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睡眠、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但人們對睡眠的重要性普遍缺乏認識。失眠在中醫稱為“不寐”,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睡眠深度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徹夜不寐,常影響人們工作、生活、學習和健康。
不寐多為情志所傷、飲食不節、勞逸失調、久病體虛等因素引起臟腑機能紊亂,氣血失和,陰陽失調,陽不入陰而發病。其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膽、脾、胃、腎,病性有虛有實,虛多實少。實證多因肝郁化火、痰熱內擾而引發心神不安;虛證多由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腎不交、心膽氣虛,繼而擾亂心神所致。
失眠先辨虛實
失眠分為虛實兩類。虛者多陰血不足,無力斂陽入陰,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尚未生成。患者多沒有原發病灶或器質性病變,臨床應以食療、心理認知行為干預、體育療法、按摩導引為主,輔以中醫辨證施治下的藥療;實者多出現陰虛內熱、痰火互結、瘀血阻滯等證。多屬器質性病變,久治不愈,往往變生虛實錯雜之證。此類病人應以藥療為主,輔以心理調節、食療、體育療法、按摩導引等治療方法。
“臨證之際,不寐者無論是虛證還是實證,首先要解決心理癥結。”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人們心理焦慮程度加劇,是導致不寐的首要因素。因此運用心理療法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對于解決不寐尤為重要。中醫學認為,疾病發生為陰陽失調所致,喜怒憂思悲恐驚均可導致陰陽失調。引發情緒變化的核心是人的思想觀念,中醫早就認為“起踵權豪,競逐榮勢,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焉能不病”;“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中醫靜功、導引可輔治
所以,不寐病人應拓寬胸懷,放開眼界。“中醫多采用靜功、導引和養臟的方法加以輔助醫治。”靜功中諸如松靜功,又根據病證所及臟腑,可選取養心坐功、養肝坐功、養腎坐功、吹腎氣功、呵心氣功等。動功中則有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易筋經、大雁功等,可結合年齡、體質而選擇。心理學的認知行為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諸如限制刺激治療、催眠和放松訓練、矛盾意向法和睡眠健康教育等。
四種方案可辯證施治
依據辨證施治理論,提出如下幾種醫療方案。
一、心脾兩虛者,治以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食療可常食桂圓薏苡仁粥(桂圓肉、薏苡仁、核桃仁各30克放入粥內煮熟)。
針刺選神門、三陰交。
點穴療法:于頭側后面,用一手食、中二指點按睡眠穴。此穴位于陽蹺脈上睛明與攢竹之間,手法力度由輕到重。放松療法:每日用意念松弛整個身體,順序為頭、頸、肩、手、背、胸、腰、大腿、小腿、足底、足尖。
養脾坐功:采用坐位,伸一腳,曲一腳,兩手向后反掣;之后又跪坐,兩手據地,回頭虎視,各3~5次。重者可配合運用歸脾湯加減用藥。
二、陰虛火旺者,治以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養腎坐功:正坐,兩手從耳后左右向脅肋部伸展,3~5次,挽臂向空拋射,又前后動足數十次。日常可飲用百合芹菜湯(百合30克,芹菜根60克煮湯)。
踏立按摩:用綠豆500克,睡前置鐵鍋中文火炒熱,倒入臉盆中,將雙腳洗凈擦干,借臉盆中綠豆余溫,將雙腳來回踩踏綠豆,邊踩邊揉;亦可配合針刺通里、照海。
同時,注重中醫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治法。
三、 心膽氣虛者,治以益氣鎮驚,安神定志。
日常食用蓮子圓肉粥(石蓮子30克去芯,桂圓肉30克,紅棗10枚,大米50克煮粥)、柏子仁燉豬心(柏子仁15克,豬心1個燉湯),睡前服用芝麻金橘丸(黑芝麻、桑葉、核桃肉各25克,金橘8克,搗碎成泥狀)。
背部按摩:醫者沿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線路進行揉、攘、按、撥、點等手法治療,選用心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等穴位。
練習養膽坐功:平坐,合兩腳,昂頭,兩手挽腳腕,又雙手拓地,弓腰脊搖動3~5次。同時配合服用安神定志丸。
四、 肝郁化火者,治以清肝瀉火,安神定志。
日常飲用菊花茶(菊花、含羞草、天麻、甘草各3克泡茶)、酸棗粥(酸棗仁末15克,粳米100克煮粥)。
可配合坐位按摩肩井、風池穴位,針刺內關、太沖。
練習養肝坐功:正坐,兩手徐徐摩周身,又兩手相叉,翻覆向胸,各3~5次。此外,《內經》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宮為土音通于脾,商為金音通于肺,角為木音通于肝,徵為火音通于心,羽為水音通于腎。可根據不寐者中醫辨證,選聽適合的以某一音調為主旋律的音樂,以放松身心,輔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