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編輯
文彭(1498~1573), 中國明代篆刻家。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書
文彭半身像[1]
文彭制印
文彭之印
琴罷倚松玩鶴邊款
有致,彭以印屬之,輒能不失筆意,故其牙章半出李手。彭后在南監時得燈光石,乃不復治牙,于是凍石之名,始艷博于世。寫墨竹,老筆縱橫,直入文同之室。山水蒼郁似吳鎮。亦善寫花果。卒年七十六。
《明史文徽明傳、明史藝文志、文氏族譜續集、吳中往哲像贊、明畫錄、無聲詩史、圖繪寶監續纂、畫史會要、詹氏小辨、珊瑚網、式古堂書畫匯考、許谷文國博墓志銘印人傳、廣印人傳》與何震(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并稱“文何”。傳世作品有遼寧博物館藏的《小楷赤壁賦》,故宮博物院藏的《行草五律詩》軸,上海博物館藏有《隸書有美堂記》等19幅隸、行、草書作品,文彭亦擅繪畫,作品不多。
文彭在印學上的地位要比在書法上高得多,他是公認的明清流派篆刻的開山祖師。真正有史料記載第一個用青田石治印的是明代國子監博士文彭,他在南京任職時,有一天偶遇一位賣青田石的老漢,買下了四筐石頭,回家鋸開一看,燈光下奇石晶瑩剔透,成了一方方晶瑩奪目的圖章,其中質優者,就是半透明的“燈光凍石”,稍差者,也是當時的老坑礦石。從此他治印不再用象牙而用青田石了。于是凍石之名始見于世,名傳四方。在印章流派藝術的歷史上,文彭堪稱鼻祖。從此,文人學士便逐漸改用石章,自篆自刻。由于石章的廣為使用,對篆刻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明代著名篆刻家朱簡描述:“自三橋下,無不從斯、籀,字字秦漢,猗歟盛哉!”可見文人流派篆刻藝術發展史上文彭的重要地位。文彭以后,印學大發展,四百年來,影響遍及海內外。文彭是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長子,家學淵博,才華出眾,詩文、書畫、篆刻均有造詣,被后人尊為我國篆刻藝術的開山鼻祖。文彭用青田石治印,結束了我國2000多年的銅印時代,進入了以文士為主體、個性為特征、名家輩出的石章時代。由于文彭的影響,加上石質印章本身具有的優越性,以石治印便在文人中很快地流行開來。
文彭用凍石刻印,并首創印章邊款,改變了元代以來板滯纖弱的弊病,恢復了漢印傳統,他和何震提出篆刻應以六書為準則,并努力創作實踐,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開創了文人自篆自刻并與書畫三足鼎立的局面,文人掀起了學習篆刻的熱潮。有很多人專學文彭,后人稱“吳門派”;有些人則學何震,后人稱“徽派”或“皖派”。
他的篆刻具有"開朝華而啟夕秀"的承上啟下的意義,作品以安逸典雅、沉靜清麗為基調,白文刻意追溯漢法,朱文則取宋元遺風而自出新意。文彭還創立了明代的第一個篆刻流派--吳門派,或稱"三橋派",該派的健將主要有陳萬言、李流芳、歸昌世等。他的篆刻作品,在當時沒有編過印譜,原作存世極少,而張灝在萬歷年間把所藏印編為《承清館印譜》,收有文彭刻的白文印十九方,但這些印章原石,至今未曾發現。作為書畫地位均很高的兩京國博,文彭對篆刻的提倡與參與,對于初創階段的篆刻藝術,其意義是巨大的。[3] 文彭對于篆刻藝術的杰出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他開倡明清篆刻的風氣,曾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以后篆刻流派的形成和發展,功莫大焉。然而過去我們對其人其藝卻所知甚少,這不能不說是明清篆刻史研究中的一樁缺憾。筆者通過研究,對過去對文彭的一些錯誤認識,進行了必要的澄清,對其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貢獻,進行了較為接近真實的評價。
4代表作品編輯
君子安貧 達人知命
樂琴書以消愁
忘己事之己拙
笑古人之本工
倚南窗以寄傲
三希堂小楷八種
(明)文彭小楷千字文
(明)文彭草書謝惠連雪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