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對課堂教學的再思考
鎮沅教師進修學校 羅昌萍
【內容摘要】: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有更高的要求,筆者從課堂教學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課堂教學要創設學生的思考空間;課堂教學要構建充分而熱烈的討論;課堂教學要常有成功的體驗;課堂教學要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五個方面與讀者交流。
【關鍵詞】:新課改 課堂教學
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令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逐步推行,課堂教學已經開始由傳統的知識性教學轉向現代化的發展性教學,大大推進了課改的深入,為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條件。然而,我們大多數老師的課堂教學不予樂觀,還是用傳統的課堂教學來處理,我講你聽,我授你接,我在臺上滔滔不絕,喋喋不休,你在臺下在紀律的約束下靜聽,課堂教學枯燥無味,教師講得口干舌燥,聲音嘶啞,而學生則木然處之,毫無反應,整堂課猶如一潭死水,致使不能實現新課程改革對課堂教學的要求。
課堂是進行教學的主戰場,是學生成長的土壤,是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主要渠道。新課程改革的貫徹落實及目標的最終實現,還是取決于課堂。在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探究的過程;是師生個性張揚、活力四射、異彩紛呈的課堂。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課堂教學的枯燥無味的現狀,從而達到預期的目標呢?我認為可從如下幾方面做起。
一、課堂教學要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是催生學生健康成長的陽光雨露,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新的基本前提。老師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著“師道尊嚴”不放的老師,學生一見就怕的老師,永遠走不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甚至是在課堂上居高臨下,板起面孔動不動就訓斥、打擊、諷刺、挖苦、奚落學生,必然造成師生關系緊張,一堂課下來,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這樣的結果是老師沒有擺正師生關系造成的。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學習伙伴當中的首席,課堂教學是學習的共同體,教師應該放下架子,走下三尺講臺,走到學生中去,和他們一起探討學習,共同研究問題,交流彼此思想。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再也不會是紀律約束下的好生聽講,差生聽話的課堂了,學生就會毫無顧忌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使學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現和舒展開來,學生才能暢所欲言,個性才能得到張揚,創新也才能應運而生,課堂給予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熱望,這樣的課堂才是“綠色課堂”。教師應努力建立一種民主、和諧、輕松、自由的課堂教學氣氛,應把教師的權威教學轉變成師生平等、共同探討的民主教學,更不應該有打擊、諷刺、挖苦、奚落學生,讓學生感到沒有思想負擔、能大膽地無拘束地提出問題,發表見解,積極互動,互相交流探討,互相理解,互相接納,師生形成一個共同體。一些幽默、詼諧的語言藝術,易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如課堂上有學生走神,人在教室,心在外,此時,可這樣說,“有些同學不在老師的服務區了”。有的同學想睡覺,你就這樣說,“我們有些同學快進入死機狀態了”。
二、課堂教學要創設學生的思考空間
古人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思維自驚奇和疑問始。”課堂上恰當得法的質疑設問,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積極作用。
然而,在傳統的課堂中,學生受到諸多的限制、支配、束縛、控制、壓抑、規定,因而變得唯唯諾諾,亦步亦趨,俯首貼耳,盲從依附,老師說黑板是白的,學生也跟著喊“對,黑板是白的。”難道黑板是白的嗎。
課堂不僅要構建學生的思考空間,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設問,允許學生對問題“別出心裁”、“標新立異”,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獨立判斷能力,鼓勵學生對老師講的內容和對教材的質疑和超越。如上《木蘭詩》時,有學生發問“中國古代女子裹小腳,木蘭為何不被發現?”這個話題會引起全班同學的轟動與興趣。教學過程中有時候教師始料未及的,但是它卻使課堂靈動起來,我們作為學習伙伴當中的一員,要平等對待學生的自由和權利,避免對學生精神處罰以及不公正的評價來對待自由和權利。總之,課堂上提問比不提問好,個別提問比集體提問好。
三、課堂教學要構建充分而熱烈的討論
討論式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參與式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體現了新課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理念。課堂是老師單極表演的舞臺,也不是學生被動靜聽的場所,學生應有自由表述的權利和機會。如果教師在講臺上只一個人講,獨占課堂,一切包攬,學生哪有機會去表現?課堂好比舞臺,教師是導演,學生演員,學生要有充分的討論,討論后得出的結果總比教師直接告訴的答案好得多。因此,新的課堂教學應該是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各小組的同學共同討論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讓所有學生的潛能都得以發展,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言見解的機會,要關注邊緣人,被遺忘的角落里的人,不要老是關注那幾個發言明星,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這種方式比起由教師一個人承包對這些問題的解決的教學方式來,教學效果要好得多。雖然兩者最終都將要解決的問題解決了,但前者所關注的是結果,后者關注的是過程。知識本身是枯燥無味的,但探索知識的過程卻是精彩萬分的,討論式教學之所以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在于它讓學生參與了學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凡是可以由學生討論解決的問題,千萬不要擔心“浪費”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老師也不要過多地干預,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
四、課堂教學要常有成功的體驗
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就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的位置,就會以同樣的心態對待不同的學生,給每個學生以稱贊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失敗乃成功之母”,教學實踐證明,“成功乃成功之母”。要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師眼里無差生。”這是符合學生的成長實際,讓學生體驗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如果屢遭失敗,對青少年來講是自我否定,教師的教學秘訣就是設法讓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成功體驗,讓他們獲得心理愉悅,心理因素獲得優化,從而形成不同層次的良性循環。課堂上,老師要善于拿起表揚和鼓勵的武器,盡可能地減少失敗后的昏心,增加學生成功后的喜悅。如果老師表揚一句學生,可能會成為他一生成功的轉折點,要珍惜孩子心理深處的渴望,積極創造機會,提供“我能行”的成功體驗,也就是說有時需要捫著良心表揚學生。如果課堂上學生的努力得不到老師應有的肯定和鼓勵,遭受了太多的挫折和失敗的話,將會嚴重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抹殺了學生學習興趣。外國媽媽對沒考好的孩子說,“我的孩子呀,你這點分數以后進了白宮做總統怎么辦?”中國媽媽對沒考好的孩子說,以前考試從不及格,這次考了60分,她說,人家考80分呢?好,通過努力,取得了80分的好成績,又說,人家考100分呢?孩子又努力,考了100分的滿分,她還又說,你驕傲些什么,才是這里的第一名,離清華、北大還遠著呢?這樣的比較方法,哪能不散失孩子的自信心呢?全世界只有一個姚明,你怎么老是要求他練成姚明呢?因此,教育學生不是超越別人,而是要超越自己,多一把衡量學生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要相信人人能成才。
五、課堂教學要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
教材是教師所傳授知識的載體,是我們教學素材的參考依據,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理論平臺,有著很強的科學性、思想性、系統性。各科新課標都指出:“課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課程不能把學生與生活割裂開來,而應使學生與生活有機融合。” 新課改背景下的課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新編的教材將刪除原來“繁、難、偏、舊”的內容,各科教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時代感,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也大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經常運用的知識。還有學生自身的、家庭的、學校的生活內容等,和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息息相關。比如,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文《狼牙山五壯士》已刪除,主要原因是離學生生活實際相距較遠,當代學生心目中的英雄而不是這些了,是具有時代氣息的像楊利偉、劉翔等這樣的人物。
在課堂教學中,盡量貼近學生生活,與學生生產實際緊密相連,幫助學生在生活體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能充分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上課時,努力挖掘知識中的生活因素,與課堂教學實際情況相聯系,設計適當的生活場景,形成對待生活世界中各種問題的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教學中不能僅僅依賴于教材,被教材的編排思想和內容束縛住手腳。應該結合實際,合理組合教材、運用教材,讓教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
課堂舉例選取貼近生活、有時代感的、學生又感興趣的事例,那么學生就會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因為他們有話可說。從生活中來的事例在課堂中得到印證,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模糊的概念得以認可、不正確的觀念得到更正,培養了學生各種能力。相反如果舉的例子是和學生的生活相隔很遠的一些事例,那么學生會因為對他們不了解而導致無話可說,也就沒有什么興趣可言,整個課堂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教師主要應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讓學生觀察和思考生活,從生活中、實踐中取材,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從中捕捉靈感,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這樣,留心各種各樣的事物和社會現象,做到觸類旁通,由此及彼,從而拓展視野,獲取豐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豐厚的生活根基,寫文章時就不會文思枯竭,無從下筆了。
由此可見,生活離不開知識,知識離不開生活,知識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課堂教學選取貼近生活、有時代感、學生又感興趣的事例是非常重要,讓知識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知識。
總而言之,教學是一門科學,同時又是一門藝術。新課程課堂的靈動與鮮活,不僅表現在表面上內容、形式、情境上的“活”,還表現在實質上的知識吸收、經驗形成、智力活動、能力手提高、情感體驗、精神升華、生命發展的“活”。
一堂好課是交流而不是灌輸;是吸引而不是強迫;是引領學生再創造而不是讓學生被動接受;是給學生網魚的方法而不是給學生以魚。好課是生活的回歸,教給做人的道理,是給人品味的一件藝術品。
一堂好課的評價是看否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看是否注重引導學生直接參與教學活動;看是否注重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看是否注重對問題的探究和方法;看是否注重面向全體學生;看是否注重教學內容突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