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長要做的應是:了解孩子的特點,理解他,創造適合他成長的環境。但是很多家長缺乏對孩子的正確理解,用社會上統一的“成才標準”去要求孩子,結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長,還可能埋沒原本很聰明的孩子,下面五件事是最常見的認識誤區,家長一定要注意。
誤區一:孩子發呆就是有問題
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里,什么都沒做,只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呆,一般都會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或者是在浪費時間。對此,專家認為,孩子發呆也是一種學習,盡管可能本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處于一種學習狀態中。
其實,在我們覺得什么都沒想的時候,大腦也是在儲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識去努力地實行而已。
因此,家長應該理解孩子,了解孩子個性、氣質特色,順其自然,讓他們的天性得以發展,創造適合他們自由成長的環境。
誤區二:“迷信”智力測試
圓圓快3歲了,在說話、運動、背兒歌、數數等許多方面與同齡寶寶比起來,似乎差一些。
媽媽很著急,買了好幾本智力測試和智力開發的書來鍛煉寶寶,后來帶著圓圓去檢查,看看是否有智力問題。結果在測驗時,寶寶的某些能力沒有表現出來,不愿意開口發聲、沒能好好爬樓梯;面對著很低的測試分數,媽媽就懊惱不已,不知道是否還要再測試一次。
“智力測驗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簽",那么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發展造成傷害。”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只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長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測驗的分數低,就容易產生放棄心理,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從而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指導和幫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殺了他們在其他能力方面的發展。
總結來說,關于智商測試有四點“誤解”,家長千萬注意:
1.智商高就是“天才”
有些家長抱著鑒定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的目的來做智商測試,這是荒謬的。智商測試只是兒童心理咨詢中一項科研或治療的評定手段,單純的智商指數并不能說明孩子是“天才”還是“庸才”。
2.智商等于智力
目前的智商測試通常是由語言、數字和圖像等三部分內容組成。實際上,人的智力的全部內涵要遠遠超出這幾項,通常而言,人有音樂、語言、空間、數學、運動、人際關系、心理調節等7種智能,而目前的智商測試是不可能將其全部測出來的。
3.孩子都需測試智商
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智力超常兒童和智力遲滯兒童都為數極少,90%以上的兒童屬智力正常范圍。因此,專家普遍認為,測智商只是對那些疑似超常、弱智或心理有問題的兒童才適用,一般人不必測智商。
4.一測定終身
人的智力是變化的,一次智商測試只能說明他此時此刻的智力狀態,而不能完全作為預測將來智力的指南。
誤區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學一件事情比別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個新環境很長時間不適應等,這些行為都容易被家長和老師認為是“笨孩子”的表現。
這些都是適應性低的表現,但這并不代表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這類孩子的一種行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學一首詩的速度比較慢,但他們一般相應地會記得比較牢、比較久,這是他們學習事物的一種習慣方式。而且,這些“慢孩子”長大后很有可能具備其他“快孩子”沒有的優勢——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竊等誘惑時,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樣容易改變,而是抱著審視的態度去接受。國外學能專家還建議家長讓孩子學會控制節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這個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怎么去控制他的行為和一些語言的節奏。
誤區四:孩子“愛動”就是“多動癥”
課堂上沒有人說話,所有人都安靜地聽課——這是所有老師都很喜歡的課堂氣氛,但這基本是不可能的,總有一些孩子會說說話,做做小動作等,來擾亂課堂秩序,而這些孩子往往被老師認為是有多動癥的。
根據列文博士八大系統理論,這類孩子其實屬于運動機能占優勢,故喜歡用肢體代表語言。所以,并不是所有“愛動”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動癥。有的孩子比較聰明,聽老師講了一半課程,就已經掌握了基本要領,知道下面該講什么了,感覺無聊便開始做做小動作。對于這類孩子,老師和家長更應學會了解其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育。比如,老師可以在孩子感覺無聊時提個問題,夸獎一下,調動其興趣繼續聽下去。
其實,好動的孩子往往創造力非常強,他們的腦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時,這些孩子也經常有沖動的表現,所以學校就會給他們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受到老師的批評。其實,大人們恰恰忽略了他們的創造性。正確的方法是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存在著創造性,同時也讓他們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讓他們在今后的人生中獲得成功。
誤區五:課程教育越早越好
以前人們總是抱有這樣的觀點,認為孩子在家中只要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就可以了,這樣父母的工作也可以不受影響。但今天,爸爸媽媽們總是圍著孩子轉,就像行星圍繞著太陽一樣。盡管這樣,父母們還是整天擔心:我們做的是不是太少了?我們能一無所知地無視孩子能力的發展嗎?我們對孩子負有什么樣的教育義務?
科學家目前已一致認為:我們智力中的大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但是具體的發展,還得取決于他們使用智力的情況。孩子接受什么樣的學校教育,得到什么樣的工作機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父母決定的。
非洲的一個諺語這樣說到:“拔苗并不會助長”。因此人們盡可以放心地省掉一大筆花在早期智力開發上的錢,孩子能力的提高只需要父母能給他們時間去做他們感興趣的事情。
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期的兒童,會相應地對聲音、捉迷藏、形狀、動作、字母、數字、或者特定的話題感興趣。這時,如果父母能夠積極地配合他們的興趣,而不是抑制他們的興趣當然是最好不過。
所有的嬰兒都會經歷一個把手中的東西扔到地板上的階段,這時父母不應該責怪孩子,而是要把東西再遞給他,因為孩子實際上想知道這些東西下落的速度有什么不同。稍大一些的孩子有時會對物品從形狀、顏色、目的等方面的分類產生很大興趣。孩子也會熱衷于將針線盒里的紐扣或者線軸拿出來,或者整理工具箱里的木塊和螺絲。這些事情也要允許他們去做。
即使沒有讀過有關兒童發展計劃和早期智力開發方面的書籍,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很簡單,就讓孩子按照他的好奇心行動,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
開發寶寶智力應根據天賦和特性具體對待
專家指出,造成以上諸多育兒誤區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廣大父母對寶寶未來發展的期望越來越高,但卻缺乏對寶寶學習能力的正確理解和認識,以致強制學習、拔苗助長、人云亦云和盲目從眾等現象比比皆是。
“對孩子的教育并沒有定勢,應該根據其天賦和特性來具體對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對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應重視孩子的個體教育,用科學的育兒理念來武裝頭腦,”.
“開發寶寶潛能的基礎應該是尊重孩子的個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規則去要求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