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四合院”專欄編輯吳汾女士是這樣歸納老北京人對四合院一往情深理由的。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懷舊情緒開始在社會上蔓延。而今已兩鬢斑白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留蘇學生在歌聲中唱回“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上世紀六十年代經歷過上山下鄉的那一代人會找一個理由,一段假期,帶上他們在城市長大的孩子,踏上“夢回黑土地”、“情歸大草原”的回望青春之旅;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代重返大學校園的學子們,正常常發起著追憶二十年前校園生活的青蔥歲月的主題聚會;而所有在四合院生活過的男女老少更是不約而同地把追憶四合院生活當做一件相當有興致的事情去做。
當我面前鋪放著一篇篇描述四合院生活美文的時候,我常會問自己,四合院生活真的有這么好嗎?在四合院生活的那些年間,您一定有過這樣的記憶——春天到來,總會有那么幾次從黃土高原上吹來黃土,女孩子上學,女人們上班,出門頭上都要蒙上塊看得見路的尼龍紗巾;夏天的時候,蚊蟲小咬多,沒有空調電扇,沒有洗澡的地方,一個大木澡盆,一盆水,當媽的把幾個孩子叫來,從小的洗到大的;秋天秋雨下來的時候,一塊塑料布,一把油紙傘,踩著雨泡人們就出門去了,那時候,還有走街串巷修雨傘的,晴天里一聲“修——理雨傘的嘍”,想必讓不少的孩子知道了什么叫未雨綢繆;冬天里最痛苦又最躲不過的事情是每天早上的刷牙和上廁所,冬日早上院子里的水管子常常是凍上的,要燒一大壺開水才能把它澆開,如廁要上胡同里的公共廁所……
既然在四合院里生活有諸多的不便和不爽,可如今住在冬有暖氣,夏有空調,不出家門就能如廁洗澡的干凈樓房里的人們怎么反倒留戀懷念起“苦日子”來了呢?人們在餓肚子的時候是不大會想到營養的,天天大魚大肉,難免就想吃些粗糧,在物質生活相對滿足的今天,人們開始追念起那些普通平常但已然找不回的日子。
有關四合院里生活的回憶當然不乏溫馨和樂趣,不然人們怎么能夠一味沉湎于過去。每當春天到來的時候,人們總會念叨幾句院子里曾經的那棵香椿樹,老人們拿竹竿綁上鐵鉤子往下夠,小伙子嫌麻煩干脆直接上房。現在家里的孩子要春游了,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時候自己春游的時候奶奶烙的芝麻醬糖餅,媽媽頭天晚上給灌到軍用水壺里的酸梅湯。在沒有空調的曾經的夏天,孩子們好像不知道熱似的,幾乎那個年代所有的孩子都有過到什剎海、八一湖、蓮花池和同學或是胡同里的小伙伴結伴去游泳的經歷,四五站地的公共汽車通常都不會去坐,因為省下的五分錢可以買根冰棍,那時候紅小豆冰棍和紅果冰棍三分錢一根,牛奶冰棍五分錢一根。秋風掃落葉的時節,一夜秋風,學校操場上便鋪滿了一層楊樹葉。早上,天才蒙蒙亮,孩子們就佯裝值日便早早走出家門,來到學校院墻外,低著頭,尋覓著自以為最粗,最老,最韌的楊樹葉子,捋下葉子后的楊根,就是最好玩的游戲拔楊根的道具了。捋下葉子后的楊根被孩子們放在鞋窠里漚著,孩子們鞋窠里的腳汗臭味是楊根天然的修煉場,課間時,放學后,孩子們把鞋里經千踩百揉后已變得有些蔫黑的楊根拿出來,精挑細選,選拔出最粗韌的那一根,楊根與楊根在小主人手中對決的緊張精彩場面絕不遜于斗蟋蟀,扇三角,玩彈球。冬日屋外的窗臺上,總要碼上一溜柿子,爐臺上,烤著一圈切得薄薄的窩頭片或是饅頭片,晚飯后,孩子們倚在床邊,聽父親開講三國的桃園結義,水滸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趁父親喝口水或是解手的工夫,溜到屋外,拿回一個凍柿子放到碗里,用勺在柿子上戳個小口,出一勺金黃色的湯汁和質感韌滑的“小舌頭”,涼在嘴里,甜到心里。
往事雖然是真實的,可它有時又很虛無,它明明曾經真實地存在,可如今我們卻看不見,摸不著,無奈得很。過往是匆匆的,可它一下子就走的很遠,明明不過才走過二三十年光景,在歷史影片的定格中不過是一屏,可我們只能眼睜睜看時光飛逝,跨過了一個世紀的門檻兒,而我們的人生不過才走了三五步,就從少年走到青年,從青年跨入中年,從中年邁入老年……
人生難免會有幾多遺憾,有些遺憾也許終生無法彌補。比如說,我們的后人今后已無法生活在真實的四合院里,感知真正的四合院生活,從而也無法和我們一樣與四合院建立起猶如血脈和親情般的感情,這恐怕是我們這一代人集體的遺憾了。
我時常會想,全世界都知道四合院是北京的標志,是北京的符號,可是若干年后,問到北京的大人和孩子,什么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什么樣子,四合院的生活是怎樣的,恐怕沒有幾個人能答得出。真是難為后人們了,別說是后人們了,就連我們這些生在四合院,長在四合院的人,如今說起四合院來,還不是要拿起記憶的鑰匙,打開塵封的往事,一件件像數家寶似的搗騰出來……
眼見得北京的胡同一條條在消逝,無奈何北京的四合院一座座在消失,現在,哪怕是在一座完整的四合院里站一站,坐一會兒,吃頓飯的愿望都成了奢望,這在過去,不過是尋常百姓最平常的日子。
我出生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祖上是旗人,在四合院里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前二十年時光,四合院的生活場景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高中畢業后我南下滬上求學,上海的海派文化與北京的京味文化都令我十分著迷,尤其是我生于斯長于斯的古都北京,其多姿多彩的歷史、典故、人文、風情,始終誘惑著我為這種文化的留存、傳承、發展做些什么,更是因為伴隨著近年來北京城的城市改造、發展,四合院這種在北京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北京獨有的建筑符號、歷史符號、文化符號正在越來越多地被拆除,很多的名人故居、胡同四合院、老字號、老行當也隨著大批胡同的消失、四合院的拆除而痕跡全無,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如果我們不及時記錄整理下來,今后就無人知曉,過不了三代人,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我們的后代,莫說是關于北京胡同、北京四合院生活的記憶,就是連北京的四合院是什么樣子,恐怕也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清楚了。記錄一切與北京傳統文化以及和四合院生活相關的人情故事、文化歷史,這一文化四合院工程的想法由此萌生。我們是搞文字的人,力氣活干不來,不過,我們可以用自己大腦的勤奮,雙手的勤勞,描述一座文化的四合院,修筑一座精神的四合院,三年前,這個樸實的愿景開始一步步實現。
一篇篇樸實又充滿情感的描述胡同生活場景,記載院落生活片段的鮮活文字,就像是一塊塊經過和泥,拉坯,燒窯后出來的青磚,作為四合院周刊的編輯,我們就像是泥瓦匠,每周忙著和泥,砌磚,勾縫,就像是蓋自家的院落,為的是留給后人,一點不得馬虎。經過三載寒暑,《四合院》終于有了些樣子,常聽說有人把晚報每周《四合院》的報紙留存起來,或者是寄給海外的親友。說謝是客氣,但謝是萬萬少不得的——對《四合院》滿懷深情的作者讀者們,三年來,他們不離不棄地跟隨《四合院》,關愛《四合院》,有九十老叟一筆一劃關于老北京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記憶,有來自美國、日本和全國各地北京人對故鄉的思念,有素不相識的讀者在收獲的季節為我們送來的在自家四合院院落里百年石榴老樹結下的甜甜的果實,有來自臺灣的回故鄉省親的老人,為我們送來的臺灣特產鳳梨餅和凍頂烏龍茶,他們是在感謝我們為他們提供了一座精神的院落,可以讓他們懷舊的時候有思想進來小憩的家園,我們則真心感激他們讓我們對待自己這份工作不敢懈怠。
房價地價越來越貴,樓房尚且如此,四合院就更不必說了。現在,連到四合院里喝杯茶都很昂貴,到四合院里吃頓晚餐更是一件很貴族的事情。不過,茶余飯后,凈凈手,安安心,心寧氣定地拿這樣一本書在手里,那一小段時光,你一定又回到從前,回到自己曾經生活過的四合院里……
老北京人劉季英女士在《北京晚報》“四合院”欄目是這樣懷念大雜院人情味的。
記述北京大雜院生活的文章大多有這樣的特點,無一例外地展示京城和睦、互助、靜謐的市井畫面,抒發大俗大雅、樂天沉穩的平民志趣和性格。視角如此相同,想必絕非是某個人的偏好或提煉,而是京城百姓生活所固有的本色。我在察院胡同44號院幾十年生活的經歷,也同樣印證了這一點。
察院胡同位于復興門內大街以南,鬧市口中街(原名半截碑胡同)以東。雖然大街上車水馬龍,但胡同里卻總是十分安靜,是個交通便利、鬧中求靜的好地界兒。44號院坐落于胡同中部,高高的改良西洋門和極具江南水鄉風格的馬頭墻是其顯著標志。院內居住的有干部、工人、教師、警察……是個典型的大雜院,鼎盛時期曾住有60多人。可現如今,隨著城市拆遷改造,這個院落已經永遠地從京城消失了。每當路過這里,望著原址正在建起的凱晨大廈,心中總會漾起記憶的漣漪。
住在南屋靠西的秦姨,人民醫院的護士長,是我內心特別敬重的人,多會兒都是落落大方,而且是熱心腸,無論誰家大人小孩有個頭疼腦熱磕著碰著,她都會問寒問暖幫著看看,似乎院里還沒有誰沒讓她看過病的;住在東屋的劉叔,是個理發員,胖胖的,言語不多,性格耿直,愛好京戲,我小的時候,他經常給我和其他孩子理發,在生活水準低下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算給各家節省了一項小小開支;還有樓上的老黃(我真不知該怎樣稱呼他,他兩口子管我母親叫大媽,但他們的孩子卻管我叫五哥。大雜院里的稱呼別細究),他剛搬來時就聽說是專搞“外線”的“雷子”,這對于孩童時的我挺神秘的。由于他上班時間不定,所以在院子里很少看到他,但時間一長也看得出人很樸實,每逢下雪天他都會抄起大掃把,默默地把院里院外的雪打掃干凈;當然還有我媽媽,雖然不識字但很有涵養,當了20多年的街道主任,在近半個世紀大雜院生活中,從來沒有跟誰紅過臉(這一點我特佩服),街坊鄰居出門不在家,差不多都委托媽媽訂煤呀、訂奶呀、領糧票呀、代管鑰匙看個門呀……就是這些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共同將大雜院的生活營造得恬靜、祥和、有序。
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手之指,有長有短。察院胡同44號院和所有大雜院一樣,住戶來自天南地北,職業各不相同,性情千差萬別,學識互有長短,品格自有高下……加之大雜院空間狹小私密性較差,彼此低頭不見抬頭見,天長日久,難免會出現和遇到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但,是什么將大家如此融洽地維系在一起?如此和諧地共處于一個院落?細細琢磨,在大雜院生活氛圍里從來就存有一些有形無形的潛規則以及由此而派生出行之有效而又富有人情味的具體做法。
公事共議是最重要的。如果院子的大門要安個撞鎖,院內要按個照明燈、水管子要換個龍頭,門洞按放個垃圾箱……凡涉及到公共利益,需要大家共同承擔經費支出或履行行為義務的事項,各家都要派出代表聚在一起協商,達成共識。如此才能眾愿所歸,心情舒暢,使事項得以順利實施。
清潔衛生輪流值日制度。大雜院必然會有一些公共活動區域需要日常管理,如門洞、廁所的清掃,冬天水龍頭防凍回水,夜間鎖大門、熄滅公共用燈等。這些就要由各家各戶輪流承擔。為了明確責任,院里都有一個值日牌。按日依家輪流傳遞,收到值日牌的家庭要履行當日清掃義務和責任。44號院被拆的時候,我曾獨自回院看望,在殘破窗臺上看到那個傳遞了數十年的值日牌。望著被歲月摩挲光滑的木板和上面斑駁字跡,默默無言,感慨良久。真后悔,當時沒將它拾起收藏,算是對京城大雜院生活的見證和紀念。
遇到刮風下雨襲來,在收回自家晾曬衣服被褥的同時,一定要大聲提醒:下雨嘍,誰家的衣服被子還沒收。鄰居肯定立馬跑出來收取,并向你表示感謝。如果鄰居不在家,千萬別忘了幫著收一下。這樣的舉手之勞,往往會極大地密切鄰里關系。記得我的孩子小的時候,北屋的小強就經常幫我拾被風吹落的尿布,并開玩笑說:五哥,等你雙胞胎兒子長大了,可別忘了告訴他們,是小強叔給他撿的尿介子。滴水之恩銘刻于心。可惜,不知小強后來搬到什么地方去了。
不要獨自長時間占用水龍頭,以免影響其他人用水。更不能在水龍頭處傾倒、沖洗糞便或其他污穢物。否則一定會讓人嫌,討人罵。
孩子之間打架,首先要教育批評自己的孩子,切不可一味指責對方,更不能“護犢子”。如果將對方打傷,最好抽空看望一下,甚至送醫院檢查檢查。
要注意保護他人隱私,不要獨自在鄰居門前窗下乘涼閑坐;除了與相迎人員打招呼,一般不要左顧右盼。否則有窺探他人隱私之嫌。讓人討厭。
如果院子里有人上夜班休息,或者鄰居孩子準備中考、高考復習功課,一定不要肆意喧嘩。講話摟著點,聲音小點。要有照顧四鄰與人方便的概念。
如果鄰居不在家,但鄰居的親戚朋友來訪,要視情況接待。如果是鄰居的老人來了,一定要主動熱情,可先讓到自己家中,沏個茶倒個水什么的。
如果鄰居家的大人加班、開會沒回來,而小孩放學進不了門,一定要代管一下,督促做作業,時間晚了可以安排吃晚飯,哄孩子睡覺。
水電費每戶按月輪流計算收取,其要點是:水費按人頭平均分攤,探親訪友的臨時居住人員酌情商定;電費則按每戶電燈瓦數分攤……那時輪到我家,計算分攤水電費就成了我的任務,等到小學高年級學習四則運算應用題時,得心應手,無論遇到多難的題都能夠無往而不勝。想必也是得益于此。
說來,這些也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瑣碎小事,但在維系大雜院鄰里和睦、人際融洽的實踐上,卻著實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如今,生長在樓房小區里的新生代或許不以為然,但他們的父輩一定對此堅信不疑,甚至依舊身體力行。因為,大雜院生活潛規則的內涵,在現代社區生活中依然行之有效,并具有廣闊的適用空間。那就是——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