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市康寧醫院了解到,該院近日對我市6個社區1547名老年居民進行調查,并對該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間接診的老年輕度認知障礙患者進行了比對分析。
調查顯示,我市60歲以上人群老年癡呆的患病率為4.91%,而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為8.92%。更值得注意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是身體健康的老人發展成老年癡呆的3到10倍。
輕度認知障礙往往被忽視
市康寧醫院有3個老年病區,共開放180張床位,住的老人約有一半都是老年癡呆患者。八病區主任朱文波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八病區目前收有35位老年癡呆患者,約占了病區總病人的7成。
“這些病人病情都比較嚴重,都已是中晚期,有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對老年癡呆,目前沒有好的治愈辦法,只能通過治療來延緩病情發展,保持他們一定的生活能力。”朱文波說,如果能在發病早期發現,那病人的愈后就完全不同。
和相對較為明顯癥狀的老年癡呆相比,許多人對于輕度認知障礙好像沒有太在意。
“可能是由于對輕度認知障礙不了解,在門診中這類病人很少碰到。”朱文波說,這類病人在精神科門診的就診率不到5%,住院患者更是很少,但事實上老人有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應及時去精神科就診,否則就很容易發展為老年癡呆。
經常吸煙者發病率更高
康寧醫院參與調查的薛軍醫生告訴記者,輕度認知障礙是老年人出現輕度記憶或其他認知功能障礙,但尚未達到癡呆標準,是介于正常老化和輕度癡呆之間的一種認知損傷狀態。一般來說,認知減退在中年(45—49歲)時即已出現。了解老年輕度認知障礙的常見危險因素,可有效預防癡呆的發生,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康寧醫院的調查證明朱文波的話絕非危言聳聽。調查發現,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比例高達8.92%。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是身體健康的老人發展成老年癡呆的3至10倍。而且,隨著年齡增加,患病率越高,80歲以上的患病率高達14.81%,遠高于60歲組的6.64%;文化程度越高,患病率越低,其中文盲的發病率為17.44%,高中及以上的發病率為4.86%。
此外,從事腦力勞動發病率遠低于重體力勞動;獨居的發病率高于與親屬同住;從不打麻將發病率高于經常打麻將;經常吸煙的發病率遠高于從不吸煙;很少吃魚及海產品的發病率高于經常吃這類食品。比較有意思的是,過量飲酒和從不飲酒的發病率都較高,為10%左右,而適量飲酒反而發病率較低,為3.36%。
老年人應多參與社會活動
“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可在一定程度上對其認知功能有保護作用。”薛軍說,譬如,參加社會活動如交友、上老年大學、打麻將等,可活躍腦細胞,有助于大腦保持活力。旅游、慢走等活動,可活躍機體組織。閱讀和寫作能頻繁刺激老年人的腦細胞,從而使老人遠離癡呆。
此外,老年人應適當參加包括游泳、快步走、瑜伽和力量訓練等鍛煉,利于轉移老年人不愉快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緩解身心壓力;良好的婚姻、和睦的家庭也可以減輕老年人的心理壓力,帶來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悅,預防癡呆的發生。
薛軍建議,在老年輕度認知障礙防治方面,要重點關注有軀體疾病、喪偶/離異、有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或癡呆家族史的老年人群,為老年人創造更加廣闊的文化生活平臺,讓他們多參加社會活動和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