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示表》
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部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于宋《淳化閣帖》,共18行。后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
編輯摘要《宣示表》 - 簡介
故宮博物院藏。
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于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 相傳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后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
《宣示表》 - 現在所能見到的《宣示表》
宣示表
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部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于宋《淳化閣帖》,共18行。后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鐘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樸茂,字體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征。此帖風格直接影響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從《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等就可看出),進而影響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創作,如趙孟趙孟頫、文徵明、王寵、黃道周等。更具歷史意義的是,此帖所具備的點畫法則、結體規律等影響和促進了楷書高峰——唐楷的到來。因此,鐘繇《宣示表》可以說是楷書藝術的鼻祖。
《宣示表》 - 鐘繇小楷
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于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后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現在傳下來的是逸少的臨摹本,字體端整古雅,結體略呈扁形,筆畫已脫八分古意,全是真書筆法,是元常的杰作,也可以說是
楷書之祖。鐘繇:三國魏河南長葛人,字元常,官至大傅,故世稱鐘大傅。陳思《書小史》稱其善書,師曹喜、劉德升、蔡邕。
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其真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 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傳說鐘繇在當時書家韋誕住所,見蔡邕真跡,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嘔血。太祖曹操拿五靈丹救活了他。韋誕死后,鐘繇密使人盜發其冢,終獲蔡邕手跡,因而領悟到“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始得其筆法精髓。鐘繇向他兒子鐘會講書法時曾說,我精思學書30年,每逢和友人相談,則畫地廣步探討書法,被子因練字而被劃破,每見大自然萬物,則探索其形象而書之。可見其功力之深。鐘繇的書法,與以后的王羲之并稱“鐘、王”,為后世所宗。
[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