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上陽臺帖為紙本,帖前黃綾隔水上是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的瘦金體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全帖共五行:“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此帖落筆蒼勁豪邁,逸興遄飛,筆盡處人已酣醉,點畫行走于云煙明滅之中,恰是《李白墓碑》中稱其“思高筆逸”的絕佳寫照。
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評價李白的詩作與書法時感嘆:“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大意為:李白生活在唐代開元至廣德年間,并不以善于書法的名聲傳世,但其行書草書絲毫不比古人遜色。)
當然,對于這卷法帖是否李白真跡并非毫無爭議,其中一個主要之點在于所謂“宣和七璽”的缺失。
存世至今且在宋代《宣和書譜》中有所記述的舊藏法書(傳世著名書法作品之堪為楷模者謂之法書),大多是帖前有宋徽宗題簽,簽下押雙龍圓璽,帖的右下角鈐“宣和”連珠璽,左上角和左下角分別鈐“政和”和“宣和”小璽,后隔水與拖尾接縫處鈐以“政和”連珠璽,尾紙上則鈐以“內府圖書之印”九疊文大印。
“雙龍”圓璽
宋徽宗“宣龢”,“宣和”,“政龢”諸璽
“內府圖書之印”九疊文大印
在上陽臺帖中,我們看不到“宣和”、“政和”諸璽和內府圖書九疊文大印的痕跡,只是在帖前騎縫處隱約可見舊雙龍圓印,帖左下角依稀可辨舊連珠印,惜已剝落模糊。
對這一點疑問,據啟功先生推測,宣和藏品在靖康之亂以后從宮中流散出來,多被割去璽印重新裝裱,以泯滅官府舊物的證據。
如圖為帖后接裱的尾紙,自右至左為宋徽宗及宋元明清收藏鑒賞大家的題跋鑒定。
宋徽宗的題跋云: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名)也。
啟功先生認為,宋徽宗上距李白的時間,以宣和末年(1125年)上溯到李白卒年,即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僅僅360多年,這和我們今天鑒定晚明人的筆跡一樣并不算困難,故而其鑒定應當可信。
圖為顏真卿《劉中使帖》(又名瀛洲帖)
錢鐘書老前輩在《中國詩與中國畫》中有句精妙的比喻,人們可以“從飛沙、麥浪、波紋里看出風的姿態。”
啟功先生指出,從筆跡的時代風格上看,上陽臺帖與顏真卿的《劉中使帖》極為相近。顏魯公(708-784年)與李白大致生活在同一時代,而同一段時間的風格,常有其共同特點,可以相互印證。
細細品賞這卷千載遺珍,我們不僅對詩仙酣暢淋漓的墨跡嘆為觀止,亦對帖上星羅棋布琳瑯滿目的收藏印目眩神迷。
從宋徽宗題簽的“唐李太白上陽臺”前隔水右側,自上而下從右到左,分別鈐有“天籟閣”、“項元汴氏審定真跡”、“彝齋”、“退密”、“項墨林父秘笈之印”、“蘧廬”、“項氏子京”、“子孫世昌”諸印;隔水和本帖騎縫自上而下鈐著“燕山張氏”、雙龍模糊圓印、“清晹印記”、“項墨林父秘笈之印”、“長宜子孫”諸印。
其中“子固”白文方印和“彝齋”篆書朱文方印是趙孟堅的收藏章。趙孟堅(1199-1267年)系南宋宗室,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字子固,號彞齋居士,浙江海鹽人。此公工畫技,喜收藏,傳世作品《歲寒三友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前隔水下端“長宜子孫”和“子孫世昌”兩白文方印左側,鈐著“秋壑圖書”朱文方印(見右圖左下),是南宋權臣賈似道(1213-1275年,字師憲,號悅生、秋壑)的收藏印。
進入元代,上陽臺帖為張晏(字彥清,邢州沙河人)所藏,并有張晏、杜本、歐陽玄、王余慶、危素等人題跋。
卷末太白落款處,自上而下從左到右,鈐有“神品”、“神奇”、“墨林項季子章”、“歐陽元”、“項元汴印”、“子京珍秘”、“項叔子”、“檇李項氏世家寶玩”、“煮茶亭長”、“張晏私印”諸印。后隔水自上而下還鈐有“子京父印”、“有何不可”、“寄傲”、“會心處”、“香巖居士”、“平生真賞”諸印。
縱觀全帖,收藏印章琳瑯滿目,達63方之多,其中大部分為明代著名鑒藏家項元汴所鈐。 項元汴(1525-1590年),字子京,號墨林居士,浙江嘉興人,精鑒賞,藏書樓起名為“天籟閣”,收藏之豐,江南無人能出其右。
帖左下角靠近騎縫處的“檇李項氏世家寶玩”九疊文大印尤為壯觀,同宣和“內府圖書之印”九疊文大印足有一拼。
押縫處還有“河北棠村”、“冶溪漁隱”、引首亦有“蒼巖子”、“蕉林居士”二印,加上后隔水那方“香巖居士”,這五方收藏印鈐自清代著名鑒賞家梁清標。梁清標(1620-1691),字玉立,又字棠村,號蕉林、蒼巖,直隸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收藏古書畫甲天下。
清代大鑒藏家安岐亦收藏過此帖,并在前隔水右側鈐有“安岐之印”和“朝鮮人”二印,且在所撰收藏著述《墨緣匯觀》補遺的《法書續錄》中著錄此帖。
“檇李項氏世家寶玩”九疊文大印
在古代書畫精品上見縫插針濫蓋印章的除了明代的項元汴,便是清代乾隆皇帝。
《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初編成書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編四十四卷,著錄了清廷內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這些藏品匯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時期的所有精品,而負責編撰者皆為當時的書畫大家或權威書畫研究專家。
《石渠寶笈》經過初編、續編和三編,收錄藏品計數萬。其中著錄的清內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九類;每類又分為上下兩等,真而精的為上等,記述甚詳;不佳或存疑為次等,記述甚簡;再根據其收藏之處,如乾清宮、養心殿、三希堂、重華宮、御書房等,各自成編。
如左圖示為清內府五璽在書畫藏品上的常規位置:
1.乾隆御覽之寶;2. 石渠寶笈; 3. 乾隆鑒賞; 4. 三希堂精鑒璽; 5. 宜子孫
下圖為上陽臺帖中所鈐的清內府五璽:
帖右上:乾隆御賞之寶
帖右中:長方朱文“石渠寶笈”
帖左上:長方朱文“三希堂精鑒璽”,方白文“宜子孫”。
帖左上:正圓白文“乾隆鑒賞”
除上述這五璽之外,帖上還鈐有“乾隆御覽之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帖前隔水右)、“古稀天子”(帖正中上),以及“養心殿鑒藏寶”,表明這卷法帖貯于養心殿。
1911年清帝遜位,溥儀兄弟將《上陽臺帖》攜出宮外。嗣后,此帖輾轉流入古董商人郭世五手中。1937年,張伯駒先生以六萬銀元將上陽臺帖購得,這件稀世國寶終于有個妥善安全的歸宿。
1956年,張伯駒先生將李白《上陽臺帖》通過統戰部長徐冰轉呈毛主席。
在《上陽臺帖》卷首下端并不顯眼的位置,只鈐著一方樸實無華的“張伯駒珍藏印”。
斯人已逝,風范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