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樹斜街,東北至西南走向。東北起自大柵欄西街西口,西南至五道街北口,長約551米,寬約11米。清代稱李鐵鍋斜街,清末時雅化為李鐵拐斜街。街名沿用到1949年以后。1965年整頓街巷名稱時,將棚鋪夾道、升官巷并入,改稱鐵樹斜街。此街東通大柵欄街,西通虎坊橋,為大柵欄地區(qū)交通要道。昔日曾繁華一時,三義客棧、留香大飯店、遠東飯店,著名清真飯莊同和軒、同益軒、兩益軒和北京最早的女澡堂潤身女浴所,均在街內(nèi)。
北京的胡同,大都四平八穩(wěn),少有斜街。但從前門大街走進大柵欄,一直向西穿過煤市街,卻是一條斜街,即鐵樹斜街,這是八大胡同的核心地帶。由于它的存在,使大半個八大胡同都跟著斜了起來。
在老北京的胡同中,最老的是元朝的“磚塔胡同”,在元曲中已有記載。可細推究起來,鐵樹斜街也許更老,它要從金中期算起。
金中都位于今北京城的西南角,西客站南側(cè)的蓮花池,便是過去御花園的池塘。后來元建大都,在中都的東北方向,相隔幾里,兩城距離如此之近,人們往來頻繁。從中都到大都,最近的路是出中都東北角的施人門(今虎坊橋附近),進元大都的麗正門(今天安門附近),往來的人多了,加上日積月累,人們在中都與大都之間,竟然走出了一條斜街,這就是鐵樹斜街。至明代,這條斜街成了北京城的外城“正西坊”。
隨著城市面積擴大,清時前門大街成了商業(yè)區(qū),因此帶動了八大胡同的繁榮。到清中期,八大胡同勃興,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但鐵樹斜街一直保留了下來。
五道廟,位于鐵樹斜街、櫻桃斜街等五條街巷交匯處,傳為“龍脈”交通之地,是金中都舊城與元大都城市之間發(fā)展演變的遺跡。明萬歷年間增建玉帝行宮。其形制仍保留著明代郊野小廟的特色。現(xiàn)存山門、玉皇閣、兩側(cè)配殿。
五道廟是北京市西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鐵樹斜街101號四合院,梅蘭芳祖居,也是梅蘭芳誕生地。全宅東西13米,南北38米,共分為二進院落,層次分明,左右對稱。其祖父梅巧玲為“同光十三絕”之一,該處為其住宅,房屋保存完整。這個204平方米的小四合院里現(xiàn)住著7戶居民。
經(jīng)過整修的鐵樹斜街101號四合院,梅蘭芳誕生地,青條石的門樓、兩側(cè)坐著的一對獅頭抱鼓石,大門上的楹聯(lián)是黑底雕金繁體隸書“門庭香且寶,家道泰而昌”。
鐵樹斜街86號,肇慶會館舊址,在鐵樹斜街101號梅蘭芳祖居對面。
鐵樹斜街77號四合院。門聯(lián),上聯(lián):瑞日芝蘭光甲弟;下聯(lián):春風棠棣振家聲。 上聯(lián),“芝蘭”是一類芳草,有芳澤古代代之君子佳人,喻優(yōu)秀子弟,上聯(lián)的意思是好日子來了,子弟之中有人光耀了門庭,
下聯(lián),“常棣”也作“棠棣”。后常用以指兄弟,意思差不多,就是兄弟光耀門楣,光宗耀祖,正興家門的意思。
鐵樹斜街99號四合院。
鐵樹斜街上的四合院,掛牌“大柵欄琉璃廠商會”和“大柵欄琉璃廠建設(shè)指揮部”。
鐵樹斜街上的遠東飯店——遠東青年旅社。鐵樹斜街102號,老店鋪舊址。 大外廊胡同1號,譚鑫培故居東院正門。 譚鑫培(1847——1917),清光緒年間著名京劇老生演員。當年的老宅有6套院子,共有房子46間半,此外在老宅的西部還蓋了一幢二層的西式小樓。譚家從清末咸豐年間便在此居住,直到“ 文革”期間從老宅搬出,前后住了六代人,長達130多年。1917年5月15日上午八時,一代京劇宗匠伶界大王譚鑫培病逝于這處大外廊營寓所,享年71歲。
此宅分東西兩院。東院正門在大外廊營胡同,現(xiàn)有北房3間,南房3間,東西廂房各兩間,北房東側(cè)跨院有北房3間。西院大門在鐵樹斜街(現(xiàn)在為大外廊營1號旁門),北房3間為上房,南房3間,現(xiàn)在仍可看到這座小樓為北側(cè)上下各2.5間,南側(cè)上下各3.5間,東西為走廊,全部為磚木結(jié)構(gòu),平房均為合瓦蓋頂。這座樓最出色的設(shè)計是在一層與二層中的樓梯的西墻上開有一窗,可以使下午的陽光從南面射進來,又使整個院有了特殊的靈性。現(xiàn)在院里住著二十幾戶人家。
大外廊營胡同1號旁門,譚鑫培故居西院大門,在鐵樹斜街上。
譚鑫培故居西院內(nèi)二層西式小樓。
三井胡同23號,現(xiàn)在是個四合院賓館。
大耳胡同6號,是婺源會館舊址。
婺源會館舊址。平面布局為三路兩進,占地約1120平方米,整組建筑軸線分明,分工明確,門面寬敞氣派,會館建筑特征鮮明。館內(nèi)墻上嵌有嘉慶、道光年間石碑八塊。
櫻桃胡同1號。
前門清真寺,在靠近大柵欄的揚威胡同19號,掃帚胡同、揚威胡同與茶兒胡同之間。
前門清真寺,原名掃帚胡同清真寺,2000年改名為前門清真寺。該清真寺于明朝始建,清康熙十九年(1680)和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2008年由北京市宣武區(qū)文化委員會投資315萬元修繕,修繕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建筑風格、原有建筑物件、部分明代彩畫。清真寺里保留的石刻文物價值極高。
前門清真寺在2011年8月31日開齋節(jié)重新供穆斯林禮拜。此清真寺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建筑為北京傳統(tǒng)四合院形式,磚瓦結(jié)構(gòu)。坐西朝東,三進院落,由門樓、過廳、禮拜殿組成。
前門清真寺門樓,正門為3座磚砌封火式門樓,門楣上刻有“清真禮拜寺”。正門內(nèi)南有沐浴室,北有門房。前院較小,向西有3間過廳通里院。里院呈正方形,北房3間為阿訇室。
附近有幾個名字有趣的胡同,“石猴”“延壽”,揮著“南火扇”和“北火扇”,“耀武”“揚威”去“取燈”。
攝于2013年11月、12月。介紹文字多匯編自網(wǎng)絡(lu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