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預計會有30個章節,這套文獻將系統講物理學系統本身,這里是第九季第4篇
--本文較長,預計閱讀9min--
Hello,大家好,這里是Masir的物理學第九季專欄,本篇我們來談一個關于宇宙學的腦洞。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所生活的宇宙有可能是一個大腦??!或者你相信嗎?
這次我們打開腦洞來聊聊這個話題,宇宙學~
我記得以前見過一張圖(下篇會提到),說是人的大腦神經網絡和宇宙的星系之間的脈絡非常相似,甚至很多學派認為宇宙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大腦,也可以成為上帝的brain。
而當時我的態度只是懷疑,也是不是不信,因為站在人類認知才起步的階段,你無法去預測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之后的是不是真的被證明。
不過最近有一個發現,我覺得你也有必要了解下,這也是今年我在萬sir的精英日課所了解到的。
前提是,這只是一個猜想??,或是一場思想旅行。
而天文學家發現了一些很重要的事實,讓這個猜想顯得特別有意思——我們只需要保持開放即可。
在此之前,為了深入理解,我們本節還是需要打點基礎,先來了解一下宇宙的結構。
1
宇宙的結構
對我們現在來說,地球之外是太陽系,太陽系之外是銀河系,然后河外星系,甚至是外星系...
雖然這只是個常識,但是這個知識直到100年前,天文學家才確定太陽系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結構是銀河系,60年前才確定銀河系是旋渦狀的,而且直到現在我們也不清楚銀河系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銀河系的圖片,都還只是天文學家的猜測而已。
一般情況,某個天體或是天文學系統,距離我們越近,我們就能研究得越清楚。但是銀河系例外,因為我們就在銀河系里面。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地球上看銀河系的樣子)
我們先來看看,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銀河系是什么樣子的。我在文稿里面提供了一張站在地球上看銀河的照片。銀河就是銀河系里主要恒星聚集的地方。
銀河之所以叫銀河,就是在夜空中有那么一條帶狀區域非常亮,聚集了很多星星,就像是夜空中的河流一樣。銀河是我們國家的說法了,在西方國家,銀河叫做Milky Way,就是一條道路上灑滿了牛奶的意思。
不論是河流,還是道路,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說看起來像一條帶子。你能靠這個照片還原出銀河系真實的樣子嗎?
不行吧,別說你了,就是天文學家也不行。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謝爾爵士,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第一個嘗試對銀河系結構作出描述的是赫歇爾,就是那個18世紀發現天王星的天文學家。他能發現天王星,是因為他的望遠鏡是當時最強大的。既然有了這么一個有力工具,他肯定不滿足于發現天王星。所以,他就想著是不是可以做些更宏大的事情,那就是把銀河系的樣子描繪出來。
他的做法呢,就是用自己的望遠鏡??把全天的恒星數一遍,不光數,還會去估計恒星的距離。這樣,就可以把恒星和太陽的相對位置畫出來了。如果測得夠精確的話,銀河系的樣子就可以畫出來了。
于是他就按照這個想法,做了1000多次觀測,一共觀測了11.8萬顆恒星。但是最后畫出來的銀河系是什么樣子呢?根本沒有一點旋渦的樣子,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沒有裁剪過的羊皮。
赫歇爾可是當時最有名的天文學家了,用的還是當時最先進的望遠鏡,仍然只能得到這樣一個結果。而且在后來的100年內,沒有人對銀河系的了解可以超過赫歇爾。
所以你應該了解了,如果只從地球一個視角出發,還原出銀河系的樣子,那真的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想要真的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尋找一個外部視角才行。可是怎么才能找到外部視角呢?這就又要用到宇宙學原理了,不過這次卻是反過來用了。
一般天文學利用宇宙學原理,都是把身邊發現的規律推廣到宇宙的更遠處。而對于銀河系,則是通過觀察遠處的其他星系,把從它們身上觀察到的特征反過來用在銀河系上。這樣即便是我們沒有離開過銀河系,仍然可以用外部視角來研究銀河系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其實在赫歇爾之前,就已經有天文學家發現夜空中除了恒星之外,還有一些天體像一團一團的云霧。天文學家專門給這些天體起了名字,叫做星云。現在我們知道,它們有一部分是銀河系內部的氣體云,有一部分真的是遙遠處的星系。
(仙女座星云,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但是當時并不清楚星云的距離,所以也不知道這些星云到底是在銀河系內部,還是在銀河系外部。
不過已經有天文學家開始猜想了,這些星云其實就是更遠處的星系。其中最有名的應該是哲學家康德,他憑借著直覺相信仙女座星云,這種有旋渦結構的星云應該就是一個河外星系,河外就是銀河系之外的意思,甚至還在這個基礎上猜想我們的銀河系也是旋渦狀的。
不過,康德的想法沒有任何觀測支持,只算是一個猜想。真正讓人們接受這個觀點,還要等將近200年。
到了1923年,天文學家哈勃用更大口徑的望遠鏡去看仙女座星云,發現它不只是一團云霧,而且是有更精細的恒星結構。
后來還在仙女座星云里面發現了造父變星,造父是我國古代神話里的一個人物。造父變星是一種標準燭光,通過它就可以測量出仙女座星云的距離,至少有100萬光年。
通過這個距離一計算,就發現了仙女座星云的大小,應該和當時已知的銀河系是差不多的,這不可能是在銀河系內部的結構。所以從此開始,仙女座星云改名了,叫做仙女座星系。并且,這也讓天文學家第一次開始認真思考,也許銀河系真的和仙女座星系一樣,有一個旋渦狀的結構。
有了這個外部視角之后,再去看地球視角下的銀河,有的現象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釋。比如說,雖然天空中的銀河是一條亮帶,但是通過望遠鏡觀察的話,就能發現這條亮帶上物質的密度是不一樣的。在靠近人馬座附近的銀河的密度會比其他地方大很多。這在之前很難解釋。
現在有了外部視角,就很容易理解了。我們看到了仙女座星系不只是呈現旋渦狀,看起來還像是一個飛碟??,中間厚四周薄,中心物質密度大,四周密度小。所以,銀河應該也一樣,密度最大的地方,很可能就是星系的中心。
按照這個思路,就可以找到銀河系的中心,也就是銀心具體在什么地方。
(人馬座和銀河)
經過觀測和計算發現,銀河系的中心,也就是銀心大概是在人馬座的旁邊。然后還有天文學家進行了計算,想看看太陽距離銀河系的中心,也就是銀心有多遠。現在我們知道太陽距離銀心大概有2.5萬光年,銀河系的半徑大概是5萬光年左右。我們其實是在銀河系比較偏遠的位置上。
當時計算的數值沒有那么精確,不過也可以非常確定太陽是在銀河系的一個角落里,距離中心很遠很遠。其實這也算是哥白尼日心說的再一次升級,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太陽系也不是銀河系的中心。
銀河系的大體輪廓知道了,銀心也知道了,真實樣貌的還原應該要容易很多了吧,并沒有。因為銀河系中有大量的星際氣體和塵埃,它們是會遮擋住恒星的光芒的。遮擋住之后,對亮度觀測和距離的計算就會不準,而且是物質密度越大的部分越是這樣。
你可以隨便看一張夜空中銀河的照片,你就會發現,銀河這條星帶的中間應該是密度更大、恒星更多,但是偏偏越靠近中間越黑。這就是因為這部分星際氣體或塵埃太多,擋住了恒星的光芒。所以,本來恒星越多,越是應該有更多觀察數據的地方,偏偏觀察數據并不多。
要解決這個問題,還要等一項技術突破,那就是射電望遠鏡的發明。其實射電望遠鏡就是我們平時見到的雷達。
在1932年,一位美國的無線電工程師央斯基在調試自己的無線電雷達的時候,接收到了一個奇怪的信號。這個信號傳遞的方向上沒有發現任何的信號源,而且總是指向人馬座方向。
后來確定了,這就是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信號。
2
銀河系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