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有很多經典的臺詞,其中,宮二小姐說過:“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放到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階段上看,也是很符合的。所謂的得道高人或者說開悟之人,基本上都是經歷了這三個階段。
下面結合網絡上公認的幾種劃分層次來做一個說明。
1.改變命運的七層心智
第1個階段是動物本能,處于這個階段的人,關注點在自己的動物本能上,比如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總之怎么讓自己舒服怎么來,追求滿足自己的欲望為主。
第2個階段就是可以反思自己了,能夠反思自己之后,就進入了第3個階段:控制情緒;達到第三個階段就可以對應開頭宮二小姐說得“見自己”。
第4個階段是“知行合一”,要想達到這個階段,只是見自己是很難做到的,那么就需要“見天地”,在生活的磨礪中達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知行合一”是王陽明提出的,他就是在不斷地被貶和打壓之下,在窮苦的貴州,龍場悟道,從而成就一代大師。
后面的三個階段,特別是“利他之心”這個階段,就對應著宮二小姐說的“見眾生”,只有達到“見眾生”階段,才能不僅關注自我,而是關注眾生的疾苦,從而成為真正的圣人。
2.一位心理學家提出的《自我境界提升的八個階段》
這是一位心理學家提出的《自我境界提升的八個階段》,說得非常具體,可以認為是提升境界的具體指南,可以對照著看一下具體應該做什么。
可以看得出來,不管如何劃分,基本上都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過程,做到最后,就能做到內心慈悲,包容萬物,平靜真實,擁有極高的靈感和創造力。
3. NLP邏輯層次模型中的6個層次,你在哪一層?
上面那個圖,也叫做大腦的六個理解層次。
人生境界越高的人,越是能用上圖中的高層級指導自己的行為,他們關心的是“我與世界什么關系,我能為世界改變做出些什么?,往下一點,思考的也是“我是誰?”、“我的信念是什么?我對別人有什么價值?”等問題。這些問題對應的是“見天地、見眾生”。
而底層群眾關注的都是下層的問題,“我身處什么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能做什么?”、“我有哪些能力?我能勝任哪些工作?”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連“見自己”都談不上。
兩相比較,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上面的層級決定下面的層級。舉一個例子,先看一首詩: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晚上的時候,將軍以為石頭是老虎,因為恐懼,他的信念是“射死老虎”,所以他竟然把石頭射穿了。
這故事的后續是這樣的,等到第二天,將軍看到石頭,在離得更近的地方連射數箭,竟然沒有一支箭能射入石頭中。因為他現在的信念是“我做不到”。因為他已經降低了一個層級,從第4層“信念”降低到了第3層“能力”。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心理學的暗示,大體上也是這樣子的,給你植入一個信念,只要你確信不疑,往往會做到你原來從來沒做到的事情。
所以所謂的內心強大就是有足夠強的信念,相信我可以,我能行。
當有了足夠強的正確信念,自然就不會考慮別人的看法,甚至能夠影響別人的看法,左右別人的想法,這就是古今中外著名的領袖常干的事情。
佛曰:“眾生皆苦”。
但是真正悟道的人修煉到一顆平常心,能夠以憐憫慈悲的胸懷面對世界,能感受到眾生皆苦,自己卻獲得了解脫,擁有著淡淡的歡喜。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