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自于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
首先,讓我們重新審視阿拉伯的概念。
提到“阿拉伯”,人們往往立刻聯想到伊斯蘭教,伴隨著濃烈的宗教氛圍。但實際上,阿拉伯更像是一個地理劃分,阿拉伯地區的人并非全都信奉伊斯蘭教,而且阿拉伯文化不應被直接與伊斯蘭文化等同起來。
在7世紀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崛起之前,中東地區盛行的是基督教的“馬龍派”。黎巴嫩、敘利亞以及現代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半島曾是拜占庭帝國的重要教區。特別是黎巴嫩,近代時期的基督徒曾占該地人口的一半以上。
然而,自1970年代以來,隨著戰亂和仇殺的不斷發生,黎巴嫩的基督徒人口銳減至40%左右,但基督教文化依然深刻影響著這個地區。在這里,與中東地區那些女性身著布袍或面紗的穆斯林女性相比,黎巴嫩街頭的女性更加開放、自信、時尚,更類似于歐美國家的著裝風格。
如果考慮民族歸屬的大范疇,在西亞北非地區,除以色列、伊朗和土耳其外,其余國家都被認為是阿拉伯人的居住地。
盡管如此,現今互相敵視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實際上擁有共同的祖先,即閃米特人,兩者血緣相近,甚至在飲食和日常習慣方面也有相似之處。他們每天都朝向西方祈禱多次、每隔七天舉行一次“禮拜日”、堅持齋戒、實行割禮、禁食豬肉、血液和貝類食品,宰殺牲畜前要念經,宰殺后要剔除禁忌部位,男性要戴著圓帽,女性在朝拜時要包頭巾,都是相似之處。
古代流亡到中國河南的猶太人在當地被認為是回族,穆斯林稱他們為“白帽回回”,而將猶太人稱為“藍帽回回”。
雖然以色列聲稱是猶太人的國家,但實際上,其社會多元化,除了主體猶太人,還有占總人口五分之一的阿拉伯人,以及一定數量的亞美尼亞人和切爾克斯人。
在以色列的20%阿拉伯人中,有很多是馬龍派基督徒。
阿拉伯人分布在22個國家,包括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摩洛哥、突尼斯、阿聯酋、阿曼、巴林、科威特、卡塔爾、沙特、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約旦、吉布提、毛里塔尼亞、蘇丹、索馬里、科摩羅和也門。
顯然,這些國家的主要居民是穆斯林,因此人們往往會將阿拉伯人等同于穆斯林。然而,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中東另外兩個主要穆斯林國家——伊朗和土耳其沒有被包括在阿拉伯的“大群”中呢?
原因在于,信奉同一真主、誦讀同一經書的人群并不都是阿拉伯人。
例如,伊朗屬于波斯人后裔,其文化和文明歷史比阿拉伯人更悠久。波斯人被認為是傳說中的“雅利安人”,講波斯語,這種古老的語言一直延續至今。在公元前5-6世紀,古波斯人建立了雄偉的波斯帝國,統治了中東和中亞,創造了燦爛的古波斯文明。
因此,伊朗近現代無論是巴列維王朝的世俗統治還是現今的伊斯蘭共和國,都以重振兩千多年前波斯帝國的輝煌為己任。雖然在公元7-8世紀,阿拉伯人擴張勢力,逐漸吞并了波斯地區,但波斯人一直保持相對獨立的文化認同,盡管他們多數改信伊斯蘭教,但信仰變化從未影響到他們的民族認同。
與
此同時,沙特阿拉伯,作為伊斯蘭教的誕生地,孕育了一種嚴格的伊斯蘭瓦哈比教派。瓦哈比派信徒要求嚴格遵守清規戒律,生活樸素,成年女性被要求穿著罩袍遮面,禁止在公開場合唱歌跳舞,大聲歡笑。他們將一本出自沙漠的經書視為權威,以其死板的解釋來規范一切生活細節。相比之下,波斯人更加世俗化,也更具多樣性。
在波斯王朝統治的千余年里,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們都在享受世俗的快樂,狩獵、盛宴、愛情、花卉、欣賞歌舞藝術等。這些都能在薩法維王朝時期的波斯細密畫中找到生動的描繪。畫作中展示了歡慶、繁榮、縱情、奢華的波斯日常生活,尤其是那些描繪男女歡愉的細密畫,波斯女性穿著艷麗、凹凸有致,充滿自信和活力。
類似于波斯,土耳其也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國家,但大多數人信仰伊斯蘭教。現代土耳其人的血統非常復雜,雖然他們自稱是突厥民族的后裔,但經過幾百年的混居和融合,血統已經變得非常復雜,大多數土耳其人主要是西突厥人和地中海東岸、東中歐民族的混血后代,甚至還有歐洲血統的成分。
此外,高加索地區的阿塞拜疆族,也融合了波斯、突厥和東歐多種血統,同樣屬于非常世俗化的穆斯林。
在俄羅斯境內,車臣、韃靼自治共和國、中亞的五個“斯坦”國家、南亞地區,甚至中國境內的伊斯蘭教信徒,都屬于非阿拉伯的穆斯林。他們對宗教的清規戒律解讀更加世俗化,不禁止在公開場合唱歌跳舞、飲酒,也沒有傳統的罩袍和面紗,而在宗教回潮之前,一直以歡快、歌舞的民族而聞名。
截至2015年,全球穆斯林總人數達到159億,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占全球總人口的235%。四個擁有超過一億穆斯林人口的國家分別是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國家都位于伊斯蘭教的非發源地,而不在中東地區。
總之,阿拉伯是一個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穆斯林指的是伊斯蘭教信徒,而伊斯蘭則是一個宗教概念。因此,阿拉伯人不一定都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文化也不等同于阿拉伯文化,穆斯林也不僅局限于中東地區。無論信仰何宗教,我們都能發現多樣性和獨特性在全球范圍內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