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技法評注劉小晴著》摘抄
楷書字體:古人書論。
按、注:劉小晴評注。
疑問、注釋:我的疑問、注釋。
0.人知蘭亭韻致,取其映帶,以為態度,不知態度者,書法之余也;骨格者,書法之祖也。未正骨格,先尚態度,幾何不舍本而逐末耶?趙子固《論書》
注:尚—崇尚,喜好,追求。
幾—差不多。
按:初學書法,當先求其骨力,以沉著為本,以理法為尚,以形質為先,在此基礎上,方可論意趣,談性情,求風度。凡詩、文、書、畫與百工技藝之事,無一不本天賦,無一不從功夫技巧中來,若理法未明,功力不深,技巧不熟,而侈談意境、風度,此猶隔靴搔癢、紙上談兵,總是空中之幻境也。
1.漢隸筆筆逆,筆筆蓄,起處逆,收處蓄。姚孟起《字學憶參》
按:漢隸有圓筆,也有方筆。無論方圓,都貴乎逆。逆則筆力勁健、渾厚飽滿。收筆時宜收宜縮,收縮的目的在于蓄勢。
2.“側鋒出筆”,此大繆。出鋒者,末銳不收,褚云:透過紙背者也,側則露鋒在一面矣。馮班《鈍吟書要》
按:露鋒收筆,筆鋒宜由中而出,出則暗收。尖銳飽滿,如偏鋒出,則露鋒在一面矣。出鋒時,鋒宜由中而出,空中作收勢,則勁力飽滿。
疑問:A.劉小晴按語是什么意思?
3.若求古人筆法,須于下筆處求之。所有之法,全在下筆處,筆行后無法,無從用心用力也。陳簠齋《習字訣》
按:”所有之法,全在下筆處”,雖有過激之論,也足以說明發筆處是筆法的關鍵之處。學書者務必于此最深留意,否則下筆便錯,寧望法之精到乎?
注釋:簠[fǔ]:古代祭祀時盛稻粱的器具。
4.密謂際,子知之乎?曰:“豈不謂筑鋒下筆,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謂乎?”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注:密,際—密,茂密。際,交接。
筑鋒—筑,搗土也。比喻落筆直下如搗。
按:字貴茂密,然茂密非一筆環轉、點畫不分。茂密表現于點畫交界處,宜筆筆斷而后起。起時宜筑鋒下筆,因勢利導。寫楷書要筆筆脫得開、粘得住,點畫交界處,要露出一個三角形空隙,例“但”字。
5.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辨按尤當于起筆處,辨提尤當于止筆處。書家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劉熙載《書概》
按:用筆重處易臃腫,故宜實按而虛提。鋒行畫中,墨無旁瀋,則自無僵臥治病。用筆輕處易浮薄,故宜實提而虛按,沉著從容,擒縱得法,則可免漂浮之弊。
注釋:瀋,shěn,汁,“沈”的通假字。
6.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蔡邕《九勢》
按:“常”字最可玩味,指經常能保持在點畫中線運行,并不是“永遠”、“必定”的意思。
7.所謂中鋒者謂運鋒在筆畫之中,平側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繩,如此則筆鋒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鋒,筆至八面出鋒,斯無往不當矣。王澍《論書剩語》
注:端若引繩—端,正也。引,拉出。繩,墨線。比喻字的筆畫端正如拉出的墨線一樣筆直。
按:用筆雖然以中鋒為主,但是筆筆中鋒則無變化。欲求其變化,當能正用、側用、中用、偏用、逆用、順用,惟意所使,及其收筆時筆鋒當收歸畫中、藏之于點畫之內,乃能八面出鋒。
8.藏鋒之說,非筆如鈍錐之謂,自來書家,從無不出鋒者,古帖具在,可證也,只是處處留得筆住,不使直走。米老云:“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二語是書家無等等咒。梁同書《頻羅庵論書》
注:鈍錐—比喻點畫起止之處純圓而無變化。
直走—收筆時,控制不住而出現虛飄浮薄的用筆。
按:對藏鋒的正確理解,不在于起止處圓盾如杵,試觀古人墨跡,發筆逆入處微露鋒芒,極有意致,而畫之中截,豐潤飽滿。故藏鋒之說,當指運筆時鋒藏畫中而。
注釋:正解。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也符合唯物辯證法。另參見周汝昌老先生的《永字八法》。
A.如今,多少伶俐漢,死在了中鋒用筆上——要么不知、要么知而不高度重視、要么高度重視而錯用。理論上,中鋒不難,但實際書寫中,要保持中鋒運筆絕非易事。“中鋒用筆”是思想,也是技法,是形而上,也是形而下。
B.柳公權的“心正則筆正”,不要看做中鋒用筆,柳老人家他是從道學、倫理方面教育人的,不是說的技法,實際上,筆桿正、筆鋒直,落紙即偏矣。我隱約感覺:中鋒,是在起行收的實際操作過程中調整出來的。
C.“筆筆中鋒”,這是欺人之談,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篆籀氣不可謂不重,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它里面時帶側鋒。
9.中鋒之說云何?山舟曰:筆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嘗無兼用側鋒處,總為我一縷筆尖所使,雖不中亦中。梁同書《頻羅庵論書》
注:山舟—梁同書的自稱。梁同書,字元穎,號山舟。
按:發筆處要提得起,行筆處要提得起,收筆轉折處也要提得起,能隨倒隨起,則鋒自然中。所謂“提得起”者,當以筆心收歸畫中為度。提要提到恰到好處。古人作楷行,發筆處多兼用側鋒,亦欲取勢,意在便捷,未幾歸于中。而用鋒亦不過筆身三分之一處,近世有人作字,直喜將筆按至筆根處,則全不成書矣!
10.末筆必收到中鋒。蔣驥《續書法論》
按:試觀米芾行書,發筆處取側勢而鋒芒外露,收筆處取中鋒而圓潤飽滿。可見收筆時能將筆收到中鋒乃是用筆之基本原則。如下圖米芾行書
注釋:一朋友從外地參加培訓班回來,跟我說了一句話“不管什么情況下,收筆時一定要讓筆鋒垂直著離開紙面”。
11.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姜夔《續書譜》
按:凡善用露鋒者字多精神,善藏鋒者字多蘊藉,此多指發筆而言。收筆也有藏露,然皆當收歸畫中為度。
注釋:漢代以前沒有方筆,從隸書開始有了側法。古文篆籀純是用圓筆中鋒,隸書則兼用側鋒。側鋒者,因勢利導,點法直入,雖筆鋒微倒,而書體自方矣(劉小晴語)
12.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王羲之《記白云先生書訣》
按:能運中鋒,筆勢圓轉,筆力遒勁,字自然潤,非獨用墨滋潤也。點畫宜澀,而勢欲疾,點畫爽健,字勢飛動,乃為得法。
注釋:按語中的“運中鋒”,我的理解是行筆、運筆用中鋒,也就是畫之中段行中鋒也。古人所謂的“逆入,澀行,緊收”是行筆要法。
筆之徐疾,當取決于鋒之偏正:鋒中、正時,用筆可爽利快捷,以勢疾取澀;筆偏、未調整到中鋒時,萬萬不可快,快則馳毫直過,墨不入紙,意思淺薄,遂造成浮滑的弊病。(這一段時劉小晴話語大意)
13.太緩者滯則無筋,太急者病則無骨,橫毫側管則純慢而多肉,豎筆直鋒則干枯而露骨。虞世南《筆髓論》
按:太緩則筆機凝滯,太急則點畫浮薄,專用側鋒則肥純,一味中鋒則瘦瘠,此皆因筆不靈變所致。
14.起筆收筆宜澀,遲回不進,以成藏頭護尾之勢也。中間走筆宜疾,疾行而過,始見筋骨,而力在字中。丁文雋《論書》
按:起筆時要調整筆鋒,收筆時要提頓,故宜遲回不進。中間走筆,必須鋒中方可疾。筆要提得起、沉得住氣,方可免空怯浮薄之弊。無論遲速,都當以法度完備為前提,離開法度而侈談遲速,往往墮入魔道。
15.起筆為呼,承筆為應,或呼疾而應吃,或呼緩而應速。笪重光《書筏》
按:前筆收尾為呼,后筆起首為應,一呼一應,筆勢自然連貫,亦宜有節奏方妙。余作行草,至墨枯時,也喜結束在字的中截,然后蘸墨,而不喜結束在一字的末筆,亦欲取勢之自然耳。
注釋:后半句“余作行草…”真是告訴了我們一個如何生勢的好技法,看看王鐸的行草書也是如此蘸墨的。
16.側筆取勢,晉人不傳之秘。倪蘇門《書法論》
按:側筆取勢,其含義有二,在用筆上,點法起筆,以求便捷;在結構上,左右欹側,上下俯仰,以冀得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