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5 ·周四
熱點問題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叛逆”,不僅聽不進家長的話,還向家長發脾氣;與之相對,很多家長則表現得過于嚴厲,回應方式簡單粗暴,結果導致親子關系緊張,孩子愈發不合作,親子矛盾愈發凸顯。
專家應診
維
尼
老
師
知名家庭教育專家,潛心從事心理學研究20余年,專注于家庭教育心理領域的研究
首先,家長應學會用“認知療法”減少對孩子的火氣,也就是學會理解孩子,改變自己的認知,這樣火氣自然減少了。家長要在情緒平靜以后學會合理應對孩子的問題。比如面對孩子所謂“不合理”的要求,我提出了三個原則:適當滿足,適當拒絕;先說好,再說不;規則的執行有彈性。這樣既有規則,又能讓孩子感到自由和被尊重。如果想解決孩子的具體問題,需要先理解孩子,找到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想辦法去解決。對于孩子的學習問題、習慣問題、心理問題提供實用的、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目前,中國家長普遍焦慮,家庭教育的最大障礙是過于執著。放下執著,努力去做,對結果順其自然,很多家長在這種理念中會不知不覺減少焦慮。
圖書“藥方”
《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
青島出版社
《順應心理,孩子更合作》引入認知療法來改變父母的情緒,改善孩子的性格,用三種思維來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該書對如何改善孩子的情緒,減少脾氣,改善性格提供了綜合解決方案。引入行為療法,不過多說教,學會讓孩子體驗結果以改變其行為,學會體驗式說服。教育孩子的方向,引入人本主義心理學,既相信孩子有自我成長的力量,又看到孩子需要幫助和管理,雙管齊下,孩子才能更好發展。
對于青春期孩子,順應心理的方法同樣適合。溝通時先理解和肯定孩子再提出自己的意見。孩子逆反了,先不管,處理好關系,之后再有藝術地管。對于孩子的學習問題,應當先適當輔助,再逐漸放手;先幫助孩子,再逐漸不管。對于孩子興趣信心的培養,書中提出了實用的可操作性方法,針對孩子寫作業磨蹭等問題均提供了解決方案。
編輯精薦書摘
實例:我只想找回健康快樂的孩子
兒子小時候很討人喜歡,善良活潑好動,很開心。我訓他,他都是默默地哭,特別聽話,在學校也很快樂,受欺負也不抱怨,很快就忘記了,學習中上等。那時他貪玩作業不寫完,字跡潦草,我會訓他,卻從來沒細想過他為什么不寫完作業。到了六年級為了能上重點中學,我才發現兒子在學習上有太多的不足,粗心馬虎,每個知識點都掌握得不扎實,在陪讀的那一段時間里,為了兒子的成績能得到快速的提升,我對他很嚴厲,遇到簡單的問題他不會,我還挖苦嘲笑他,兒子臉上的笑容少了,我用媽媽所謂的愛把兒子的開朗快樂弄丟了。
所幸兒子上了重點中學,初一上半年班級前十名,可到了下學期成績考一次退一次,而且孩子在學校出了很多小問題,擾亂課堂,廢話太多,屢教不改。還欺負女同學,犯錯不承認,老被罰站,這時我才感到兒子的問題嚴重了。那一段時間我吃不好睡不著,不斷反省自己,看了很多人的文章,最后是維尼老師的方法和理念讓我眼前一亮,通俗易懂,而且容易接受,特別是認知療法。這讓我轉變了思維,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我在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認知,改變對兒子的態度,一步步走進了兒子的內心,我發現他還是那個善良天真的兒子。才理解了他:自從有了女兒以后,忽略了兒子的感受,關心都給了妹妹,而且我經常為學習訓他、嘲笑挖苦他,他覺得我們不關心他了,關心的是他的成績,他難過,所以越來越不認真學習了。而且每次成績后退了,我沒有安慰他,反而是一頓訓斥,所以他越來越不自信,離我越來越遠,自卑讓他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周末回家就是玩游戲,很少和我們交流,問一句答一句。
痛定思痛,我只想找回健康快樂的兒子,其他都不重要了。我每天都看維尼老師的文章,慢慢進步,學著理解和接納他。
有一次學校讓交850 元資料費,晚上兒子打來電話,說丟了200 元錢,跟班主任借,班主任說要家長知道才肯借給他。按以往我一定會在電話里訓他,那天我沒有,平靜地安慰了他幾句,就給班主任打了電話,知道老師懷疑他撒謊,我請老師相信他,先借給他錢。
掛了電話,我對孩子丟錢的原因還是疑惑的,不知是否真的撒了謊,但是我去理解孩子,改變自己的認知:不管是什么原因孩子的心里一定不好受,要面對老師的不信任,要面對家長的質疑,還要自己承受害怕的痛苦煎熬。錢找不回來了,不如先接納他,再要想想怎么樣壞事變好事。第二天我去了學校,感謝了班主任,然后帶孩子出來吃了頓飯,錢的事情只是安慰了一下。孩子一直低著頭,沒解釋,我也一直笑著對孩子說,丟錢不是很正常嗎,丟就丟了,以后自己注意就好了。后來孩子明顯地高興了。
通過這件事,我讓兒子知道我們愛的是他,不管他做了什么,我和爸爸都是愛他的。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兒子變了很多,現在回到家和我們說話多了,偶爾也跟我們說說學校里有趣的事,臉上的笑容也多了。
學會“共情”、同理心
共情(EMPATHY),也叫同理心,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將心比心地體驗對方的感受,并對對方的感情做出恰當的反應。其實簡單地來講,就是能夠理解對方。
Mayeroff(1971) 認為,共情就是“關懷一個人,必須能夠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須能夠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樣,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樣從外面去審核、觀察,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進入他的世界,從內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定義看起來有些復雜,簡單來說,就是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能去感受、接納對方。
共情在家庭教育中應用廣泛。比如溝通時需要先理解和肯定對方;再如只有理解孩子,改變認知,才能減少火氣;要想讀懂孩子,就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還要重視孩子內心的感受;再如只有理解了孩子,才會接納他。
孩子是貪得無厭,不知感恩的嗎?
孩子是貪得無厭的嗎?是得寸進尺的嗎?是不知感恩的嗎?是說話不算數的嗎?不可理喻、無理取鬧嗎?需要我們絞盡腦汁斗智斗勇嗎?沒有上進心嗎?沒有自覺性的嗎?天生就會撒謊嗎?……
孩子有時看起來好像是這樣的,但是如果能理解他的話,會發現并非如此。
孩子本來都可能成為天使。如果教育得當,父母做好身教,孩子是懂得投桃報李的:你對他好,他也會對你好;你好商量,孩子也會好商量;你尊重他,他也能學會自重;你寬容他,他也能學會大度;你不固執,孩子也會學會靈活;你聽他的話,他也會聽你的話;你理解孩子,孩子也會善解人意;你講理,孩子也會遵守約定;適當滿足孩子之后,孩子也沒有那么多的要求了;孩子也都有上進心,想和父母相親相愛的……如果父母能率先做好,在親身示范之下,孩子會成為懂事、善解人意的寶貝。如果你發現孩子成為小魔鬼了,那么首先要找找自己的問題。
誰都希望得到肯定和尊重
幾個月前孩子進入小升初階段,我擔心很多事,搞得孩子不開心,自己也焦慮。當我傾訴完后,維尼老師肯定了我對孩子的付出和我撫養孩子的成績時,我一下子振奮起來了,幾乎要落淚了!當你的付出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認可,得到了理解,你的心怎能不激動?此時,我體會到孩子更需要這樣的肯定和尊重。
尊重孩子,孩子也會投桃報李
寶寶前一陣子特別喜歡去別人家玩,而且不想回來。有一天爺爺幾次去接她都不回來,直到我去接她,我允許孩子多玩了一個小時,她還不想走,此時我溫和地堅持,讓孩子乖乖走了。回到家中,我問她為什么不想回來呀,孩子說好玩兒,我說:是挺好的,兩個小朋友一起玩比一個人有意思,但是有一點我有點擔心呀,她說什么呀?我說你想一想,當媽媽爸爸下班回來時,一直見不到你該想你啦!孩子問,那你們會哭嗎?我說雖然不會哭,但是想早點見到我的寶寶呀!我說下次你去別人家玩時,能到點回來嗎?這樣我們就不會那么想你了。她說好的!第二天她又去小朋友家玩兒了,但是她沒有再堅持在別人家不回來,我故意問她,你怎么不多玩會兒呢?她說,媽媽爸爸會想我的。聽到這里我非常感動。通過這件事,我就想,家長不要以為孩子小就什么也不懂,孩子其實是一個相當敏感的小大人,她敏感地體會著家長是怎么對待自己的,孩子也會相應地回報家長。
你好商量,孩子也會好商量
有一段時間,兒子不愿意上幼兒園,常常跟我說:“媽媽,我不想去幼兒園,我想自己一個人待在家里。”我前幾次都嚴詞拒絕了。可次數多了,我就開始思考是不是有什么別的原因。維尼老師說應該理解孩子,經過多次詢問,兒子終于告訴我原因:在幼兒園睡午覺,醒了沒到起床時間不能起床,躺著沒意思。我試著跟老師溝通,能不能帶本書放枕頭邊,醒了自己坐起來看書,不打擾別人同時自己也不會無聊。這被老師拒絕了,說沒法管理,想想的確如此。
于是跟兒子商量,早上去幼兒園,中午吃完飯再把他接回家,兒子也不同意。我只好再退一步,讓他自己在家玩兒一天,不許出門,以后都得上幼兒園。兒子答應了,果然,中午我回家,兒子自己在家,而且沒有出去。下午兒子繼續待在家里,我照常上班,兒子除了不時打電話催我回家外,倒也遵守約定。第二天,兒子同意去幼兒園了,但要求我中午接他回家,我答應了他,同時跟他約定,就接這一次,以后不接了,兒子也答應了。中午去幼兒園接兒子的時候,他們已經躺床上了,兒子見我到睡覺都沒接他,自己正躺床上抹眼淚呢。下午無法在幼兒園起床后送他,只好留他一個人在家玩,兒子倒是痛快,答應我不出門。
后來幾天,兒子沒有再提不去幼兒園的事了。在家里,兒子比較聽我的,因為我通常能站他的角度理解他,我在讓步的同時跟他提出約定,我們都遵守,一點一點地達到目標。
其實,順應孩子心理,就是傾聽孩子心聲,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樣子。孩子得到了理解,就會理解別人,就會懂事,事情就好商量了。這個道理我以前怎么就是不懂呢?
每個孩子都不喜歡被懲罰
都喜歡被鼓勵
每個孩子都不同,所以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個孩子都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喜歡被尊重、理解、接納、寬容、鼓勵、肯定,都不喜歡被懲罰、打罵、訓斥。每個人都不喜歡被束縛得很嚴格,都喜歡有彈性和靈活,能自由些。
孩子也是有分寸的
原來對孩子吃垃圾零食很反感,大多數情況下會拒絕孩子的要求。現在我會先說好,同意他的要求,再告訴他薯片的危害,讓他自己控制好食用的數量。事實上孩子做得比我想象得還要好,他除了分次食用,還知道相應減少其他高熱量食物的攝入,畢竟他也想健康嘛。
孩子都是“順毛驢”,順應而不是逆著他的心理,他會更合作。
理解孩子,和孩子共情
孩子也會懂事
我家寶貝和她最好的小伙伴玩到晚上還不想回家,最后我哄著回來,她很不情愿,哼哼唧唧的,就要哭的樣子。我把她抱在懷里說:媽媽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這時,她哇的一聲哭開了,就那樣抱著哭了一會兒。我說,寶寶,姐姐要回家睡覺,她明天還要上幼兒園,晚上大家都要回自己的家。你想跟她玩,周末你們再好好玩好不好?她點點頭,過了一會兒,她說:媽媽,我不哭了。孩子高興了。理解孩子,陪伴孩子,不要呵斥,不要責罵。跟孩子共情,她也會理解大人的。
孩子真的很容易原諒我們大人
而我們呢?
“孩子經常在我狠罵了他后還來逗我笑,還叫我小姑娘,別生氣,容易老。想想自己反而不容易釋懷……”
“晚上女兒做作業總上把凳子弄得吱吱響,我忍不住吼了她一句,她有點想掉眼淚,我趕緊向她道歉,沒想到她馬上說沒關系,然后叫我跟她一起讀拼音。”
我們總是說我們在無條件地愛著孩子,其實孩子更是無條件地愛著我們,他們可以承受我們的脾氣,事過之后依然天真無邪地對我們微笑;他們可以承受我們的錯誤,事過之后依然會緊緊地擁抱我們。孩子會毫無吝嗇地向我們表達自己的情感、喜愛、笑容,面對這么天真可愛對我們“不計前嫌”的孩子,我們怎么可以不讓自己的情緒變得更平和一些呢?但不要以為孩子總會忘得快,如果一直壓抑他,總會留下痕跡的,積累得多了,早晚會爆發。
編輯/蘇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