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真人秀,越來越會給觀眾“發糖”了。
《幸福三重奏》里,張國立、鄧婕的無言默契,讓人向往從紅顏走到白發的婚姻;
朗朗、吉娜兩個知音的互相欣賞,讓我們相信有趣的靈魂終會相遇;
看了陳意涵、許富翔的嬉笑打鬧,才知道夫妻也可以像玩伴。
“我覺得很榮幸可以嫁給他” / 《幸福三重奏》
婚姻的美好一覽無余,甜得像一部偶像劇。
可現實中的婚姻,都如熒幕上這般完美嗎?
導演沈可尚,花7年拍下了8對夫妻,記錄了情侶相戀、結婚、生子的故事。
掀開幸福的表層,太多人在現實的摧殘中,敗下陣來。
過了賞味期的愛情
《幸福定格》中,有一對經營小吃店的夫妻。
翻看起婚紗照相冊,他們平靜地像“局外人”。
花巨額拍照,選了100多張照片,每一張底片都舍不得放棄,現在看來成了“很傻很天真”。
丈夫在一旁調侃,應該沒人會重看婚紗照相冊吧。
妻子也搭調,對啊,那種拍一大堆婚紗照的人真是瘋了。
值得紀念的時刻早已遙遠,剩下的產物變得無關痛癢。
比起為婚禮一擲千金,裝飾人生中“重要一刻”的小情侶,變成“老夫老妻”的兩人,現實得多。
丈夫感慨,“如果把十年前的錢拿來吃飯,現在的日子就不會那么苦了。”
妻子十分贊成,她補充,倒不如多買幾包尿布來得實際。
婚禮的承諾像曇花一現,如今只剩下柴米油鹽。
另一對夫妻,就沒這么淡定了。
妻子提出焦慮:萬一兩個人的激情消退了,該怎么辦?
丈夫聽了趴在桌上大笑,連忙稱妻子想多了。
妻子不依不饒:“可是你對我根本就沒有什么激情。” 直言婚后丈夫對待自己淡如水。
婚后的妻子依舊在意儀式感,期待驚喜。
丈夫似乎把歡愉和浪漫放在其次,享受和平相處的安全感,承擔一家之主的責任。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說:愛情是一種病,婚姻是治療這個病的藥。
重點是,我們的病好了之后,你一輩子還要吃這種藥。
馬家輝援引帕慕克的句子闡釋愛情和婚姻的關系 / 《圓桌派》
愛情過后,鼓勵、扶持、感激,就會變得渺小,也很容易被淡忘。
當冠以丈夫、妻子的身份,伴侶更多看到的是責任。
《致命女人》里的家庭主婦 Beth,為了挽回出軌的丈夫,買新裙子、做美甲,花心思打扮自己。
她對下班的丈夫深情告白,丈夫只淡淡問了一句,飯做好了嗎?
他不指望妻子變得美麗動人,只要像從前一樣,做好本分就夠了。
愛情過了最佳賞味期,浪漫這個詞,似乎變得漸行漸遠。
婚姻在時間的磨練中,只剩可以算計的家用補貼、柴米油鹽。
“假性親密關系”,毀掉婚姻的慢性毒藥
臨床心理學家Dan Wile在《蜜月之后》書中寫:
“當你選擇了一位長期生活伴侶時,你不可避免也選擇了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問題,你會同這些問題斗上10年、20年或50年。”
激烈的爭吵就像亮著紅光的警示燈,很容易被看見。
滲透在小細節里的情緒,如溫水煮青蛙,醞釀著矛盾。
婚姻之中的膩煩,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
有一位妻子是藝術工作者,她細數著丈夫婚后的“罪狀”,平靜地重復對丈夫的厭煩:
“你常常聽不懂人話的時候,很煩。”
“我明明要用車,你卻把我車子開走,我只能騎車的時候,很煩。”
“你每次拖我后腿的時候,很煩。”
妻子毫不客氣地指責,丈夫面無表情,以單薄的一個“哦”字回應。
為了給丈夫點教訓,妻子也會暗中“報復”他。
她給丈夫吃過期、還沒壞掉的食物;
丈夫的牙刷掉到地上,不加清洗就放回去。
她多次瀕臨崩潰,覺得“老天爺在折磨我”,懷疑當初為什么在一起。
直到她把老公做的蠢事告訴朋友,大家一笑而過后,才了解到天底下的老公好像都一樣。
釋懷后,繼續過著日子。
紀錄片中,有一對育有3個小孩的夫妻,處境也顯得糟糕。
他們大多時間又累又忙,連飯都懶得煮。
人手一個抱著還要喂奶的寶寶 / 《幸福定格》
被耗干的兩人,交流越來越少,妻子抱怨丈夫總在做“低頭族”——
“你每天講話有超過一個小時嗎?你都是一直對著手機。”
丈夫反駁:“可你也不會對我講話啊。”
患了“失語癥”的婚姻,家中的空氣似乎都在凝固。
不知道對方的所思所想,更無從知曉自己在伴侶心里的位置。
妻子委屈地看著他:“我應該對孩子們很重要,對你我不知道重不重要。”
婚姻給了夫妻歸屬感,卻帶走了新鮮感。
有時候,維系夫妻情感的,是一種“假性親密關系”(Irrelationship):
明明兩個人一起吃飯、逛街、睡覺,卻從不分享內心的感受;
表面上相親相愛,卻以一種無形的安全距離保持界限感。
婚姻成了“角色扮演”游戲,夫妻變室友,一切都成了例行公事。
這種情感上的麻木,實質上是一種分離。
多少夫妻,被“假性親密關系”拖垮,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演員寧靜比喻:婚姻就是只留一首最愛的歌,然后無限循環。
但“單曲循環”的婚姻不會錯,錯的是高估婚姻的人。
“假性親密關系”最好的解藥,是坦誠地說出內心的真實感受:
看似雞肋的“廢話”,可能是婚姻最好的潤滑劑。
感情不像食物,放在冰箱里冷藏,拿出來再熱一下就能下肚。
與其把積攢的埋怨藏在心里,不如和愛的人說點“廢話”。
爆發,是婚姻的呼喊
比起婚姻的“沉默”,更難以面對的是“爆發”。
真實的生活不是童話,四面八方的壓力,讓夫妻關系如履薄冰。
如何做到“一碗水要端平”,是擺在婚姻面前的第一道“送命題”。
一對年輕的夫妻在交流過程中,起了爭執。
妻子直言,“結婚不好玩,我付出了太大的成本。”
她沒有預期到,自己要成為一個夠顧所有人的超人;
更沒預期到和父母的長久分別。
“我的媽媽生病一個月,我只能電話。”
“外婆生病了,也不能回家照顧,陪在她身邊。”
丈夫的家人受到了更多優待,媽媽生了小病,兩人會立刻去看望她。
面對妻子聲淚俱下的指責,丈夫只覺得妻子沒有能夠理解自己作為男生的難。
他強調自己是一家之主,要顧全兩個家庭很難。
有人說,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
只不過我們大部分人,沒辦法理清婚姻背后兩個家庭的一團亂麻,最后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窘境之中。
如果婚姻逼得人必須放棄一些東西,矛盾將不可避免。
新生命的降臨,讓兩個人的愛情有了結晶。
夫妻關系多了一條紐帶,婚姻生活也迎來新的考驗。
孩子一次次的夜晚哭鬧,各種各樣的意外生病,消耗彼此的精力。
一位丈夫淡淡地說,“孩子哭鬧讓我睡不好。”
他嘟囔著,“有個小孩在旁邊吵,洗碗都洗不好。”
他每晚都要喝酒,才能睡得安穩。
“你再喜歡小孩,當你睡不著的時候……” / 《幸福定格》
看到丈夫的埋怨,和被迫妥協的姿態,妻子的心情如晴天霹靂。
原本是丈夫先提出要小孩,率先退縮的也是丈夫。
她懷胎十月才生下的孩子,在丈夫眼中幾乎和吵鬧、麻煩、負擔、壓力這類詞語劃等號:
“我本來以為,你是很喜歡和小孩在一起的,原來你只覺得那是一種壓力。”
盡管已經這么疲憊,為了家庭,妻子每晚要奶睡孩子讓丈夫安睡。
但一方只會埋怨,一方包攬全部,感情的天秤早晚會失衡。
紀錄片中最理性的夫妻,一起剖析了婚姻生活。
因為興趣愛好的吸引在一起,生活的壓力卻步步緊逼。
公公被檢查出癌癥,孩子不聽話,自己又面臨職場晉升的競爭;
妻子坦言:“我的壓力有多大,你知道嗎?我會想從七樓跳下去。”
“曾經我崇拜你的學識,欣賞你的獨到見解,但如今我只能和你計較柴米油鹽。”
成年人的生活遍地荊棘,誰都不容易。
爭吵過后,相互體諒才最重要。
就像上面的妻子,看到丈夫摔椅子來宣泄情緒,她錯愕不已,卻也明白:
原來丈夫的情緒已經累積到了這種地步。
她原諒了丈夫,認為丈夫摔東西在發出求救的呼喊(crying for help)——我需要被了解,需要被安撫,需要被愛。
爆發背后隱藏的話語恰恰是:我需要你。
親密關系少不了爭吵,它像是一個情緒的傷口,宣泄完情緒,才會愈合得更好。
前提是,對方愿意在原地等候,愿意回應你的“求救“。
不完美的婚姻,也可以很動人
影片末尾,一首婚姻進行曲讓人唏噓不已。
有人一地雞毛,有人掙扎痛苦,也總有人不斷義無反顧地走進婚姻。
正如錢鐘書先生所說:婚姻就像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
多少人說出口的誓言,履行的時候才意識到需要付出的代價。
但那些看似不完美婚姻的背后,卻也有動人的細節。
妻子理解丈夫想要追逐夢想的心情,全力支持他去外地打拼,靠視頻通話維持著“異地婚姻“;
而丈夫選擇打拼,也是為了讓妻子和孩子過上更優越的生活。
丈夫明明平常是不會煮東西的人,卻愿意花心思給晚下班的妻子煮湯;
多少次被生活擊垮,又在愛人那里獲得重新出發的勇氣;
雖然婚姻有很多不完美,但對很多人而言,對方待在自己身邊就足夠。
“不管怎么樣,你都在我身邊,這就足夠了。“
日本一部紀錄片《人生果實》,記錄了兩位高齡老人的生活。
加起來有177歲的兩人,活出了少女粉紅般的婚姻生活。
妻子英子記得丈夫所有的小癖好,愛吃土豆,不吃水果,要用木勺……
丈夫修一也非常呵護英子,在庭院里放著很多示意小心的牌子:“英子她是我最棒的女朋友。”
年輕時英子當掉閑置品支持修一購買帆船,實現夢想;
年老后修一設計布置庭院,給英子精致生活。
這就是愛情最普通,也最美的樣子。
不必羨慕熒幕上的童話故事,要學會用心經營婚姻,接受其中的不完美。
就像是食物的保質期是最佳賞味期,但并不代表過期后食物就會壞掉,婚姻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