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在論壇轉悠,偶爾也會聽朋友,前輩們嘮叨他們在施工現場對于工程簽證的一些處理方法以及思路,偶爾想起 ,真的感覺挺好的,回想著給自己總結一下,對自己也是一次學習與提升!
對于現場實際測量的簽證工程量,往往施工單位都會想法將對于自己有利的數據往大的整(施工方 監理 以及現場甲方管理三方的利益均衡 要注意!),比方基礎底標高,線管長度 ,土方開挖深度,回填砂的厚度,材料的等級以及品牌,增加臨時用工的工程量,對于一些往往定額無法體現的 可以簽一些技術單,將復雜的工藝一個個分解開來,適當的讓一些市場行情單價,或者量少化,因為后面好多東西都是按簽證按實結算 ,簽證附圖要注意 注明時間 及原因,必要的三方簽字不能少;同時對于簽證發生的原因 以及發生的工作內容,我們要細致的處理,責任的承擔者,這個要明確,對于簽證產生的費用 誰來承擔這個也要明確,如何計量與計價,可以按合同辦也可以按簽證約定辦!!對于簽證中涉及到的材料以及機械我們要列明品牌 規格型號 數量 以及單價,有必要的還能計個材料的二次搬運..... ....
我記得一個前輩前面說過一個簽證單的處理,真是絕! 打砼剪刀墻做門洞,首先在選擇施工方案的時候就下了功夫,采用水鉆 按門洞尺寸連續鉆,但考慮到一塊門洞砼墻的重量過大,跌落樓板擔心 發生破損其它樓板,故再行分割成五塊 鉆洞 單價按市場價執行(無定額),附上施工圖,最終形成的簽證單價值可觀!!!
我的理解有兩方面:一個條件是簽證的內容是合同外的內容.第一個問題就是量和價的問題,單價在合同是否有明確(指合同有沒有對簽證價格的確定原則),那邊主要對于乙方來說就是量的問題.量的問題采購的方式就是多計,重復計,關系計,等方法.還有就是要對計量人員的工程量計算規則要熟練的運用.計量的內容和單價所包括的項算及內容要匹配.最后考慮利潤和稅金等問題.
對于施工現場管理過程中 往往也會因施工管理人員對合同 以及清單報價理解不深的地方,導致部分簽證單被遺漏,在論壇轉的時候發現 楊從文老師的一個簽證總結挺好的,希望自己有所得:
容易遺漏的簽證項目
http://bbs.zhulo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69503&highlight=%E7%AD%BE%E8%AF%81如“ 樁基礎除了做好隱蔽工程記錄之外,還要注意地下障礙物的簽證,如果遇到巖石,更應該及時簽證入巖深度。
隱蔽記錄也要盡可能詳盡,也就是說至少有:孔深、樁長、鋼筋籠長、空段長、直徑、入巖深度 砌體最常發生的就是做了拆拆了做,拆墻沒問題,但簽證一定要說明磚的破損程度(不然審計的直接給你把材料減掉),如果破損不嚴重,則簽磚的損耗率和二次使用鏟除灰疤、出渣等工日
(冰版 ——)一、涉及費用簽證的填寫要有利于計價,方便結算。不同計價模式下填列的內容要注意:如果有簽證結算協議,填列內容要與協議約定計價口徑一致;如無簽證協議,按原合同計價條款或參考原協議計價方式計價。再有,簽證的方式要盡量圍繞計價依據(如定額)的計算規則辦理。
二、各種合同類型簽證內容。可調價格合同至少要簽到量;固定單價合同至少要簽到量、單價;固定總價合同同至少要簽到量、價、費;成本加酬金合同同至少要簽到工、料(材料規格要注明)、機(機械臺班配合人工問題)、費。如能附圖的盡量附圖。另外簽證中還要注明列入稅前造價或稅后造價。
以前的工地上,挖土時,把那些和我們關系好的監理帶到現場,當然是裝個樣子,然后,把簽證單上的工程量按實際的挖土量乘個系數,但這個系數不能太大,要不然甲方會起疑心的,這可是一個技巧,最后,要給監理一個信封。
當然現在的甲方都聰明了,挖土方都包干,但我們可以以地質勘察報告不準為由,說:某個地方出現淤泥質土,要挖除并回填砂石,并從中漁利。
我這只是完全從我們施工單位利益出發,有些方法是比較不道德,但我們也沒辦法,錢不好掙啊!不涉及費用的,要按合同約定的計價方式和甲方要求的格式填寫,數量一定要清晰,不能模湖
涉及費用的,除了要按以上要求外,還要附計價依據,比如清單、預算等。如能附圖的盡量附圖。施工單位基本都是,看的到,好算的,如實報+加點損耗和利潤,看不到的,就多報點,如人工,一項工作,鏨墻什么的,要兩個人的,報四個人,多報,再夸大難度 。。當發生諸如合同變更、合同中沒有約定、合同約定前后矛盾(這種問題的處理,要先發聯系單讓甲方明確意思 ,再行處理)、對方違約等情況,需要及時辦理費用簽證、工期簽證或者費用+工期簽證。
各類合同類型簽證內容。可調價合同至少要簽到量;固定單價合同至少要簽到量、單價;固定總價合同至少簽到量、價、費;成本加酬金合同要簽到工、料(材料規格要注明)、機(機械臺班配合人工問題)費。如能附圖的盡量附圖。另外簽證中還要注明列入稅前造價還是稅后造價。
同時要注意以下填寫內容的優先次序:
1、能夠直接簽總價的最好不要簽單價;
2、能夠直接簽單價的最好不要簽工程量
3、能夠直接簽結果(包括直接簽工程量)的最好不要簽事實;
4、能夠簽文字形式的最好不要附圖
其他需要填寫的內容。主要有:何時、何地、何因;工作內容;組織設計(人工、機械);工程量(有數量和計算式,必要時附圖);有無甲供材料;簽證的描述要求客觀,準確,隱避簽證要以圖紙為依據,標明被隱蔽部位、項目和工藝、質量完成情況,如果被隱蔽部位工程量在圖紙上不確定,還要標明幾何尺寸,并附上簡圖,施工以外的現場簽證,必須寫明時間、地點、事由,幾何尺寸或原始數據,不能籠統地簽注工程量和工程造價。簽證發生后應根據合同規定及時處理,審核應嚴格執行國家定額及相關規定。
涉及費用簽證的填寫要有利于計價,方便結算。不同計價模式下填列的內容要注意:如果有簽證結算協議,填列的內容要與協議定價口徑一致:如無簽證協議,按原合同計價條款或參考原協議計價方式計價。另外簽證的方式要盡量圍繞計價依據(如定額)的計算規則辦理。
如何對待甲方拒簽。在編制簽證之前,首先要熟悉合同的有關約定,針對重點問題展開簽證理由。同時,應當站在對方的角度來陳述理由和羅列簽證內容,這樣既容易獲得簽證,又使簽證人感覺不用承擔風險,只有這樣,對方才會容易接受并簽證,否則,對方會不愿意接受并拒簽。如果遇到對方有意不講道理地拒簽,實踐中可以采用收發文的形式送達甲方(叫一般工作人員去辦理)。不需要強逼甲方在簽證單上簽字,只需要在收發文本上簽字,這樣九可以證明已經收到我方地發文,即使甲方不在簽證單簽字,超過法定時間,簽證也自動生效。
沒有想到配合費也能簽證吧?配合費只是你為其他分包單位完成其工序提供水、電、腳手架、垂直運輸等配合(注意水電費也是不在配合費里面的,看合同怎么約定),但是分包單位如果損壞了或者污染了你的東西,毫不客氣找他要,協商不成找甲方簽證,代扣其工程款。
成品保護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你鋪了大理石就有大理石的成品保護,而是你正兒八經的做了成品保護才有,雖然沒幾個錢,但是被人砍也是不劃算的。現場哪怕是拿竹篙子圍一下,破麻袋鋪一下也要盡快證明。有些事審計是不講道理的。
其實簽證真正要簽好還是需要藝術的,我們是總包方,上對業主下對施工單位,有時候感覺施工單位的簽證看到就煩,根本不去研究合同,動不動就報個簽證單上來,合同里寫明了由施工方負責他也給你報上來,壓著不簽還三天兩頭來問。有時候覺得施工單位也不容易,但你想要簽證賺錢也得動動腦子啊,多研究研究合同,看哪些能簽哪些不能簽,然后去鉆點空子簽。還有就是虛報現象嚴重,有些施工單位的,花了三個工,能給你報出二十多三十個工來,你當別人都傻啊,審計的是吃干飯的啊。唉。
沒做過簽證,不過按照現場簽證做過報價,從中也能學到點東西,就這來說說吧:
1、簽證單一定要詳細而簡潔,不能說的云里霧里,要讓看的人明白簽證的內容是什么;
2、簽證單就是乙方對于合同內未規定增加部分或者是合同內變更東西,說白了就是乙方為甲方做東西,向甲方要錢的憑據,所以要根據現場事實求是的報,不能漏報,多報
3、乙方在簽簽證單時要把價格寫上,量反應上,審計時間能夠一目了然!
簽證要說明依據(設計變更、會議紀要等)、計算公式及說明、單價分析,還要附帶照片等
現在作為施工單位來講,簽證的處理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工程的利潤水平,其在辦理簽證時我覺得應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施工合同規定哪些屬于簽證的范圍首先要明確,以免糊里糊涂的辦理簽證給建設單位或監理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以為你是對自己和別人不負責任,在很多時候設計變更和工程聯系單都能作為結算依據時,就不能重復辦理簽證,以免讓別人反感,但不能反映結算內容時必須辦理簽證;
2、辦理簽證時工程量怎樣簽的問題,在很多時候都是通過甲乙雙方或多方現場實測作為簽量的依據,此時得事先處理好各方之間的關系,以便在現場測量的過程中就能得到對施工單位有利的結果,這很關鍵,因為現在的簽證一般都是多方或多人參與,要是事后就沒有多大余地,除非你和各方關系特別好;
3、簽證辦理時間的問題,一般情況下都要求及時辦理,但在很多時候未必是好事,如屬隱蔽的內容,如在施工過程中就急著辦理,那只能在如實的情況下了,如存在一定的虛量恐怕就沒人敢簽了,所以時間的問題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
4、能掙錢的簽證一般都在隱蔽部分,所以在隱蔽部分得考慮怎樣才能多辦簽證,包括你提出的施工組織設計或方案都要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另外在一些地基處理等問題施工方應多提出對自己有利的建議性的處理方案;
5、簽證最終也還是量的問題,引用侯耀華的一句話,“不夸張的廣告就不是廣告”,所以沒有虛量的簽證不叫簽證,大家好好在這上面
下功夫。
實例1:
某高層工程主體裝修采用的是施工電梯運輸,施工方所承建的裝修部分已完工,項目部決定拆除施工電梯,但甲方因樓內直接發包的門窗安裝工程仍未完工,仍需用項目部的施工電梯大約15天,則項目部這時是否應該找甲方進行簽證?
實例2:
某工程2號樓基坑已驗完槽,勞務隊各工種也已進場,塔吊與其他施工機械已就位,但因甲方原設計圖紙要變動,因此,工程停工等待20天,此時施工單位應如何進行簽證?
實例3:
某工程基礎位于水位線以上20cm,甲方要求施工單位進行明排水作業,施工單位用污水泵共計投入50個臺班,每個臺班2人,共計100個人工,監理、甲方都已簽字蓋章認可,但簽證單在結算審計時100人工被扣,理由是50個臺班內已包含了人工,施工方認為,既然監理、甲方都已現場簽證認可,審計處就不應該扣除,審計處的做法是否正確?
實例1甲方直接發包的門窗安裝,我的理解是相當于和土建平行發包吧,那就不是總包管理費率而是應該計取配合費。至于本案例中的需不需要簽證,那要看合同中怎么約定及報價時有沒有計取配合費,還有約定配合費中的包括的配合事項(如包不包括設備的使用)而定。原則是依據合同,一般要計但不能重復計。
實例2應向業主索賠工人窩工費、機械臺班費(自有機械為折舊費)、管理費;相應的工期順延。還有驗完槽不能及時的封底如發生下雨等還可以索賠相應的措施費用。
實例3也同2樓,不過我想說的是施工方的監理、甲方都已現場認可的理由不成立,現場認可只是對已發生事實的情況的一種確認,該怎么計算費用那是造價人員的事,否則還要造價人員干嘛。就像隱蔽工程監理、甲方檢查合格簽字了,后來復查發現不合格就必須以前期簽字為準啊?我覺得施工單位老是拿以監理什么簽字就必須計算是無理取鬧,按這個道理,你們和監理一塊造假我發現了也沒辦法了,也得給你們計嗎?造價人員沒有核實的權利嗎?當然也要看程序。但我相信,簽證的程序一般不會少了造價人員參與(關于審計問題,如果施工方任何手續簽字都齊全的話,審計還有什么用?直接出文件讓建設方付錢就可以了。審計就是看合理不合理)由于甲方原因(資源不及時到場)、地形條件不明、地下障礙物、不可遇見因素等原因,承包單位按照正常手續報審工程量簽證時,往往直接寫明原因時再會說明耽誤了多少機械臺班、誤了多少人工、耽誤了多少工期,這些往往都會多報,以作為日后為自己進行逃避自身責任的一種保護依據。該如何慎重地進行審查這些由于甲方或不可遇見因素等引起的機械臺班、人工、工期的誤工數量與費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