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是用石頭寫成的。象征中國的萬里長城就是用數千萬計的石頭寫成的歷史。
在古都南京,石頭筑起了城池,石頭壘起了殿堂,石頭也寫就了歷史;充滿歷史底蘊的明城墻成了南京的標志。幾乎每一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都有爬城墻、鉆城門的記憶。我喜歡沿著太平門的城墻散步,一直走到中山門。那是一段真正的城墻啊,壯美、險峻、恢弘。青灰色的磚石,縫隙中鉆出倔強的小草、小樹和灌木;連同玄武門、臺城的那一段,顯得那么威嚴、那么雄偉、那么滄桑,真是中國城墻建筑歷史上的經典之作。
“隔著水,遠遠望見一帶蒼紫的城墻,映著那淡青的天,這是第一次感覺到南京的美麗。”初讀張愛玲《十八春》時,我對這一段描寫南京城墻的文字印象特別深刻。在今人眼里,歷史煙云與世代滄桑都沉淀在城墻的塊塊磚石中了。夕陽沉落中,暮鐘回蕩,宿鳥低飛,當人們走近這充滿古典人文景觀的城堞,會驀然涌起一片思古的幽情。
“鐘山龍蟠,石城虎踞,誠帝王之宅也!”這是千年之前諸葛亮的聲聲喟嘆。六朝三十九帝的紫金冠連同明代的十六頂紫金冠,終于讓鐘靈毓秀的“鐘山”也改稱了“紫金山”。十朝故都,六朝金粉,金陵見過太多皇朝的交替沉浮,榮辱興衰,任它風吹雨打去;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金陵見過太多的盛世歌舞,雕欄玉砌,人生得意。但金陵更多的體味在王謝堂前的輕燕,烏衣巷口的夕陽,體味在“故國不堪回首”的一江春水中,這使它看淡了一切。無論后世風云如何涌動,它卻似一位長者,靜穆寬容地接受,無言無語。南京有著厚重的感情,隱藏在深處,那不是對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的漠視,而是一種情到深處無言的境界。
從公元前472年建城到今天,南京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的巨變,包括中華民國政府的十個朝代將它定為國都,多少興衰、多少廝殺在它的記憶中烙下曾經流血的傷痕……經歷了這些之后的南京無法悲傷,它早已熟悉命運的乖戾、世事的無常,是歷史塑造了今天南京淡然旁觀的態度。
南京的滄桑起落緣起于它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公元前333年,戰國時期的楚國最初建立金陵邑就是看中這里的“王氣”,為鎮住“王氣”始以埋金鎮地、踞石山筑城。
說到南京,說到古城墻,作為擁有2500年的建城史的金陵古都,曾為十朝都會,六朝古都。至今,六朝、明朝、民國的歷史軸線和都城格局仍清晰可見。大家都知道,南京城墻是我國目前留存規模最大的古城墻。城墻從來就是一種象征,在冷兵器時代,這座巨大的城體所起到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他采納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于1366年開始興建京城城墻。朱元璋對城磚的要求很高,他統一規格質量,磚上均有銘文,記載出產的州府縣官員、保甲以及工匠師的名字,如經檢查不合格退回重燒;如再次檢查不合格,就將斬首處死。所以城磚的質量非常優良。城磚是由糯米、石灰、桐油、蓼草等熬成的極粘的砌漿粘合在一起的,并在城墻上處理好各種排水設施,因此這座明城墻歷經了600多年的風雨剝蝕和戰火洗劫,雖是殘垣斷壁,依舊傲然屹立。而今站在城墻上,往事如煙,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城墻早已失去了本身的防御作用,但是我們仍然為600多年前的能工巧匠們感慨。是他們的豐功偉績,為南京增添了古代文化的燦爛光輝。
南京城市格局和別的城市相當不同,如果以古城墻為界,市區便是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由南向北看過去,全城宛如一只用七巧板拼出來的猛虎。也許,這只是巧合,就像中國地圖碰巧像一只公雞一樣。但是,自古的“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說,把南京城比作猛虎則是盡人皆知的事實了。
今天的南京城大致是朱元璋在600多年前建應天府時定下的格局,按照南斗北斗聚合的形態修建的城墻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城墻,目前累計長度20多公里。
如果你沿著古城墻繞著南京走一圈,這種印象將更加強烈。直讓你感覺到古人攻城實在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類的成語絕沒有一點夸張之處。翻閱史料,卻發現在南京建立的政權一般都是短命的,這可與虎踞龍蟠的地勢極其不相稱。但是仔細研究才知道,十次政權更替有九次都是內部人搞政變,所謂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是也,比如宋、齊、梁、陳四朝更替。真正破城而滅國的并不多。
在我國古代城垣建造史上,城門的構造十分重要,它既是平時的交通要道,又是戰時的攻防要塞。中國的城池建造史達千余年,經過無數次戰爭的考驗,建造者在城門外筑以小城,多為半圓形,形成相對獨立而自身完備的攻防要塞,其形狀似古代生活用品中的“甕”,稱之“甕城”,對這種城門,人們稱它為“外甕城”;而南京城垣出現了在城門內構造的小城,人們稱它為“內甕城”。
明代南京城垣的內甕城,目前保留完整的是中華門內甕城,也是當年朱元璋的得意之作。中華門嚴格說起來更像一座城堡。的確,即使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恐怕也難以找到第二座如此宏大的古城門了。這些城門,聯系著南京城的歷史與今天,當我們走過這一座座時光隧道,就會體味到南京古城昔日的興衰和多舛,也會聽到時代的腳步,在城門洞里發出深沉的回響。
幾乎每個南京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南京。如果非要說,那還是明城墻,南京是繞不過它的。它與每個南京市民是如此之近,可以用觸手可及來形容,它緊緊擁抱著城市的居民,把一條條生活氣息濃厚的巷陌庇護。你常常能看見這樣的場景,城墻根兒旁,一邊是老人們乘涼下棋,一邊是年輕人駕著轎車飛馳而過。
走近南京古城墻,你會發現南京是一座色彩斑斕的城市。很少有一座城市如同它一樣,歷史上有過深重的苦難,也有過絢麗的輝煌。
我多次沿著城墻的邊緣慢慢地散步,感受著從那寬厚巨大的城墻里傳出的幾百年積淀的歷史體溫,呼吸著從那城門、城堡中傾吐給你的先人的氣息。它深沉的歷史是斑斑駁駁的,通往大的氣魄和大的景深,樸素得充盈。清涼山、莫愁湖,去一次就夠了,可古城墻卻不同,去一千次,便有一千種風景,一千種感受。
當我們透過時空的霧靄讓目光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梭巡,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城,充滿著古意滄桑的城墻,為我們勾勒出金陵的神采風骨,搭構起南京的精神框架。
六代綺羅成舊夢,石頭城上月如鉤。這是一座到處灑落歷史文明碎片的城市,每一處角落都可以演繹一個動人的故事。“多大的事啊!”這是南京人的一句口頭禪。細細想想,這句話多少能反映出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性格及其行為的特點。在這塊土地上,歷練了“千古興亡多少事”,歷史留下的慘痛記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南京人的群體心態。這塊地方的人在歷史上經歷了那么多事情,它會把許多事情、把遭際看得很淡。他們不會動輒大喜大悲、心事重重,因為它經歷了太多不得了的大事情,滄桑感很重。所以,南京人是非常不趕時髦的,不愛爭強好勝。南京人正是從曾經的記憶中參悟出命運的善變:今天你還在峰頭的頂端,明天就可能會到谷底——有起就會有落。因此民風平和而不刁蠻,南京老百姓說“多大的事”是講人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
南京是一個在安寧中積淀魅力的城市,在歷史上讓南京驕傲的就不是她的繁華和喧鬧。即使是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浮華之中,映應的也是人文的濃厚味道。佛教說,只有真正看破紅塵的人,才能夠獲得大自在與真快樂。而南京文化本質上就是這樣一種真正的快樂精神。
從孫權到洪秀全到孫中山,從祖沖之到葛洪到李時珍,從劉勰到曹雪芹到吳敬梓——南京以它特有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吸引眾多風云人物在此爭雄角逐,建功立業。南京處處彌漫著揮之不去的歷史氛圍。記得年輕的時候讀《儒林外史》,其中寫道,兩位挑著菜籃賣菜的南京挑夫說:今天的貨物賣完后,就到雨花臺看落照去。連挑夫菜傭都有六朝煙水氣,真為南京和南京人的文化氣魄而稱奇。
南京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卻坐落在地勢險峻的丘陵地帶。東面是以紫金山為主體的寧鎮山脈,北有“天塹”長江。地形易守難攻,它歷代被視為江南的第一門戶。明城墻依山傍水而建,東依紫金山,西踞石頭城,北環玄武湖,南貫秦淮河,與山水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城墻在歷史上的作用是防御,南京的城墻雖然沒能擋得住什么,但給今天留下了舉世罕見的城市景觀。
南京明城墻,古老厚重,沉靜墩實,每一塊磚每一粒土,都在訴說著悠悠久遠的歷史風塵。它更像一位洞穿古今明察時世的哲人,它能給人無言的啟迪和智慧的開導。時間用它的風沙之手,雨雪之鞭在明城墻堅硬而冰涼的身軀上,雕鑄了許多深深淺淺的文字。我,一個崇尚象形文字國度的子民,花費了從童年到中年的時間,來讀這段文字。當我在南京的明城墻上行走,在城墻上看到累累彈孔和彈痕,想到戰死在這里的將士的幽魂,平添了幾分對歷史的回顧。顧炎武論及明朝末年發生在居庸關的戰事時感嘆道:“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糧非不足也,國法不行而去人心也。”一旦國勢衰落,連萬里長城都不能抵擋什么,更何況城墻呢?
從東方的古老夢想到西方的憲章宣言之類,都莊嚴而深情地談到公平,說它應當屬于每個民族每個國家。但是,回顧整個文明史,我們發現,這個說法太烏托邦了。除開氏族社會原始共產主義那一段生活,在后來的世界上,公平只屬于強大。你弱小無力,貧窮落后,就只有挨打的份兒。文明發展進步到今天,這種狀況并無多少改變。
1937年12月初,日軍三十萬以上兵力進犯南京,當年城墻上中國軍人為保衛南京城,為國、為民、為城池身當矢石的悲壯抵抗。在日軍飛機、大炮、坦克和迫擊炮等重武器轟擊下,面對強敵并未懼怕,官兵們全仗著中華兒女的熱血和拼死抵抗的決心,堅守著南京城墻這最后一道防線。整連整營編制的中國官兵,在短短數小時內壯烈犧牲了。日軍占領城墻后,中國守軍未及轉運的傷員,有的被日軍用刺刀挑起拋向城下,有的將最后一粒子彈留給了自己。如此悲壯的城垣保衛戰,在中外歷史上鮮有其他匹者。
七十年前,侵華日軍在南京的大規模屠殺、奸淫、破壞和掠奪,成為南京古城史上一場空前浩劫,給南京人民造成了長期的心靈創傷。南京城的上空至今還在縈繞的歷史鐘聲,要時刻牢記金陵城下至今還長眠不安的30萬生靈的冤魂。
時光荏苒,歲月留痕。游走在城墻之上,眼前沒有了車水馬龍,恢宏厚重的城墻向前延伸,延伸……南京古城墻依然靜臥玄武湖碧波之畔,聽秦淮河流水經年的低唱。如今,南京城墻看上去已經蒼老了許多,卻從沒有改變過它的姿態,它讓一切毀譽、榮辱的車馬從脊梁上碾過,而它卻凝固成一個永恒的符號,靜默旁觀這一切過眼的煙云。它告訴我們一條樸素的道理:當一個強大的、繁榮昌盛的中國站立起來,當中華民族在國力和文明取得完勝的時候,哪國又能辱之?
南京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近450年建都史,見證了歷史的滄桑、經歷了文化的冶迪。從30萬年前湯山猿人頭蓋骨,到透出六朝風韻的臺城柳絮;從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到世界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墻;從昭示自由、平等、博愛的中山陵,到灑滿烈士鮮血的雨花臺,南京可謂遍地遺珍,無處不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里積淀了太多的歷史文化,融會了太多的人事滄桑,令人心醉情癡,神思幽幽。如果我們只是感嘆一番人事的代謝,發一發思古之幽情,也許會使本來厚重的逝去歲月變得單薄而蒼白。巍峨的城墻,莊嚴的宮殿,靜穆的園陵,精美的石雕,以它們永遠的真實,期待著我們對南京文明史的闡釋和解讀。
歷史是可以觸摸的。南京古城墻是沉默的,卻是有靈性的。每一塊城墻的磚石都是一本書,古老斑駁。我用雙手觸摸到了城墻的凹凸,我的手似乎被一種磁力吸附在城墻上,似乎感覺到了生命的脈動。沒有什么比圍繞著這個古老而擁有600多年歷史的明城墻走上一圈能讓你了解和愛上這個城市的了。它或許殘缺,但絕不枯燥,從南至北,由東到西,你能完整地觀察到這個城市強大又平和的活力。我們閱讀城墻,與歷史血乳交融。歷史是一條流動的河,從昨天流到今天,還將從今天流向明天。當歷史積淀成一種文化時,它的遺產便成為世代共享的財富。南京古城墻,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給今人、后人留下一筆寶貴的遺產。
南京古城墻,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南京古城墻,一部讀不完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