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筆者翻閱各級報刊,點擊各大網站,徜徉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當代二十四仁義誠敬孝”公益廣告。據稱,某高校將把它作為廣告策劃與創意教學案例。 媒體熱捧這組廣告,群眾喜愛這組廣告,專家盛贊這組廣告,“當代二十四仁義誠敬孝”公益廣告為什么這樣“紅”?筆者認為,除了有評論指出的“采用了剪紙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工藝”之外,另有四個原因值得一提: 采用紅色,喜慶熱烈。紅色象征著喜慶、熱烈、興旺、吉祥,是中國人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是中華民族崇尚的顏色,中國古人將紅色賦予“光的象征”,稱紅色為“中國紅”。古代的宮墻是紅色的,春聯是紅色、燈籠是紅色、中國結是紅色等。“當代二十四仁義誠敬孝”系列廣告,無論是人物塑像,還是解說文字,均采用中國紅,切合國人感受,富有民族特色,讓道德模范的形象更加可愛、更受大眾歡迎。同時,紅色是暖色調,熱情、奔放,極具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很能吸引眼球。 語言精煉,便于理解。一個傳之久選的廣告,必有一句易于記憶、便于傳頌、精煉貼切的廣告詞。比如,農夫山泉牌礦泉水那句著名的廣告詞——“農夫山泉有點甜”,用語簡煉,而又讓人回味悠長。“當代二十四仁義誠敬孝”公益廣告的制作者,深得廣告制作之“三昧”。每一名道德模范都是一面精神旗幟、一座道德豐碑,背后都有許多感人的故事。“當代二十四仁義誠敬孝”公益廣告,沒有羅列他們的感人事跡,而是抓住每個人的精神實質,用簡短的8個字,概括其主要事跡,讓人好記易記。比如,“大災發生、千里馳援”的宋志永、“義務擺渡、與人方便”的趙永錄、“一生鄉醫、解人疾苦”的劉玉蓮,他們的先進事跡一目了然。其中,有的事跡簡介讀起來還朗朗上口,如“雷鋒傳人、妙手仁心”(莊仕華)、“為夫還債、誠心不改”(武秀君)、“索道醫生、守護鄉親”(鄧前堆)。 集中展示,放大效果。“當代二十四仁義誠敬孝”公益廣告,以“德耀中華”為主旨,分“仁”、“義”、“誠”、“敬”、“孝”5個主題,集中展示了當代中國120名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規模宏大,堪稱“道德模范的大集合”、“感人事跡的大展示”。借鑒古代二十四孝,每一個主題,選取24個同類型的道德模范,命名為“當代中國二十四誠”、“當代中國二十四義”等。這24個道德典型,類型雖然相同,但事跡各有不同。24名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集合在一起,從不同側面,將“仁”、“義”、“誠”、“敬”、“孝”的含義詮釋得淋漓盡致,給人強烈的心靈震憾,達到了1+1>2的效果。 貼近群眾,可親可學。不少群眾反映,在這些年的典型宣傳過程中,道德模范、先進典型臉譜化、模式化、神圣化的現象比較突出,群眾在情感上無法親近、在生活中無法學習。“當代二十四仁義誠敬孝”公益廣告,選取當代120名道德模范作為表現對象,他們大多為普通群眾,比如,收養漢、回、維、哈4個民族10個孤兒的73歲維吾爾族老人阿尼帕?阿力馬洪,身為殘疾、一生助人的“板凳媽媽”許月華,幫助孤寡老人十年如一日的林秀貞等,她們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只是因為堅持不懈做平凡的“小事”,才變得“不平凡”。“當代二十四仁義誠敬孝”公益廣告通過宣傳這些“平民英雄”、“凡人善舉”,使公益廣告更加“接地氣”,讓群眾感到可親、可近、可學,從而達到了廣告的目的。 (羅錫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