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重點:了解一些摩擦起電的現象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常常會碰到這種現象:晚上脫衣服睡覺時,黑暗中常聽到噼啪的聲響,而且伴有藍光; 見面握手時,手指剛一接觸到對方,會突然感到指尖針刺般刺痛,令人大驚失色;早上起來梳頭時,頭發會經常“飄”起來,越理越亂。 想知道為什么嗎?通過實驗一起探究吧!
實驗目的:1.知道物體間摩擦可以起電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實驗認知:摩擦起電:用摩擦的方法使兩個不同的物體帶電的現象,叫摩擦起電,摩擦過的物體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現象。
摩擦起電的原因:任何物體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而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所組成,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帶的正電荷數跟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相等,原子不顯電性,所以整個物體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電荷數量很難改變而核外電子卻能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轉移到另一物體上,從而使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目改變。當物體失去電子時,它的電子帶的負電荷總數比原子核的正電荷少,就顯示出帶正電;相反,本來是中性的物體,當得到電子時,它就顯示出帶負電。
科技小制作實驗步驟:
1.認識實驗器材:塑料棒、玻璃、旋轉支架、泡沫球、塑料袋、感應器、泡沫塊、底座、塑料杯、棉線、立柱、毛料布、7型支架。2.把驗電器扣入塑料杯上成完整的驗電器;用塑料棒與毛料布(頭發、衣物都可)摩擦后,接近泡沫小球,看有什么結果;再摩擦一遍接近驗電器,仔細觀察驗電器內的兩個極片會有什么變化?3.把7型支架插到底座上,用棉線把兩塊泡沫塊栓在7型支架上先用摩擦過塑料棒分別與兩塊泡沫塊接觸一下,再摩擦一遍,插入兩塊泡沫塊中間,會有什么現象發生。4. 把立柱插入底座后上面插入旋轉支架,把一根摩擦過帶負電的塑料棒平衡的放在支架槽上,把另一根摩擦后去靠近前一根,出現排斥現象。再用玻璃棒與塑料袋摩擦后于塑料棒靠近,會出現相吸現象。(實驗時請選擇氣候干燥的天氣實驗,以免影響實驗效果)。
知識拓展:在公元前六世紀,人類就發現琥珀摩擦后,能夠吸引輕小物體的“靜電現象”。這是自由電荷在物體之間轉移后,所呈現的電性。此外絲綢或毛料摩擦時,產生的小火花,是電荷中和的效果。“雷電”則是大自然中,因為云層累積的正負電荷劇烈中和,所產生的電光、雷聲、熱量。靜電現象包括許多大自然例子,像塑膠袋與手之間的吸引、似乎是自發性的谷倉爆炸,在制造過程中電子元件的損毀、影印機的運作原理等等。當一個物體的表面接觸到其它表面時,電荷集結于這物體表面成為靜電。雖然電荷交換是因為兩個表面的接觸和分開而產生的,只有當其中一個表面的電阻很高時,電流變的很小,電荷交換的效應才會被注意到。因為,電荷會被入陷于那表面,在那里度過很長一段時間,足夠讓這效應被觀察到的一段時間。
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靜電嗎?1.出門前去洗個手,或者先把手放墻上抹一下去除靜電,還有盡量不穿化纖的衣服,要穿全棉的內衣。 2.為避免靜電擊打,可用小金屬器件(如鑰匙)、棉抹布等先碰觸大門、門 把、水龍頭、椅背、床欄等消除靜電,再用手觸及。 穿全棉的內衣。 3.準備下車的時候,用右手握住檔,然后用手指碰著下面鐵的部位,然后開車門,把左手放在車門有鐵的位置,但是左手別松,然后把右手放掉,下車,這時候你再用右手抓著門就不會被電到了。4.勤洗澡、勤換衣服、能有效消除人體表面積聚的靜電。
實驗報告: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在哪幾個實驗步驟中,體現比較明顯。發現在生活中還有什么會產生靜電,研發更多的新奇特科技小制作產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