部位的形態、硬度、溫度等有無改變,借以了解腫脹、畸形、筋肉的硬度、皮膚的溫度,患肢的功能狀況等,從而判斷傷情。觸摸的方法,要由輕漸重,由淺而深,沿著肌間隙才能觸摸清楚骨骼、在捫診檢查時應該注意下列幾個方面:
觸摸動脈搏動 能了解傷肢遠端有無血運障礙,對于骨折、脫位合并動脈損傷有重要意義,是檢查與治療骨關節損傷必不可少的步驟。通常觸摸動脈搏動的部位有:肘前部摸肱動脈,手腕部觸橈動脈,國窩部捫國動脈,足踝前部測足背動脈,內踝后方切脛后動脈。還可以用手指按壓指(趾)甲,觀察肢體末端的血運情況。
觸摸皮膚溫度 局部皮膚溫度高者,多表示急性損傷后瘀腫嚴重或有急性炎癥。局部溫度不高或發涼者多為陳舊性損傷或慢性勞損所致。傷肢遠端疼痛、冰冷、脈搏消失、皮膚蒼白或紫紺是循環障礙的表現。
觸摸壓痛點 首先要應用解剖學的知識,將傷肢體表可觸及到的骨凸、凹陷、筋肉等與健肢作對比,邊觸摸邊思考。尋找壓痛點,區分疼痛的輕重、深淺,過敏或遲鈍,局限或廣泛,有無放射疼及其部位,以鑒別損傷的性質與種類。長骨干完全骨折時,傷處多有環狀壓痛,沿骨干縱軸擠壓與叩擊時,可出現骨折處疼痛;骨盆及肋骨骨折時,從前后或左右擠壓骨盆或胸廓,可引起骨折處疼痛;壓痛部位較深、范圍較小、呈銳痛或刺痛,則表示筋的撕裂或骨質損傷;壓痛部位淺、范圍大、程度輕,則表示筋肉的慢性損傷;壓痛深并向肢體遠端放射者,多系神經根受壓(如椎間盤突出癥等)。
觸摸畸形 檢查時應注意局部有無高凸、凹陷、成角、旋轉等畸形改變,并結合觸摸骨性標志有無異常。可以幫助判斷有無骨折、脫位。如肘關節后脫位。肱骨內上髁、外上髁與尺骨鷹嘴三個骨突標志發生異常改變。骨折后,可摸到移位的斷端高凸活成角等畸形。
觸摸局部腫脹與包塊 皮膚顏色、溫度正常,或有皮下出血,按之即起或按之腫硬,多系損骨傷筋后內出血及組織反應性水腫所引起,常見于骨折、傷筋早期,為氣滯血瘀,經絡阻塞;溫度正常,皮色正常或發紫,按之不即起,或傷肢下墜過久,按之有硬韌感,多系長期臥床或骨折固定后,筋肉組織彈性減弱,肌力減退,血液回流受到影響所致,為氣血不能通達于四肢,氣虛血滯,常見于骨折恢復期的功能鍛煉過程中。若觸及包塊,應了解其部位、大小、形狀、硬度及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系,還應注意腫塊的邊界是否清楚,推之能否移動等。如腱鞘囊腫,包塊多呈圓形,邊界清楚,推之可動、質軟。脛骨結節骨軟骨炎時,在脛骨結節處觸及一質地堅硬、形狀不一的明顯凸起,且有推之不動的壓痛。在觸摸時用力應輕柔,以免增加病人疼痛。對腫瘤不要過多的擠壓,防治瘤細胞的轉移。觸摸時還應區別腫塊的解剖層次,是在骨骼還是在肌腱、肌肉等組織中。
3、運動檢查 首先要熟悉正常關節的運動特點及活動幅度,以了解其運動是否正常。例如球窩關節可主動進行屈伸、內收外展和內外旋轉運動;屈戌關節僅可做屈伸活動。如果一個關節的運動幅度不足,或某一運動方向的活動幅度超過了正常范圍,均應視為異常。在肢體沒有關節處出現類似關節活動稱為假關節活動,這是骨折的主要特征。關節的運動范圍,一般是被動大于主動運動,但還可因年齡、性別、生活方式及熟練程度而不同。相鄰關節的運動范圍也可受影響或起補償作用,檢查時應考慮到這些特點而做出正確判斷。檢查時,一般是被動運動大于主動運動,但還可因年齡、性別、生活方式及熟練程度而不同。相鄰關節的運動范圍也可受影響或起補償作用,檢查時應考慮到這些特點而做出正確判斷。檢查時,一般先做主動運動,后做被動運動,并對比其運動范圍相差度數,借以區別是關節本身病變引起或神經肌肉麻痹所致。如關節僵直時,主、被動運動均有障礙;周圍神經損傷時,或疾病引起肌肉癱瘓者,不能做主動運動,而被動運動一般良好。
4、聞診 在傷科臨床檢查中,要特別注意在觸摸與運動檢查時有無響音的出現。當擺動或觸摸骨折的肢體時,兩斷端相互摩擦發出的聲音(或摩擦感),稱骨擦音(感),但檢查者不宜主動去尋找骨擦音,以免增加病人痛苦和損傷。有病理改變的關節或肌腱在活動時,可觸到摩擦感或聽到彈響聲;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或關節內游離體引起的彈響,多為較清脆的響聲,關節軟骨面不光滑時的摩擦響聲則如碾米樣;狹窄性腱鞘炎在關節活動時可觸到捻發感,關節周圍肌腱或韌帶在骨凸起部位滑動也能產生彈響;正常關節可有生理性彈響,但無癥狀,臨床上宜加細辨。
5、感覺檢查 檢查觸覺用一小條棉花在皮膚上輕劃,應注意失去觸覺區的部位與范圍;檢查痛覺用銳針輕刺,注意痛覺改變區的部位;檢查溫覺用小瓶或試管分別盛十攝氏度或四十五攝氏度的水進行。檢查時應由上而下,從一側到另一側,從失去知覺區移向正常區。根據感覺障礙區域,判斷神經損傷的情況。
6、測量 用軟尺和量角器測量肢體的周徑、長短和關節活動度數,要與健側對比檢查,準確的測量對診斷和治療均有重要的意義。它可了解肢體的長短、腫脹及萎縮的程度,關節活動幅度,對確定治療方案和檢查治療效果均有重要價值。
(1)角度 關節的功能可用量角器測定,先將量角器的軸對準關節中心,量角器的兩臂緊貼肢體并對準肢體的軸線,然后記載量角器所示的角度(沒有量角器時,也可借目測記錄),關于健肢的相應關節比較。常用方法有兩種:
【鄰肢夾角法】 以兩個相鄰肢段所構成的夾角計算,例如肘關節伸直時為一百八十度,屈曲時可成四十度,則該關節活動范圍為一百八十度減去四十度等于一百四十度。
中立位0度法 即先確定每一個關節的中立位為0度,中立位一般相當于休息位,例如肘關節完全伸直時中立位為0度,完全屈曲時則可成為一百四十度。
對一易精確測量角度的部位,關節功能活動也可用長度測量,以記錄其相對的移動范圍。例如,對頸椎的前屈可測量下頦與胸骨柄的距離,側屈時測量耳垂與肩峰的距離;腰部前屈時測量下垂的中指尖端與地面的距離等。
(2)長度 先將兩側肢體放在對稱位置上,在骨凸處作一記號,用軟尺作量側肢體對比測量。
上肢長 肩峰至橈骨莖突部或中指尖。
上臂長 肩峰至肱骨外上髁處。
前臂長 肱骨外上髁至橈骨莖突部。
下肢長 髂前上棘至足內踝尖,或股骨大粗隆至外踝尖。
大腿長 髂前上棘至膝關節內緣。
小腿長 膝關節內緣至內踝尖。
(3)周徑 取兩肢體相對應的同一水平測量,測量腫脹時取最腫處,大腿周徑可在髕骨上十到十五厘米處測量;小腿在最粗處測量即可。也可用雙手對稱合抱肢體,觀察雙拇指指尖的距離而測定之。
(二)各部檢查要點
1、頭部 注意有無傷口、血腫、壓痛或凹陷,并記錄其大小范圍;五官有無溢血、溢液的情況;瞳孔是否對稱、縮小或散大;語言對答、視覺、聽覺、嗅覺是否正常;鼻骨、顴骨及上頜骨骨折有否顏面畸形或觸及骨擦音;下頜骨折、顳頜關節脫位,常可引起咬合困難。外耳道流血水,常提示顱后凹骨折。創傷后出現不同程度的神志昏迷、血壓升高、脈象洪大而遲緩、呼吸慢而深,則提示嚴重的顱腦損傷。兩側瞳孔不等,散大與固定,則表示病危的征象。
2、胸部 應觀察呼吸情況,注意胸部有無畸形、腫塊、擠壓痛、皮下氣腫及異常的清濁音區。肋骨骨折早期,x線拍片不一定能顯示骨折征象,故應仔細檢查胸壁,其間接壓痛更有臨床診斷意義。
3、腹部 應檢查壓痛、反跳痛、肌緊張的部位、程度;腸鳴音是否存在,有無亢進或減弱;肝濁音界有無縮小或消失;有無腫物,腫物之大、部位、硬度,可否移動,邊緣是否清楚。胸部損傷出現咖啡樣嘔吐物時,是上消化道 創傷的重要證據。疑有內臟破裂或穿孔時可做腹腔穿刺,檢查有無積血或積液。
4、上肢
(1)肩部
【望診】 借助于視力或觸摸,來觀察兩肩的外形是否對稱,有無畸形或肌肉萎縮。正常鎖骨的外下方是凹陷的,腫脹時則該處膨隆。肩關節正常時,直尺兩端不能同時接觸到肩峰和肱骨外上髁,若三角肌癱瘓或肩關節脫位時則出現方肩畸形,直尺兩端可同時接觸到肩峰和肱骨外上髁,稱為直尺試驗陽性。
【觸診】 首先是尋找壓痛點,肱二頭肌長疼頭腱鞘炎,壓痛點位于其肌腱通過的肱骨結節間溝處;三角肌纖維退變,壓痛點位于三角肌的前后緣,有時此其彼伏出現多個壓痛點;岡上肌肌腱損傷,壓痛點常位于該肌肘附著的肱骨大結節處;三角肌下滑囊炎,壓痛比較廣泛,位于三角肌區。肩鎖關節處壓痛及隆起、肩峰下陷,檢查者用一手按壓鎖骨外端,另手自肘部向上托起其上臂,若畸形消失,即說明肩鎖關節脫位。
【運動檢查】 關節的活動包括肩肱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肩胛骨與胸廓壁之間的活動性連接四個部分,只要其中任何一個關節發生損傷或疾病,就會影響整個肩部活動,肩關節的主要運動有前屈、后伸,軟收、外展,上舉和內旋、外旋及環轉。
正常外展時,上肢可由軀干旁直舉(平肩后并外旋)過頭。這個動作包括肩肱關節和肩胛骨與胸廓壁之間的活動,故在檢查肩肱關節的外展活動時,應固定肩胛骨。岡上肌肌腱炎或不完全撕裂及三角肌下滑囊炎的患者,在肩關節外展六十度到一百二十度范圍內時,因上肌肌腱完全斷裂者,當肩關節外展三十度到六十度時,三角肌雖用力收縮,但不能外展舉起上臂,越用力向上抬舉肩越高聳,此時,如果幫助患者外展到這個范圍以上,三角肌便能單獨完成其余的外展幅度。
正常內收時,手能摸到對側肩部,同時肘部能貼緊胸壁。當肩關節脫位時,上述動作不能同時完成或僅能完成其中一項,稱為搭肩試驗陽性。
檢查肩關節內旋和外旋時,應先將患者上臂緊貼軀干側面,屈肘九十度位才能進行觀察。肩關節周圍炎時,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均受限制,其中以外展、外旋及后伸動作受限最明顯,并引起疼痛,但在限度以內的活動則不痛。肩關節化膿性、類分濕性、結核性關節炎時,各方向的活動亦明顯受限制且疼痛。
(2)肘部
【望診】 借助于視力或觸摸,了解肘關節的情況。肘關節后脫位及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時,肘部呈靴樣畸形。正常的肘關節伸直時,肱骨內、外上髁與尺骨鷹嘴三點在一條直線上,稱肘直線;屈肘九十度時,此三點則形成一等腰三角形,稱為肘三角。這種解剖關系在肘關節脫位時發生異常,肱骨髁上骨折時則不變。當肘關節伸直時,前臂與上臂的縱軸呈5度到十五度的外翻角(女性一般較大),稱為攜帶角,此角增大稱為肘外翻,反向則稱為肘內翻。肘關節積液或積血時,屈肘觀察后方,可見肱三頭肌腱兩側脹滿,嚴重腫脹則呈梭形,肱橈關節部位的凹陷消失。
觸診 肘部勞損的壓痛點,常在肱骨內、外上髁部。前臂尺骨嵴在背側皮下可摸到其全長,若有壓痛或異常突起,常表示有病變。
【運動檢查】 肱尺關節的運動為屈伸,上、下尺橈關節的運動為旋前旋后(又稱內旋外旋活動),肱橈關節則同時參與屈伸和旋轉。肘關節的功能位置是屈肘九十度、旋中位。
檢查關節的主動伸直活動,應采取肩外展或高舉位觀察。主動屈曲活動,應在上肢下垂位置進行觀察。若抗力伸肘、被動屈肘時,肘后部疼痛,可推知是該關節伸側的病變;若抗力屈肘、被動伸肘時,肘前部疼痛,可推知是肘關節屈側的病變。肘關節脫位、關節部骨折、感染、骨化性肌炎等,都可以引起屈、伸功能的明顯障礙。在肘關節伸直位時,應沒有側方收展活動,如有,則說明關節側方韌帶松弛或斷裂。
檢查前臂旋轉活動時,應采取肘關節屈曲九十度位觀察,可讓病人兩手各握一小棍棒,同時作前臂旋轉加以對比。上、下尺橈關節任何一端有病變,橈、尺骨任何一骨骨折或折后畸形愈合都會出現旋轉障礙。若被動旋轉前臂,在正常時橈骨頭處亦可捫到轉動;當橈個骨骨折不連時,不能捫在橈骨小頭的轉動;但橈骨小頭脫位時,則可捫到突出而轉動的橈骨小頭半脫位時,前臂固定于旋前位置,而不能旋后。
(3)腕、手部
【望診】 借助于視力或觸摸,了解腕手部的情況。手掌皮膚厚,其下有纖維組織與深筋膜相連,缺乏活動性或彈性;手背部皮膚松弛薄弱,活動性和彈性較大。手部感染或外傷腫脹時,背側比掌側明顯。伸直型橈骨下端骨折,骨折遠段向背側移位時,腕及手部呈餐叉樣畸形;劈裂型骨折嚴重移位時,腕掌背側徑增大呈槍上刺刀狀畸形;腱鞘囊腫,常在腕關節背側或屈指腱上出現圓形、邊緣清楚的腫物;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掌指關節、指間關節呈梭形腫脹,晚期呈典型的尺偏屈曲畸形;缺血性肌攣縮的典型畸形是掌指關節過伸,而指間關節屈曲,極度屈腕時手指可以伸直些,伸腕時則手指又屈曲。
【觸診】 腕、手部筋肉組織較薄,尋找出壓痛點,對確定病灶部位有重要意義。腕舟骨骨折時,陽溪穴處有壓痛;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腱鞘炎時,橈骨莖突部有壓痛;掌、指骨骨折時,則有局部壓痛和縱軸擠壓痛。
【運動檢查】 正常腕關節可作背伸、掌屈、橈傾、尺偏及旋轉活動,各掌指關節可作屈伸、收展活動,各指間關節可作屈、伸活動,拇指還可作對掌活動。手的休息姿勢,是腕關節輕度背伸約十五度、拇指靠近食指旁邊、2到5指的屈曲度逐漸增大,而諸指呈放射狀指向舟骨。手的功能位置是腕背伸約三十度、尺偏約十度,拇指在外對掌屈曲位,其余四指屈曲。
測量兩腕關節的屈伸活動,可將兩手手指及兩掌相貼,兩腕充分背伸而對比之,然后再使兩手手背貼近,兩腕部充分掌屈而對比之,如果一側運動受限制即可明顯測出。
橈骨莖突部腱鞘炎,可見拇指外展、背伸受限,若將其拇指握于掌心,就引起橈骨莖突部疼痛,再作尺偏活動則疼痛加重,稱為握拳尺偏試驗陽性。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時,手指屈伸可發生彈跳樣動作,屈曲后不能主動伸直,或伸直后又不能主動屈曲稱為彈響指或扳級指。
(4) 肌腱損傷
1、指深屈肌腱和拇長屈肌腱的功能,分別是屈指和屈拇的末節,發生斷裂時末節不能屈曲;指淺屈肌和拇短屈肌的功能,分別是屈曲近側指間關節和拇指的近節,由于其功能可分別由指深屈肌和拇長屈肌所代替,故發生斷裂時,手指屈曲動作可仍然存在。
2、拇長伸肌主要伸拇指末節,伸拇短肌伸拇指的掌指關節,伸指總肌是伸其余四指的掌指關節。這些伸肌癱瘓或斷裂時,除食指的掌指關節,伸指總肌是伸其余四指的掌指關節。這些伸肌癱瘓或斷裂時,除食指和小指因尚有食指固有伸肌和小指固有伸肌可以背伸處,其余相應關節的背伸功能喪失。骨間肌和蚓狀肌屈掌指關節和伸指間關節,當此二肌癱瘓時,可引起掌指關節伸和指間關節屈的爪形手。若伸肌腱損傷在手指末節,則末節彎曲形成錘狀指畸形。
5.下肢
(1)髖部
【望診】 借助于視力或觸摸,來了解髖部情況。股骨上端骨折典型移位者,同側下肢呈外旋、短縮畸形。髖關節后脫位者,肢體多呈屈曲、內收、內旋及短縮畸形;髖關節前脫位,則下肢呈外展,外旋畸形。髖關節感染,下肢常攣縮在半屈伸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則臀部向后凸,腰部代償性前凸。
若傷肢短縮,可作下肢長度對比檢查。方法是讓病人仰臥,兩髖膝關節屈曲并攏,兩足并齊平放床面。如雙膝出現高低差即為陽性,多見于髖關節后脫位或股、脛骨的短縮。
若病人尚能步行,應注意其步態和負重能力,是否需用扶拐,兩側髖骨、臀皺襞是否同一高度,有無肌萎縮,并做髖關節承重功能試驗。以檢查右髖為例,囑病人抬起左下肢,若能單獨用右下肢站立同時左臀皺襞、髂骨翼均上提為陰性;若左臀皺襞、髂骨翼下降則為陽性。陳舊性髖關節脫位和股骨頸骨折,或臀中肌、臀中肌、臀小肌麻痹時,此試驗均為陽性。
【觸診】 髖關節感染、股骨頸骨折,早期的壓痛點多位于腹股溝韌帶中點的外下方一橫指處;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壓痛點則位于大粗隆處;若在下肢伸直給足跟部加壓或叩擊,髖關節部即出現疼痛。髖關節變(感染、骨折、脫位等)引起的下肢縮短,可觸摸到大粗隆向上移位。常用下列方法測量:
1、將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的中心連一直線,正常時股骨大粗隆的頂點不高于此線;若大粗隆上移,則超過此線。
2.將兩側股骨大粗隆與髂前上棘的連線向腹部延長,正常交點應在臍上中線,若一側大粗隆上移時,則交點在臍下的對側腹面。
【運動檢查】 正常髖關節的運動,應包括內旋和外旋、內收和外展、屈曲和伸展等。
1)內旋和外旋 ①單側測量法:病人取仰臥位,下肢伸直,檢查者用手握住傷側下肢使之向內、向外旋動。若髖關節攣縮不能伸直時,可將髖、膝關節均屈曲九十度,把小腿當作杠桿,而將髖關節內旋、外旋。②雙側同時測量法:囑病人仰臥,同時屈曲髖、膝關節,兩足跟并列不動,兩膝盡量分開,觀察兩髖關節的外旋度;然后兩膝并攏,兩足盡量分開,觀察兩髖關節的內旋度。關節感染、骨折,股骨頭骨骺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患時,內旋與外旋均受限制并疼痛;而先天性、陳舊性的髖關節后脫位,則可發現內旋范圍增大而外旋活動受限制。
2)內收和外展 ①單側測量法:病人取仰臥位,術者一手固定骨盆,另手握住下肢踝部,然后使下肢在伸直位外展、內收,并記錄其度數。②雙側同時測量法;囑病人仰臥,兩下肢平伸,檢查者用雙手分別托握兩足跟,將兩腿盡量盡量交叉,觀察兩側髖關節的內收度;兩將兩腿盡量分開,觀察兩髖關節的外展度。髖關節后脫位、髖內翻及炎癥疾病時,均有外展受限;髂脛束攣縮時,則有髖內收受限。
3)屈曲和伸展 病人取仰臥位,將一側髖、膝關節極度屈曲,使腰部平貼床面,另一側大腿也能完全貼床屬正常;若另側大腿離開床面,或強令該大腿貼床,但腰部卻挺起以代償,則說明髖關節有屈曲攣縮畸形。病人取俯臥位,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踝部,屈膝九十度向后提起下肢,髖關節屈曲攣縮時,則后伸受限,甚至不能完全俯臥。
4)望遠鏡征:病人仰臥,檢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住膝部,沿股骨縱軸上下推拉,如髖關節脫位,則有過多的上下活動移位感。
(2)膝部
【望診】 借助于視力或觸摸,了解膝部情況。下肢正常生理軸線,是髂前上棘與第1趾蹼間連線通過髕骨內緣,兩膝及內踝部同時并攏。膝內翻時,兩踝并攏而雙膝分開(o型腿);膝外翻時,則雙膝并攏而兩踝分開(x型腿)。測量分開的距離可判斷畸形的程度。正常膝關節能輕度超伸,若過度超伸即稱為膝過伸(膝反張)。此外,還要了解步行姿勢,股四頭肌癱瘓時,病人用手將傷側大腿向后壓,以伸直膝關節而行走。膝內翻、外翻及過伸畸形,常由佝僂病、小兒麻痹后遺癥引起。
【觸診】 觸摸關節內、外有無腫脹或腫物。慢性滑膜炎(包括結核性滑膜炎)時,觸之有柔韌、肥厚感,可將兩側對比。股骨下端及脛骨上端的腫瘤(骨肉瘤或巨細胞瘤),觸之則有堅硬感而且推之不能移動。關節內積液的腫脹則有波動感,用一手壓迫髕骨上囊將液體及入關節腔,以另一手的手指反復的壓迫髕骨,可感覺髕骨有漂浮現象,即稱為浮髕試驗陽性。髕前滑液囊的積液與關節腔不相通,故無浮髕現象。內外側副韌帶損傷脛骨結節骨骺炎等均可找到相應的壓痛點。
【運動檢查】
1)側向運動試驗 膝關節的主要運動是屈伸。在伸直位,膝關節不能做側向內收、外展運動;內、外側副韌帶斷裂時,可有被動的外展、內收運動。
2)抽屜試驗(又稱推拉試驗)囑病人屈膝九十度,足平放床上,檢查者用一肘部壓住傷肢足背以固定之。同時用雙手握住小腿上端作前后推拉,正常可有輕度(在0.5厘米左右)的前后活動;若向前活動度過大與疼痛,則說明前十字韌帶斷裂或松弛;向后活動度過大與疼痛,則提示后十字韌帶斷裂或松弛。
3)回旋擠壓試驗 檢查右膝外側半月板損傷時,檢查者立于患者右側,用右手握住右足,左手放在右膝部以穩定大腿和感觸異常音響或跳動,先使小腿在內旋位充分內收、屈曲,然后外展、伸直,注意在伸直過程中有無彈響及疼痛;檢查內側半月板損傷時,先使小腿在外旋位充分外展屈膝,然后內收伸直。響聲清脆者多為半月板損傷,聲音大而伴有跳動者多為盤狀半月板。
(3)踝、足部
【望診】 借助于視力或觸摸,了解足踝部的情況。先讓病人赤足行走,觀察其步態,并在負重情況下觀察其外形與站立姿勢。常見的足部畸形有下列數種:
1)扁平足 正常時,站立后足弓下方可插入一個手指;輕度扁平足足弓下部手指不能插入,但足弓尚未全部著地;較重的扁平足則足內緣著地,舟狀骨明顯向內隆起甚至接觸地面,足呈外翻外展姿態。檢查其鞋底則內側磨損較多。柔軟性的扁平足,在不負重的情況下足弓外形尚正常,但站立時足弓即塌陷;痙攣性扁平足則活動受限,在不負重情況下亦有明顯畸形。
2)馬蹄足 在站立時僅能前足掌著地,跟腱有攣縮;日久則前足掌增大且有胼胝,足后跟部顯小。
3)內翻足 站立或行走時,僅以足外側負重,跟腱向內偏斜。足外側或第五趾骨頭下方有胼胝,鞋底或鞋面外側有磨損。馬蹄足與內翻足多合并存在,稱為馬蹄內翻足。
4)外翻足 畸形與內翻足相反,足內側縱弓下陷,鞋底內側磨損。
5)仰趾足(又稱跟足) 站立時負重以足跟為主,走路時足前部不能用力著地,日久則前足掌變小,足后跟增大且有胼胝。
6)高弓足 足弓較正常高,僅部分病人有癥狀。
7)拇外翻(常合并扁平足)足拇趾向外側偏斜,較重者拇趾位于第2、3趾下面將第2趾頂起。此時可并發2、3趾錘狀趾畸形。
【觸診】 壓痛點在跟腱上,可能是跟腱本身或腱旁膜的損傷;跟腱止點處壓痛,可能是跟腱后滑囊炎;在足跟部后下方壓痛,可能是跟骨骺炎;壓痛在跟骨跟面正中偏后,可能是跟骨骨刺或脂肪墊損傷;壓痛靠部可能是跖腱膜損傷引起;跟骨骨折的壓痛點在跟骨的內側和外側,踝關節內翻或外翻損傷,壓痛點則在內側或外側。
【運動檢查】 踝關節的活動主要是背伸和跖屈。足的內翻及外翻動作。主要在跟距關節。前足部的內翻、外翻及內收、外展活動是在跟骰及記舟關節。足趾的屈伸活動主要靠跖拇及跖趾關節。關節部骨折、脫位、肌腱斷裂、神經損害等,是足踝部運動阻礙的主要原因。
6、脊柱部檢查
(1)頸部
【望診】 借助于視力或觸摸,了解頸部的情況。首先觀察頸部形態,頭部能否自由轉動,需要旁視時,是否要將身體一齊轉動,能否主持頭部的重量,是否需用手扶持下頜。其次觀察頸椎的生理軸線。頸椎骨折、脫位、結核等可出現后凸、側彎或扭轉畸形。寒性膿瘍多由頸椎結核所致,高位者可見于咽后壁,低位者可見于頸旁。先天性斜頸可見單側肌肉痙攣和短縮,甚至影響到顏面及兩肩不對稱。
觸診扭傷或“落枕”,壓痛點多見于棘間韌帶或兩側項肌。頸椎棘突間觸到痛性硬結或索條,可能是項韌帶鈣化。頸椎病或頸椎間盤突出癥,壓痛多在傷側下部頸椎旁及肩胛內上角處,且向傷側上肢放射。頸椎骨折、結核的壓痛點位于患椎棘突部。
【運動檢查】 脊柱頸段可作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及左右旋轉等活動。檢查時要固定雙肩,使軀干不參與運動。環枕關節和環樞關節的功能最重要,如有病變或固定時,可使頸部的旋轉及屈伸功能喪失百分之五十左右,頸椎結核,可使頸部前屈、后伸及側屈受限制。頸椎間盤突出癥則一般向患側屈及后伸受限。頸椎骨關節病變。則在旋轉活動時,出現摩擦音響或摩擦感。
(2)胸、腰椎和骶髂部
可根據情況,選取立位、坐位、俯臥位、仰臥位、側臥位等體位進行檢查。
【望診】 借助于視力或觸摸,了解胸椎、腰椎和骶髂部的情況。急性腰扭傷或腰椎結核患者,由于腰部不能負重,常以雙手扶持腰部行走,坐下時常用兩手撐在椅子上。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行走時,因疼痛的下肢不敢用力著地而表現為跛行。從背面或側面可觀察脊柱有無后凸、前凸及側彎畸形,上身多前傾。
脊柱后凸有兩種類型,一種呈弧形,又稱圓背,常見于姿勢性后凸、椎體骨骺炎、類風濕性脊柱炎等;另一種呈角狀,或稱駝背,常見于脊柱結核,椎體屈曲型壓縮性骨折等。輕度角狀后凸不明顯者,可用滑動觸診法,手指放在棘突上由上而下迅速滑動,即可觸到后凸的部位。前凸增加常見于脊椎滑脫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或炎癥所致的髖關節屈曲畸形。
脊柱側彎應記明方向及部位,是“C”形或反“C”形,是“S”形或反“S”形。側凸不明顯者,可用滑動觸診法,即用中指放在棘突上,食、環指緊貼在棘突旁用力由上而下滑動觸摸,測定有無彎曲,同時可觀察觸摸后的充血帶是否正直。脊柱側彎常兼有縱軸旋轉,外觀棘突連線并無彎曲,僅表現為兩側肋骨、腰肌的不對稱。當病人向前彎腰時可看出兩側肩胛骨、腰肌的高度有明顯差異。
背肌在脊柱兩側隆起,脊柱在中央呈現一條溝狀。經常在彎腰位工作或缺乏鍛煉者,兩側背肌萎縮變平,而中央的棘突呈現一條隆起。腰痛患者有時會出現保護性腰肌緊張或痙攣。
【觸診】 棘上韌帶或棘間韌帶的損傷,以及腰肌扭傷常有明顯固定的淺在壓痛點;下腰部及骶骨部某些韌帶損傷,其疼痛可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椎間盤突出,常于第3、4、5腰椎棘突旁1.5厘米處有深在的壓痛,同時向傷肢遠端放射。腰椎的橫突上有腰肌的起止點,腰肌急慢性損傷時,常在橫突上有不同程度的壓痛。椎體骨折或結核,可有棘突壓痛、縱橫擠壓或叩擊痛。
【運動檢查】 脊柱的運動主要在頸段及腰段。腰段的運動包括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及左右旋轉。腰椎間盤突出癥,向傷側的側屈及前屈受限明顯,然而在其可能活動的范圍內,脊柱的活動曲線是較柔和而均勻的。脊柱結核或僵直性脊椎炎,則各方向運動均受限制,失去正常的活動屈線,病變部脊椎僵硬。檢查腰、骶部病變,還常用下列方法:
1)拾物試驗 通過拾取一件放在地上的物品,觀察脊柱的活動是否正常。腰椎有病變,則下蹲時必須屈曲兩側膝、髖關節,而腰部仍是挺直的。
2)直腿抬高試驗 一般能自動直腿高舉八十度到九十度,除國部有拉緊感覺外,無其它不適者為正常。直腿抬高不能達到正常角度,且沿坐骨神經有放射痛者為陽性。為了鑒別其陽性是否為坐骨神經受牽扯所引起,可于抬高到疼痛的角度放低5度,放射痛消失,再使足踝用力背伸,如放射痛加重,即非腰骶、骶髂部病變所引起。
3)腰骶關節檢查 極度屈曲兩髖與兩膝關節,使臀部離開床面,腰部被動前屈。下腰部筋肉組織勞損,或腰骶椎有病變時則感疼痛。
4)“4”字試驗 試驗右側時,將右側足置于左膝上部,然后醫生左手壓左髂前上棘,右手將右膝向下壓,如右側骶髂關節部有病變時,則出現疼痛為陽性。如同側髖關節有病變也呈陽性。
5)股神經牽拉試驗 病人俯臥位,下肢伸直,使傷側下肢向后過度伸展,在腰3、4椎間盤突出癥時,可沿股神經有放射痛,稱為股神經牽拉試驗陽性。
6)脊柱被動伸展試驗 病人俯臥,將其雙腿上提,觀察腰部伸展是否正常或有僵直現象等。
(三)X線及其它檢查
【脊柱的解剖生理】
1、脊柱 脊柱是人體軀干的中軸,起著支持頭顱和構成支持胸、腹、盆腔臟器的骨干,同時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并有負重、運動、緩震和平衡身體的作用。人體的正常脊柱是由二十六個椎骨、二十三個椎間盤,三十一對脊神經和很多方向不一、活動范圍各異的小關節及許多堅強的韌帶所組成。除第1、2頸椎和骶、尾椎外,其余椎骨的形態結構基本相似,由1個椎體、2個椎弓根、2個椎板、2個橫突、2對關節突和1個棘突組成。此外,椎體的前、后部和棘突上分別有縱貫脊柱全長的韌帶把每個脊柱骨牢固的連結在一起。從前面觀,椎體由上而下逐漸增大,以適應生理機能的需要;但在骶骨底部,由于體重沿骨盆傳至下肢,故骶部自上而下逐漸變大。側面觀,成人脊柱有四個生理性自然彎曲,即頸、胸、腰、骶曲。生理彎曲的出現,增強了脊柱的彈性和支持能力。脊柱各部椎骨關節面的方向和椎間盤的大小、厚度與該段脊柱運動方向及活動范圍有關。正常脊柱可前屈九十度、側屈三十度、旋轉三十度。脊柱運動的基礎是椎間盤和后關節。這些結構的任何部分受損,均可導致臨床癥狀與體征。
2、椎骨間的連接
(1)椎體間的連接 椎間盤。除第2頸椎以上(1、2頸椎之間)而第1骶椎以起無椎間盤外(指正常成人),其余每2個椎體之間夾有一層和椎體緊密結合狀和椎體一致的纖維軟骨墊即椎間盤。成人的椎間盤比其所連結的椎體稍大,其厚度約等于所連接椎體厚度的三分之一左右。椎間盤是一個無血管的組織,由纖維環、髓核和軟骨板組成,與椎體和前、后縱韌帶緊密相連,在脊柱起著彈性墊的作用。
(2)關節突間的連接 椎間關節,又稱后關節、關節突間關節、脊柱骨突關節。由相鄰兩椎體的上、下關節突關節面相對應構成的關節,周圍包以薄而緊的關節囊、屬于摩動關節,稱微動關節。主要功能是穩定脊柱,阻止脊柱的滑脫和防止脊柱過伸。椎間關節關節面排列的方式在脊柱各段均不相同,頸椎近水平位,胸椎近冠狀(前、后)位,腰椎近矢狀(左、右)位。關節面排列方向決定了脊柱的活動方向和活動范圍。
(3)椎弓間的連接 弓間韌帶(又稱黃韌帶),兩個椎弓之間除椎間孔和正中線上的狹窄裂隙外,全部被弓間韌帶封閉。橫突間的連接-橫突間韌帶。棘突間的連接-棘間韌帶。
(4)脊柱的長韌帶-棘上韌帶、前縱韌帶、后縱韌帶。①.棘上韌帶-架在各椎骨棘突上,表面與皮膚愈著,保持軀干直立和限制脊柱過度前屈;②.前縱韌帶-附著于各脊椎椎體、椎間盤的前面和側面,是一堅固寬闊的膜狀韌帶;③.后縱韌帶-附著于各椎體及椎間盤的后部,構成椎管的前壁。
3、椎間孔 椎間孔是由相鄰兩個椎弓根的上、下切跡構成上下壁,椎體、椎間盤構成前壁,后關節及其突起構成后壁,由脊神經通過,故又稱脊神經管。
4、腰、骶部脊神經分布 腰骶部的脊神經,從椎間孔發出后即分成前、后兩支。前支與相鄰諸神經的前滯聯合形成腰、骶神經叢,主要構成股神經和坐骨神經,而分布于下肢;后支轉向背側,又分成內側支和外側支,穿過1到2或更多椎骨,分布于腰臀部的骨、關節、韌帶、肌肉和皮膚。此外神經根從椎間孔出來不久,在脊神經節的遠側分出腦膜返支,穿過椎間孔和返回椎管,分布于后縱韌帶、硬脊膜和椎管骨膜、硬膜處血管等部位。
5、腰部肌肉及腰背筋膜 腰部的功能活動有5組肌肉參加,每個方向的活動都有2組肌肉參與,即協同肌的收縮與拮抗肌的松弛來完成。腰部肌肉的功能:前屈—腹直肌、髂腰肌;后伸—骶棘肌;側屈—骶棘肌、腰大肌和腰方肌;旋轉—橫突棘肌(又稱多裂肌)。
腰背筋膜位于背部居于淺、深肌之間,較薄,到腰部致密增厚,分深、淺兩層,分別包被于骶棘肌的前、后面,形成骶棘肌之間附著于橫突;淺層通過骶棘肌的背面附著于棘突;向外深、淺兩層在骶棘肌外緣匯合,成為腹內斜肌和腹橫肌的起始腱膜;向上附著于十二肋下緣;向下附著于髂嵴。
腰部是支持和運動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許多骨、關節、椎間盤、韌帶、肌肉、筋膜和神經等組織構成。腰部運動靈活,能適應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種要求,但也會因上述各種組織器官的器質性改變,或附近臟器的疾病而引起疼痛。腰部傷筋的表現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腰痛或腰伴腿痛 疼痛的程度差別很大,從輕微的鈍痛到刀割樣劇痛不等;有的比較局限,病人能清楚而準確地指出疼痛部位,有的疼痛部位較深且區域模糊;有的僅限于腰部,有的可向下肢擴散。多數晝夜均有疼痛,但有的病例白天腰痛重,夜間休息減輕,有的病例白天輕微活動后腰痛減輕,夜間常因腰部疼痛、僵硬而不能入睡,或在睡眠中痛醒,起床時更感困難。
2、腰部僵硬或無力 急性腰痛多伴有單側或雙側腰背肌痙攣,不能前曲。有的病例因腰背肌長期廢用而萎縮,導致腰部無力或空虛感,肩不能負重,走路也感困難。一部分慢性腰痛病人,因腰部肌損傷后,血腫機化、韌帶攣縮、骨質增生、后關節炎等均可導致腰部強硬,觸之程板樣感覺。
3、功能障礙與姿勢畸形 其程度與傷病種類、損傷輕重、病程長短等各有不同。輕者彎腰不便,能做一般勞動或輕微活動;重者則不能勞動而被迫臥床,甚至不能翻身,生活不能自理。
4、喜暖怕冷、遇寒則痛劇 腰痛病人每遇風寒、潮濕、氣候變化時疼痛增劇,在陰雨天之前疼痛明顯。尤其是韌帶損傷所引起的疼痛,遇到寒冷刺激時,更為敏感。
【病因與分類】
1、病因 腰部脊柱支持著人體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重力,并從事著伸、屈、旋轉等復雜的運動。在進行負重和活動過程中,脊柱結構中的任何部分發生損傷,病理性損害,結構異常,全身代謝和內分泌紊亂,姿勢不良,身體虛弱、肌肉無力,風寒濕入侵等,均可引起腰痛或腰伴腿痛,但最常見的原因還是腰臀部筋肉損傷。
2、分類 根據不同的情況,對腰痛做如下分類:
根據病理解剖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治療的需要,分為脊柱疾病腰背痛、非脊柱疾病腰背痛兩大類;脊柱疾病腰背痛,又可分為外傷性、非外傷性兩大類。
按病變部位及病因,可分為內科腰痛與外科腰痛兩大類。
(1)內科腰痛 即內臟疾病牽涉腰部疼痛。如胃腸疾病、泌尿系統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及全身感染性疾病等。
(2)外科腰痛 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腰部的骨骼、筋肉損傷而導致的腰痛。又可分為急、慢性腰痛兩大類。
1)急性腰痛
有關脊柱損傷 腰椎間盤突出癥、后關節紊亂癥、韌帶損傷、脊柱骨折、錯位等。
腰臀部筋肉損傷 腰背筋膜撕裂、骶棘肌、臀上皮神經、梨狀肌損傷、骶髂關節扭傷等。
2)慢性腰痛
姿勢性腰痛 ①.脊柱姿勢不良;②.骨盆過度傾斜;③.下肢姿勢不良(髖、膝內外翻,扁平足,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骨關節慢性炎癥 肥大性脊柱炎、類風濕性脊柱炎、化膿性脊柱炎、椎體或附件腫瘤、結核、骶髂關節炎、椎體骺軟骨炎、后關節炎、腰骶部與髂骨的假關節形成等。
先天性畸形 穩性脊椎裂、移行椎、融椎、后關節面異常、棘突異常、椎弓峽部不連、半椎體等。
【病史與癥狀】
病人就診時,除急性損傷外,癥狀多已延續致數月、數年、或已有多次發作。在詢問現在癥狀的同時,必須追溯至第一次發病時的情況。有些病人想不出任何發病原因,有些則有受寒濕、過度勞累,或扭閃腰部等病史。癥狀可突然發生,亦可緩慢出現,可為持續性或間歇性,亦可時輕時重,或與氣候變化有關。
須對其工作性質、勞動姿勢、生活習慣或健康情況等進行全面了解。還應對腰腿痛發作的次數,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疼痛的部位和性質,疼痛與姿勢的關系,疼痛對休息和治療的反應,以及有無全身不適等病史進行詳細的詢問,以便取得豐富的資料,找出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規律。
病人自述的疼痛部位,有時與病變部位不完全相符,但多數病人都能用手指出疼痛的部位。疼痛可局限于腰部,亦可向下肢放射,可限于某一個脊椎節或整個脊柱,亦可交替發生于全身各關節。不同組織受到刺激后,可出現不同性質的疼痛。如肌肉和韌帶損傷多為鈍痛或酸痛,神經受累多是灼痛、刺痛或放射性痛。
在詢問病史時,實際上已對病人的表現進行了一定的觀察和了解。有些病人很自然地表現出因疼痛而引起的病理性姿勢,或表露出痛苦的面容,這些對于臨床診斷都有一定幫助。但也有部分病人故意把癥狀說得過重或過輕,有的對治療失去信心,有的對其病勢說的似是而非。這些都必須結合臨床,進一步檢查,綜合分析,找出主要矛盾。
【檢查與體征】
1、體檢 包括對姿勢、運動、壓痛點和神經系統的檢查。
(1)立位檢查 主要是對姿勢、運動方向、范圍和步態的觀察,了解是否進行動受限或病理步態。
(2)坐位檢查 主要對棘突順列、棘間隙及筋肉情況的觸壓,以了解其變化情況。
(3)仰臥位檢查 包括扳頸壓胸試驗,腹部觸診(腹肌的檢查),屈髖試驗,直腿抬高試驗,直腿抬高加強試驗,“4”字試驗,床邊試驗,拇趾跖屈、背伸試驗,下肢腱反射及痛覺的檢查,下肢的長短及肌肉萎縮的測定等。
(4)側臥位檢查 在病人翻身之際順勢進行,包括骨盆擠壓試驗、闊筋膜緊張試驗髖外展肌力的測定等。
(5)俯臥位檢查 包括對國繩肌肌力的測定、梨狀肌、緊張試驗、提腿試驗、根臀試驗和尋找壓痛點及觸摸局部筋肉的情況。
尋找壓痛點是傷科檢查中極為重要的環節。腰部壓痛點最明顯之處,往往是病變所在部位,故須認真檢查,不可忽視、省略。
尋找壓痛點的方法:囑病人俯臥位(腹前部墊枕,常用于檢查淺壓痛),腰部肌肉放松。術者用拇指穩而有力地、由輕到重向深部按壓,同時注意觀察病人表情及身體的移動,并詢問其是否感到疼痛。一般情況下,可在腰部找到幾個壓痛點,然后再確定其中壓痛最明顯的一點或兩點。在痛點上按壓時,除注意局部疼痛外,還應注意是否引起下肢疼痛。
壓痛點多位于肌肉、韌帶或筋膜的附著處。臨床上常見于骶棘肌、棘上韌帶、棘間韌帶、后關節、骶髂關節、腰椎橫突尖部等處。為了避免遺漏,可按各部位循序進行。一般檢查次序為:
脊肋角 明顯壓痛,可能為泌尿系統疾患或第一腰椎橫突損傷。由脊肋角向下,壓迫各個腰椎橫突和覆蓋其上的骶棘肌。輕壓痛,為骶棘肌勞損或腰背筋膜損傷。重壓痛者,則可能為橫突骨折。
腰椎棘突和棘間韌帶 在尋找壓痛點的同時,要注意棘突有無變位、畸形,如后凸、偏歪等。棘間隙壓痛,多為棘間韌帶扭傷或勞損所致。棘突部壓痛,多為棘上韌帶損傷。
腰5骶1小關節 壓痛多為腰骶關節或骶棘肌勞損所致。
骶骨背面 壓痛常見于附著于其上的筋肉扭傷或勞損。
髂嵴 髂嵴與第4腰椎棘突在一個平面下,壓痛可能為髂肋肌的起點損傷。
髂腰角 此處深部有第5腰椎橫突、髂腰韌帶及骶棘肌,壓痛示這些組織的損傷或勞損。第5腰椎橫突單側肥大有假關節形成時,此處亦有壓痛。
髂后嵴和髂后上棘 壓痛在髂后嵴者,示肌肉損傷或勞損。髂后上棘壓痛,示骶髂關節扭傷。
腰骶棘突間 此處的壓痛更為多見,常為腰骶部棘間韌帶勞損,或椎間盤突出等引起,同時可能有椎弓崩裂的存在。
骶髂關節 此處深部有骶髂韌帶,在骶髂關節炎或骶髂關節損傷時,則有較明顯的壓痛點。
坐骨切跡 臂上皮神經由骶髂關節的前面經過,然后由坐骨大切跡處出盆腔,故任何使骶髂關節前面組織腫脹的病害,均可影響臀上神經而引起疼痛。
骶尾交界處 壓痛示骶尾部挫傷、韌帶損傷或骨折、脫位。
坐骨神經干 股骨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在臀裂處,為坐骨神經所通過,壓痛示坐骨神經因腰骶部病害而致敏。
2、X線檢查 對于腰腿痛嚴重的病人,均須進行X線拍片檢查,以免忽略重要的病變,如結核、腫瘤等。必要時應做各種造影或其它檢查。
(1)拍片檢查 普通拍片應包括脊柱的正、側位片,必要時須拍四十度的斜位片,以了解關節突和椎弓關節突間部的情況。照片應包括腰骶關節和骶骨,必要時包括胸椎。疑有骶髂關節病變者,正位片中包括兩側骶髂關節。拍片目的是了解下列情況:①.腰骶椎是否有先天性進行。如脊椎裂、移行推、峽部不連、關節突、關節腔與棘突異常;②.有無脊椎骨折或脫位等;③.有無脊椎側彎、椎間隙變窄、椎體緣唇形變,腰椎生理前凸曲線的改變等;④.有無骨組織的破壞、吸收、松變、硬化、骨刺形成及韌帶鈣化等。
以上情況均可引起腰痛或腰伴腿痛,但X線顯影中各有其不同的特點,應注意鑒別。如椎間盤突出癥和退行性脊柱炎都可有椎體邊緣唇突或骨刺。但前者的唇形變,緊限于變窄的椎間隙相鄰椎體緣,大、小亦相應對稱,后者則為多發性,且參差不齊、無規律。此二者與類風濕性脊柱炎,所產生的韌帶鈣化或竹節樣脊柱有明顯區別。又如脊柱結核和惡性骨腫瘤同為溶骨性破壞,但前者相鄰兩椎體破壞后,椎間盤組織可嵌入椎體,使椎間隙明顯變窄,并出現椎旁或腰大肌膿腫;后者可使椎體萎縮,但椎間隙不變窄,可出現椎旁軟組織腫塊,腫塊陰影多呈弧形或不規則狀。此二者與椎體壓縮性骨折不難鑒別,壓縮性骨折的椎體呈楔形變,多只限于一個椎體,椎間隙不變窄,壓縮的椎體緣多有碎骨片,或見密度增高的壓縮骨折線,無椎旁軟組織陰影。
(2)造影檢查 在臨床檢查和普通平片檢查的基礎上,若仍不能確診,或者疑有椎管內阻塞性病變者(如腫瘤、蛛網膜炎等),又不能排除椎間盤突出癥時,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或定位,可考慮進行造影檢查。對腰腿痛病人所采用的方法,一般用椎管造影或椎間盤造影。常用造影劑為碘油或碘苯酯之類,后者優于前者。經臨床檢查診斷和定位已較明確的病例,二者均無必要采用。
3、腰椎穿刺和腦脊液分析化驗 對有脊髓馬尾瘤、神經根炎或脊髓炎等可疑的患者,應進行腰椎穿刺檢查,測定腦脊液的壓力,查腦脊液蛋白定量、糖定量,以及細胞數目和分類等。如脊髓、馬尾瘤的病例,椎管可發生部分或完全性阻塞,腦脊液蛋白和糖的含量增高,細胞數每立方毫米可增致三十到二百個(正常為0到8個)。
肌電圖、CT檢查有助于腰部某些疾病的診斷。
【防治】
1、預防
(1)防風寒濕 腰部受到風寒濕以后,易發生疼痛,根據中醫理論,寒勝則痛,原因是寒冷可導致氣滯血瘀,血瘀則經絡受阻,氣血不通,不通則痛。現代醫學認為,風寒濕引起腰腿痛的原因是:①.寒冷本身是一種物理性刺激,可使肌肉和小血管收縮。肌肉的長時間收縮,可產生較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的大量堆積,又可進一步刺激筋肉,使之痙攣。肌肉痙攣和血管收縮,可造成組織缺氧、代謝障礙。此外肌痙攣可影響腰部運動,久之小關節變為僵硬,肌肉發生纖維變性。如治療不及時,常導致慢性腰腿痛;②.塞冷可降低疼痛閾,即降低對于疼痛的耐受力;③.潮濕可增加熱的傳導,使身體的熱量外傳加快。因潮濕的傳熱力比不潮濕時增加二十三倍,故遇潮濕則疼痛加重。
由于這些原因,臨床上所見腰腿痛,不少與受風寒濕有關。平時應注意腰部保暖、勿睡臥濕地,應避免不必要的受寒、受潮濕。
(2)體育鍛煉 適當的體育活動和體力勞動,可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無力的肌肉得到強壯,攣縮的肌肉得到伸展,僵硬的關節恢復活動。體育鍛煉方式,可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特點,靈活選擇,如工間操、廣播操、太極拳和適當的體力勞動等,長期堅持即可收到一定效果。
(3)注意勞動姿勢 平時彎腰、蹲下、起立或提起重物等,要注意先使肌肉用力,避免無精神準備的突然動作。否則輕微的動作,亦有造成閃腰的可能。在勞動中,如端、扛、背、挑等,要適當使胸、腰挺起,注意重力的平衡。準備將重物由地面抬起時,要先屈髖、膝關節,作蹲下姿勢,腰部保持挺直,上抬時用力伸直髖膝,二人的動作要協調,同時抬起。這樣可避免腰部的損傷。需要固定彎腰姿勢下勞動時,要間歇地做些伸腰活動。經常搬運重物者,應在腰部系一寬腰帶,以預防發生損傷。
(4)糾正不良的姿勢 良好的坐立姿勢,可使脊柱和下肢保持在良好的排列線上,使重力達到平衡,以免部分組織受到過度的不平衡牽張,造成脊柱畸形而引起姿勢性腰痛。
(5)對于急性腰痛的病例,應積極進行治療,強調休息,以利于損傷組織修復,防止拖成慢性腰痛。
2、腰痛的治療 詳見下述。
【解剖生理】
棘上韌帶,是架在各椎骨棘突尖上的索狀纖維軟骨組織。起自第7頸椎棘突,止于骶中嵴。棘上韌帶在頸部特別發達,構成頸部兩側肌肉之間的中膈,故稱項中膈或項韌帶(據近年解剖學發現,該韌帶止于第3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二十二,止于第4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七十三,止于第5腰椎棘突者占百分之5。從未發現骶椎上韌帶附著)。棘上韌帶是由腰背筋膜、背闊肌、多裂肌的延伸(腱膜)部分組成。分3層,深層連接相鄰2個棘突,且與棘間韌帶交織在一起;中層跨越2到3個棘突;淺層跨越3到4個棘突。作用是與弓間韌帶一起在棘間韌帶幫助下限制脊柱過度前屈。棘上韌帶與棘間韌帶由脊神經后支的神經末梢分布,是極敏感的組織,一旦受到損傷,可通過脊神經后支傳入中樞,引起腰痛或牽涉性下肢痛。
【病因病理】
在充分彎腰搬移重物時,骶棘肌處于松弛狀態,臀部肌肉與大腿后側肌肉收縮,以腰椎為杠桿將物提起,支點常位于腰骶部,此刻韌帶無骶棘肌保護,作用力全部落在腰部韌帶上,棘上韌帶在最外層,其承受的張力最大,故易損傷。當韌帶纖維發生退變,彈力減小,彎腰提物用力過猛,或軀干突然用力旋轉,或長期彎腰負重等,極易造成棘上韌帶從個別棘突上撕脫或剝離,而出現腰與下肢癥狀。
【臨床表現與診斷】
急性損傷,常在彎腰負重下突然直腰時發生,或搬取重物與工作不慎身體扭轉而引起。慢性者有腰部勞損或久病不愈的病史。
傷后脊柱部疼痛,痛點多局限于1到2個棘突,彎腰時痛劇。偶伴有腰背部及下肢酸痛,勞累后癥狀加重,休息后癥狀減輕。腰部無側彎畸形。
檢查時,可觸及棘上韌帶鈍厚、稍隆起、壓痛明顯。拇指左右撥動時,可有緊縮感或韌帶與下方剝離而浮起(范圍常在1厘米左右)。慢性損傷,剝離面多見1到4厘米,但無明顯觸壓痛,僅有酸脹感。
如伴有棘間韌帶損傷,常在患處(兩棘突間)觸及一高起的軟塊,壓痛明顯。
【治療】
1、原則 舒筋通絡,活血祛瘀。
2、施術部位 損傷段棘上韌帶處及兩側。
3、取穴 身柱、命門、陽關、腰俞、委中、扭傷、人中。
4、施術手法 撥、按、揉、擦、抹。
5、時間與刺激量 視傷情而定。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三個步驟)
(1)彈撥按抹韌帶法 病人取俯臥位,腹部墊枕(亦可坐位)。術者立于其左側,一手拇指按壓(固定)損傷段韌帶上方,另手拇指在患部左右彈撥棘上韌帶(急性彈撥數次,慢性可增加彈撥次數)繼之,拇指順韌帶方向滑動按壓數遍,再用拇指自上而下抹數遍。
(2)按揉兩側擦棘法 接上法。兩手拇指沉穩地按揉損傷段棘上韌帶兩側數分鐘;繼之,一手掌在腰背部直擦督脈,至熱為度。
(3)按壓俞穴通絡法 接上法。用拇指端或偏峰按壓身柱、命門、腰俞、委中穴,各半分鐘;繼之,囑病人坐位,術者立其前方,兩拇指同時按壓兩側扭傷穴。有得氣感時再令病人活動腰部。
如伴有棘間韌帶損傷,可在病人坐位施術“屈伸脊柱按揉法”數分鐘。操作如下:
病人取坐位。術者坐其后方,一手固定肩部,根據需要將脊柱緩慢的前屈與伸直,同時另手拇指按揉數分鐘,按揉時注意痛重用力輕,痛輕用力重。而后,掌擦督脈與兩側數分鐘,或以熱為度。
【注意事項】
1、急性損傷 手法后囑病人1周內避免腰部旋轉活動,3日內不作身體后仰動作。韌帶腫脹明顯者,可用百分之二奴佛卡因2毫升,局部封閉每日1次,共2次。
2、慢性損傷 手法后配合濕熱敷或中藥外敷,注意局部保暖。
3、急性期,治療以理筋通絡為主;治療數次后,則以活血祛瘀為主。
4、急性損傷,減去督脈部擦法,多用推理、滑按手法施術。
腰椎后關節紊亂癥,又稱后關節損害,包括后關節錯位,后關節滑膜嵌頓及后關節炎。常由于脊柱扭傷而發生急性腰椎后關節紊亂,引起腰部劇烈疼痛和功能障礙,也可由于急性期治療不妥而形成慢性腰痛。為臨床多見的一種疾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
【病因病理】
腰椎后關節周圍包以薄而緊的關節囊,其外層是纖維層、內層是滑膜層。關節面排列常為四十五度斜位或近矢狀位,腰5骶1椎關節面的排列近冠狀位,是一種摩動關節。后關節的主要作用是穩定脊柱和引導脊柱運動的方向,并阻止脊椎滑脫。由于腰部負重和活動度大,故后關節的損傷機會較多,常發生于腰3以下的椎間關節。如腰部慢性勞損或反復扭傷,可致后關節發生損傷性炎癥改變,產生下腰痛或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當腰部突然轉動時,易造成后關節的錯位或其間的滑膜嵌頓,而引起難于忍受的劇烈腰痛。
1、后關節滑膜嵌頓 多發生于腰骶關節,與該處關節面排列有關。腰骶關節面介乎于冠狀位和矢狀位之間的斜位,關節松弛,活動度大,可作屈伸、側彎和旋轉運動。當腰部前屈旋轉動作時,可使關節間隙加大,滑膜突向關節腔。在突然伸直時,滑膜被嵌夾于腰骶關節面之間。關節囊有脊神經后支的神經末梢分布,故一旦發生滑膜嵌頓,即可出現難以忍受的腰痛。
2、后關節錯位 常在腰部負重或激烈運動時,不在意的扭轉、閃腰,使脊椎扭斜,腰肌緊張,關節囊、韌帶受到牽拉,使后關節移位,引起劇烈腰痛,其疼痛程度較滑膜嵌頓為輕。
3、后關節炎(又稱后關節勞損) 多因前者處理不當,或因椎間盤變性,引起后關節負重量的增加。當腰部后伸活動時,上下關節突間關節面發生沖撞而受阻、反復撞擊、摩損,使關節面的軟骨破壞。長期的不良刺激,造成關節面硬化,關節突變尖銳,關節滑膜增厚,引起腰部疼痛和僵硬。習慣姿勢不良,可對后關節活動產生不利的影響;久之,則出現慢性腰痛。
【臨床表現】
1、病史 本病常發生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且多有腰部前屈旋轉或扭閃受傷史。
2.癥狀 腰部劇痛、刺痛或頑固性酸痛,疼痛局限于受累關節突以下,可有向一側臀部、骶尾部的放散性疼痛。少數病例可向下肢膝平平面以上擴散,但疼痛部位較深,且區域模糊。久病患者,長時期固定一個姿勢工作,腰部出現僵硬,疼痛加重。癥狀之輕重與氣候變化有關。晨起時腰部劇痛、僵硬,輕微活動后疼痛減輕,過勞后又使疼痛增劇。休息加重,活動減輕是本癥之特征。
3.檢查 直腿抬高受限,脊柱后伸活動障礙明顯。指觸可發現單側腰肌呈索條狀緊張,患椎棘突偏歪、偏歪棘突旁壓痛,多不向下肢放射,棘上韌帶鈍厚、壓痛、棘間隙無明顯改變。滑膜嵌頓時,可產生固定性的腰椎后凸或平腰側傾位;俯臥時多采用腹部墊枕,拒絕別人搬動。站立時須髖膝關節半屈位、雙手扶膝支撐腰部,因腰骶部筋肉明顯緊張,壓痛點不易查出。
【診斷要點】
1.有急性腰部扭閃外傷史,或慢性腰部勞損史。
2.主訴腰下部劇痛,或單(雙)側腰肌酸脹痛,可引起臀部、骶尾部或大腿上部牽扯樣疼痛。
3.腰椎后關節錯位或滑膜嵌頓時,腰部正常生理曲線異常,站、坐和過伸活動時疼痛加劇,腰前屈時疼痛可稍減輕,腰部其它方向的活動受限制且痛劇。
4.腰部筋肉緊張、僵硬、急性者更著,痛點不易查出,肌痙攣緩解后,患椎棘突或關節突部壓痛。
5.臥床休息翻身時痛劇,輕微活動或改變體位后疼痛減輕,直腿抬高受阻,一般無神經刺激性體征。
6.錯位整復或嵌頓解除后,腰部疼痛可緩解。
【治療】
本癥的治療,以手法糾正后關節的錯位為主,配合醋離子導入及功能鍛煉等。
急性者,應囑病人俯臥位,在傷病局部施術手掌撫摩、輕揉手法3到5分鐘,而后用雙手拇指沿棘突兩側由上而下,再自下而上來回推按數遍,使緊張、痙攣之筋肉松軟后,選用下列手法操作。
(1)腰椎旋轉復位法 見腰椎間盤突出癥。
(2)握腕拉臂推棘法 病人坐于方凳或靠背椅上,(椅背在前)。術者坐于病人后方,先用一拇指撥理、推壓脊柱兩側緊張之筋肉數分鐘,使其松軟。然后術者用一手拇指項緊患椎偏歪之棘突,另手從傷側胸前握其健肢腕部(此時囑病人腰部放松),兩手協同用力拉臂推棘,整復后關節錯位。最后,雙手拇指在棘突上及是兩側施理筋手法數遍即可。
(3)腹部墊枕牽伸法 病人俯臥,腹部墊枕。助手雙手分別插于病人兩腋下,術者雙手分別握其兩踝部,與助手作對抗牽引持續1分鐘,而后緩慢松開,反復3到5次,使其后關節張開,被嵌頓的滑膜得以解除。最后,雙手在損傷局部施撫摩、按揉手法數分鐘即可。亦可在此體位施術“雙手托腹抖動法”,使被嵌夾的滑膜解脫。
(4)推肩扳髖復位法 病人健側臥位于床緣,臥側下肢伸直,傷側髖、膝關節屈曲,術者立于病人前方,一手固定肩部,另上肢前臂固定大轉子后方或髖部,同時用力向相反方向推扳一次,使后關節復位(滑膜嵌頓者,此手法有一定痛苦)。亦可施術“定點推扳復位法”。
【注意事項】
1.手法復位后,囑病人臥床休息3日,1周內勿做腰部前屈及旋轉活動。
2.術后,急性癥狀可即刻緩解,但可遺留一些殘余的疼痛及腰部僵硬感(為后關節滑膜反應所致),可在受傷關節局部加點按及揉搓手法,配合局部濕熱敷或醋離子導入,數日后癥狀即可消失。
3.加強背伸肌功能鍛煉,有助于鞏固療效和預防再法。
4.注意腰部保暖。
腰部脊柱是一根獨立的支柱,承擔著人體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重力,并從事著復雜的運動。其前方只有松軟的腹腔和髂腰肌,附近僅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韌帶,無骨性結構的保護。故在負重或不協調的運動中,椎體間關節、后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韌帶及周圍的肌肉、筋膜等極易受到損傷。急性期若未能給予有效治療,容易轉變為慢性,成為頑固的腰背痛。
【病因病理】
1.病因 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不少人有過腰部扭閃的經歷。導致腰部扭傷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1)彎腰提取重物或挑擔、舉重時,由于身體兩側用力不平衡,致使腰部的肌肉、筋膜、韌帶、關節的單獨損傷,或兩重以上的組織同時扭傷。正如《金匱翼》記載:“瘀血腰痛者,閃挫及強力舉重得之。”
(2)在外力作用下,脊柱的過屈或過伸動作均可引起腰扭傷。或腰部直接受外力的推動,使腰部筋肉扭傷或撕裂,甚至造成撕脫性骨折。
(3)站立姿勢不正確,突然扭轉腰部或呵欠、劇咳等,均可引起腰部扭傷或岔氣。
2.病理 由于外力的作用,脊柱關節發生超出正常生理活動范圍的一過性過度牽扯及扭轉后,其小關節或周圍筋肉組織發生移位、扭轉或撕裂,致組織充血或腫脹,日久瘀坑機化形成粘連。關節囊破裂時,伴有關節內出血、腫脹,機化后形成索狀結締阻織,造成關節內粘連。偶有韌帶的過牽而把其附著的骨組織撕下,造成撕脫性骨折,或引起腰背筋膜及神經組織損傷。《金匱翼》記載“蓋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無不由之,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絡壅滯,令人卒痛不能轉側。”說明了氣滯血瘀、筋位不合是急性腰扭傷的主要病理改變。
【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1.腰背痛 發病驟然,傷后即感腰部一側或兩側局限性疼痛。病人常能指出準確的疼痛部位(這一點在診斷上極為重要)。有些病人在受傷時感到有清脆的響聲或韌帶撕裂樣感覺,隨后疼痛為持續性。疼痛輕者可勉強行走,重者完全不能活動。在大聲說話、呵欠、咳嗽或大、小便用力時均感疼痛加重。
2.局部壓痛點 在扭傷早期,受傷局部多有固定壓痛點,并與自述疼痛部位相一致。為了確定痛點,用拇指在腰部反復觸壓,可在下列部位找出最敏感的痛點。如肌肉和筋膜損傷,壓痛點多位于骶棘肌處、第3腰椎橫突部和髂骨嵴后部;棘間韌帶損傷,壓痛點在脊柱中線棘突之間,屬深壓痛;棘上韌帶損傷壓痛點在中線棘突上,屬淺壓痛;椎間小關節損傷,壓痛點在椎旁深處;腰骶關節損傷,則在腰骶關節處壓痛。
3.腰背肌痙攣 多數病例受傷側腰肌緊張或痙攣,病人站立或向前彎腰時更加明顯,并使疼痛增劇,長時間臥床休息,緊張的肌肉可變松軟,但用手觸壓后又可緊張。腰部一側受傷時,向對側彎曲肌肉痙攣明顯且劇痛。
4.脊柱側彎 腰部肌肉、筋膜的扭傷、撕裂引起的疼痛,必然導致肌肉發生痙攣,不對稱的肌痙攣,可引起脊柱向傷側的側彎改變。脊柱的側彎是為了照顧受傷組織,使病變周圍組織免受擠壓所產生的一種保護性自動調節。疼痛與痙攣解除后,側攣的脊柱即可正直。
5.牽扯性下肢痛 牽扯性下肢痛系腰肌或韌帶扭傷、撕裂后刺激了有關神經所致牽扯(涉)的部位,多為臀部、大腿后部和大腿前內側等處。在咳嗽、大便用力與活動時牽扯痛加重。
(二)診斷要點
1.有明顯外傷史。應詳細詢問腰部受傷時的具體細節,對診斷有重要幫助。
2.腰部有明顯的疼痛部位及局限性壓痛點。注意壓痛的程度和部位的深、淺及范圍。
3.腰背痛伴有腰肌緊張與脊柱側彎,或牽扯性下肢疼痛。
4.韌帶損傷,在腰前屈時疼痛明顯或加重、伸腰時無顯著改變。肌肉和筋膜損傷,轉動伸屈腰部時均可使疼痛加重。在前屈姿勢下旋轉腰部,若活動受限或疼痛增劇,則系腰椎小關節的損傷。
5.X線拍片檢查,多無明顯異常提示。除疑有骨折外,多數病例不必拍片。
【手法治療】
1.原則 舒筋跳絡、活血散瘀,解痙鎮痛。
2.施術部位 病變局部(腰部)及其壓痛點。
3.主要手法 推、揉、振、動。
4.取穴 扭傷、人中、腎俞、痛點、大腸俞、環跳、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昆侖等穴。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十五到二十分鐘為宜,手法刺激宜輕,穴位刺激宜重。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七個步驟)
(1)按摩扭傷人中法 病人取仰臥位。術者用拇指點、揉、推、按對側扭傷穴(陽池與曲池穴連線上四分之一處)1到2分鐘;拇指或中指端壓撥人中穴1分鐘左右。肌肉和筋膜損傷,應側重刺激扭傷穴,韌帶及小關節損傷,應側重刺激人中穴。
(2)推揉分撥理筋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側旁,用雙手掌或拇指由上而下(從內上向外下)做“八”字形分推數遍,雙手掌自上而下揉脊柱兩側腰肌(以骶棘肌為主)3到5遍,拇指在最痛點處揉、撥(每個痛點2分鐘)并順其纖維方向推理筋肉數遍。
(3)壓振腰部痛點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掌重疊放于痛點部位、隨病人深呼吸向下垂直壓振5到7次(呼氣時壓振、吸氣時抬起)。
(4)捏擠脊柱兩側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手多指或手掌由下腰部至中胸部捏、擠脊柱兩側背肌3到5遍。
(5)按壓俞穴動腰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手拇指分別按壓兩側環跳、殷門、委中、承山等穴、同時囑病人主動活動腰部。
(7)屈膝屈髖動腰法 病人取仰臥位。術者雙手拇指揉壓陽陵泉、足三里穴零點五到1分鐘。而后做屈膝屈髖或回旋活動腰部。
【注意事項】
1.若有后關節錯位,可在側臥位施“推肩扳髖復位法”,坐位施“握腕拉臂推棘法”。急性腰扭傷亦可在俯臥位施“托腿按腰晃伸法”。
2.治療期間,病人應臥硬板床休息,限制腰部晃動3到5日。
無典型外傷口的腰部慢性筋肉損傷,稱為腰部勞損。如腰骶部的肌肉、筋膜、韌帶、小關節等組織的慢性損傷。在慢性腰痛病例中,腰部勞損占有相當比重。本病多發生于體力勞動者。
【病因病例】
祖國醫學認為“久勞”和“勞傷久不復原”是形成勞損的主要原因。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記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也。”清代葉桂說:“勞傷久不復原為損。”所以,腰部困久勞致傷引起的疼痛稱勞損腰痛。
根據發病情況,腰部慢性勞損的病因病理可分為以下幾點:
1.腰部筋肉急性損傷后,未作及時治療或治療不徹底、休息不充分,遷延日久所致。
2.由于多次扭傷腰部,損傷組織撕裂出血,瘀腫吸收不好,久之產生纖維變性或瘢痕組織,使筋肉發生粘連,壓迫腰骶神經后支,是產生腰痛長期不愈的主要原因。
3.多數病例是由于工作繁重,或單一姿勢的長時間彎腰勞動、持續性負重,使腰部組織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而容易發生疲勞,天長日久形成慢性勞損,局部組織水腫、缺血、纖維變性、增厚或攣縮等。
4.在劇烈活動或勞動后,不及時更換汗濕的衣服,或立即吹風,冷水沖洗,風寒濕侵入機體,使經絡阻滯、氣血運動不暢。由于驟然受涼或外邪所感,致肌肉緊張、小血管收縮、嚴重地影響腰部筋肉組織的營養與代謝。長期營養障礙,使筋肉發生纖維變性,而導致慢性腰痛。
5.腰骶椎先天變異(畸形)及體弱或退變等,亦是形成慢性勞損的內在因素。
【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1.病史 部分病例既往有明顯的腰部急性扭傷史,或經多次扭傷,也有無明顯外傷史者,但與其工作性質和不正確的姿勢有關。
2.腰背痛 單或雙側腰部大面積隱痛,或酸痛不舒、腰部發緊、沉重、乏力,病人不能明確地指出疼痛部位。疼痛在過量勞動后加重,休息減輕,病人可參加一般的體力勞動。腰部運動一般明顯障礙,但活動時可能有牽掣感。在急性發作時,各種癥狀均明顯加重,并可伴有下肢的牽涉性疼痛。
3.壓痛點 根據損傷的部位不同,可出現較廣泛的壓痛點,但不固定,經反復觸壓,痛點可有變化。本病壓痛點一般位于腰骶關節,第3腰椎橫突尖部,髂嵴后四分之一處,腰3、4、5棘突間,腰4到骶1棘突與橫突之間的椎板處,髂后上棘內側緣及外方二橫指等處。
4.腰肌痙攣或萎縮 腰肌痙攣常發生于嚴重勞損的病例或急性發作時,并可出現脊柱側彎及疼痛的加重,常見于一側骶棘肌或腰背筋膜的勞損,按之較硬,并有結索狀物觸及。少數病例,腰部活動正常,無畸形和其它改變,僅為骶棘肌萎縮、無力、壓之敏感,棘間隙可找到壓痛點,亦為腰部勞損所致,對此類病例應注意有否消化及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
兼受風濕者,患部喜熱怕冷,局部皮膚粗糙或僵硬,感覺較遲鈍。
(二)診斷要點
1.有長期腰痛史,反復發作。
2.腰部酸痛不舒,在勞累后或陰雨天加重。
3.直腿抬高試驗多接近正長,腰部運動受限制不明顯。
4.壓痛點處用百分之一普魯卡因2到3毫升封閉,癥狀常可緩解或消失。
5.X線檢查,僅提示腰骶椎先天變異或骨質增生,余無異常發現。
等于腰部勞損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癥狀、體征、排除其它器質性疾病。如陳舊性脊椎骨折、腰椎結核、腎臟疾病、前列腺炎、婦科病等,即可做出診斷。
【治療】
1.原則 溫經通絡、活血三瘀,剝粘連、舒筋止痛。
2.施術部位 以傷側腰骶部為主,下肢為輔。
3.主要手法 推、揉、滾、拿、撥。
4.取穴 命門、腎俞、環跳、委中陽陵泉,腰臀部痛點。
5.刺激量及時間 以中等刺激量為宜,,每次治療時間二十五分鐘為宜。
6.手法操作(按以下步驟施術)
(1)推揉滾擠腰部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左側,雙手掌交叉分放于脊柱及其兩側,作上下縱行分推5到7遍。繼之,用雙手大魚際或掌根部由下而上揉、掌根關節滾、兩掌根對擠兩側骶棘肌數遍(擠壓用力方向,應向脊柱中線)。
(2)推按分撥痛點法 接上法。用雙手拇指由上而下左右撥骶棘肌數遍;而后,用拇指端重點推按撥結索之痛點,每點2分鐘左右。
(3)捏拿脊柱兩側法 結上法。用多指縱、橫捏拿脊柱及其兩側背伸肌數遍;(自下而上或由上至下均可)。
(4)疊掌搖擺推按法 接上法。以雙手掌重疊放于腰4、5椎(脊柱)背側,用力左右搖擺、并上下推按2到3分鐘。
(5)脊柱背伸滾打 接上法,囑病人將脊柱盡力背伸。術者用一手小魚際部滾打腰骶部及臀部兩側數分鐘,以舒松腰臀部筋肉。
(6)按摩俞穴痛點法 接上法。用雙手拇指輕力揉壓兩側腎俞,重揉壓腰臀部的痛點及大腸俞、關元俞、秩邊、環跳、委中等穴(腎俞穴1分鐘,其余各穴半分鐘即可)。
病人取仰臥位,可施“屈膝屈髖動腰法”和“直腿屈髖動腰法”,而后揉撥陽陵泉,壓放氣沖穴。
病人取坐位,施術“推搓腰背拿肩法”,術者立于側后方,一手扶肩,另一手由上而下推撫背腰部數遍;繼之,一手掌緊貼腰部脊柱橫搓1到2分鐘;多指捏肩部結束。
【注意事項】
1.腰背肌功能鍛煉對勞損腰痛的恢復極為重要,是非急性綜合治療措施中很重要的一環。常用練習方法有:“魚躍式及拱橋式”兩種。
2.局部熱療及痛點封閉。有助手鞏固和提高療效。
3.病人平時應睡板床,用寬皮帶束腰,注意腰部保暖,防寒。
4.如系腰背筋膜損傷,可于病人側臥位加施“按壓腰部痛點頓拉下肢法”數次,并施推、滾手法數分鐘。
退行性脊柱炎,又稱脊柱骨關節炎、肥大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或老年性脊柱炎。是由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所誘發的一種脊椎骨慢性病變。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最常累及。臨床上以腰椎多見,頸椎次之,胸椎下段亦可發生。
【病因病理】
一般認為老年性組織退行性改變,慢性積累損傷(勞損)、風寒外邪侵襲或久臥濕地是導致本病的重要因素。從生理角度來說,人到中年、尤其是老年期,一切組織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關節組織也不例外,脊椎骨也同樣會發生組織變性,而形成骨贅。在多年腰部活動的勞動者,發生退行性脊柱炎的時間就會更早,癥狀從也較嚴重。
其病理變化是從關節軟骨變性開始。由于變性使關節軟骨失去潤滑發亮的外形、變成粗糙而缺乏彈性的黃色軟骨,而后逐漸軟化和碎裂,并可發生軟骨脫落。暴露出的骨面,經長時間的磨損,骨面發生硬化,在軟骨的邊緣與關節囊、韌帶的附著處出現新骨增生,形成骨贅,骨贅多為刺形成唇形,故又可稱為骨刺或骨唇(唇凸),甚者相鄰椎體緣的骨贅連接在一起,而形成骨橋,導致脊柱僵硬或失去活動功能。
【臨床表現與診斷】
本病多為四十歲以上的體力勞動者,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癥狀腰背酸痛,活動時脊柱僵硬,在勞動時癥狀加重,休息后化轉(夜間加重)。晨起時腰部僵硬、疼痛增劇,經短時間輕微活動疼痛減輕,活動過度或過勞后又使癥狀加重。腰部喜暖怕冷,久坐、久立時可出現腰背痛。脊柱炎的病程,短者幾個月、長者數年至十數年。檢查時可發現脊柱運動受限制或僵硬感,但一般無明顯的肌肉萎縮或肌緊張,腰部痛點不集中,脊柱姿勢可有異常改變,直腿提高試驗可接近正常,腱反射無改變。
X線拍片檢查,顯示多個椎體邊緣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體上下緣硬化。但椎體輪廓和小關節間隙界線清晰,脊柱生理曲線異常或無明顯改變。診斷要點如下:
1.發病年齡多在四十歲以上,常有慢性積累性損傷史。
2.腰部僵硬疼痛,下肢緊張感易疲勞,或伴有非典型的坐骨神經痛。
3.X線拍片,顯示多個椎體邊緣骨質增生、硬化(多為刺狀或唇狀凸起),關節突尖銳,或有筋肉組織鈣化,椎間隙不同程度變窄。亦有助于排除其它疾病。
【治療】
1.原則 舒筋活血,行氣通絡。
2.施術部位 腰骶部兩側及下肢。
3.取穴 夾脊、腎俞、命門、腰陽關、大腸俞、關元俞、環跳、殷門、委中、承山、昆侖、風市、陽陵泉、解溪等穴。
4.主要手法 探、滾、壓、動。
5.刺激量及時間 一般用重刺激,每次治療三十分鐘左右,每日1到2次。
6.手法操作(分以下四個體位施術)
病人俯臥位 術者立于左側,用手掌推、揉腰骶部兩側數分鐘;掌根或肘部揉、撥、按、壓背腰部兩測骶棘肌數分鐘;掌指關節滾腰骶部病變部位數分鐘。一手掌壓腰脊柱部,同時另手托大腿與扳肩,使腰部盡力扭轉或后伸。雙手拇指由上而下按壓夾脊穴3到5遍,揉腎俞,搓命門,重壓大腸俞、環跳、委中、承山,撥昆侖。
側臥位 術者立于后方,雙拇指由上至下向對側前方按壓棘、橫突之間的骶棘肌數遍;或一手握肩部后扳,同時用另一肘部緊貼棘突旁,自上而下向前方頓挫性按壓數遍。而后,施“推肩扳髖動腰法”(雙側)。
仰臥位 拇指揉壓風市、陽陵泉、解溪穴;施“屈膝屈髖動腰法”,以屈伸回旋腰部。
端坐位 術者立于后方,施“旋轉脊柱推棘法”。即在旋轉脊柱的同時,另手拇指以協調動作由上而下逐個推動棘突,以松動脊柱小關節。最后,讓病人屈伸脊柱,同時一手扶肩,另手掌部在背腰部施推擦手法數遍,雙手捏拿肩部結束。
【注意事項】
1.若有下肢放射或牽涉痛,可在腿部加用“正坐攀足過屈法”,以達到牽拉、舒松腰及下肢后部筋肉的作用。
2.若與風寒濕關系密切,可在腰骶部加搓法,施術數分鐘。
3.類風濕性脊柱炎,前期可參考此法施術,后期采取其它療法為妥。
4.配合醋離子導入或其它療法。
5.臥硬板床,注意腰部保暖。應注意適宜的功能鍛煉,如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轉腰部等。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亦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見原因,臨床較多見。
【解剖生理】
腰椎具有生理前凸,第3腰椎位于前凸的頂點,是1到5腰椎的活動中心,成為腰部屈伸及旋轉活動的樞紐。兩側的橫突粗長,2、4次 之,1、5橫突最短并向后方傾斜。由于腰3橫突最長,承受杠桿作用力最大,其上所附著的韌帶、肌肉、筋膜等承受的拉力亦大,故損傷的機會增多。
腰部脊神經出椎間孔后,分為前、后兩支。前支粗大,構成腰、骶神經叢;后支較細,分為內側支與外側支,內側支分布于肌肉與后關節,外側支成為皮神經。臀上皮神經自腰椎1、2、3椎間孔發出,穿過橫突間韌帶骨纖維孔之后,行走于腰椎2、3、4橫突的背面,緊貼骨膜經過橫突間溝,穿過該橫突上附著的肌肉到其背側。但腰4、5脊神經則無皮神經發出。腰椎橫突上附著有大小不等的肌肉。前側有腰大肌、腰方肌,橫突尖端有橫架于棘突與橫突之間的橫突棘肌,兩橫突之間有橫突間肌,橫突背側有骶棘肌。另外,尚有腹橫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借助于腰背筋膜,起于1到4腰椎橫突。
【病因病理】
腰椎兩側橫突所附著的肌肉與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協同的作用下,以維持人體重心相對平衡和穩定。因外力或受寒冷刺激等原因,使一側腰背筋膜和肌肉強烈收縮時,其同側或對側均可在肌肉牽拉力的作用與反作用下,附著于第3腰橫突部的筋肉組織,最易引起損傷。嚴重者可造成橫突撕脫性骨折,合并廣泛的肌肉、筋膜、肌腱撕脫傷,引起出血和漿液滲出。損傷輕者,則產生橫突部骨膜增厚與肌肉附著處撕裂、出血、腫脹、肌肉緊張或痙攣,使通過肌肉、筋膜間的神經后支外側支或血管束受到卡壓,而出現一系列的臨床癥狀與體征。
【臨床表現與診斷】
1.本病常有腰部扭傷或慢性勞損的歷史,多發生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
2.腰臀部疼痛或酸痛,常擴散至同側下肢膝平面以上,少數病例可竄到小腿(為非典型的坐骨神經痛),腹壓增高時對疼痛毫無影響。個別病例可出現傷側股內收肌緊張、疼痛。
3.直腿抬高試驗可為陽性,但直腿抬高足背伸試驗陰性。
(二)診斷
1.原則 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2.施術部位 腰臀部及傷側下肢。
3.取穴 腎俞、壓痛點、環跳、委中、沖門等穴。
4.施術手法 推揉、彈撥、頓拉等。
5.治療時間及刺激量 每次治療二十到二十五分鐘。慢性損傷、體質較好者,手法刺激宜重;急性損傷,體質較差者,則宜輕手法施術。
6.手法操作(分以下六個步驟)
(1)推揉脊柱兩側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左側,用手掌由上而下推脊柱兩側5到7遍;而后用雙手大魚際分放于脊柱兩側自下而上揉搓3到5分鐘,以舒松腰肌。
(2)擠彈橫突尖端法 病人體位同上。術者用拇、中指分別擠壓、彈撥第3腰椎橫突尖端兩側,而后拇指抵緊骶棘肌外緣向中線推撥數遍,以達活血三瘀,剝離粘連,解痙止痛的目的。
(3)推撥按壓臀肌法 病人體位同上。術者立于健側,用雙手拇指由后向前推撥臀中肌后緣條索狀物數次;而后由上而下按壓該條索狀物3到5遍,以解痙、消腫、止痛。
(4)重壓環跳鎮痛法 病人健側臥位。術者立于后方,用肘部重壓環跳穴或臀部陽性物之痛點1分鐘左右,以起到鎮痛之作用。
(5)撥理大腿內側法 病人取仰臥位,傷肢屈曲直于外旋、外展位。術者立于傷側,一手固定大腿外側上部,另手拇指放于近腹股溝部緊張的內收肌后緣向前推撥數次;而后,用拇指或手掌順該肌纖維方向推理、按壓數遍,以解痙祛痛。
(6)回旋頓拉下肢法 病人體位同上。術者立于傷側,一手握拿傷肢踝部,另手扶其膝部,兩手協同動作將傷肢髖膝關節屈曲,繼之外展外旋,或內收內旋,或內收內旋,再突然頓拉撥直下肢(“外展外旋頓拉法”作用于股內收肌,“內收內旋頓拉法”則作用于腰、臀部組織)。壓沖門,撥陽陵泉穴結束。
【注意事項】
1.本癥可配合局部封閉。用醋酸強的松龍或醋酸氫化考的松零點五到1毫升加百分之一到2普魯卡因五到十毫升,在壓痛最明顯之橫突處作骨膜及其周圍組織侵潤,每周1次,連用2到3次。療效不明顯時,可用5號細長針頭于橫突外側1厘米處呈四十五度斜刺進入橫突前方,在注射時逐漸退出,使藥物均勻的侵潤于橫突部所附的筋肉組織內。
2.急性期,手法后休息1到2天,勿坐腰部屈伸與旋轉活動;慢性者,手法后配合熱療和適當的功能鍛煉。
3.保守療法無效,癥狀嚴重,影響工作、生活的病例,可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做軟組織松解術或切除橫突尖端,可取得一療效。
4.注意局部保暖,切忌受寒濕。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名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癥。本病的發生是由于腰椎間盤發生退變與外力損傷等因素,使纖維環部分破裂,髓核從纖維環的缺損處向外膨出,壓迫脊神經根,引起腰伴下肢放射性疼痛。是一種臨床見病。多發生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影響病人參加體力勞動和日常工作,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椎間盤的構造與功能】
1.構造 正常人體的椎間盤共二十三個(第1、2頸椎間無椎間盤),位于兩個相鄰的椎體之間,保持著椎體間的互相分離,避免骨與骨之間的磨擦和沖撞。椎間盤由纖維環、軟骨板、髓核3部分組成,是一個富有彈性的軟墊,在充沛時期約占脊柱全長的四分之一。
軟骨板 由玻璃陽透明軟骨構成,在椎體上、下面各1個,構成椎間盤的上、下部分,與椎體緊密相連。幼年時期,軟骨板較厚,至周緣的骺環完全骨化與椎體融合在一起時,則軟骨板變薄,且凹陷于骺環之中。軟骨板的邊緣以纖維固定骺環之上。
纖維環 為堅韌的纖維軟骨組織,呈向心性分層排列。各層纖維呈三十度到六十度的交角,斜形連接于相鄰上、下兩椎體緣,呈格子狀。由于纖維環的環繞,將髓核固縮于中央。纖維環的外圍不僅和上下骺環連接緊密,而且與前、后縱韌帶相互愈著。
髓核 髓核由富于彈性而又柔軟的漿狀灰白色半固體物質構成,位于軟骨板和纖維中央。髓核本身有很大的張力,無一定形態,可隨著脊柱的運動而變形。早期,髓核的含水量約為百分之八十,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水分含量逐漸減少,成人的髓核與纖維環之間無明顯的分界,到了老年椎間盤完全變成象粥團樣的一個腫塊。由于椎間盤的萎縮,胸段脊柱的后凸明顯加大,形成駝背,脊柱長度縮短,身體明顯變矮。
椎間盤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大致有一個共同的規律。按年齡可分為三期:1到二十歲為生長發育期;二十到三十歲為發育成熟期;三十歲以后為退變期。完全成熟的椎間盤,其軟骨板較薄,嵌于椎體的上、下面骺環以內;纖維環的張力大而有彈性。椎間盤借助于軟骨板的滲透作用與椎體進行液體交換,以維持其新陳代謝。
2.功能
(1)連接脊柱、產生運動 脊柱的椎體之間是靠椎間盤相連接。其運動與椎間盤的功能有關。在脊柱的各種運動中,椎間盤不僅變形,而且向運動的相反方向凸出。由于椎間盤的存在,使脊柱具有前屈、后伸、側彎、旋轉等多種運動功能。
(2)負重 當負重時,椎間盤依賴髓核的彈性、纖維環的張力和軟骨板的變形來適應。這些組織健全時,能承受相當大的壓力而不受損害。根據人體試驗測定,當在肌肉松弛狀態下平臥時,腰部髓核壓力約為十二千克或略高。在直立時,壓力為十二千克加其平面以上體重的總和,即約為四十五到六十千克。當脊柱運動時,髓核可做為杠桿作用之支點,所受壓力更高;由前屈自然伸直時,壓力可增加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做劇烈活動或搬取重物時,其壓力一時可增至數百千克。尸體脊柱椎間盤測定證明,正常髓核能承受三百千克的壓力而不破裂,即每平方厘米可負重約六十千克。這些重力的作用主要是由上而下的垂直壓力,使椎間盤組織向周圍擴(散)展,當壓力解除后,由于其自身的彈性和張力而復原。
(3)吸收震蕩、保護中樞神經 由于椎間盤的存在,避免了椎體之間的直接磨擦和沖撞,人們在日常活動、勞動或生活中,不斷由外界傳入人體內的震動、沖擊力作用于脊柱時,椎間盤就象彈簧和橡皮墊一樣起到了緩沖外力吸收震蕩、保護中樞神經的作用,而不使機體造成損害。
【病因病理】
腰椎間盤突出的內因是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及解剖學上的弱點;外因則是進行損傷、慢性勞損,或受寒冷(涼)、潮濕的刺激等。其主要病理改變為纖維環破裂、髓核膨出和患椎骨凸關節錯位、椎間韌帶損傷、椎體旋轉、椎間孔的前后徑變狹,產生脊神經根受壓癥狀。如神經受壓長期得不到解除,則可出現損傷處的神經根變性,與周圍組織粘連在一起,同時可伴有腰臀部筋肉的代償性損傷。
(分類) 根據椎間盤突出的方向、病理和臨床表現,可作如下分類:
1.根據突出的方向,可分為椎體內突出與椎體外突出兩大類:
(1)椎體內突出(又稱縱向突出) 僅覺腰背部疼痛,無神經根受壓癥狀。造成椎體內突出的原因有兩種,一是髓核內壓力增高;二是軟骨板或椎體因受損傷或疾病而變薄弱,使髓核有穿過軟骨板凸入椎體內的可能。一但發生椎體內凸出,髓核即在椎體內占居一定的位置。此類突出的發生率,據施莫爾氏在三千具尸檢中,發現此種改變者占百分之三十八.故后人有把椎體內凸出稱為施莫爾氏節的命名。
(2)椎體外突出 即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向外膨出。由于椎間盤和后縱韌帶(下腰段)在解剖學上的弱點,髓核易從椎體后緣、后縱韌帶兩側向椎管內凸出,壓迫脊神經根,產生臨床癥狀。形成這種改變的因素,常是纖維環先有退變,而髓核的膨張力正常加上某種外在因素造成的損傷,肌肉和韌帶的緊張,使髓核從裂隙處向椎體外凸出。這種改變多發生于負重及活動量較大的腰4、5和腰5骶1椎體之間,腰3、4椎體之間較少見。
2.根據椎間盤突出的病理及臨床表現可分為三種類型:
(1)幼弱型(又可稱隱藏型) 為纖維環不完全破裂,僅纖維環的內層破裂,外層尚保持完整。纖維破裂的軟弱部,可因椎體之間壓力的排擠作用,使髓核及纖維環組織向軟弱部的外圍膨出。突出物的大、小與纖維破裂程度和椎體間壓力的高低成正比,與外界阻力的大小成反比。即纖維環破裂嚴重、椎間隙壓力大、外界阻力小,突出物就大;反之,纖維環損害輕、椎間隙壓力小,外界阻力大,則突出物必然縮小,甚至消失。因突出物大小不一,其癥狀可輕可重。
(2)成熟型 即纖維環完全破裂,髓核自斷端向外移出。若突出物上被一薄膜,而與鄰近組織隔絕,可不發生粘連;若突出物表現無被膜,則可與鄰近組織形成粘連。其臨床癥狀為持續性的,而且逐漸加重。也有突出物以蒂相連,游離于椎管內神經根之前內側或外側,可造成脊柱側彎時左時右的變換。有時破裂的纖維環組織大塊向后突出,排擠或穿破后縱韌帶,壓迫馬尾神經根的前側,成為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癥,出現鞍區麻木、雙側坐骨神經痛與大、小便功能障礙的等。
(3)移行型 介乎前兩型之間,纖維環接近完全破裂,如繼續發展,纖維環可完全破裂,若處理得當,膨出的髓核可縮回椎間隙而愈。
【臨床表現與診斷】
1.發病年齡與病史 本病常發生于二十到四十五歲之間的體力勞動者,男性多于女性。多數病例有明顯的腰部外傷史,少數僅有過勞、受涼史。
2.癥狀 本病主要癥狀是腰部疼痛和單雙側下肢沿一定的神經路線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在站立、行走、咳嗽、噴嚏或大便用力時疼痛加重,屈膝屈髖或臥床休息,可使疼痛減輕。本病引起腰伴腿痛的類型有下列幾種:(1)傷后突然腰痛,隨即出現一側下肢沿坐骨神經徑路的疼痛。是突出物壓迫一側神經根所致。
(2)傷后僅感下腰部空虛,或暫時疼痛,次日起床后方感腰伴坐骨神經痛。
(3)傷后橫貫性腰區疼痛、僵硬,隔數日或數月后腰痛緩解,始出現坐骨神經痛。
(4)偶有傷后腰伴雙下肢疼痛,或交替性坐骨神經痛者,為突出物位于椎體后方,或突出物在椎管內左右移動所致。
3.體征
(1)脊柱畸形 包括脊柱側彎、腰生理前凸減小、平直或后凸。畸形的產生均系為了擴大椎間隙,使突出物變小,減輕對神經根的擠壓所致。若突出物位于神經根的外上方,脊柱為了使突出物躲開神經根,則上身倒向健側,局部凸向傷側;反之,突出物在神經根的內下方(即神經根與馬尾的成角處),則上身傾向傷側,局部凸向健側。若突出物在神經根的前方左右移動,則可出現交替性側凸,即在一次檢查時腰凸向健側。若突出一次檢查時又凸向健側。平腰或后凸是由于較大的突出物位于椎體后方,阻止腰部的后伸活動所致。
(2)脊柱移動障礙 脊柱移動受限的方向、程度,取決于椎間盤的病理改變與突出物和神經根的關系,一個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多半為腰后伸受限明顯,前屈或側彎受限較輕。如輕度椎間盤突出,突出物將接觸到尚未擠壓神經根時,病人臥位休息則無腿痛,坐起或站立則產生腿痛,腰不能前屈,否則神經根被拉緊而腿痛,腰后伸時神經根離開突出物則腿痛減輕或消失;如突出物過大或椎管前后徑較小,則把神經根推擠到椎管后壁與黃韌帶靠緊,這時腰反而不能后伸,因腰部越后伸,黃韌帶形成的皺褶越嚴重(增厚),越加重對神經根的擠壓。
(3)腰區觸診可發現 患椎棘突旁壓痛并沿相應的神經徑路向下肢放射痛,該棘突常出現偏歪;偏歪棘突上、下間隙寬窄不等;傷處棘上韌帶條索樣縱行剝離、鈍厚、壓痛;棘間隙可有隆起的軟塊、壓痛;或單雙側腰肌緊張。
(4)腱反射異常 多數病例可表現為腱反射的異常。腰3、4椎間盤突出,表現為髕腱反射異常;腰5骶1椎間突出,為跟腱反射異常;若腰4、5椎間盤的突出物過大,亦可壓迫骶1神經根,出現跟腱反射的改變。檢查時應注意雙側對比,有無亢進、減弱或消失,有助于判定椎間盤突出的部位。
(5)神經根牽張試驗陽性 包括直腿抬高試驗”在四十五度以下出現疼痛;“扳頸壓胸試驗”突出物位于神經根外上方時,出現腰伴腿痛;“屈區試驗”出現腰伴腿痛時,則有利于確定病變部位。
(6)神經根擠壓試驗陽性 包括“挺腹閉氣試驗、挺腹咳嗽征和隔掌擊頂試驗”,出現腰伴腿痛,對確定是否有椎間盤突出癥有重要臨床意義。
(7)肌力與肌張力改變 突出物壓迫神經根時,可出現足背伸、或跖屈力減弱;有明顯坐骨神經痛的病例,因長期行走不便,可出現小腿肌肉萎縮,其張力明顯降低。
(8)小腿感覺異常 多數病例有小腿外側、或后側酸脹、麻木及痛覺減退。感覺減退區在小腿前外側及拇趾根部,為腰5神經根受壓;外踝部與足背外側感覺減退,則為骶1神經根受壓。
(9)壓痛點 本病壓痛點多位于腰4、5和腰5骶1之間棘突旁開2厘米處(按壓時,常伴有下肢放射痛),居繆、環跳、委中、陽陵泉、絕骨等穴常有不同程度壓痛。
4.X線檢查 腰骶椎X線檢查的目的在于排除其它疾病(如結核、腫瘤、骨折等),并有利于發現椎間盤突出的一些線索。本病常見的X線征象有如下幾個方面:
(1)正位片 可同時脊柱側彎,椎間隙兩側不等寬,棘突偏斜與棘突過線失常。
(2)側位片可顯示 腰脊柱生理前凸減小或平直。在正常情況下,由于生理前凸的存在,任何兩個腰椎體上下四個緣不能在一條直線上。用直尺放于相鄰兩椎體的后緣(上位椎體后上緣及下位椎體的后下緣),若出現上位椎體下緣和下位椎體的后上緣,也通過直尺,即說明腰椎生理前凸減小或平直。
椎間隙等寬或前窄后寬。正常情況下,由于生理前凸的存在,腰部椎間隙呈前寬后窄現象。若出現前后等寬后前窄后寬征象,應視為突出間隙。測量方法:沿兩椎體相等緣(上位椎體下緣與下位椎體上緣)各劃一條延長線,觀察其椎間隙有無寬窄的改變。
椎間隙變窄。是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的結果、若有下肢神經受累癥狀,可視為突出間隙。若有相鄰椎體緣骨質致密硬化,而無坐骨神經癥狀者,可視為椎間盤退變,而不作為椎間盤突出的征象。
椎體緣硬化與唇狀或刺狀骨贅。該現象多見于椎體兩側或前緣,后緣較少見。如臨床癥狀典型、X線片具備下列一種情況者,可有診斷意義。1.局限性某相鄰椎體角增生、硬化;2.某相鄰椎體后緣增生者。 椎管內游離骨塊 此頗少見,但有時較大,向后游離在椎管內。此征象對該病診斷有肯定意義。但其發生機制不明確。
腰骶角變直多見于腰5骶1椎間盤突出或變性。因腰骶角變異較大,所以,只有腰骶角明顯變直,才有其臨床意義。測量方法:沿腰椎、骶椎中軸各劃一條直線,測量其交角,正常為一百二十度到一百四十度之間;或以骶骨上面與水平面所呈角度亂表示,正常腰骶角為三十度到四十度。
(3)斜位片 顯示病變間隙變窄,或前窄后寬征象。
總之,本病從生理到病理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它在臨床癥狀和體征上有許多特點,決不能單獨地去研究X線檢查的征象,更不能企圖找出本病的絕對特征,必須緊密結合臨床,畸形全面分析,找出規律,做出正確判斷。椎間盤突出定位診斷。
【治療】
1.原則 拉寬椎間隙,降低椎間盤內壓力,增加縱韌帶的張力,使突出物還納或改變突出物與神經根的關系,解除突出物對椎間韌帶、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恢復椎間力的平衡。
2.施術部位 腰臀部及傷側下肢,以腰部為主。
3.取穴 腰部壓痛點,大腸俞、腎俞、環跳、殷門、委中、承山、昆侖、陽陵泉、人中、扭傷、風府及耳部的腰點、臀點、坐骨點、神門穴等。
4.施術手法 按、揉、推、抖、動、牽。
5.刺激量及時間 應根據病人耐受程度和傷情,適宜選擇、中、重度刺激量;每次治療時間,約二十五分鐘為宜。
6.手法操作(分為常規手法與復位矯形手法兩個部分)
(1)常規手法(分以下四個體位)
病人俯臥位 術者立于病人左側,用手掌或掌根部由輕到重,自下向上推、揉骶、腰部兩側5到7遍;疊掌或前臂揉壓腰骶部脊柱兩側數遍。拇指或肘尖撥、壓傷側大腸俞穴,同時用另手或前臂托起傷肢股部、將其向后過伸;(可加用“托腿按腰晃伸法”,見后)數次;雙手大魚際向前上方推抖大腸俞穴2到3分鐘;小魚際或掌指關節部滾腰骶部脊柱兩側3到5分鐘(肉腰部肌肉放松,可讓病人坐位,施術“腰椎旋轉復位法”,見后)。拇指或肘尖撥梨狀肌及臀部索條,揉壓環跳、承扶、委中、承筋或大腸俞、殷門、承山、昆侖等穴(交替選用),掌指關節滾傷側下肢坐骨神經路線數分鐘。
病人健側臥位 術者立其背后,雙手拇指緊貼腰段病變部位的棘突與橫突之間,在一助手牽引下肢時快速按抖5到7次(可用腰胯引伸推按法,或側臥復位手法),手掌推、前臂揉、壓下肢膽經路線5到7遍,拇指揉撥陽陵泉、絕骨、昆侖等穴。
病人取仰臥位 術者立于傷側,一手掌根揉壓髀關至粱丘穴一段5到7遍;拇指揉撥小腿前外側段,重壓陽陵泉、足三里、解溪穴。一手拇指重壓健側扭傷、后溪或手部腰痛點、同時囑病人抬高或屈伸傷肢髖、膝關節數次。用一手大魚際部壓放沖門穴,另手拇指壓、撥照海穴。
病人取正坐位 術者立于后方,一手扶病人肩部,另手掌部由上而下推撫、橫搓腰骶部,以溫熱感為度;雙手捏肩井、拿肩部結束。
若病人腰痛難忍,不能配合治療,可先用拇指重壓人中穴,對壓印堂、風府穴,或拇、食二指揉捏耳部的俞穴(腰、臀、坐骨點),強刺激對側扭傷穴,或點揉同側第2掌骨橈側敏感點數分鐘,待腰腿痛有所緩解,再施術上述手法。
(2)復位和矯形手法(統稱動腰手法) 下列手法可根據病人體質及傷情,有選擇地穿插在常規手法中施術,亦可單獨應用,如“腰椎旋轉復位法、懸腹牽伸按抖法”及牽引等手法。為便于練習,按體位將常用動腰手法分述如下:
1)坐位
腰椎旋轉復位法 病人坐于方凳上,兩足分開與肩等寬,雙臂自然下垂;助手面對病人正坐,固定其雙下肢,以維持病人正坐姿勢。術者坐于病人后方,先用拇指摸清患椎棘突偏歪的方向(以第4腰椎棘突向右偏歪為例。)
術者用右手自病人右腋下經腋前、掌根壓于頸后,拇指向下、余指扶持左側頸肩部(囑病人腰部放松,稍低頭,雙足踏地、臀部正坐,不要移動),左手拇指橈側抵緊向右偏歪棘突的蚴側,在右手下壓頸部、身體前屈、側彎及旋轉動作的同時,左手拇指向左上方頂棘突,可覺指下位移感或伴有“咯啪”響聲,示復位。雙手拇指由上而下推理兩側骶棘肌與棘上韌帶數遍。亦可施“握腕拉臂推棘法”,見腰椎后關節紊亂癥。
雙手推肩動腰法 病人坐勢同上,兩臂交叉于胸前、手握對側肩或前臂;助手固定病人雙膝上部。術者立其后方,雙手分別按扶病人兩肩外側,同時用力向相反方向推至最大限度,將腰部充分充分旋轉,左右反復數次。此法亦適應于其它腰痛。
扳肩推腰后伸法 病人正坐于方凳或床緣上,兩腿稍分開。術者立其背后,一手握肩部,另手掌根放于同側腰部,雙手協調的后扳、前推,將腰部充分扭曲、過伸。然后,用同法施于對側,反復3到5次。此法亦適用于腰部勞損及退行性脊柱炎的病例。
正坐攀足過屈法 病人正坐于硬板床上,兩下肢伸直,盡力前屈,同時術者雙手握拿病人腕部(或肩部),用力牽拉,將其腰部過屈,反復5到7次。此法適用于椎間盤突出后期神經根粘連的病例。
2)俯臥位
懸腹牽伸按抖法 病人俯臥,下胸段與髂股部各墊一枕頭,將腹部懸空(腹壁離開床面)。此時,助手二人對病人脊柱畸形撥伸牽引。術者立于病人左側,雙手掌重疊放于病變部位,進行有節律的頓挫性快速垂直按抖5到十分鐘(此時,囑病人隨之張口呼吸)。此法對于較大的中心型椎間盤突出癥不宜采用。幼弱型椎間盤突出癥效果最佳。
托腿按腰晃伸法 病人俯臥。術者用一手掌按壓腰部病變部位,另一前臂托住病人兩學滯股部,將其(托平)離開床面;雙手協調進行晃動、推扒、牽伸、按壓動作,使腰部過伸。此法適用于一般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和急性腰部扭傷的病例。
3)側臥位(健側臥位)
推肩扳髖復位法 詳見“腰椎后關節紊亂癥”治療手法。亦可施術“定點推扳復位法。”
腰胯引伸推按法 術者立于病人后方,一前臂托起傷側小腿,手掌握拿膝部;另手拇指壓準椎旁痛點。此時,托小腿之前臂將膝、髖關節屈曲至最大限度(將腰盡力前屈),然后牽直下肢并向后扳,使腰后伸二十度到三十度,同時另手拇指用力推按痛點,可反復操作十五次左右。此法亦適用于其它腰痛病例。
足蹬手拉過伸法 術者雙手分別握拿傷側肩、踝部;同時,用一足掌抵緊病人腰骶部,而后手足協調的輕輕蹬拉幾次,待病人腰部放松時,突然用力蹬拉一次,將腰部過伸,然后用一手小魚際在腰部施滾法數分鐘。此法慎用于體弱及嚴重的中心型椎間盤突出癥。
4)仰臥位
抬高傷肢牽提法 術者一手或前臂托起小腿,另手握拿踝部,在四十度到九十度的不同角度順向牽拉傷肢。在八十度到九十度時,可用雙手緊握下肢遠端適宜部位向上提牽數次。在四十五度以內,可用兩手分別托握足跟,足掌向遠端牽拉,并抬起傷肢(抬起動作應緩)。
屈膝屈髖動腰法 術者立其右側(囑病人下肢屈曲),一前臂按扶病人雙膝前下方,另手托握雙足跟,雙手協調動作,進行頓錯性的向胸腹部用緩力按壓并左右旋轉腰部、伸直下肢。此方法亦適用于其它慢性腰痛。
5)其它
站立背閃動腰法 醫患背靠背站立,兩肘彎部相挽。然后術者彎腰挺臀(用臀部抵緊病人腰部),將病人反背起(此時,囑病人全身放松,雙足離地),以臀部為著力點,兩膝一屈一伸,并前后、左右擺動,使病人腰部跟隨其活動。活動幅度要由小到大(腰部有響聲者,效果更佳)。新發的椎間盤突出癥及急性腰扭傷、脊柱學關節錯位的病例較為適宜。
腹部懸空足踩法 病人俯臥于踩床上,胸及髂股部各墊一枕,將腹壁(離開床面)懸空。術者手握踩床之橫桿(以便控制刺激量),然后用一足橫放于病人腰骶部,由輕到重(逐漸加力)一踩一松,切忌屏氣。此法常用于體質強壯,病史較長、后凸畸形不太明顯的椎間盤突出癥,對后凸的矯形有一定作用;慎用于年老、體弱及嚴重骨病的患者。
牽引復位矯形法
人力對抗牽引法:病人俯臥于板床上。用一棉墊緊束于胸部中段(棉墊高處不宜超過肩胛下角),然后用一長條布帶由背部經腋下掏出,在胸前扎緊(以不影響病人呼吸為宜),固定于床頭;再用兩個小棉墊分別包繞兩小腿下部,用布帶綁緊固定,助手3到5人用雙手握一端之固定帶,向下撥伸牽引(力量以病人能耐為度,不宜猛拉、猛放)。此時,術者立于病人左側,用雙拇指緊貼棘突兩側,由上而下進行頓錯性按壓數遍,或雙掌重疊放于病變部位,作垂直的頓錯性按壓數次,聞復位響聲(為佳)。雙拇指施理筋手法數次結束。
機械牽引復位法:有輕量持牽、重力牽引、懸吊牽引三種方法。
輕量持牽法 病人固定同上法,另在病人足部床頭置一滑輪,頭部床腿墊高,將床呈三十度到四十五度斜坡;然后把4到十千克重量的物體用繩子綁好系于兩踝之間的布帶上,將繩子通過滑輪,物體垂于床頭下方,利用下半身及物體重量對脊柱的腰段進行四十分鐘至數小時的持續性牽引。牽引過程中,病人不能忍受時,可適當減少牽引物體的重量,或適當降低床的坡度。牽引解除后,術者于患處施滾、揉手法緩解即可。
重力牽引法 病人俯臥于特制的牽引床上,胸部固定同“人力對抗牽引法”。牽引前先將特制的牽引衣及棉墊鋪在床上(相當于小腹部)然后病人俯臥于上床面。術者將棉墊由兩髖前包繞于骶部,再將牽引衣扣緊(牽引衣的下緣不超過大轉子),牽引帶下端的掛勾扣于彈簧稱的鏈環上,助手緩慢的轉動手輪,逐漸增加牽引力(牽引量以病人耐受為度,或觸到腰肌繃緊、棘間隙增寬即可)。術者可參照“人力對抗牽引法”的手法施術。術后,囑病人臥床休息1周。
懸吊牽引法 用特別的牽引衣,將病人固定于特制的懸吊牽引架上。囑病人主動做下肢的前后、左右擺動數分鐘,以活動腰部椎間隙。在牽引同時可加用滾、揉、扳、推等手法。
牽引可擴大椎間隙,減少椎體間的壓力,緊張椎體周圍縱韌帶及椎間韌帶,矯正脊柱畸形,并有助于除肌肉痙攣,促使髓核還納,恢復脊柱內、外平衡的作用。
【注意事項】
1.本病治療期間,應囑病人臥硬板床休息,注意腰部保暖。
2.嚴重的中央型椎間盤突出癥,應慎用按摩手法治療。
3.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手法復位后,應臥床休息1到2周(臥床姿勢不限,以舒適為度);3周后,開始做“魚躍式或拱橋式”腰背肌功能鍛煉,應注意循序漸進,不要受涼與潮濕。
4.神經根受壓癥狀解除后,應注意對癥處理,或配合透熱療法。
5.按摩治療前,要排除脊椎結核、腫瘤、骨折等骨質病變。
椎弓峽部不連,是指椎弓的上、下關節突間部未能骨化,僅以纖維組織連接而言,當這些纖維組織尚在堅固時期,可不出現任何癥狀。在組織退變的基礎上,一旦受到某種程度的外力作用時,這些纖維組織受到牽拉或損傷;使受累的椎體連同上方的脊柱向前移動,即引起脊椎滑脫癥,出現腰伴單、雙側坐骨神經痛,或馬尾神經受壓的癥狀。臨床上亦有少數病例,僅有脊椎前后滑動而無椎弓下所部不連。其發生原因與前者不同,故不屬于本病之列,不于贅述。
【解剖生理】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每個脊椎骨都是由三個成骨的初發骨化中心所生成,即一個骨化中心生成椎體,其它兩個骨化中心各形成椎弓的一半。青春發育期又出現五個次發骨化中心,其所形成的骨骺添加于椎體的上、下面和橫突與棘突的尖端部初發骨化中心發育受阻時,可導致椎弓后面不完全閉合的現象。若脊髓和脊膜從此裂口處向外膨出,稱之為脊膜膨出癥;若無脊膜的膨出,則稱之為隱性脊椎裂。
椎弓初發骨化中心,又在每側分為兩個骨化中心小體,前一骨化中心小體發育形成椎弓跟、橫突及上關節突,后一骨化中心小體發育形成下關節突和棘突。如果前、后兩個骨化中心小體不發生骨性連接,中間以纖維組織所代替,則形成椎弓峽部裂。次發骨化中心的骺板發育受阻時,則可產生青年期脊柱側彎癥,或橫突和棘突的連接異常。
【病因病理】
椎弓峽部不連及脊椎滑脫的發生原因與下列情況有關。
1.初發骨化中心前、后小體發育受阻 椎弓的初發骨化中心前、后小體在發育過程中受阻礙,致使椎弓峽部不發生骨性連接。目前,有人認為與遺傳因素有關。
2.急性損傷 突然的腰部過度后伸動作,使上位腰椎下關節突與下位腰椎椎弓峽部猛烈碰撞,產生峽部骨折。
3.慢性損傷(勞損) 長期的腰部反復過伸動作,可使上位椎骨的下關節突與下位椎弓峽部不斷產生相互沖擊、碰撞、磨損,形成慢性勞損。久之,則導致峽部疲勞性骨折。
正常成人腰骶部有一夾角(即腰5椎體縱軸線與骶椎縱線形成的交角),又稱腰骶角,正常為一百二十度到一百四十度。若腰骶角過小可使作用于第5腰椎椎弓峽部的剪力增大。在椎弓完整時,椎間力的傳導依賴于椎間盤、后關節和椎間韌帶。椎弓峽部不連時,由于裂隙橫跨患椎上下關節突之間,將單個椎骨分成前后兩個部分(前部包括椎體、椎弓根、上關節突和橫突,后部包括椎板、下關節和棘突),中間之裂隙由纖維軟骨組織充填,直接影響了椎間力的傳導。峽部軟組織可暫時緩沖來自上下關節突的力量。此種異常結構,對脊柱的連接和脊柱內平衡乃是一個薄弱環節,是產生脊柱不隱的潛在性因素。其主要改變是:
(1)患椎后半部上翹,腰椎前凸曲線加深。當峽部裂時,相鄰椎體內、外平衡發生適應代償性變化。患椎后半部上翹,腰部前凸加深,當脊柱直立時,重心軸線后移,推擠患椎體向前下方滑移,前移的椎體被前縱韌帶或腰骶椎的前緣所阻擋,使其不易滑脫。若腰曲前突過深,則為失常狀態(病理狀態),而出現臨床癥狀。
(2)隨著重心軸線的后移程度不同,可產生以下變化:1.患椎體后緣著力增強,使椎體產生楔形改變。2.由于椎弓峽部所承受的壓力增強,而形成骨性凹陷。3.關節突關節面增生、硬化。4.椎間盤變薄,相鄰椎體緣硬化。5由于椎間韌帶所承受的負荷量增加,而顯得較正常肥厚。6.腰肌和腹肌亦發生相應變化。
椎弓峽部不連,多屬于腰椎的一種發育受阻的畸形性疾病。由于人體有感覺敏銳、動作協調的適當能力,故臨床上多不出現明顯癥狀。當外力作用于患椎,其適應性平衡遭到破壞,則產生椎弓峽部裂隙的前、后兩部分或與上、下脊椎相對位置改變,導致其不同程度的損傷,使椎間孔的前后徑改變,刺激或壓迫脊神經根,出現持續性下腰部酸痛,或伴有坐骨神經痛的根性癥狀及體征。
當椎體向前滑脫時,椎管矢狀徑被拉長,峽部軟組織受到較大的牽張或損傷,出現下腰部酸脹不適,久立或勞累后加重,臥床休息好轉。若滑脫伴有患椎椎體旋轉時,椎弓峽部軟組織及部分椎間韌帶和椎間盤可發生扭轉,使椎管的橫徑變小,導致繼發性椎管狹窄,刺激壓迫馬尾神經,出現馬尾性間歇性跛行和間歇性疼痛。
【臨床表現與診斷】
1.病史 有腰部扭傷或過勞史,多發生于三十到四十歲的成年男性。
2.癥狀 頑固性下腰部酸痛,或伴有非典型的單、雙側坐骨神經痛及馬尾神經刺激征。久坐、久立、久行及勞動后腰部疼痛加重,臥床休息后好轉。腰部活動受限制,尤其前屈、后伸疼痛增劇,并可出現尿急或小便失禁、大便不成形等。
3.診斷
(1)腰前凸增加,臀部后凸,腰變短、有一橫紋溝,呈典型凹心腰,肋緣至髂嵴或胸骨劍突至恥骨聯合的間距縮短。仰臥下肢屈曲時,可在腹部觸及向前移位的椎體。
(2)可觸及患椎棘突高隆(在背部呈腫瘤樣凸起),上一椎棘突隱陷、高隆或隱陷的棘突偏歪,偏歪棘突旁壓痛,但其上、下棘間隙無明顯改變,高隆的棘突可有壓痛或異常活動,腰肌緊張或痙攣。仰臥屈髖骨盆旋轉試驗、直腿抬高試驗可為陽性,跟腱反射及下肢肌力可減弱。無神經根、馬尾神經受壓者,神經系統檢查可無異常。
(3)X線檢查 本病應常規拍照腰部正位、側位、(左右)斜位片。尤其是椎弓峽部裂伴有輕度脊椎滑脫的病例,臨床上診斷需依據側位和左、右斜位片的表現,否則本病的診斷不能成立。
1)正位(即前后位) 僅有椎弓峽部裂者,正位片常不易顯示。當有明顯滑脫時,則患椎體的下緣看不清楚,由于與下位椎體相互重疊,可顯示局部密度增高。若椎體滑脫程度超過二分之一者,可呈現新月形濃白影,并與兩側橫突陰影相連,形成一“弓形陰影”。
2)側位 若有雙側峽部裂,可在患椎上,下關節突之間(椎間孔的后上部)看到一透明的骨質裂隙,其寬度與椎體滑脫的程度有關。滑脫越明顯,則X線顯示裂隙越寬。
明顯的脊椎滑脫,在側位片上易顯示。病程較長者,可在脊椎前方發生骨質增上、硬化及腰骶關節變狹窄等繼發生改變。輕微的脊椎滑脫,需要仔細的研究才能確定,對診斷是否有滑脫及滑脫的程度,常用簡單的“邁爾丁氏法”來測量。
測量方法 將第1骶椎上緣縱分為4等份。正常時,第5腰椎后下緣與第1骶椎后上緣構成一連續的弧線。當化滑脫時,第5腰椎體向前移。根據腰5椎體后下緣在骶椎上的位置,分別為1、2、3、4度滑脫,也可將第1骶椎水平線之垂直線由骶椎前緣向上延伸,正常時,該線不能通過第5腰椎體前緣。
3)斜位 對診斷峽部裂是最好的投照位置,因單純峽部裂在正位、側位片上不易觀察,而在斜位片上較易顯示,故一般需拍雙側斜位片。
正常椎弓根的縱切面,前腿為下關節突,頸為上、下關節突的間部(即峽部),狗體為椎弓,狗的后半部是對側的椎弓及上、下關節突。
若有椎弓峽部裂時,則可在獵狗的頸部顯示一帶狀密度減低的裂隙。若有脊椎滑脫,則因橫突、上關節突與下關節突、棘突的明顯分離,出現形似獵狗脖子被砍斷的影象。
本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根據慢性腰腿痛病史、臨床癥狀、體征,依據正位、側位、斜位X線片的提示,即可明確診斷。
【治療】
手法治療本病,應以解除椎體旋轉及軟組織扭曲,并適當配合活血祛瘀類手法或藥物,達到緩解癥狀之目的。
1.常規按摩 手法操作分三步進行。一般腰部用力宜輕、下肢宜重手法施術。
(1)推滾揉搓腰部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左側,單掌由上而下推背部督脈線數次,雙手掌自腰部推至下肢5到7遍;雙手掌指關節由上而下滾腰骶部脊柱兩側3到5分鐘;雙手掌根或大魚際部揉、擠上述路線5到7遍,拇指揉、壓督脈線數遍;繼之,手掌橫搓腰骶部,以熱為度。本手法可達到活血祛瘀,松筋緩解之目的。
(2)揉壓撥拿下肢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用肘部或拇指沿臀部、大腿后側到小腿跟腱處施揉、撥、壓手法3到5分鐘,多指(雙手)捏拿下肢后側數遍,拇指壓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筋、昆侖等穴。
(3)揉壓下肢動腰法 病人取仰臥位。術者立于傷側,用一掌根或雙拇指揉壓下肢前面及側方3分鐘左右。繼之,將腰部過度屈曲數次,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拇指壓傷側髀關、風市、粱丘、陽陵泉、足三里、絕骨、解溪,大魚際部壓放氣沖穴。
若腰痛劇烈,可揉、壓對側扭傷穴,或揉、壓人中、印堂至百會段數遍。
2.腰椎旋轉復位法 同腰椎間盤突出癥復位手法的坐位法但頂偏歪棘突的拇指在脊柱旋轉的同時向外平推。本法對輕度脊椎滑脫伴椎間盤突出癥有較好的效果。此法適用于椎體扭轉棘突偏歪的病例。
3.持續牽引腰部法 固定方法同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輕量牽引法,每次牽引2小時左右,每日2到3次。解除牽引后,可做仰臥位腰部過屈手法數次。起床后,須腰圍固定腰部,方可行走活動。
【注意事項】
1.平時用腰圍固定腰部,防止腰部過伸活動,以穩定脊柱。
2.配合藥物治療。
3.對于嚴重的脊椎滑脫癥,非手術療法無效者,應動員其外科手術治療。
腰椎管狹窄癥,是由原發因素或繼發因素所產生的椎管腔比正常狹小,以馬尾神經受壓、出現間歇性跛行和間歇性疼痛為特征的一種腰腿痛疾病。多發生于四十歲左右的男性體力勞動者。
【解剖生理】
椎管是由多個脊椎的椎孔(由椎體和椎弓圍成)縱行連接而成。因內藏脊髓,又稱為脊髓管。椎管的前壁為椎體、椎間盤、后縱韌帶,側壁為椎弓根、椎間孔(因脊神經通過該孔離開椎管,故又稱脊神經孔)部分弓間韌帶(因肉眼觀呈黃色,又稱黃韌帶),后壁為椎板、關節突和弓間韌帶的大部分。椎管壁的韌帶組織,有極其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分布。腰部椎管的主要作用,是保護脊髓及馬尾神經根。
【病因病理】
1.原發因素 由于先天發育因素所致的椎管腔狹小,稱為原發性椎管狹窄,臨床比較少見。如全腰椎椎板增厚、腰椎椎弓崩裂、隱性脊椎裂等。椎管狹窄的標準:1.腰椎管的橫徑小于二十毫米,前后徑小于十五毫米,為椎管狹窄;2.椎管前后徑乘橫徑與椎體前后徑乘橫徑的比例,正常為1比4.5,如椎管徑比例少于此數者,應考慮椎管狹窄的可能。椎管與椎體的比例,在X線拍片上的測量不夠精確,故多在椎管造影時進行測量。
2.繼發因素 為后天多種因素引起的椎管狹小,多數繼發性椎管狹窄的病例,原來就有發育性狹窄。如椎弓根過短、椎板肥厚、關節突肥大等。在發育過程中,這些結構自繼發增生性改變,易出現椎管狹窄的癥狀與體征。
(1)黃韌帶肥厚 是引起椎管狹窄的多見原因,腰部黃韌帶的正常厚度為4毫米,若其厚度超過4毫米,則為增厚(黃韌帶是一種彈性很強的組織,纖維方向近于垂直,起始于上一椎弓的下緣,抵止于下一椎弓的上緣,與兩側小關節和棘間韌帶前部互相融合)。當脊柱前屈時,黃韌帶上下伸展,脊柱伸直時,黃韌帶收縮,正常情況下,不形成皺褶。在反復的間接外傷、慢性勞損的基礎上,可引起黃韌帶退變、增生、肥厚。。當脊柱過伸運動時,該韌帶發生皺褶,擠壓脊髓或馬尾神經,并可引起循環障礙。
(2)椎間隙狹窄及小關節肥大 由于椎間盤的退變,引起椎間隙狹窄、椎間韌帶松弛、椎體相對位置改變,甚者可發生假性滑脫。關節突由于增加了額外負擔,而繼發退行性變、增生肥大,產生椎間孔的狹小,壓迫脊神經根。
(3)椎板肥厚 椎板的增生、肥厚,亦可造成椎管腔狹小。椎板厚度超過7毫米者,即為肥厚的表現。
3.醫源性因素 由于手術治療不當,所致的椎管腔狹小,稱為醫源性椎管狹窄。如椎弓峽部裂伴脊椎滑脫的病例,施行植骨手術后,骨塊壓迫或因手術后創傷組織形成的瘢痕、增生過多等所引起的椎管狹窄。
《金匱翼》載:“瘀血腰痛”,“血脈凝澀,經絡壅滯。”本病為脈絡受阻,瘀血為病。腎主腰腳,其經貫脊絡腎,肝藏血主筋,治之宜從肝腎二經著手,采用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滋肝補腎法進行加減、辯證論治。
【臨床表現與診斷】
1.發病年齡、性別 本病出現癥狀的年齡,多見于四十歲以上的重體力勞動者,男性多于女性。
2.癥狀 以間歇性疼痛和間歇性跛行為特點。病人主訴之一是怕走路,有的只能走幾十米或百米左右,甚者僅僅站立或挺腰時,即可出現一側或兩側下肢疼痛、麻木、發脹、無力或感覺異常,繼續行走,可出現下肢發軟或邁步不穩,坐下或蹬下休息幾分鐘后癥狀可明顯減輕或消失,而又可繼續行走。騎自行車多無癥狀(此種表現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相似,但其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搏動良好)。間歇性疼痛與跛行,是因馬尾神經受壓,缺血所致,故又稱為馬尾性間歇性跛行及疼痛。隨病情發展,癥狀可有開始的間歇性發展到持續性加重的趨勢。晚期則出現下肢肌肉萎縮、肌力和腱反射的改變。
3.體征
(1)咳嗽、噴嚏,大笑等腹壓增加時,并不引起腰腿痛癥狀的加重,這是因為狹窄部位常可發生脊髓腔梗阻,腦脊液的循環已不受腹壓變化的影響。伴有腰椎間盤突出時則腹壓增高可使癥狀加重。
(2)腰部后伸,腰腿痛加重,向前彎腰則癥狀減輕。患者常采用略向前屈腰的姿勢,以保持椎管的通暢,防止疼痛。
(3)站立或行走時,腰腿痛顯著,臥床休息片刻后癥狀緩解。本病患者自覺癥狀多而較重,但在體檢中陽性體征則不明顯,原因是病人在仰臥時進行檢查,某些特征已因平臥而消失。腰椎間盤突出癥則不相同,常須臥床數天或十數天癥狀始有緩解,且陽性體征較為明顯。
若椎管狹窄同時伴有椎間盤突出者,則可同時兼有兩者的癥狀,對此即使做椎管造影也不易區別,只有在手術探查中才可發現突出的椎間盤組織。椎間盤突出,可進一步加重椎管狹窄的癥狀,兩種疾病可同時發生,也可先后出現。
(4)患肢動脈搏動良好,腱反射,直腿抬高試驗多正常。
4.X線檢查 X線拍片,對繼發性椎管狹窄者無明顯異常顯示,原發性椎管狹小者,可提示椎弓根短粗,椎弓根間距(椎管橫徑)小于二十毫米,椎體后緣與棘突基底間的距離(椎管前后徑)小于十五毫米者,可考慮椎管狹窄癥。繼發性椎管狹窄,采用椎管碘油造影,可發現油柱呈節段性狹窄(呈葫蘆狀),或完全梗阻,后者可于彎腰或臥床休息造影劑通過。若油柱的前后徑小于8毫米,即可確診為腰椎管狹窄。
根據發病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符合間歇性疼痛和間歇性跛行為主癥;腰部后伸時,下腰部疼痛及下肢疼痛、麻脹加重;行走、站立時疼痛,蹲下或臥床休息后癥狀緩解;患肢動脈搏動,腱反射正常,直腿抬高陰性,主訴與客觀檢查的矛盾,結合X線提示結果,即可作出診斷。不難與其它疾病引起的腰伴腿痛進行鑒別。
【治療】
按摩手法治療本癥,對部分病例可取得一定療效或滿意的效果。手法治療本病的作用,在于消除椎管壁軟組織的扭曲和腫脹,以舒通脈絡。如腰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的部分病例,及原來就有椎管腔狹小,加之損傷引起的水腫等病理改變所造成的繼發性椎管狹窄,均可參照有關章節的治療手法進行施術。若按摩治療無效或癥狀狀明顯加重者,應停止手法治療,動員其手術減壓。一般應非手術療法觀察1到3個月,不宜輕易把本癥排除于按摩治療之外,但施手法時,一定要慎重,手法不能粗暴,過猛,避免引起新的損傷。手法同時可配合內服中藥,以提高治療效果。內服中藥如下:
通督活血湯(經驗方)治腰腿痛、腰椎管狹窄癥。
處方 當歸9克、赤芍9克、丹參9克、黃芪十五克、杜仲9克、狗脊9克、蘇木9克、地龍9克、鹿角9克。煎服。
(一)移行椎
移行椎,是指某段椎骨數目的的增減。包括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第5腰椎橫突肥大(呈翼狀)與骶骨或髂骨相對形成假關節者,稱無骨性愈合;若二者有骨紋相連接者稱骨性愈合。第5腰椎突橫突與髂骨重疊,尚未與骶骨形成假關節者,歸入橫突肥大類。
第5腰椎骶化 即第5腰椎與第一骶椎形成骨性連接。在脊柱的所有椎間關節中,腰骶關節最易遭受損傷。正常的第5腰椎,位于兩側髂骨之間,借強大的髂腰韌帶固定于骶骨。若第5腰椎骶化,無髂腰韌帶固定的第4腰椎乃變成了一個活動的末節腰椎,第4、5腰椎的椎間關節乃變成了腰骶關節。因此,位于髂骨嵴平面,成為腰骶關節的第4椎間關節,由于無強大的髂腰韌帶固定,故容易因暴力而損傷。
第1骶椎腰化 即第1、2骶椎未能形成骨性融合。構成骶髂關節的骶骨關節面,乃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能夠活動的腰化的第1骶椎,二是互相融合的2、3骶椎,因此減弱了骶髂關節的穩定性,成為骶髂關節損傷的內在因素。
第5腰椎橫突和第5腰椎橫突骶化 前者多無臨床癥狀;后者多形成假關節,常見于單側,可無癥狀。若在常期活動中產生骨關節的炎性改變,擠壓或牽拉附近的筋肉組織和神經根時,可出現疼痛。單側橫突骶化,易引起腰痛,可能與結構的不平衡有關。若雙側橫突骶化,限制了腰骶關節的活動,則會增加上一個椎間關節的損傷機會。
(二)隱性脊椎裂
為骶椎上部未形成骨性連接,椎板缺損所致。X線片可提示在未愈合的椎板之間顯示一個發育不全的游離棘突。由于棘上韌帶失去了固定點,故降低了腰骶關節的穩定性。第5腰椎椎板亦可發生同樣畸形,小的隱裂可不出現癥狀;若裂隙在十到二十毫米左右、附著于上面的筋肉組織經常受到牽拉而損傷,甚者可影響骶部的神經,產生腰伴下肢疼痛。
(三)脊椎分離
由于發育因素造成椎骨任何一個部位未能骨化,僅以纖維組織連接,稱為脊椎分離,多見下段腰椎。在這些組織的堅固時期,加之腰椎間韌帶和周圍筋肉的保護,可不出現任何癥狀。隨著年齡增加,這些組織發生退變或長期受牽拉與擠壓,引起受累脊椎變形或移位,出現脊柱姿勢畸形。產生頑固性腰痛或伴單、雙側坐骨神經痛。
(四)后關節異常
后關節(關節突間關節)的異常發育,對腰部的活動方向及運動范圍發生重要影響。當關節面排列為矢狀位時,便于屈伸運動,但有礙于旋轉;排列為冠狀位。少數病例,腰部的關節面,一側皆為矢狀位,而對側皆為冠狀位。這種結構上的變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腰部的正常活動,故長期的屈伸及旋轉動作,可引起骨性關節炎改變,而致慢性腰痛。
(五)棘突異常
腰椎棘突有寬窄的不同。有人棘突過寬,于直立位時,各個棘突可互相接觸,阻止腰部的后伸活動,長期反復的碰撞、摩損,則可在棘突間形成假關節,若假關節發生炎癥改變,即引起慢性腰痛。也有的人棘突過窄,而發生不正常的腰部過度后伸,多為練藝者的先天有利條件。
(六)椎間隙狹窄
正常情況下,腰段脊柱的下椎間隙應大于上椎間隙(腰5骶1椎間隙除外)。測量方法:在X線側位片上測量相鄰椎體緣前、中、后三個點之間的距離,如果下椎間隙中有兩個點之間的距離小于上椎間隙1毫米以上者,即可定為椎間隙狹窄。
椎間隙狹窄,是椎間盤受明顯外傷,或長期勞損而發生變性所致,多發生于負重與活動幅度較大的下腰段。椎間盤變性可繼法椎體邊緣硬化、不齊、磨損和碎裂,甚者可引起髓核突出。椎間隙狹窄,必引起椎間關節的關節面相對位置關系發生改變,并可發展為創傷性骨關節炎。若椎間隙明顯變窄(椎間盤嚴重變性),時間較長者,多可導致腰痛。反之,椎間盤變性輕、時間短,則不出現腰痛。
(七)椎體邊緣硬化
此種改變發生的基礎是椎間盤變性,與一般骨關節病所見的關節面硬化發生原理相同。此與椎間隙狹窄相比,發生率較低。
(八)唇樣增生
1.發病年齡 多發生與十五到三十五歲。
2.主訴 慢性下腰痛伴有四肢關節腫痛,以下肢為主。
3.病史 受寒與潮濕。
4.體檢
(1)姿勢 生理前凸改變,脊柱呈強直狀。
(2)運動 脊柱僵硬,各項活動明顯受限。
(3)軟組織 腰背肌緊張、僵硬、缺乏彈性,多呈板狀腰。
(4)壓痛點 廣泛深疼痛。
(5)棘突順列 多正常。
(6)特殊試驗 仰臥屈髖,骨盆旋轉、分離、擠壓試驗陽性;
(7)神經學檢查 多正常。
5.X線檢查 兩側骶髂關節侵潤,邊緣糜爛,脊椎椎體骨質疏松,或有廣泛的椎旁韌帶鈣化,而使脊柱呈竹節狀,椎間隙多不變窄,但較模糊。
6.化驗 發病早期,血沉加快,但類風濕因子試驗陰性。
1.發病年齡 多見于三十歲以后。
2.主訴 慢性腰、臀部疼痛。
3.病史 無明顯外傷,多因過度勞累,髓該失水。
4.體檢
(1)姿勢 多正常;
(2)運動 腰部活動輕度受限制;
(3)軟組織 可有輕度背肌緊張或正常;
(4)壓痛點 深壓痛、不放射;
(5)棘突順列 前期正常,后期可導致脊柱不穩,后關節紊亂,表現棘突偏歪。
(6)特殊試驗 仰臥屈髖回旋試驗陽性;
(7)神經學檢查 正常。
5.X線檢查 側位片,顯示椎間隙狹窄,患椎間隙相鄰椎體緣硬化,上、下椎體可輕度前后移位;正位片,顯示棘突順列及椎間關節的情況。
1.發病年齡 可見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
2.主訴 頑固的持續性腰痛,常伴下肢疼痛。
3.病史 多有明顯腰部扭傷史,常與腰椎間盤突出癥同時伴發。
4.體檢
(1)姿勢 腰椎固定于過度前凸位。
(2)運動 腰前屈明顯受限制,若勉強前屈,則由髖關節和胸背部代償,站立時疼痛多不加重,活動后癥狀可稍減輕。
(3)軟組織 背肌緊張,病程久者,可出現下肢肌肉萎縮。
(4)壓痛點 深壓痛。
(5)棘突順列 不伴有腰椎間盤突出者,棘突順列正常。
(6)特殊試驗 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7)神經學檢查 可類似椎間盤突出癥。
5.X線檢查 側位片,可提示腰椎前凸曲線加深,若與腰椎間盤突出癥同時發生,則可出現類似椎間盤突出的征象;正位片,多無異常顯示。
1.發病年齡 四十到六十歲多見。
2.主訴 慢性腰痛或伴有臀部及下肢疼痛,或有其它不適。
3.病史 多因年老、營養缺乏、內分泌紊亂引起,與腎虛有關。
4.體檢
(1)姿勢 腰部生理前凸減輕或后凸,六十歲以后,多出現圓背畸形,身短臂長。
(2)運動 脊柱后伸活動障礙明顯。
(3)軟組織 一般無背肌緊張。
(4)壓痛點 廣泛深壓痛。
(5)棘突順列 少數病例可有棘突偏歪。
(6)特殊試驗 多無明顯陽性發現;
(7)神經學檢查 多正常。
5.X線檢查 可提示椎體骨質密度普遍降低,骨小粱減少、變粗,多個椎體呈雙凹形改變,椎間隙增寬,可發生病理性骨折。
1.發病年齡 可見于已婚成年女性。
2.主訴 腰骶部隱痛,多局限于骶髂關節附近。
3.病史 致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生育過多有關,數日或數年多自愈。
4.體檢
(1)姿勢 偶有脊柱側彎。
(2)運動 腰前屈受限制者占多數。
(3)軟組織 多無背肌緊張。
(4)壓痛點 癥狀加重時局部可有壓痛。
(5)棘突順列 正常。
(6)特殊試驗 骨盆分離、擠壓試驗陽性。
(7)神經學檢查 正常。
5.X線檢查 雙側髂骨靠近骶髂關節處有骨質硬化區,骨紋理消失。硬化區多在骶髂關節的下中三分之二,不侵犯關節面及對面骶骨。
1.發病年齡 可見于任何年齡。
2.主訴 慢性腰痛,或伴有擴散性腿痛,全身低熱。
3.病史 多有結核史,或有與結核病人接觸史。
4.體檢
(1)姿勢 多正常,少數病例可有脊柱側彎。
(2)運動 腰前屈明顯受限制。
(3)軟組織 髂后上棘附近,臀部或髂窩部有寒性膿腫。
(4)壓痛點 病變局部壓痛、叩擊痛。
(5)棘突順列 正常。
(6)特殊試驗 骨盆分離、擠壓試驗陽性。
(7)神經學檢查 多正常。偶有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5.X線檢查 單側骶髂關節面破壞,多見其關節間隙變寬,常有死骨或空洞形成,可出現病理性脫位。
6.化驗 血沉增快,白細胞增高等。
1.發病年齡 多發生于十三到十七歲男性。
2.主訴 較頑固的慢性腰痛。
3.病史 與腰前屈活動損傷骺板有關。
4.體檢
(1)姿勢 早期畸形較輕,后期出現固定性圓背畸形,故有青年性駝背之稱。
(2)運動 站立活動或行走時疼痛明顯,臥床休息減輕。
(3)軟組織 背肌緊張。
(4)壓痛點 壓痛明顯,且廣泛。
(5)棘突順列 多正常。
(6)特殊試驗 多無異常發現。
(7)神經學檢查 多正常。
5.X線檢查 多個椎體的上、下緣出現施莫爾氏節,可在椎體上、下角出現與椎體分離的三角形小骨塊,椎體發生前薄、后厚的楔形改變,脊柱后弓等。
1.發病年齡 青少年多見。
2.主訴 慢性腰痛,且有持續性逐漸加重的趨勢,可伴有低熱。
3.病史 多有結核史,或與結核病人長期接觸史。
4.體檢
(1)姿勢 多有后凸畸形,一般為單個脊椎棘突后凸明顯。
(2)運動 腰部運動明顯受限制,直腰更為困難。
(3)軟組織 背肌緊張,腰大肌、髂窩或大腿內側常有膿腫及痿管形成。
(4)壓痛點 多有明顯固定壓痛點、病變脊椎棘突叩擊痛。
(5)棘突順列 棘突明顯后凸。
(6)特殊試驗 仰臥屈髖試驗、直立拾物試驗、俯臥提腿試驗均陽性。
(7)神經學檢查 早期可無異常,后期嚴重病例可出現馬尾神經癥狀或截癱;胸椎結核可出現截癱或死亡。
5.X線檢查 椎體有破壞,常可出現空洞或死骨,椎間隙變窄或消失,腰大肌陰影增寬。
6.化驗 血沉增快,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常有貧血和白血球增高。
脊椎腫瘤主要包括脊椎血管瘤和脊索瘤,偶有巨細胞瘤發生于脊椎者。
(一)脊椎血管瘤
常見于中年以后女性。早期,局部疼痛并伴有脊柱僵硬、肌肉緊張。若腫瘤穿破骨皮質而壓迫脊髓或神經根時,可出現感覺異常、束帶狀疼痛,甚至出現截癱等。
X線表現 早期椎體外形可無改變,但有垂直的條狀或布紋狀骨硬化,有時顯示多孔囊腫樣密度減低區,呈蜂窩狀。骨皮質粗糙、模糊,多形完整。當椎體膨大變形時,因椎間盤被壓縮或突出,可導致椎間隙輕度變窄。
(二)脊索瘤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多見于骶椎。腫瘤發展較慢,不轉移,但局部的擴張和侵犯性大。多數病例有數年下腰痛歷史。較大的骶尾腫瘤,可伸至盆腔或壓迫直腸,病人可有尿失禁、便秘和坐骨神經痛等癥狀,病人多死亡于腫瘤的局部擴散。
X線檢查 可提示患椎椎體膨大,有骨小粱通過的松變區,無骨化和鈣化。
(三)巨細胞瘤
發生于脊椎者,可使受累椎骨擴大,引起脊髓或脊神經根嚴重受壓,可出現部分性截癱。
1.發病年齡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
2.主訴 持續性(逐漸加重)腰伴腿痛,夜間休息時更著,常影響睡眠。
3.病史 目前病因尚不明了,一般起病較緩慢。
4.體檢
(1)姿勢 多正常。
(2)運動 早期可不出現障礙,晚期則出現運動受限制。
(3)軟組織 無背肌緊張,后期出現相應肌肉松軟、無力、萎縮等。
(4)壓痛點 腫瘤平面棘突常有壓痛,或叩擊痛,但棘突旁及周圍神經根的壓痛往往不明顯。
(5)棘突順列 正常。
(6)特殊試驗 直腿抬高試驗弱陽性或陰性。
(7)神經學檢查 早期即可有多數神經根受累,出現下肢放射痛,大、小便失禁,臀部及肛門周圍感覺異常或麻痹(麻木區域呈馬鞍形),稱鞍狀麻木區,下肢出現弛緩性癱瘓。
5.X線檢查 椎管造影有充盈缺損。早期多為陰性,若腫瘤較大者,可出現椎管擴大影像。
6.腰椎穿刺檢查 腦積液蛋白增高,多在百分之二百毫克以上。
1.發病年齡 除小兒外,可發生于任何年齡。
2.主訴 慢性腰痛。
3.病史 無外傷史,多因駝背(胸段)或水平骶椎造成脊柱過伸所致。
4.體檢
(1)姿勢 胸、腰段脊柱生理彎曲明顯增加,呈短縮畸形。
(2)運動 脊柱前屈受限,腰部后伸、側屈較好。
(3)軟組織 背腰肌緊張。
(4)壓痛點 棘突間隙可有淺壓痛。
(5)棘突順列及神經學檢查 均正常。
(6)特殊試驗 仰臥屈髖試驗陽性。
5.X線檢查 腰椎生理前凸增加,下胸段脊柱后凸明顯,或骶椎呈水平位,胸十二腰椎體多有明顯楔形改變。
1.發病年齡 除小兒外,可發生于任何年齡。
2.主訴 以腹痛為主(先有腹痛),伴有慢性腰背部酸痛。
3.病史 有內、婦科疾病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