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套路是由八門五步十三種招勢,派生出成百上千,變化無窮的姿態,形成太極拳的各種套路。其套路是由若干個招法所組成的,諸如現代流行的有24式、42式、48式、85式、91式及l08式等等。無論招式如何變換,其形勢總離不開八門五步十三勢。拳論《十三勢行功心解》,詮解了太極拳拳路的運行規律,它是太極拳的精髓和靈魂,太極功夫就在拳論里,沒有一句假話和騙人的話,只要按照拳論的原理,循規蹈矩的練拳,終有一天會開悟的。
按照太極拳的運作規律,首先應該學招法,招法熟練后,應該學勁法(這是個漸悟的過程),最后才能階及神明。不少人認為,練拳就是練招法,學會了太極拳的套路(招法),就等于學會了太極拳,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按常規講,學會一套拳路大約3~5個月(以楊澄甫式太極拳91式為例),招法的熟練也需要一兩年,不光能跟隨別人打拳,而且也能自己獨立完成。盡管如此,也不能說明你學會太極拳了,那只是太極拳的準入門功夫,只能說準備入門。到底能否入門,其前提條件是學者有恒心、有悟性、有正確拳論及明師的指導,四者缺一不可。十三勢歌明確指出:“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學會招法,那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小步。
招法本無屬性,其性質是由勁法的性質所決定的。一套太極拳的套路,如果用外家拳的勁法去練,就會變成剛勁有力,出拳帶風的少林拳;同樣,一套少林拳套路,用太極拳的勁法練它,就會變成外形松柔綿軟,而內勁雄渾沉厚的太極拳。所以,招法本無屬性,練拳是通過招法練勁法,而招法只是勁法的外在表現。有些人不懂得太極拳的勁法,而搬用日常生活中用力的方法,這種力,在太極拳里叫做拙力,是天生的,在娘肚子里就有,與外家拳用力方法相同(筋肌拉動的拙力)。用這種力練習招法,練習日久,動作雖然很熟練,可是沒有太極拳韻味,為什么呢?因為,不懂內功心法,不懂內勁的來源,也就等于練拳不明理,頂多也是個盲練。怎么才能練出內勁呢?常人練拳,多是本力加招法,如果不認真覺悟,長此以往,就成了四肢亂動的太極操。祝大彤老師說得好:“太極拳如果沒有松,沒有靜,還不如不練。”
練招階段不宜拖得過長,短則一年,長則兩載。何為招熟?不光能跟著別人練,還能自己獨立完成。招熟后,應馬上把精力用在浙晤懂勁上。因為練招多是用的本力,過長容易練成滑拳、硬拳,容易形成常人局部的拳腳動作,阻擋了通向內功的去路,成了深研太極拳路上的絆腳石。
不少人對招法很執著,很迷戀,習慣用“招法”,甚至一輩子都在研究招法,應用招法。因為,招法是可見的手法,能看得見,摸得著,容易做,見效快,這也是一般人對它欣賞、沉醉的主要原因。其實,招法加本力,是人體本能的反應,你來剛力,我必架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硬碰硬。平常人打架斗毆的拳腳動作,就是招法加本力。與人競技時,也多是招法上的善巧運用。太極拳的拳架是練招法的,招法的熟練也只是引人入門的初級功夫,不可避免的帶來一些不符合太極拳的東西。但絕不能就此停止,在招法熟練的基礎上,去深研太極拳,去漸悟懂勁,把練招法殘留的僵勁、拙力去掉,才能漸悟懂勁。懂勁是太極拳的第二層功夫。
懂勁,就是懂內勁。內勁是內里的勁,是心神意氣的勁,外邊是看不到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文字也很難表達,但練拳者自己能夠感覺得到。為什么拳譜要求我們浙晤懂勁?原因很簡單,招法是有形的表面文章,內勁才是內里的悟覺。如果把心思用在外形的優美和招法的運用上,神就不可能內斂,內氣就不可能集聚。有道是,“神不斂,氣不聚,內氣不能鼓蕩”,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就是一句空話。內家拳走不到內,只在外形演示,與外家拳還有什么區別?不用內意,不煉內氣,不走內勁的拳還能叫太極拳嗎?
有些拳友為了拿獎牌,用拙力來練習高、難、奇、險的動作,盡管你拿到了獎牌,但你用拙力練招法,用力的方法錯了,努力白費。太極功夫的高低,不在于你腳抬的有多高,下盤落的有多低,也不以動作的高難奇險、拳姿的優美作為評判標準,而是看一舉動周身是否輕靈,是否節節貫穿,是否內氣鼓蕩,是否神宜內斂,以及肢體的運行是否松凈如行云流水。這些都體現了丹田氣的養成及運行隋況。只有全身松凈后,才能產生丹田之精氣,丹田氣的聚集與運行產生內勁。
太極拳是道家的養身功夫,其目的乃使人健康長壽。“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應自始至終悉心體會每招每式中“松”的感覺,使每個動作要領都能在意念引導下,用松的過程去完成。只有全身松凈了,骨節松軟了,節節貫串了,完整一氣了,內勁才能出來。楊澄甫在“十要”中指出:“行拳時要全身松開,不使有分毫拙勁,以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分毫”的意思,就是不能有一點拙力留在身上,以明示我們,任何拳式、任何地方都不應該用力,連肌肉及骨縫里都不留一絲拙力。長此以往,才能練出內勁。
內勁的感覺是松沉渾厚,如綿里裹鐵,分量極沉,又綿綿不斷。這種內勁是太極拳追求的功力,是養生和技擊之源泉。有了這種渾厚的內勁,不僅能疏氣通血、延年益壽,同時在衛生方面也會有極佳的效果。
這種內勁,是從拳架的化硬過程中漸悟得來的。所以,有句諺語叫作“練中悟,悟中得”。它不是拳腳功夫,也不是搬磚抬石的硬力,用打沙袋、踢木樁、以身殉技的方法是得不到的。只有“用意不用力”,才是練拳的正路。我們每天練拳,就是化去硬力稚到內勁的過程。
拙力不是太柱拳的本意,是太極考的病毒,是內功上菩的絆腳石,是被“革命”的對象。只有利掉拙力,內勁才能上。太極拳別于其它拳種之處,就在于內勁的產生與運用。
拳之真諦是車靈,拳之根是腳,拳之魂是松柔,拳之綱點“用意不用力”,拳之思想是逆向思維,拳之基本原則是松靜多本,陰陽相濟,以柔舅剛。要想得到拳之菩諦—輕靈,必須以松柔為靈魂,以用意不用力為綱,在大松大軟、大開大展的習練當中來體會周身松柔、輕靈和完整一氣的感覺。
上領(虛領頂勁)、下沉(氣沉丹田)、中貼(氣貼脊背),這是太極拳的三個基本特點。如果你練拳多年,對上述三點特性沒有感覺,說明你還沒有太極拳味。對太極拳要癡迷,對拳中的“松柔”更要癡迷。癡迷“松柔”的練法是不會走錯路的,它是通向內功的獨木橋。如果癡迷用力,癡迷招法,沉醉在外形的優美和招法的善巧運用上,難免會走錯路。我的體會是“不癡不悟”,只有癡迷太極拳,癡迷太極拳中的“松柔”,才能悟到太極拳之真諦。如果你癡迷對了,內功會越來越深,走上陽光大道。相反,你癡迷錯了,滑向邪路,離太極功夫會越來越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