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書 法 理論】項 穆《書 法 雅 言》(附譯文)

書 法 雅 言

項 穆

目錄:

1、書統

   2、古今

   3、辨體

   4、形質

   5、品格

   6、資學

   7、規矩

   8、常變

   9、正奇

   10、中和

   11、老少

   12、神化

   13、心相

   14、取舍

   15、功序

   16、器用

   17、知識

1、書統:

1、河馬負圖,洛龜呈書,此天地開文字也。羲畫八卦,文列六爻,此圣王啟文字也,若乃龍鳳龜麟之名,穗云蝌蚪之號,篆籀嗣作,古隸爰興,時易代新,不可殫述,信后傳今,篆隸焉爾,歷周及秦,自漢逮晉,真行迭起,章草侵孽,文字菁華,敷宣盡矣。然書之作也,帝王之經綸,圣賢之學術,至于玄文內典,百氏九流,詩歌之勸懲,碑名之訓戒,不由斯字,何以紀辭?故書之為功,同流天地,翼衛教經者也。

譯文:龍馬從黃河中出現,背負“河圖”,社龜從洛水中出現,背負“洛書”,這是天地開啟文字的端倪。伏羲氏演畫八卦,周文王排列六爻,這是圣賢君王開啟文字的源頭。至于龍書、鳳書、龜書、麟書的名目,八穗書、云書蝌蚪書的字體,篆書的出現,隸書的興趣興起,世易時移,不可盡述,雖然傳說中的字體很多,但延續到后世,傳遞到今天的只有篆書和隸書。從周代到秦代,從漢代到晉代,楷書、行書相繼形成,章草也漸漸形成了漢字的主要字體幾乎完全地鋪陳和流布開來。那么書法是怎么出現的呢?帝王的治國策略,圣賢的文章學術,以至于奧妙的文辭和佛學經典,諸子百家和各種學術流派,詩歌的勸善,碑銘的訓導戒止,不通過書寫文字的方式怎么能記錄呢?因此書法的功效,與天地一起流行,是守護政教經典的。

2、夫投壺設矢,猶標觀德之名;作圣述明,本列入仙之品宰我稱仲尼賢于堯舜,余則謂逸少兼乎鐘張,大統斯垂,萬世不易,第唐賢未求之筋力軌度,其過也,嚴而謹矣。宋賢求之意氣精神,其過也,縱而肆矣;元賢求之性情體態,其過也,溫而柔矣。其間豪杰奮起,不無超越尋常,概觀習氣風聲,大都互有優劣。我明肇運,尚習襲規。豐、祝、文、姚,竊追唐躅,上宗逸少,大都畏難。夫堯舜人皆可為,翰墨何畏于彼。?逸少我師也,所愿學是焉。奈自祝文絕世以后,南北王馬亂真;邇年以來,競仿蘇米。王馬疏淺俗怪,易知易非;蘇米激厲矜夸,罕悟其失。斯風一倡,靡為可追;攻乎異端,害則滋甚。

譯文:投壺設矢只是一種游戲,尚且有人標榜可以從中觀察參與者的品德;而書法是彰顯圣人言論、記述賢明意志的事業,本來就應該定位于超出凡庸的品第,宰我聲稱孔子比堯、舜更有德行, 我則說王羲之兼容了鐘繇和張芝,王羲之作為正統而流傳,萬世不變。但是,唐代書家追求王羲之的筋力法度,卻失于嚴刻拘謹;宋代書家追求王羲之的意氣精神卻失于放縱妄為;元代書家追求王羲之的性情體勢,卻失于溫軟柔弱。其間涌現了很多出色的書家,并非沒有超凡脫俗者,不過概括地考察眾多書家的習慣和風格,基本上沒有優長的一面。我們大明開國后,還只是沿襲元代的格局,豐坊、祝允明、文徵明、姚綬諸家,私下追尋唐人范式,并向上取法,王羲之,但大都畏避王氏的難能之處。其實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一樣的圣人又何必畏避王羲之呢,我只要視王羲之為自己的老師一心學習他就是了。怎奈從祝允明、文徵明謝世以后,王問、馬一龍等人擾亂書法本源,南方、北方都不平靜;近年來時人又競相模仿蘇軾、米芾。王問、馬一龍疏陋淺薄、庸俗怪誕,容易知曉他們的不足;蘇軾、米芾激揚凌厲、矜持驕傲,很少有人察覺他們的過失。這種風氣一加倡導,造成的損失便難以補救;致力于學習異端,危害更大。

3、況學術經綸,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宣圣作《春秋》子輿距楊、墨,懼道將日衰也,其言豈得已哉?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余則曰“人正則書正”,《取舍》諸篇,不無商、韓之義刻;《心相等論》,實同孔孟之思。六經非心學乎?傳經非六書乎?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閑圣道也。子輿距揚墨于昔,予則放蘇米于今,垂之千秋,訓者復起,必有知正書之功,不愧為圣人之徒矣。

譯文:況且文章學術,治國方略,都是人心引起的。如果人不端正,所引發的思想觀念就會是偏邪的??鬃泳幾搿洞呵铩罚献涌咕鄺钪?,墨翟的學說,都是因為擔心正道的衰微,他們的言論難道不是不得已才發表的嗎?柳公權說:“心意是端正的,筆法就會端正?!蔽蚁胝f的是“人品是端正的書法就會端正。”下文的《取舍》各篇的主張,并非沒有商鞅、韓非的嚴刻;《心相》等篇的議論,實在符合孔子、孟子的思路。六經不是良知之學嗎?傳布六經的不是文字嗎?使書法純正,是用來使人心純正的;使人心純正是用來維護圣人之道的。從前孟子抗距楊朱墨翟的學說,現在我要放逐蘇軾、米芾的書法。我的主張流傳到千秋之后,有識之士一定會知道我促使書法純正的功績,這樣我就不愧是與圣人同類的人了。

2、古今:

1、書契之作,肇自頡皇;佐隸之簡,興于贏政。他若鳥宿芝英之類,魚蟲薤葉之流,夢瑞于當年,圖象于一日,未見真跡,徒著虛名,風格既湮,考索何據?信今傳后,貴在同文;探賾搜奇,要非適用。故書法之目,止以篆、隸、古文,兼乎真行草體;書法之宗,獨以羲、獻、蕭、永,佐之虞、褚、陸、顏。他若急就、飛白,亦當游心;歐、張、李、柳,或可涉目。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初規后賢,冀追前哲。匪日生今之世,不能及古之人,學成一家,不必廣師群妙者也。米元章云:“時代壓之, 不能高古?!弊援嫻躺?。又云:“真者在前,氣焰懾人”畏彼益深。至謂:“書不入晉,徒成下品。”“若見真跡,惶恐殺人?!奔韧贫酹毶脮冢肿韬笕瞬桓覍W古,元章功罪,足相衡矣。

譯文:古文字的產生,肇始于倉頡;隸書的便捷,興起于秦始皇。其他如鳥書、轉宿篆、芝英書之類,魚書、蟲書、薤葉書之流,以及當年因夢境、祥瑞創造的字體,只不過是一時偶發形象的刻畫,只有虛幻的名稱,卻沒人見過他們的真面目,既然它們的書寫風格都已埋沒,又有什么考察求索的依據呢?取信今人、傳之后世,只有依靠統一的文字;而上面提到的那些字體,一味地探索玄妙、搜求奇特,其實并沒有什么使用價值。所以書法涉及的字體名目,主要就是篆書、隸書和古文,再加上楷書、行書和草書;書法的正宗,只能是王羲之、王獻之蕭子云和智永諸家,再輔以虞世南、褚遂良、陸柬之和顏真卿等人。此外,章草飛、白書也是也要適當留意,歐陽詢、張旭、李邕、柳公權等人也可加以關注。常言道以上品為取法對象,所能達到的只不過是中等水平。因此,學習書法首先要效法后世有才能的書家,然后向上溯源,追求淳古的風范。不是今人比不上古人,也不是自成一家而不必廣泛學習古代名家們的妙處。米芾說:“因為有時代的限制,所以不能高雅古樸?!边@實在是嚴重的自我封閉。又說:“古人的真跡擺在眼前,氣焰懾人?!边@又是對前賢過分畏懼。他還說:“不符合晉人格調的書法,其品第是低下的?!庇终f如果見不到古人的真跡,就會感到萬分惶恐?!凹戎鲝堉挥型豸酥?、王獻之父子才是書法的正宗,又發表種種應言說阻攔后人,可以說米芾的功績被其過失抵消了。

2、噫!世之不學者固無論矣,自稱能書者有二病焉。巖搜海釣之夫,每索隱于秦漢;井坐管窺之輩,恒取式于宋、元,太過不及,厥失維均。蓋謂今不及古者,每云今妍古質;以奴書為誚者,自稱獨擅成家。不學古法者,無稽之徒也;專泥上古者,豈從周之士哉!夫夏彝商鼎,已非污尊壞飲之風;上棟下宇,亦異巢居穴處之俗。生乎三代之世,不為三皇之民,矧夫生今之時,奚必反古之道!是以堯、舜、禹、周,皆圣人也,獨孔子為圣之大成;史、李、蔡、杜,皆書祖也,惟右軍為書之正鵠。

譯文:世間不學習的固然不論了,自稱能書的有兩個毛病呀:廣泛搜尋的人,每索隱于秦、漢;眼界窄小的人,常取法于宋、元。太過與不及,其失是相同的。大致稱今不及古的人,每說今書妍美古書質樸;以奴書為譏消的人,自稱獨自據有一家之法。不學古法的,無稽之徒呢;專拘泥上古的,難道跟從周代的士人嗎?那夏彝商鼎,已不是掘地為坑當酒尊以手捧飲的風氣;宮殿上棟下宇的建筑,一也不同巢居穴處的習俗。生于三代之世,不為三皇之民,何況生今之時,何必復古之道?所以堯、舜、禹、周皆圣人呢,獨孔子為圣之大成; 史、李、蔡、杜皆書祖呢,只右軍為書之正確的目標。

3、奈何泥古之徒,不悟時中之妙,專以一畫偏長,一波故壯,妄夸崇質之風。豈知三代后賢,兩晉前哲,尚多太樸之意。宣圣曰: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孫過庭云: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審斯二語,與世推移,規矩從心,中和為的。謂之曰天之未喪斯文,逸少于今復起,茍微若人,吾誰與歸。

譯文:奈何泥古之徒,不明白立身行事合乎時宜、無過與不及之妙;專以一畫特別擅長,一波特別豪壯,胡夸推重質樸之風。豈知三代后賢,兩晉前哲,尚多原始質樸大道之意。宣圣說:“文華質樸配合得宜,然后君子?!睂O過庭說:“古不違背時尚,今不等同低劣?!奔毑齑硕Z,與時世推移,規矩順從心意,中和為準繩。如果說天之未喪亡此文,逸少于今天再起,卑下低微如普通人,我將跟從誰?

3、辯體

1、夫人靈于萬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

樹之為勛猷,立之為節操,宜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爰作書契,政代結繩,刪述侔功,神仙等妙。茍非達人上智,孰能玄鑒入神?但人心不同誠如其面,由中發外,書亦云然。所以染翰之士,雖同法家,揮毫之際,各成體質,考之先進,固有說焉。孫過庭曰“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操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此乃舍其所長,而指其所短也,夫情悟其所短,恒止于苦難;恃其所長,多畫于自滿。孫子因短而攻短,予也就長而刺長。使藝成獨擅,不安于一得之能;學出專門,益進于通方之妙。理工辭拙,知罪甘焉。

譯文:人為萬物之靈, 是因為人的全身是由心靈主宰的。心靈達到一定的高度,含蘊它就成了道德,彰顯它就成了才能,培育它就成了功業,樹立它就成了節操,表達它就成了文章,運化它就成了字跡,取代了結繩的記事方式其功績與著書立說是同樣的,其奇妙比得上神仙。如果不是具有極高智慧的通達之人,誰能深刻觀察到這里面的神奇?但是如同人的臉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心靈也是不一樣的,人的內心外化為書跡,也就是種種不同的表現。所以就算濡墨作書的人同樣都是行家,他們在創作中也會各有各的體勢、氣質。先輩對此早有議論。孫過庭說:拘謹顧忌的人其書法有拘束的毛??;輕率簡慢的人其書法有不合規矩的毛?。槐┑鴱埧竦娜?,其書法過分剽悍急迫;猶豫不決的人,其書法流于遲滯生澀。這樣的議論是擱下了書寫者的長處,書寫者就可以不再為短處所困;依賴自己的長處,書寫者就會被自滿情緒所限。孫過庭針對書寫者的短處展開討論,我則針對書寫者的長處展開批判,使他們能夠成就專門的優長而不沾沾自喜,致力于某一方面而更向全面全面精通的高度去發展。或許我的言辭并不巧妙,然而我的道理卻是切實可行的;如果有人要指責我,我甘愿領受他們的指責。

2、夫人之性情,剛柔殊稟;手之運用,乖合互形。謹守者,拘斂襟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勁者,驚急無蘊;遲重者,怯郁不飛,簡峻者,挺掘鮮遒;嚴密者,緊實寡逸;溫潤者,妍媚少節;標險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愧容夷;婉暢者,又慚端厚;莊賢者,蓋嫌魯樸;流麗者,復過浮華;駛動者,似欠精深;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熟者,缺彼新奇。此皆因夫性之所偏,而成其資之所近也。他若偏泥古體者,蹇鈍之迂儒;自用為家者,庸僻之俗吏;任筆驟馳者,輕率而逾律;臨池猶豫者,矜持而傷神;專尚清靜者,枯峭而罕姿;獨工豐艷者,濃鮮而乏骨。此又偏好任情,甘于暴棄者也。第施教者貴因材,自學者先克已。審斯二語厭倦兩忘。與世推移,量人進退,何慮書體之不中和哉?

譯文:人的性情有剛有柔,他們來自天生的稟賦;手的運用,有時與心思背離不協,有時又配合協調。嚴謹安分的人,其書法拘束而不通達;豪放飄逸的人,其書法偏離了典范的法式;敏捷強勁的人其書法驚異急促而不蘊藉;和緩慎重的人,其書法顧慮拘謹而不活躍;簡括峻拔的人,其書法生硬突兀而不遒勁;嚴肅密實的人,其書法收束質實而沒有逸致;溫和潤澤的人,其書法妍美嫵媚而缺少高懷;追求枝節奇異的人,其書法雕琢描畫而過于苛細;雄奇壯偉的人其書法本來就乏于從容和緩;委婉暢快的人其書法卻又虧于端嚴厚實;莊重質樸的人其書法近似鈍拙而沒有韻致;風流華美的人,其書法又過于華而不實;迅捷活泛的人,其書法似乎缺乏精密深邃之意;纖巧華茂的人,其書法尚且多有散漫遲緩之態;爽快勁健的人,其書法涉及剽悍張狂之弊;很重老到的人,其書法又欠缺新意奇趣。凡此種種,都是任憑各自性情的偏好,而成就了與其資質接近的書法樣式。此外偏執地拘泥于古體的人,其書法如同步履遲滯的腐儒;只憑自己主觀意圖行事的人,其書法如同庸俗褊狹的小吏;用筆放任疾速的人其書法輕率而超出了法度;提筆作書卻又猶豫不決的人,其書法矜持而神采受到了影響;單單追求清新剛勁的人,其書法枯槁突兀而缺欠姿容;一味修習豐滿艷麗的人,其書法濃厚光亮卻缺乏骨力。這又是偏偏喜歡放任自己的性情,甘愿自暴自棄人,但是施教的人貴在甄別對象,自學的人先要約束自己。細究這兩名話,厭惡和疲勞都會忘掉。順隨世事的浮沉,考量人們性情的特點來決定進退的方向,何必擔憂書法的體勢不能達到中和的境地呢?

4、形質

1、穹壤之間,齒角爪翼,物不俱全,氣稟然也。書之體狀多端,人之造詣

各異,必欲眾妙兼備,古今恐無全書矣。然天地之氣,雨旸燠寒,風雷霜雪,來備時敘,萬物榮滋;極少過多,化工皆覆。故至圣有參贊之功,君相有燮理之任,皆所以節宣陰陽而調和元氣也。是以人之所稟上下不齊性賦相同,氣習多異,不過中行、狂、狷而已。所以人之于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日中和、肥、瘦而已。

譯文:天地之間,任何一種生物都 不可能同時長有牙齒、角、爪和翅膀,這是受之于自然造物的結果。書法的體勢、樣式多種多樣,人的造詣各有不同,設若一定要使書法具備所有的妙處,那么恐怕從古到今都不會有真正完美的書法了。然而天地之氣是有變化的,有雨天、晴天,也有溫暖寒冷;有風有雷,也有霜有雪;如果它們順時序的變化,萬物就會繁榮地生長;而如果它們要么極少,要么過多,萬物的生長就會被破壞。因此,至圣先賢有參與協助造化的功業,帝王將相有諧調天地陰陽的重任,這都是用來調節陰陽、調和元氣的。盡管人的天性是一致的但人的稟賦有高低的不同,后天養成的習慣也不大一樣, 概而言之大致可以分為合乎中道、一味進取和拘謹保守三類。書法得之于心而應之于手的。所以人在書法上的表現可以相應分為中和、肥、瘦三類。

2、若而書也,修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陽得宜,剛柔互濟,猶太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此中行之書也。若專尚清勁,偏乎瘦矣。瘦則骨氣易勁,而體態多瘠。獨工豐艷,偏乎肥矣;肥則體態常妍,而骨氣每弱。犾人之論相者,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為尚也。使骨氣瘦峭,加之以沉密雅潤,端莊婉暢,雖瘦而實腴也。體態肥纖,加之以便捷遒勁,流麗峻潔雖肥而實秀也。瘦而腴者,謂之清妙,不清則不妙也。肥而秀者,謂之豐艷, 不豐則不艷也。所以飛燕與王嬙齊美,太真與采蘋均麗。譬夫桂之四分分,梅之五瓣,蘭之孕馥,菊之含叢,芍藥之富艷,芙蕖之燦灼,異形同翠,殊質共芳也。臨池之士,進退乎肥瘦之間,深造于中和之妙,是犾自狂狷而進中行也,慎毋自暴且棄哉。

譯文:判斷書法如同評定相貌,不肥不瘦,不高不矮,才是恰如其分的美。如果有這么一種書法,長短合適,輕重平衡,陰陽得宜,剛柔相濟,那么它就是恰到好處的書法。假如單一地崇尚清勁,就會使書法偏向瘦的一面;字瘦了,雖然骨氣易于強勁,但體態難免單薄。假如一味地追求豐艷,就會使書法偏向肥的一面;字肥了,雖然體態常常妍美,但骨氣往往薄弱。就象人們評定相貌一樣,瘦到顯露骨頭的程度,胖到顯露肥肉的程度,那當然是不美的;瘦而看不出骨頭,胖而沒有多余的肉,那才是美好的。骨氣清瘦峭拔的書法,假設加上深沉溫潤,那么它就既是端莊的、又是流暢的,它的瘦就只是表面的,而實際則是豐腴的。體態豐滿纖弱的書法,假設加上簡捷遒勁,那么它就既是流麗的,又是嚴整的,它的肥就只是表面的而實際則是秀美的。表面瘦而實際豐腴的稱之為清新美妙,不清新就不美妙了。表面肥而實際秀美的,稱之為豐腴艷麗,不豐盈也就不艷麗了。所以,清妙的趙飛燕和王昭君是美的,豐艷的楊玉環和江采蘋也是美的。比如桂花分為四瓣,梅花分為五瓣,蘭花含蘊香氣,菊花籠絡聚集,芍藥富麗鮮艷,荷花燦爛亮麗,它們形狀各異而無不蔥翠,質地不一而共同芬芳。學習書法的人士,要在肥瘦之間增損調整,以達到精深的中和妙境,這就象可以從急躁激進或拘謹保守提升到合乎中道一樣,可千萬不能自暴自棄呀。

5、品格:

1、夫質分高下,未必群妙攸歸;功有淺深,詎能美善咸盡。因人而各造其成,就書而分論其等,擅長殊技,略有五焉:一曰正宗,二曰大家,三曰名家,四曰正源,五曰傍流。并列精鑒,優劣定矣。

譯文:人的天資有高下之分,不一定具備眾多的優長;所下功夫有深有淺,那里能盡善盡美。自身條件決定了所能達到的高度,因而人們的書法可以分為不同的等級。根據書家各自的擅長和特殊的技能,大概可以分為五等:一是正宗,二是大家,三是名家,四是正源,五是傍流。下面將列出五個等級確切的鑒別方式,它們的優劣就可以確定了。

2、會古通今,不激不勵;規矩諳練,骨態清和;眾體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奕矣奇鮮。此謂大成已集,妙入時中,繼往開來,永垂模軌,一之正宗也。篆隸章草,種種皆知;執使轉用,優優合度;數點眾畫,形質頓殊;各字終篇,勢態迥別;脫胎易骨,變相改觀。猶之世祿巨室,方寶盈藏,時出俱陳,煥驚神目,二之大家也。真行諸體彼劣此優;速勁遲工,清秀豐麗;或鼓骨格,或炫標姿;意氣不同,性真悉露。譬之醫卜相術,聲譽廣馳,本色偏工,藝成獨步,三之名家也。溫而未厲,恭而少安;威而寡夷,清而欠潤;屈伸背向,儼具儀刑;揮灑張馳,恪遵典則。猶之清白舊家,恪尊典則。猶之清白舊家,循良子弟,未弦新業,不墜先聲,四之正源也。縱放悍怒,賈巧露鋒;標置狂顛,恣來肆往;引倫蛇掛,頓擬蟇蹲;或枯瘦巉巖,或濃肥而泛濫。譬之異卉奇珍,驚時駭俗,山雉片翰如鳳,海鯨一鬣似龍也,斯謂傍流,其居五焉。

譯文:在古今之間融會貫通,不激昂,不凌厲;規矩純熟,骨氣清靜,態度平和;擅長各種字體,流露一派天機;格調巍然端莊,極其神奇鮮活。如此水平的書家可以稱得上集大成者,其妙處隨時符合中道,他們繼往開來,留下了永久的典范,這是作為第一等的“正宗”。熟悉篆書、隸書章草等各種字體,輕松掌握執、使、轉、用等筆法的要領;很多個點、很多個筆畫并列出現時,其形體和氣息有著豐富的變化;每個字,乃至全篇的字,其體勢、姿態迥然有別;有脫胎換骨的奇妙,極千變萬化之能事。好比世襲俸祿的大戶人家藏有很多來自各方的寶物,不時地拿出來擺放陳列,令人炫目驚心,這是作為第二等的大家??瑫?,行書等各種字體,有的寫的好一些,有的寫得差一些?;蚩於辛?,或慢而工整;或清新秀美,或豐腴艷麗;或振作骨氣,或顯示風姿;雖然意態氣概各不相同,但真情實感充分流露。好比醫卜相術之士聲名遠揚,而其本人的確有獨一無二的技藝,這是 作為第三等的“名家”。溫和而不夠果斷,莊重卻稍歉安祥;威嚴而缺少平和,清瘦卻歉缺潤澤;伸縮向北,嚴格地符合法度;揮灑張弛,謹慎地遵從準則。好像清白的沒落人家,年輕的一代安分守己,盡管沒有開創新的事業,但也沒有失去祖先的名聲,這是作為第四等的“正源”。放縱剽悍,氣勢強盛;賣弄技巧,暴露鋒芒;標榜癲狂,往來恣肆;豎畫就像掛在樹上的蛇,頓筆如同蹲著的蛤蟆;或枯瘦而險峭,或濃重而散漫,這好比特殊的花卉和奇怪的物品,能使一般人大感驚詫,如同山雞只有幾片羽毛像鳳,海鯨只有一條魚髻像龍,這是作為第五等的“傍流”。

3、夫正宗尚矣,大家其博,名家其專乎,正源其謹,傍流其肆乎。欲其博也先專,與其肆也寧謹。由謹而專,自專而博,規矩通審,志氣平和,寢食不忘,心手無厭雖未必妙入正宗,端越乎名家之列矣。

譯文:正宗為上,大家淵博,名家專一,正源嚴謹,傍流肆意。要想淵博,先要專一;與其肆意,不如嚴謹。從嚴謹到專一,從專一到淵博,,規矩通達明了,志氣淡泊平和,寢食不忘書法要義,心摹手追而不自滿,經過這樣的步驟,雖然不一定能達到高妙的正宗境地,但一定能夠超越名家的行列。

6、資學:

1、書之法則,點畫攸同;形之楮墨,性情各異。猶同源分派共樹殊枝者,

何哉?資分高下,學別淺深。資學兼長,神融筆暢;茍非交善,詎得從心?書有體格,非學弗知。若學優而資劣,作字雖工盈虛舒慘、回互飛騰之妙用弗得也。書有神氣,非資弗明。若資邁而學疏,筆勢雖雄,鉤揭導送、提搶截曳之權弗熟也。所以資貴聰穎,學尚浩淵。

譯文:依照書寫的方法原則,點畫的形態本來是相同的;通過紙墨表現為書法,其中的性情又種種不一。書法的不同就像同樣的源頭分出不同的支流、同一棵樹長出不同的枝杈一樣,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書家的天資有高下之分,功夫有深淺之別。書家的天資與功夫都很優秀,其書法就會精神融通、筆法流暢。如果不是天資與功夫俱佳,又怎能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呢?書法有其體勢規格,不學習就不可能明白。如果功夫深厚而天資不佳,那么雖然能夠把字寫得工整,但是無法得到虛實收放、圓環飛動的美妙。書法有其精神氣質,沒有足夠的天資就不可能明了。如果天資高超而功夫粗疏,那么雖然能夠做到筆勢雄強,但是執筆方法、用筆方法的權變、分寸卻不嫻熟。因此既要有聰穎的天資,又要有深湛的功夫。

2、資過乎學,每失顛狂;學過乎資,猶存規矩。資不可少,學乃居先。古人云: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然而學可免也,資不可強也。天資縱哲,標奇弦巧,色飛魂絕于一時;學識諳練,入矩應規,作范垂模于萬載??组T一貫之學,竟以參魯得之。甚哉!學之不可不確也。然人之資稟有溫弱者有剽勇者有遲重者,有疾速者。知克己之私,加日新之學,勉之不已,漸入于安。萬川匯海,成功則一。若下筆之際,枯澀拘攣、苦迫蹇鈍,是猶朽木之不可雕、頑石之難乎琢也已。譬夫學嫗之徒,字音板調愈唱熟,若唇齒漏風,喉舌砂短,沒齒學之,終奚益哉?

譯文:書家的天資超過了功夫,常常會出現癲狂的問題;而功夫超過了天資,尚且可以中規中矩。所以固然不能沒有天資,但功夫更為重要。古人說:有學而不會的人,沒有不學就會的人。然而可以勸勉學習卻不能強求天資。天資放逸聰慧的人往往標榜新奇、炫耀巧妙,結果換來了一時的張揚;學習熟練、知識通達的人常常中規中矩,最終留下了永久的楷模。孔子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竟然由遲鈍的曾參得到了。說到底,學習不能不扎實呀!但是,人的天資稟賦不同,有溫和柔弱的,有剽悍勇猛的,有遲疑慎重的,有急躁干脆的。知道抑制自己的偏頗,加上每天學習更新,勉力而不停止,就能逐漸走向完美。如同河流終究要匯聚到大海,書法成功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下筆作書的時候,心思遲澀枯竭、苦悶促迫,點畫拘謹蜷曲、蹣跚遲鈍,這就像朽木不可雕刻、頑石難于琢磨一樣。比如學習唱歌的人,咬字、音色、節拍、曲調等可以越唱越熟;但如果唇齒露風,喉啞舌短,即使終生苦練,又會有什么收獲呢?

附評

1、夫自周以后,由漢以前,篆隸居多,楷式猶罕。真章行草趨吏適時。姑略上古,且詳今焉。夫道之統緒,始自三代,而定于東周;書之源流,肇自六爻,而盛于兩晉。宣尼稱圣時中,逸少永保為訓。蓋謂通今會古,集彼大成,萬億斯年,不可改易者也,第自晉以來,染翰諸家,史牒彰名,縹緗著姓,代不乏人,論之難殫。若品格居下,真跡無傳,予之所列,無復議焉。

譯文:周代以后,漢代以前,篆書隸書是主要的字體,可以用作評價標準的范式還很少見。楷書、草、行書、草書的出現是順應官吏作用、適宜時代變化的結果。所以姑且略去上古部分,主要討論近世諸家的表現,道統的傳承,開始于三代,定型于東周;書法的源流發端于六爻,鼎盛于兩晉 ??鬃颖环Q為隨時符合中道的圣人,王羲之則是人們永久珍視的范式。因為他們貫通古今,是各自領域的集大成者,所以即使過了萬年億年,也是無可替代的。但是從晉以來,每個朝代都有不少在史冊、書卷上彰顯姓名的書家,要悉數討論他們實在是難以窮盡。至于有些書家格調低下,其真跡又沒有流傳下來,那么在我所列舉的范圍內就不再對他們加以議論了。

2、蓋聞張、鐘、羲、獻,書家四絕,良可據為軌躅,爰作指南。彼之四賢,資學兼至者也。然細詳其品,亦有互差。張之學,鐘之資,不可尚已,逸少資敏乎張,而學則稍謙;學篤乎鐘,而資則微遜。伯英學進十矣,資居七焉。元常則反乎張,逸少皆得其九。子敬資稟英藻,齊轍元常,學力未深,步塵張草。惜其蘭折不永,躓彼駿馳。玉琢復磨,疇追驥驟,自云勝父有所恃也,加心數年豈語萍語哉?

譯文:史稱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之是四位絕頂的書家,他們確實可以作為取法的規范。這四位賢能的書家,是天資和功夫兼備的,然而詳細推究他們的書法品格,也還是有所不同的。張芝的功夫、鐘繇的天資,可以說是無法超越的。與張芝相比,王羲之的天資更為聰敏,而功夫則有少許差距;與鐘繇相比,王羲之的功夫更為堅實,而天資則有一點遜色。張芝的功夫能達到十分,天資處于七分。鐘繇與張芝相反。王羲之的天資與功夫都能達到九分。王獻之天資杰出,與鐘繇相當;功夫不深,在張芝草書之后。可惜他英年早逝,停止了前行的步伐。如果他能像琢磨玉器一樣地不斷進取,與前賢并駕齊驅,他自稱勝過自己的父親,那是有所依據的,如果他的壽命能再延長幾年又怎能以為他在任意亂說呢?

3、六朝名家,智永精熟,學號深矣。子云飄舉,資稱茂焉。至于唐賢之資,褚李標幟;論乎學力,陸顏蜚聲。若虞、若歐、若孫、若柳,藏真、張旭,互有長短?;驅W六七而資四五,或資四五而學六七。觀其筆勢 生熟,姿態端妍,概可辨矣。宋之名家,君謨為首,齊范唐賢,天水之朝,書流砥柱。李、蘇、黃、米,邪正相伴??偠灾?,傍流品也。后之書法,子昂正源;鄧、俞、伯機,亦可接武。妍媚多優,骨氣皆劣。君謨學六而資七,子昂學八而資四。休哉蔡、趙,兩朝之脫穎也。元章之資,不減褚、李,學力未到,任用天資。觀其纖濃詭厲之態,猶夫排沙見金耳。子昂之學,上擬陸、顏,骨氣乃弱,酷似其人。大抵宋賢資勝乎學,元手學優乎資,使稟元章之睿質,勵子昂之精專,宗君謨之遒勁,師魯直之懸腕, 不惟越軌三唐,超蹤宋、元,端居乎逸少之下、子敬之上矣。

譯文:在六朝的書法名家中智永以精熟見長,其功夫可謂深厚。蕭子云得飄揚之致,其天資允稱高邁。至于唐代名家,論天資,褚遂良、李邕高超絕倫;論功夫陸柬之、顏真卿聲名顯著。虞世南、歐陽詢、孫過庭、柳公權、懷素、張旭諸家,相互之間有長有短。有的功夫六七分而天資四五分,有的天資四五分而功夫六七分,考察他們筆勢的生疏與熟練姿態的端莊和妍媚,就可以分辨其天資與功夫的高下了。在宋代的書法名家中,蔡襄首屈一指,可與唐代高手媲美,是宋代書壇的中流砥柱。李建中、蘇軾、黃庭堅、米芾,偏頗與雅正參半??偠灾?,他們只能算作傍流的級別。在后來書法的發展中趙孟頫達到了正源的程度;鄧文原、俞和、鮮于樞,也可與前賢接近。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妍媚有余、骨氣不足。蔡襄功夫六分、天資七分,趙孟頫功夫八分天資四分。蔡襄、趙孟頫分別是宋元兩代顯著的書家,他們確實是有高度的??!米芾的天資不低于褚遂良、李邕,但是功夫不足,只能一味地自我發揮。的書法充斥的纖弱濃密、詭異凌厲的姿態,要想發現其中的妙處,就像沙里淘金一樣。趙孟頫的功夫不下陸柬之、顏真卿,然而骨氣軟弱,這與的為人十分相似。一般說來,宋代書家天資勝過功夫。假設能夠秉承米芾那樣聰慧的天資,磨練趙孟頫那樣精熟的功夫,效仿蔡襄的遒勁之意,學習黃庭堅的開合之法,那么他就不僅可以超越唐、宋、元諸多書家,而且還會達到雖然低于王羲之、但是高于王獻之的境地。 

 4、明興以來,書跡雜糅,景濂、有貞,仲珩、伯虎,僅接元蹤;伯琦、應禎,孟舉、原博,稍知唐、宋。希哲、存禮,資學相等,初范晉唐,晚歸怪俗,競為惡態,駭諸凡夫。所謂居夏而變夷,棄陳而學許者也。然令后學知宗晉唐,其功豈少補邪。文氏父子,徵仲學比子昂,資甚不逮,筆氣生尖,殊乏蘊致,小楷一長,秀整而已。壽承、休承,資皆勝父,入門既正,克紹箕裘。耍而論之,得處不逮豐、祝之能,邪氣不染二公之陋。仲溫草章,古雅微存;公綬行真,樸勁猶在。高陽道復,僅有米芾之遺風;民則立剛,盡是趨時之吏手。若能以豐、祝之資,兼徵仲之學,壽承之風逸,休承之峭健,不幾乎歐、孫之再見耶!若下筆之際,苦澀寒酸,如倪瓚之手,縱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

譯文:譯文:明代開國以來,書法狀況較為混雜。宋濂、徐有貞、宋璲 、唐寅等人,僅能接續元人規模;周伯奇、李應禎、詹希元、吳寬諸家,與唐宋境界略知一二。祝允明、豐坊二人其天資與功夫相當,最初效法晉唐高韻,晚年走向狂怪低俗,競相表現丑陋姿態,一味令一般不懂書法的人驚異不已。他們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從高明轉向低劣、從正道轉向邪路的人。不過他們使后學之人知道取法晉唐,其過失或許可以因此而得到一點彌補吧?至于文氏父子,文徵明的功夫可與趙孟頫相比,但天資相差太遠,筆致氣韻生澀尖刻,極為缺乏蘊藉之意。小楷固然是其所長,但也只是秀氣整齊而已。文彭、文嘉兄弟,天資都勝過了他們的父親,入門路數也很純正,因而能夠繼承父業。概括地說,他們比不上豐坊、祝允明的高明,卻又避免了二人的淺陋。宋克的章草,保留了些許古雅之趣;姚綬的行楷還不乏樸厚勁健之氣。許初、陳淳,僅有米芾的遺風;沈度、姜立綱,都是跟風的俗吏之手。設若能有豐坊、祝允明的天資,再加上文徵明的功夫、文彭的風流飄逸及文嘉的峭拔剛健,不就接近于歐陽詢、孫過庭重現嗎?如果下筆作書之時,如同倪瓚那樣苦澀寒酸,即使活到彭祖一般的高齡,最終也不可能進入什么佳境。

7、規矩:


1.天圓地方,群類象形;圣人作則,制為規矩。故曰:“規矩方圓之至,范圍不過,曲成不遺者。《大學》之旨,先務修、齊、正、平;皇極之疇,首戒偏、側、陂。且帝王之典謨訓誥,圣賢之性道文章,皆托書傳,垂教萬載,所以明彝倫而淑人心也。豈有放辟邪侈而可以昭蕩平正直之道者乎?古今論書,獨推兩晉。然晉人風氣,疏宕不羈。右軍多憂,體裁獨妙。書不入晉,固非上流;法不守王,詎稱逸品?

譯文:天圓地方,天地化育的萬物也因襲了方圓的形象;圣人根據天圓地方擬定的法則制成了規矩。所以說,規矩方圓的極致,它效法天地而不過分,成就萬物而不遺漏。《大學》的要旨,首先強調修身、齊家、正心、平天下;《尚書》的極則,必須戒除褊狹、歪斜、乖戾、邪佞,帝王的典謨訓誥,圣賢的道德文章,都憑借書寫傳至后世,從而留下了永久的教化之義,用來澄明倫理、端正人心。難道肆意偏邪的說辭能夠彰顯平坦正直的大道嗎?古今討論書法的人,單單推舉兩晉。然而晉人的風格氣質,往往疏散放浪、不加約束。王羲之具備全面的優長,能在晉人中脫穎而出,品格高妙,獨領風騷。不符合晉人格調的書法,必定不能算作上流之作;不效仿王羲之法度的書法書作,又怎能稱得上超逸之品?

2.代以歷初唐,蕭、羊以逮智永,尚知走向,一體成家。奈自懷素,降及大年,變亂古雅之度,競為詭厲之形。暨夫元章,以逞卓葷之才,也作鼓努驚奔之筆。且曰:“大年之書,愛其偏側之勢,出于二王之外?!?/span>是謂子貢賢于仲尼,丘陵高于日月也。豈有舍仲尼而可以言正道,異逸少而可以為法書者哉?奈何今之學書者,每薄智永、子昂似僧手,誚真卿、公權如將客。夫顏、柳過于嚴厚,永、趙少夫奇勁,雖非書學之大成,固自書宗之正脈也。

譯文:從六朝到唐初,從蕭子云、羊欣到智永,還知道書法的審美走向,諸人還能一樣地成名成家。怎奈從懷素開始到后來的趙令穰,胡亂改變古樸優雅的法度,競相炮制詭異凌厲的形體。這種情況到米芾那里就更為嚴重了,他狂妄地炫耀高人一等的天資喜歡故作激揚奮起、驚人放縱的筆勢。米芾甚至還說:“趙令穰的書法我喜歡偏斜傾側的體勢,這樣的體勢是王羲之、王獻之所不具備的?!?/span>這相當于說子貢比孔子還要賢能,丘陵比日月還要高拔。難道舍棄孔子可以談雅正的大道,撇開王羲之還能創作出高妙的書法嗎,無奈當今學習書法的人常常匪薄智永、趙孟頫是平庸的僧手,譏誚顏真卿、柳公權是不茍言笑的將軍面孔。顏真卿、柳公權固然過于謹嚴厚重,智永、趙孟頫也的確缺少奇逸勁健,雖然他們不是書學的集大成者,但卻是書法的正統。

3.且穹壤之間,莫不有規矩;人心之良皆好乎中和。宮室,材木之相稱也;烹炙,滋味之相調也;笙簫,音律之相協也。人皆悅之。使其大小之不稱,酸辛之不調,宮商之不協,誰復取之哉?試以人之形體論之,美丈夫貴有端厚之威儀,高逸之辭氣;美女子尚有貞靜之德性,秀麗之容顏。豈有頭目手足粗、癩瘇,而可以稱美好者乎?形象器用無庸言矣,至于鳥之窠、蜂之窩、蛛之網,莫不圓周整而精密也。可以書法之大道,而禽蟲之不若乎?此乃物情,猶有知識也。若夫花卉之清艷,蕊辨之疏叢,莫不圓周整而修對焉。使其半而舒,半而欒也,皆瘠螙之病,豈其本來之質哉?

譯文:況且天地之間,規矩是無處不在的;人心的善良愿望,都是喜歡中和的。房屋居室,是建材木料相互配合的結果;烹飪熏灼,要的是不同滋味的彼此調和;笙簫演奏,離不開聲音旋律之間的協同。因為它們是中和的所以人們都會喜歡。假設材木的大小不相稱,滋味的酸辛不協調,韻律的高低不和諧,誰還能接受它們呢;讓我嘗試用人的形體來解釋這個問題。俊朗男子的可貴之處在于有端正敦厚的動作舉止,有高邁飄逸的言辭氣質;美妙女子的不凡之處在于有貞潔文靜的品德性情,美麗秀雅的容貌神色。難道身體粗笨偏斜手腳病變腫脹的人,能夠叫作俊男美女嗎?人體形象和器皿用具不用再多說了,至于鳥巢、蜂窩、蛛網等等,也無不形體圓整、結構精密。難道書法的大道不如鳥蟲的小枝嗎?以上說的是物理人情,還有一般的認識可以參照。再比如花卉的清新艷麗,花蕊、花瓣的疏密,沒有不圓滿整齊、完美匹配的。設若花朵的一半是舒展的,另一半是蜷曲的,那都是虛弱蛀蝕的病癥,哪里是它們本來的質地呢?

4.獨怪“偏側”、“出王”之語肇自元章一時之論,致使淺近之輩,爭賞毫末之奇,不探中和之源徒規誕怒之病。殆哉書脈,危幾一縷矣!況元章之筆,妙在轉折結構之間,略不思齊鑒仿,徒似放縱剽勇之夫,妄夸具得神奇,所謂舍其長而攻其短,無其善而有其病也。與東施之效顰,復奚間哉?

譯文:我就是要怪罪所謂“偏斜傾側”、“出王羲之一頭地”的狂話,雖然它只是米芾一時妄發的謬論,但是其結果卻很嚴重,致使一些淺薄的人競相贊賞細小的奇特,不去探求中和的本原,一味效仿放肆粗暴的病態。書法的命脈已經十分危險了,幾乎是命懸一線啊!實米芾筆勢的奧妙主要在于對轉折結構的處理,而不在于偏斜傾側的姿態。絲毫不懂得品鑒效仿米芾妙處、而只會模擬其放縱剽悍的人,狂妄地吹噓自己得到了米芾的全部神奇,他們真是棄別人的長處、有別人的優長而只有其毛病的人,那樣的人跟效顰的東施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5.圓為規以象天,方為矩以象地。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既曰規矩,又曰之至。是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此由自悟,豈能使知哉?晉、魏以前,篆書稍長,隸則稍扁。鐘、王真行,會合中和,迨及信本,以方增長。降及旭、素,既方更圓,或斜復直。有“如”、“何”本兩字,促之若一字;“  ”“昇”本一字,縱之基二字者。然旭、素飛草,用之無害。世但見草書若爾。予嘗見其《郎官》等貼,則又端莊整飭,儼然唐氣也。

譯文:圓形的規是象征天的,方形的地是象征地的。方與圓的交互運用,如同陰陽互動。因此,用筆以圓融為貴,字形以方正為尚;既說規矩,又說規矩是方圓的極致。圓是精神的圓轉,不可以板直;方是通達的方正。不應該執著。其中的道理只能自己來領悟,別人怎能使其理解呢?晉、魏以前,篆書的字形稍微有點長,隸書的字形則少許扁一些。鐘繇的楷書、王羲之的行書,整合篆書的長與隸書的扁,達到了屬于中和的方正。到了歐陽詢那里,在方正的基礎上又增長了一點。再到后來的張旭、懷素,方中帶圓,似斜還直。有時本來是兩個字,如:“如”、“何”,他們將其壓縮為一個字;本來是一個字,如:“ ”、“昇”,卻又將其拉伸為兩個字。這樣的寫法超出了常規,然而應用于張旭、懷素的狂草,卻并沒有什么問題。世人只見過張旭、懷素草書中的種種變化,而以為他們不再恪守規矩,我曾經見過張旭寫的《郎官石柱記》等法則法帖,字里行間,端莊嚴整,一派唐人氣象。

6.后世庸陋無稽之徒,妄作大小不齊之勢,或以一字包絡數字,或以一傍而攢簇數形;強合鉤連,相排組紐;點畫混沌,突縮突伸。如楊秘圖、張汝弼、馬一龍之流,且自美其名曰:“梅花體”。正如瞽目丐人,爛手折足,繩穿老幼,惡狀丑態,齊唱俚詞,游行村市也。

后世一些庸俗淺陋、無所依據的人,胡亂“創造”大小不等的字象體勢,有的用一個字包籠幾個字,有的用一個偏傍攢聚多個偏傍;勉強合并鉤連,相互排疊,又相互糾結;點畫混亂散漫,突然縮回,又突然伸出。如楊珂、張弼、馬一龍之流,就是這種書風的代表,他們甚至為這種書風標上“梅花體”的美名。其實這種書風就像一群瞎了眼的乞丐,爛手斷腳,用繩子把老的、小的穿成一串,怪模怪樣,一起唱著俚俗的詞句,在村市中游蕩行進。

7.夫梅花有盛開,有半開,有未開,故爾參差不等。若開放已足,豈復有大小混雜者乎?且花之向上、倒下、朝東、面西,猶書有仰伏、俯壓、左顧、右盼也。如其一枝過大,一枝過小,多而六瓣,少而四瓣,又焉得為謂之梅花耶?形之相列也,不雜不糅,瓣之五出也,不少不多。由梅觀之,非可以知書矣。彼有不查而漫學者,寧非海上之逐臭哉。

梅花有盛開的,有半開的,有未開的,所以參差不齊。如果全都盛開了,哪里還有大小混雜的情形?而且梅花的方向有上下左右的不同,就象書法的取勢有俯仰顧盼的不同一樣。如果一朵花過大,另一朵花又太小,花瓣多的竟有六瓣,少的又只有四瓣,那么這還能叫作梅花嗎?梅花的排列是不相雜糅的;每朵有五個花瓣都是確定的。對梅花加以考察,可以推知書法的道理。那些不加分析而隨便效仿的人難道不是海邊的逐臭之夫嗎?

8、常變:


1.宣尼疾固,規矩諸說無乃固乎?故從有缺波折刀之形,畫沙印泥之勢,無奈越于規矩之外?夫字猶用兵,用在制勝。兵無常陣,字無定形;臨陣決機,將書審勢;權謀廟算,務在萬全。然陣勢雖變,行伍不可亂也;字形雖變體格不可逾也。譬之青天白云,和風清露,朗星浩月,寒雪暑雷,此造化之生機,其常也。迅霆激電,淫雨颶風,夏雹冬雷,揚沙霾霧,此陰陽之殺機,其變也。凡此之類,勢不終朝;四時皆然,晦明無晝矣。

譯文:孔子厭惡執著,我上文發表的規矩等說法不就是執著嗎?古代書家有缺波、折刀的筆畫,有畫沙、印泥的筆勢,不是超出規矩的范圍了嗎?其實,寫字如同用兵,其目的都在于取得良好的效果。用兵沒有不變的陣形;來到陣前才能決定陣形的部署,準備書寫才能知道字形的安排。隨機應變,神機妙算,無非為了周全。不過雖然陣形是變化的,但隊伍編制不能散亂;雖然字形是變化的,但基本范式不能跳出。比如青天白云,風甘露,明月朗星,冬天下雪,夏天打雷,這是大自然的一派生機,是大自然的正常狀態。迅雷激電,淫雨颶風,夏天下雹,冬天打雷,沙塵霧霾,這是陰陽失調的一派殺機,是大自然的變化狀態。各種各樣的變化狀態,是不會持續一整天的;如果朝暮晝夜統統都是昏暗的,那豈不就沒有白天了嗎?

2.所以,脫巾跣足,大笑狂歌,園林丘壑,知己相逢,飲酒玩花或可乃爾。如君親侍從之前,大臨祭之日豈容狂放恣肆若此乎?是宮殿廟堂,典章紀載,真為首尚。表牘亭館,移文題勒,行乃居先。借使奏狀碑署,潦草顛狂,褻悖何甚哉!信知行,真為書體之常,草法乃一時之變,趙壹非之,豈無謂哉?

譯文:因此,露著頭,光著腳,大聲笑,瘋狂唱,在園林丘壑之間,知己相遇,飲酒賞花,還是可以的。如果是侍奉在君主、父母面前,或是處在貴賓祭祀的時候又怎么允許如此的狂放恣肆呢?所以,題署 帝王宮殿廟堂,記載國家的制度法令和各項事務當然要使用楷書。書寫表文尺牘題額亭臺樓館,以至書寫移文,行書又是首選的字體。假設奏狀碑匾上的字跡潦草狂亂,那將是何等的褻瀆乖謬啊!由此可以確知楷書各行書是恒常的字體,而草書只是一時的變通罷了。趙壹抨擊草書,難道是沒有道理的嗎?

3.所云草體,有別法焉。撥鐙提捺,真行相通;留放鉤環,勢態迥異。旋轉圓暢,屈折便險;點綴精彩,挑豎枯勁;波趯耿決,飛度飄揚;流注盤紆,駐引窈繞。頓之以沉郁,奮之以奔馳;奕之以翩躚,激之以峭拔。或如篆籀,或如古隸;或如急就,或如飛白。又若眾獸駭首而還跱,群鳥飛舉而欲翔;猿猴騰掛乎叢林,蛟龍蟠蜿于山澤。隨情而綽其態,審勢而揚其威。每筆皆成其形,兩字各異其體。草書之妙畢于斯矣。至于行草,則復兼之。衄挫行藏緩急措置,損益于真草之間,會通于意態之際,奚慮不臻其妙哉?

譯文:其實,草書自有其書寫要領。草書的執筆提按之法,與楷書、行書是相通的;而其收放駐行、鉤連回互之法,卻與楷書、行書大相徑庭。回旋處圓活流暢,轉折時敏捷生動;點畫連綴精彩,挑豎枯勁硬朗;鉤捺直接果敢,筆意飛動飄揚;揮送紆回曲折,牽制幽深縈繞。以深沉蘊藉使它著力,以奔放馳騁使它振作;以輕揚飄逸使它美好,以雄健超脫使它激越。有時像篆書,有時又像隸書;有些像章草,還有些像飛白。像群獸抬頭挺立,又像群鳥展翅欲飛;像猿猴在叢林間懸掛騰躍,還像蛟龍在山澤中蟠踞蜿蜒。隨著情緒的起伏而姿態綽約,根據形勢的變化而威風激揚。每個筆畫都各有其形狀,字與字之間又絕無雷同。草書的要妙也就是這些了。至于行草書則要兼用草書之法,頓挫行止的處理,輕重緩急的安排,在楷書和草書之中適當增減,在精神與體勢之間融會貫通,又何必擔憂不能達到高妙的境地呢? 

9、正奇:


1.書法要旨,有正與奇。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所謂奇者,參差起復,騰凌射空,風情姿態,巧妙多端是也。奇即運于正之內,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無奇,雖莊嚴沉實,恒樸厚而少文。奇而弗正,雖雄爽而飛妍,多譎厲而乏雅。奈夫賞鑒之家,每指豪端努奮之巧,不悟規矩法度之逾;臨池之士,每炫技于形勢猛誕之微,不求工于性情骨氣之妙。是猶輕道德而重功利,退中直而進奸雄也。

譯文:書法的主要旨趣包括中正和新奇。所謂中正,指的是抑揚頓挫有度,提按呼應得宜,筋骨體勢莊重,給人以有分寸的感覺。所謂新奇,指的是參差起伏迭現,跌宕飛動變幻,千種情調、萬種姿態,令人目不暇接。新奇是中正之內的新奇,中正是不脫離新奇的中正。設若只有中正而沒有新奇,雖然能夠端莊嚴謹、沉著細密,但常常樸拙笨重而缺少文采。假設只有新奇而沒有中正,雖然可以雄強俊爽、飄逸妍美,但往往詭譎凌厲而不夠雅致。讓人無奈的是鑒賞的人只是只見筆端勉力變化的輕巧,而不知道那已經喪失了規矩法度;習練書法的人每每炫耀造型生猛怪異的小技,不追求塑造性情骨氣的奧妙。這樣的情形正像輕視道德而看重功利、斥逐忠貞正直之士而用奸邪霸道之人一樣背謬。

2.好奇之說,伊誰始哉?伯英急就,元常楷跡,去古未遠,猶有分隸余風。逸少一出,揖讓禮樂,森嚴有法,神采悠煥,正奇混成也。子敬始和父韻,后宗伯英,風神散逸爽朗多恣。梁武帝其絕妙超群,譽之不實;唐文目以拘孿餓隸,,貶之太深。孫過庭曰:“子敬以下,鼓努為力,標致成體,工用不侔,神情懸隔?!彼拐摰弥?。書至子敬。尚奇門開矣。

譯文:喜好新奇的主張是從誰開始的呢?張芝的章草和鐘繇的楷書都距離古法不遠,還保留著隸書的遺風。王羲之一出現既注重規矩準則,又能靈活運用,因而他的書法森嚴合度而又神采煥發,中正與新奇渾然一體。王獻之起初遵循家法,后來尊崇張芝,風神蕭散飄逸,姿態俊爽朗暢。武帝稱贊他絕妙超群,這樣的贊譽是不切實的;唐太宗視之為拘攣困乏的差役,這又是過分的貶損。孫過庭說:“王獻之以后,無不振作激奮,勉強用力,自我標榜體勢的高妙。他們不只功夫不如王羲之,在神采情趣上也差得很遠?!边@是很正確的說法。書法發展到王獻之手里,偏好新奇的大門打開了。

3.嗣后,智永專范右軍,精熟無奇,此學其正而不變者也。迨夫世南傳之智永,內含剛柔,立意沉粹;及其行草,遒媚不凡,然其筋力稍覺寬骳矣。李邕初師逸少,,擺脫舊習,筆力更新;下手挺聳,終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此行真之初變也。歐陽信本亦擬右軍,易方為長,險勁瘦硬,崛起削成臥龍躍觀行草,復太猛峭矣。褚氏登善,始依世南,晚迫逸少,遒勁溫婉,豐美富艷,第乏天然,過于雕刻。此真行之再變也。考諸永淳以前,規模大都清雅;暨夫開元以后,氣習漸務威嚴。顏清臣蠶頭燕尾,閎偉雄深,然沉重不清暢矣。柳誠懸骨鯁氣剛,耿介特立,然嚴厲不溫和矣。此真書之三變矣。張氏從申,原出子敬,筆氣約似北海,抑揚低昂,則甚雕琢矣。釋氏懷素,流從伯英,援毫大似驚蛇,圓轉牽制,則甚詭禿矣。此真行之三變矣。書變若爾,豈徒文兵哉。

譯文:后來,永專門取法王羲之,雖然精熟,但平淡無奇,這是只知道學習中正而不知道改變的人。羊欣效仿王獻之,亦步亦趨,這是只知道學習新奇而不知道改變的人,及至虞世南得到智永的傳授,剛柔內斂,立意沉密純粹;至于他的行草書,可謂遒勁媚好,不同凡響,甚而其筋骨力氣稍覺松散。李邕剛一師法王羲之,就大大地擺脫了原有習氣,筆勢變得清新;不過,他下筆硬挺尖聳,終究失之窘迫,如果以完美的標準來衡量,可以發現他的偏頗是很明顯的。這是楷書行草書的第一次變化。歐陽詢也模擬王羲之,將方正的字形拉長,險峻瘦硬,陡然而起,砍削而成;如果看他的行草書,就會覺得太過猛烈急峭了。褚遂良起初仿效虞世南,后期追慕王羲之,遒勁溫婉,美艷富麗,但缺乏天然之趣,過多版刻之態。這是楷書、行草書的第二次變化,考察唐代的書法狀況,永淳年間以前規制格局大多清新雅致;開元年間以后氣質習慣漸趨講究威嚴。顏真卿擅長蠶頭燕尾之法,雄偉深邃,但沉悶笨重,不夠清爽順暢。柳公權骨氣正直剛強,卓爾不群,但嚴肅凌厲。缺乏溫柔平和。這是楷書的第三次變化。張從申的源頭是王獻之不過其筆法氣格與李邕十分相似,抑揚起伏之中盡顯雕琢之意。僧人懷素追隨張芝流波,用筆婉如驚蛇,圓轉回互,牽引拉扯,時現詭譎寥落之態。這是草書、行書的第三次變化。書法變成了這樣,難道只是文化衰敗的緣故嗎?

4、大抵不變者,情拘于守正;好變者,意刻于探奇。正奇既分為二,書法自醇入漓矣。然質樸端重以為正,剽急駭動以為奇,非正奇之妙用也。世之厭常以喜新者,每舍正而慕奇。豈知奇不必求,久之自至者哉!假使雅好之士,留神翰墨,窮搜博究,月習歲勤,分布條理,諳練于胸襟。運用抑揚,精熟于心手,自然意先筆后,妙逸忘情,墨灑神凝,從容中道。此乃天然之巧,自得之能,猶夫西子、毛嬙,天姿國色,不施粉黛,輝光動人矣。何事求奇于意外之筆,后垂超世之聲哉!

譯文:大概不尋求變化的人,思想拘謹守中正;喜歡變化的人又意圖急切于探索新奇。中正與新奇既然分離了,書法就從淳厚走向了薄。然而以質樸無華、嚴肅厚重來求得中正,以剽勇急迫、驚駭跳動來達到新奇,并不是對中正和新奇的高妙應用。世上喜歡新奇討厭平常的人,常常放棄中正而追慕新奇;他們那里知道新奇是不必刻意探求的,時間一長新奇自然就會出現。假如酷愛書法,那就留心于翰墨之道,普遍地尋求,浩博地探究,時時地勤奮加演練,點畫的分布、結構的調理都了然于胸中,筆墨使用之術、抑揚頓挫之法又精熟于心手,自然能做到立意在前、動筆在后,美妙飄逸而忘卻了個人的情緒,筆墨揮灑而凝聚了個人的心神,最終從容地符合不偏不倚之道。這是得自天然的巧妙,不求自至的造詣。就像西施、毛嬙那樣的美人,國色天姿,并不涂脂抹粉,卻光彩照人。為什么要從意外之筆求得新奇,以求留下超出當世的名聲呢?

   

10、中和


1.書有性情,即筋力之屬也;言乎形質,即標格之類也。真以方正為體,圓奇為用;草以圓奇為體,方正為用。真則端楷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則簡縱居多,見者亦難便曉。不真不草,行書出焉。似真而兼乎草者,行真也;似草而兼乎真者,行草也。圓而且方,方而復圓,正能含奇,奇不失正,會于中和,斯為美善。中也者,無過不及是也;和也者,無乖無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廢和,和亦不可離中,如禮節樂和,本然之體也。禮過于節則嚴矣,樂純乎和則淫矣。所以禮尚從容而不迫,樂戒奪倫而皦如。中和一致,位育可期,況夫翰墨者哉!方圓互成,正奇相濟,偏有所著,即非中和。使楷與行真而偏,不拘鈍即棱峭矣;行草與草而偏,不寒俗即放誕矣。不知正奇參用,斯可與權,權之謂者,稱物平施,即中和也。

譯文:書法有氣質情調,指的是筋骨、氣力一類含蘊的內容;又有形態結構,指的是形狀、基準一類外在的形式??瑫苑街敝姓秊榛緶蕜t,對回轉新奇加以靈活運用??瑫〉母驹谟诙饲f的法式,所以學習者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就擅長它。草書則主要表現為簡率縱肆,因而欣賞者也很難很快理解。既不同于楷書,也不同于草書。這就是后來出現的行書。與楷書近似而略帶一些草書因素的行草。圓轉而不失方直,方直而又圓轉,中正包含著新奇,新奇而又不失中正,最終會聚到中和,這才是盡善盡美?!爸小币馕吨炔贿^分也沒有不夠,“和”意味著不背離、不乖張。然而“中”本來就不能偏廢“和”,“和”也離不開“中”。就像禮是節制的、音樂是諧調的,這是原本的體統。過于節制的禮流于嚴刻,一味諧調的音樂不免使人沉淪。所以禮崇尚的是從容不迫,音樂要戒除的是喪失倫次而要節奏清新。一旦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所,萬物也生長茂盛,何況書法呢?方直和圓轉相輔中正與新奇相成,如果有所偏頗執著,就不是中和了。假設楷書和行楷偏執,那么它們不是拘謹單薄就是棱側尖峭;行草與草書偏執,其結果不是寒酸俗氣就是放肆怪誕。一般人并不知道中正和新奇交互運用才是權變之道。所謂權變,就是稱物平施、因事制宜,也就是中和。

2.唐之諸賢,雖各成家,然有一手而獨擅一二長者,有多能而反拙一二體者。臨學之士,貴擇善而從焉。陸柬之得法于世南,晚擅出藍之譽。予嘗見其所書蘭亭詩,無一筆不出右軍,第少飄逸和暢之妙爾。張伯高世目為顛,然其見擔夫爭道,聞鼓吹、觀舞劍而知筆意,固非常人也。其真書絕有繩墨,草字奇幻百出,不逾規矩,乃伯英之亞,懷素豈能及哉!米芾乃誚其變亂古法,驚諸凡夫,何其苛于責人而昏于自反耶!顏清臣雖以真楷知名,實過厚重。若其行真如鹿脯帖,行草如爭坐、祭侄帖,又舒和遒勁,豐麗超動,上擬逸少,下追伯施,固出歐、李輩也。獨其自敘一帖,粗魯詭異,且過郁濁,酷非平日意態。米芾乃獨仿之,亦好奇之病爾。唐書雖有三變,虞、褚之真與行草,陸、李之行真,魯公之行草,率更之真書,長史之飛草,所謂出類拔萃,固非隨波逐流者也。懷素圣母、藏真亦多合作,大字千文則秾肆矣,小字千文太平淡矣。世傳自敘帖殊過枯誕,不足法也。主善以為師,寧非步王之階梯哉!
 譯文:唐代諸位賢能之士,雖然號稱各成一家,但有的只專門擅長一兩種字體,有的則擅長多種字體卻拙于一兩種字體。臨摹學習的人應該從他們當中擇善而從。陸柬之從虞世南那里得到書法要義,后期有青出于藍的美譽。我曾經見過他寫的《蘭亭詩》,沒有一筆不是出自王羲之的,只是缺少了一些飄逸和暢的妙處。張旭,世人視之為顛狂,然而他看見擔夫爭道中的抗拒之力,聽聞鼓吹合奏的配合之妙,觀察公孫劍舞的英武之姿,從而體悟到了筆法的深意,確實不是平常的人??!他的楷書極其講究法度,草書奇妙的變幻層出不窮而不出規矩之外,僅次于張芝。懷素又那里比得上呢?米芾卻譏誚張旭淆亂古人法度,只能使一般的人感到駭異非常,為什么他對別人求全責備,而對自己卻昏憒到不知反省的程度呢?雖然顏真卿的楷書很是有名,其實則過于沉厚笨重。至于他的行楷《鹿脯帖》,行草 如《爭座位帖》、《祭侄帖》,卻又和順遒勁、瀟灑飛動,向上直欲比擬王羲之,向下可追隨虞世南,的確超過了歐陽詢、李邕之輩。只不過他的那件《自書告身》,粗魯詭異,而且過于郁結不暢,特別不符合其平常的意氣姿態。米芾卻專門模仿它,實屬好奇的毛病。雖然唐代書法經歷了三次衰變,但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和行草陸柬之、李邕的行楷,顏真卿的行草歐陽詢的楷書,張旭的狂草,都稱得上出類拔萃,迥異于隨波逐流的平庸之作。懷素《圣母帖》、《藏真帖》也算是合乎法度的作品。大字《千字文》則過于濃重恣肆,小字《千字文》卻又太過平淡。世間流傳的《自敘帖》極其枯窘怪誕,實在不足為訓。選擇優秀作品作為師法的對象,難道不是向王羲之攀登的階梯嗎?

 11/老少

1、書有老少,區別淺深。勢雖異形,理則同體。所謂老者,結構精密,體裁高古,巖岫聳峰,旌旗列陣是也。所謂少者,氣體充和,標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種風流是也。老而不少,雖古拙峻偉,而鮮豐茂秀麗之容。少而不老,雖婉暢纖妍,而乏沉重典實之意。二者混為一致,相待而成者也。試以人品喻之,謀猷諳練,學識宏深,必稱黃發之彥;詞氣清亮,舉動利便,恒數俊髦之英。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姿顏。筋力尚強健,姿顏貴美悅,會之則并善,折之則兩乖,融而通焉,書其幾矣。

譯文:書法有老練與鮮活,它們關系到書法意味的深淺。雖然老練與鮮活在形式上的表現不同,但它們在書法發生作用的道理是一致的。,即結構精密,布局高古,如層巒疊嶂,又像大熊師陣前旌旗排列。所謂鮮活,即氣質和婉,體態充盈,形狀秀整,格調清雅,百般姿勢趣味,千種瀟灑風流。老練而不鮮活,雖然古樸雄偉,但缺少豐盈秀麗的面貌;鮮活而不老練,雖然順暢妍媚,但缺乏沉實厚重的意蘊。老練而鮮活是相輔相成的,二者應當融為一體 。讓我試著以人的品格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老謀深算、學識淵博的,必定是睿智長者;語氣清亮、行動敏捷者,常常是青年才俊。老練構成了書法的筋骨氣力,鮮活構成了書法的姿態面貌。筋骨氣力以強狀剛健為上,姿態面貌以賞心悅目為貴;二者結合則相得益彰,二者背離則兩敗俱傷。若能將老練與鮮活融會貫通,書法也就接近完美了。

2、玄鑒之士,求老于典則之間,探少于神情之內。若其規模宏遠,意思窈窕,抑揚旋折,恬曠雍容,無老無少,難乎名狀,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初觀雖少,細觀實老,豐采秀潤,結束巍峨,引拂輕揚,氣度凜毅,世所謂少年老成,乘之次也。鱗羽參差,巒峰掩映,提撥飛健,縈紆委婉,眾體異勢,各字成形,乃如一堂之中,老少群聚,則又次焉。筋力雄壯,骨氣峻潔,劍拔弩張,熊蹲虎踞,只見其老,不見其少,有若師儒壽耇,正色難犯,又其次焉。燦爛似錦,艷麗如花,初視彩煥,詳觀散怯,正如平時夸伐,自稱弘濟,一遇艱大,節義遂虧,抑又其次矣。夫任筆成形,聚墨為勢,漫作偏欹之相,妄呈險放之姿,疏縱無歸,輕浮鮮著,風斯下矣,復何齒哉!

譯文:深于賞鑒的人士,在法則之間發現老練,在神情之中領會鮮活。①如果規模宏大深遠,意味窈窕可愛,抑揚頓挫,規旋矩折,恬靜曠達,雍容大方,無所謂老,也無所謂少,難于形容,就像天仙神女,無法辨別其年齡,這樣的書法無疑是上乘之作。②乍看似乎有些稚嫩,仔細觀察卻很老到,風采秀美潤澤,體勢巍峨挺拔,舉止輕盈飛揚,氣度凜然剛毅,世人所謂少年老成,這樣的書法僅次于上乘。③像魚鱗鳥羽一樣參差錯落,像重巒疊嶂一樣高低掩映,提筆靈活、撥管勁健,縈繞迂回、委婉有致,體勢各異,字形多變,如同一家老少共聚一堂,這樣的書法屬于再次一級的。④筋力雄壯骨氣峻整,如劍拔弩張般僵持,又如熊蹲虎踞般的強硬,只見老態,不見鮮活,就像年老的學究,正色儼然,令人不敢冒犯,這樣的書法屬于更次一級的。⑤像錦繡一樣燦爛,像花朵一樣艷麗乍看光彩煥然,祥視卻散漫怯弱,正如平時夸夸其談,自稱無所不能,但是一旦遇到危難大事就顯露出氣節道義的虧虛,這樣的書法大概只能是又次一級的。⑥字形信筆而成,體勢一揮而就,輕漫地擺弄出偏側攲斜的面目,狂妄地暴露出險怪放浪的姿態,松散縱肆、無所歸依,輕靡浮夸、沒有著落,這是下午等的書法,又何必討論它呢。

   

12、神化

1、書之為言,散也,舒也,意也,如也。欲書必舒散懷抱,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稱神。書不變化,匪足語神也。所謂神化者,豈復有外于規矩哉!規矩入巧,乃名神化。故不滯不執,有圓通之妙焉。況大造之玄功,宣泄于文字,神化也者,即天機自發、氣韻生動之謂也。

譯文:書法的要義在于排遣,在于抒發,在于精神,在于自如。要進行書法創作,一定要先發散情懷,到了隨心所欲的程度,才可以稱得上神奇。如果書法不能隨變所適,也就談不上神了。然而所謂出神入化,又怎能脫離規矩而存在呢?出神入化就是巧妙地運用規矩,不滯澀,不執著,體現出圓通的美妙。況且造化的偉大功業彰顯于文字,因而書法的出神入化就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其中包含著生動的氣韻。

2、日月星辰之經緯,寒暑晝夜之代遷,風雷云雨之聚散,山岳河海之流峙,非天地之變化乎?高士之振衣長嘯、揮塵談玄,佳人之臨鏡拂花、舞袖流盼,如艷卉之迎風泫露,似好鳥之調舌搜翎,千態萬狀,愈出愈奇;更若煙霧林影,有相難著,潛鱗翔翼,無跡可尋,此萬物之變化也。人之于書,形質法度,端厚和平,參互錯綜,玲瓏飛逸,誠能如是,可以語神矣。世之論神化者,徒指體勢之異常,毫端之奮筆,同聲而贊賞之,所識何淺陋者哉!約本其由,深探其旨,不過曰相時而動、從心所欲云爾。宣尼、逸少,道統、書源,匪不相通也。鄉黨之恂恂,在朝之侃侃,執圭之踧踧,私覿之怡怡,于魯而章甫,適宋而逢掖。至夫漢《方朔贊》,意涉瑰奇,燕《樂毅論》,情多抑郁,修禊集敘,興逸神怡,《私門誓文》,情拘氣塞。此皆相時而動,根乎陰陽舒慘之機;從心所欲,溢然《關雎》哀樂之意。非夫心手交暢,焉能美善兼通若是哉!

譯文:日月星辰的經天緯地,寒暑晝夜的轉換替代,風雷云雨的聚合分散,山岳的聳立,河海的流動,不是天地的千變萬化嗎?高人志士或振動衣襟而長嘯,或揮動拂塵而清談,美麗女子或對著鏡子揮拂花枝,或舞動衣袖流轉顧盼,如鮮艷的花卉迎風滴露,若伶俐的鳥兒調舌搜翎,千姿百態,無限新奇。更像彌漫的煙霧、搖動的樹影,形象變幻而難以描繪;又似水底的游魚、天空的飛鳥,沒有蹤跡可以尋求。這就是自然萬物的變化。對于人們從事書法活動來說,如果能夠做到體態法度兼備,端莊溫厚而不失平和,參差錯落之中玲瓏剔透、飛動飄逸,就可以討論神奇了。然而世人在論說神化時往往只著眼于奇異的體勢、激揚的筆法,隨聲附和,妄加贊賞,他們的見識是何等淺陋??!概括地梳理緣由,深入地探究意旨,所謂神化就是針對不同的情形采取相應的措施,根據心靈的訴求而不超出法度的范圍。孫子與王羲之分別是儒道的正統和書法 的本源,都不是由其他途徑達到的??鬃釉诒距l的地方非常恭順,在朝廷上溫和而快樂,持圭朝見時腳步緊湊狹促,私下相見怡然自得,在魯國戴著緇布禮帽,到宋國又穿著寬袖衣服。至于王羲之他所寫的漢代《東方朔畫贊》意境瑰麗奇異,燕國《樂毅論》壓抑郁悶,《蘭亭序》意氣超邁、神情怡然,《私門誓文》又感情沉重,心緒郁塞。孔子和王羲之都根據當時情境的不同而采取相應的舉措,根據了自然陰陽哀樂的天機,隨心所欲,充滿著《詩經》中所蘊含的喜怒哀樂之意。如果不是心與手的交相順暢,又怎能做到如此的盡善盡美呢?

3、相時而動,或知其情;從心所欲,鮮悟其理。蓋欲正而不欲邪,欲熟而不欲生,人之恒心也。規矩未能精諳,心手尚在矜疑,將志帥而氣不充,意先而筆不到矣。此皆不能從心之所欲也。至于欲既從心,豈復矩有所逾者耶!宣尼既云從心欲,復云不逾者,恐越于中道之外爾。譬之投壺引射,豈不欲中哉。手不從心,發而不中矣。然不動則不變,能變即能化,茍非至誠,焉有能動者乎?澄心定志,博習專研,字之全形,宛爾在目,筆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從臂,指能從心,瀟灑神飛,徘徊翰逸,如庖丁之解牛,掌上之弄丸。執筆者自難揣摩,撫卷者豈能測量哉!中庸之為物不貳,生物不測。孟子曰深造自得,左右逢源。生也逢也,皆由不貳深造得之。是知書之欲變化也,至誠其志,不息其功,將形著名,動一以貫萬,變而化焉,圣且神矣。噫!此由心悟,不可言傳。

譯文:有人知道根據時機而動的情由,卻很少有人能夠領悟隨心所欲的道理。想要中正而不是偏邪,想要熟練而不是生疏,這是人們恒久不變的意志。不能熟練掌握規矩,心手尚處于拘束猶疑階段,就會心志高遠而底氣不足,空有構思而筆力不夠,這都屬于不能隨心所欲。如果能夠做到隨心所欲,難道還會逾越規矩的范圍嗎?孔子據說隨心所欲,又說不逾越規矩,是因為擔心人們走向中道之外。比如參加投壺射矢的游戲,難道不是想要投中射中嗎?然而手不能跟隨心的要求,命中目標也就無從談起了。,但是沒有積極的行動就不會發生相應的變革。沒有變革就不會轉化為能力,如果不是極其真誠,哪里又能有積極的行動呢?在書法活動中心境澄明、志氣安定,廣泛學習、專心鉆研,字的全貌好像就在眼前,筆的妙用根本不用思考,自然就會手腕順從手臂,手指順從心意,瀟灑的神采在飛動,回旋的筆勢在飄逸。如同庖丁解牛、宜僚弄丸那樣熟練而高妙的書法,不是一般寫字的人所能揣摸的,也不是平常的鑒賞者所能參透的?!吨杏埂氛f“天地沒有兩個”,“天地生成的事物不計其數”;《孟子》說“達到精深的境界而自我領悟”,“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生成”和“逢源”,是以“專一不貳”和“達到精深”為條件的。根據這樣的道理可以知道要想實現書法上的變化,就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根據天地精神來一以貫之地單顯形象,這樣就會經由變革進入化境,既以圣明而且神奇了。唉!這樣的道理不是言辭所能傳達的,而只能用心去領悟啊。

4、字者,孳也;書者,心也。字雖有象,妙出無為;心雖無形,用從有主。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識心,徇象喪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未書之前,定志以帥其氣;將書之際,養氣以充其志。勿忘勿助,由勉入安,斯于書也無間然矣。夫雨粟鬼哭,感格神明,徵往俟來,有為若是。法書仙手,致中極和,可以發天地之玄微,宣道義之蘊奧,繼往圣之絕學,開后覺之良心,功將禮樂同休,名與日月并曜。豈惟明窗凈幾,神怡務閑,筆硯精良,人生清福而已哉!
 譯文:文字是孳育而逐漸增多的書寫的字跡是心靈的圖畫。文字雖然有形象,但其巧妙卻無心而為;心靈雖然沒有形象,但它卻是行為發生的主宰。開始學習點畫結構的安排,必定要做些什么,其原則是根據形象來尋求意蘊;最終達到了融會貫通的境界,也就不必有什么作為了,因為那時已經得到了意蘊而忘卻了形象。因此,通過形象來識別心靈,沉溺于形象則會喪失心靈,不可執著于形象,不能游離于心靈。書寫之前,安定心志以伸張其氣勢;書寫之際,蓄養氣勢以充實其心志。不忘卻,不依傍,從勉勵而為到和順而成,對書法而言,這就是其本真。倉頡創制文字,天上落下了粟米,鬼在夜間哭泣,感動了神明,主宰歷史以待未來,其偉大功績竟然如此。創造精妙書法的優異書家,達到了中和的極致,可以闡發天地的幽微之意,宣揚道義的精深之旨,接續以往圣人宏偉獨到的學術,開啟后知后覺的良知良心。書法的功業與禮樂一樣美善,名譽與日月同樣輝耀,那里只是坐在明亮的窗戶和潔凈的幾案前,精神愉快,事務悠閑,擺弄精良的筆硯,享受人生的清福而已。   

 13、心相

1、蓋聞德性根心,睟盎生色,得心應手,書亦云然。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試以人品喻之。宰輔則貴有愛君容賢之心,正直忠厚之相。將帥則貴有盡忠立節之心,智勇萬全之相。諫議則貴有正道格君之心,謇諤不阿之相。隱士則貴有樂善無悶之心,遺世仙舉之相。由此例推,儒行也,才子也,佳人也,僧道也,莫不有本來之心、合宜之相者。所謂有諸中必形諸外,觀其相可識其心。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余今曰:人正則書正。心為人之帥,心正則人正矣;筆為書之充,筆正則書正矣。人由心正,書由筆正,即詩云思無邪,禮云毋不敬。書法大旨,一語括之矣。

譯文:孟子說,心靈是人的品德性情的根源,有德者是神采奕奕,風度翩翩的。至于書法,也是得之心而應之于手的。人的品格不同,性情各異,表現在筆勢上,也有著雅正與偏邪之分。書法的“心靈”作用于籌劃布置、想象安排,即將實施于筆鋒,是尚味展開的“儀態”。書法的“儀態”表現為轉折進退、形態神采,筆勢隨著意念發生,是已經展開的“心靈”。讓我試著用人的品格來說明這個問題:輔政大臣貴有忠愛君上、寬容賢良的心靈,其相貌是正直忠厚的;將領主帥貴有恪盡忠誠、樹立節操的心靈,其相貌是智勇雙全的;諫議大夫是剛正不阿的;隱逸之士貴有安樂和善、了無煩悶的心靈,其相貌是超脫清雅的。以此類推,儒士、才子、佳人、僧人、道士等等,無不各有其本心以及與其本心相適應的容貌。就像人們常說的那樣,心中所有必定會表現在外;根據容貌可以識別其心靈。柳公權說:“心意是端正的,筆法就是端正的?!蔽椰F在要說的是:“人品是端正的,書法就是端正的?!毙撵`是人的主宰,心靈端正了,人品就會端正,書法取決于筆法,筆法端正了書法就會端正。人品通過心靈來端正,書法通過筆法來端正,這也就是《詩經》所謂“思想純正”、《禮記》所謂“不能不敬”。關于書法的主旨,上面的話就足以概括了。

2、嘗見古跡,聊指前人,世不俱聞,略焉弗舉。如桓溫之豪悍,王敦之揚厲,安石之躁率,跋扈剛愎之情,自露于毫楮間也。他如李邕之挺竦,蘇軾之肥欹,米芾之努肆,亦非純粹貞良之士,不過嘯傲風騷之流爾。至于褚遂良之遒勁,顏真卿之端厚,柳公權之莊嚴,雖于書法少容夷俊逸之妙,要皆忠義直亮之人也。若夫趙孟頫之書,溫潤閑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所以天水之裔,甘心仇敵之祿也。

譯文:曾經見過古人的著述,隨意指陳某些前人,而世人對他們并不熟悉,所以我在這里略去他們,而只列舉那些人們熟知的人物。至如桓溫恣肆剽悍,王敦張揚凌厲,王安石躁急率性,他們飛揚跋扈、剛愎自用的性情,自然流露在筆墨之間。其他如李邕硬挺竦立,蘇軾肥厚攲斜,米芾倔強放肆,他們也不是純正中良之人,而只是嘯傲招搖、擺弄風騷之流罷了。至于褚遂良的遒媚勁健,顏真卿的端正厚重,柳公權的莊重嚴謹,雖然在書法上缺少了一些從容平和、俊秀飄逸的美妙,但重要的是他們才是忠貞正義、中正信實的人。至于趙孟頫的書法,溫潤優雅,似乎承接了王羲之的正統,但嫵媚柔弱,顯然十分缺乏威武不屈的氣概。所以他作為宋代宗室的后裔,竟然甘心接受仇敵的俸祿。

3、故欲正其書者,先正其筆;欲正其筆者,先正其心。若所謂誠意者,即以此心端己澄神,勿虛勿貳也。致知者,即以此心審其得失,明乎取舍也。格物者,即以此心博習精察,不自專用也。正心之外,豈更有說哉!由此篤行,至于深造,自然秉筆思生,臨池志逸,新中更新,妙之益妙,非惟不奇而自奇,抑亦己正而物正矣。夫經卦皆心畫也,書法乃傳心也,如罪斯言為迂,予固甘焉勿避矣。
 譯文:因此要想端正書法,先要端正筆法;想要端正筆法,先要端正心意。像《大學》所謂“意念真誠”,就是要針對個人心靈審視得失,明確何去何從;氣血“推究物理”,就是要運用個人心靈廣泛學習,精心觀察,而不自以為是,難道端正心意之外還有其他什么重要的說法嗎?按照這樣的途徑一心一意地修習,以至于達到精深的境界,自然就會在再拿起毛筆的時候思路頓生,準備書寫的時候心志飄逸,令書法創作新中更新,妙上加妙。豈止在書法上不求新奇而自然新奇,更是達到了自己端正而一切端正的高度。《易經》卦象是心靈的圖畫,書法也是對心靈的傳達和彰顯。如果有人責怪我的言論迂腐,我確實甘愿接受他們的責怪而不會選擇逃避。

 14、取舍

1、蘇、米之跡,世爭臨摹,予獨哂為效顰者,豈妄言無謂哉!蘇之點畫雄勁,米之氣勢超動,是其長也。蘇之濃聳棱側,米之猛放驕淫,是其短也。皆緣天資雖勝,學力乃疏,手不從心,藉此掩丑。譬夫優伶在場,歌喉不接,假彼鑼鼓,亂茲音聲耳。夫顰一也,西子以顰而加妍,東施效之而增丑,何哉?西子明眸皓齒,光彩射人,閨情幽怨,痛心攢眉,凄凄楚楚,可憫可憐,是知顰乃其病,非其常也。使其館娃宮中,姑蘇臺上,懨懨悶悶,蹙鎖蛾眉,夫差豈復見寵也。東施本無麗質,妄自學其愁眉,反見陋媸,殊可憎惡。逸少以前,專尚篆隸,罕見真行。簡樸端厚,不皆文質兩彬;缺勒殘碑,無復完神可仿。逸少一出,會通古今,書法集成,??蠖āW允嵌?,優劣互差。試舉顯名今世、遺跡僅存者,拔其美善,指其瑕疵,庶取舍既明,則趨向可定矣。

譯文:世人爭相臨摹蘇軾、米芾的遺跡,我卻嘲笑他們的效顰的人,難道我的話是沒有意義的虛詞之言嗎?蘇軾的點畫雄強勁健,米芾的氣勢飄逸飛動,這是他們各自的長處。蘇軾的濃肥聳動、支凌攲斜,米芾的粗猛放縱、驕橫無度,這是他們各自的短處。之所以如此都是因為他們雖然天資不俗,但功夫粗疏,手之所動不能跟從心之所思,便只能借助夸張的外表來掩蓋實際的丑陋。就像舞臺上的歌唱演員,在其歌唱不濟的時候,往往借助鑼鼓的轟響來掩飾嗓音的欠缺。同樣是皺眉,西施因為皺眉而更加妍美,東施卻因為模仿而更加丑陋,為什么呢?西施明眸皓齒,光彩照人,因閨閣幽怨之情而痛心皺眉,淒淒可憫,楚楚可憐,因此知道皺眉是她病時的樣子,而不是其常態。假設在娃館宮中、姑蘇臺上,西施一直病病懨懨,悶悶不樂,雙眉緊鎖,難道夫差還會再寵愛她嗎?東施本來就沒有漂亮的姿色,荒唐地仿效西施的愁眉,反而更最顯出了自己的丑態。王羲之以前,人們主要使用的字體是篆書和隸書,楷書和行書極為罕見。那時的書法簡單樸素、端嚴厚重,并不都是文質彬彬的;殘缺的碑版石刻,不具備可供模仿的完整神采。王羲之一出現,會古通今,集書法之大成,徹底確立了楷模。從此以后。書家的表現優劣相雜。這里嘗試列舉一些享譽當代而遺跡尚存的書家,提出其優點,指出其缺陷,以求明確取舍的原則,當然,書法的審美走向也就可以確定了。

2、智永、世南,得其寬和之量,而少俊邁之奇。歐陽詢得其秀勁之骨,而乏溫潤之容。褚遂良得其郁壯之筋,而鮮安閑之度。李邕得其豪挺之氣,而失之竦窘。顏、柳得其莊毅之操,而失之魯獷。旭、素得其超逸之興,而失之驚怪。陸、徐得其恭儉之體,而失之頹拘。過庭得其逍遙之趣,而失之儉散。蔡襄得其密厚之貌,庭堅得其提衄之法,趙孟得其溫雅之態,然蔡過乎模重,趙專乎妍媚,魯直雖知執筆,而伸腳掛手,體格掃地矣。蘇軾獨宗顏、李,米芾復兼褚、張。蘇似肥艷美婢,抬作夫人,舉止邪陋而大足,當令掩口。米若風流公子,染患癰疣,馳馬試劍而叫笑,旁若無人。數君之外,無暇詳論也。擇長而師之,所短而改之,在臨池之士玄鑒之精爾。

 譯文:智永、虞世南得到了王羲之寬松和緩的器量,而缺少俊逸豪邁的新奇;歐陽詢得到了秀整勁健的骨力,?缺乏溫和潤澤恣容;褚遂良得到了濃郁健壯的筋節,而少有安靜閑雅氣度;李邕就遇到了豪宕挺括的氣勢,而缺陷 在于驚竦窘迫;顏真卿、柳公權得到了莊嚴剛毅的品格,而缺陷在于魯莽粗獷;張旭、懷素得到了超邁飄逸的意興,而缺陷在于驚險怪誕;陸柬之、徐浩得到了恭順簡約的體態,而缺陷在于頹唐拘束;孫過庭得到了逍遙灑脫的趣味,而缺陷在于粗略散漫;蔡襄得到了密麗渾厚的面貌,黃庭堅得到了提按頓挫的方法,趙孟頫得到了溫和優雅的姿態,然而蔡氏過于拘謹持重,趙氏過于妍美嫵媚,黃氏雖然知曉筆法,但筆畫伸張無度,書法格局破壞無余。蘇軾偏好顏真卿、李邕,米芾兼學褚遂良、張旭。蘇軾好像豐腴美艷的女仆升格為夫人,動作歪斜粗陋,而且腳又太大,應該讓他閉嘴。米芾如同風流成性的公子哥兒,身長惡瘡贅關心疣,騎馬持劍、狂叫怪笑,旁若無人。以上諸家以外,我無暇詳細論說。學習書法的人應當精確鑒別,選擇諸家的長處加以效仿,對其短處則要加以改正。
  3、陸友仁研北雜志云:蔡君謨摹仿右軍諸帖,形模骨肉,纖悉俱備,莫敢逾軼。至米元章始變其法,超規越矩,雖有生氣而筆法悉絕矣。予謂君謨之書,宋代巨擘,蘇、黃與米,資近大家,學入傍流,非君謨可同語也。朱晦翁亦謂字被蘇、黃寫壞,并筆法悉絕之言,兩語皆刻矣。數公亦有筆法,不盡寫壞,體格多有逾越,蓋其學力未能入室之故也。數君之中,惟元章更易起眼,且易下筆,每一經目,便思仿模。初學之士,切不可看。趨向不正,取舍不明,徒擬其所病,不得其所能也。米書之源,出自顏、褚。如要學米,先柳入歐,由歐趨虞,自虞入褚。學至于是,自可窺大家之門,元章亦拜下風矣。如前賢真跡,未易得見,擇其善帖,精專臨仿,十年之后,方以元章參看,庶知其短而取其長矣。若逸少《圣教序記》,非有二十年精進之功不能知其妙,亦不能下一筆,宜乎學者寥寥也。此可與知者道之。
 譯文:陸友仁《研北雜志》說:蔡襄模仿王羲之各帖,形態范式和骨肉配合上面面俱到,不敢輕易逾越。到米芾才開始變亂法度,置越矩于不顧,雖然意氣風發,但筆法則滅絕了。在我看來,蔡襄的書法在宋代是首屈一指的。蘇軾、黃庭堅、米芾接近大家,而功夫則屬旁流,不能與蔡襄相提并論。朱喜也說字被蘇軾、黃庭堅定壞了,并并認為筆法蘇、黃使筆法滅絕。這兩句話都過于刻薄。諸家也各有其筆法,并沒有完全把字寫壞,其格局的確多所逾越,那是因為他們的功夫還不到家的緣故,諸家之中,米芾特別容易引人注目,而且容易下筆,人們只要一看到,就想模仿,所以初學者約不能看它。方向不正確,取舍不明確,其結果只是模擬他的毛病,卻不能得到他的優長。米芾書法的源頭在于顏真卿和褚遂良,如果要學習米芾,就要從柳公權過渡到歐陽詢,再從歐陽詢轉向虞世南,然后從虞世南轉入褚遂良,達到這樣的境地,自然就能接近大家的門庭,米芾也要處于下風。如果不容易看到前賢的真跡,就要選擇善本刻帖,既精又專地臨模仿效,十年以后再用米芾作品加以參照,大概就能夠知道米芾的短處,從而汲取他的長處了。如王羲之的《圣教序記》,就是玻一本善本刻帖,沒有二十年勇猛精進的功夫,不能知道這件刻帖的妙處,甚至連一筆都寫不像,因而學有所成的人寥寥無幾。這樣的道理只能告訴有見解的人啊。

 15、功序

1、臨池賞鑒,代不虛人,評論體勢,悉非真諦。擬形于云雨,譬象于龍蛇,外狀其浮華,內迷其實理。至若無知率易之輩,妄認功無百日之談。豈知王道本無近功,成書亦非歲月哉!

譯文:書法學習和鑒賞者,歷朝歷代都不乏其人。評論書法體勢,全都不是切實的道理。用云石來比擬形狀,用龍蛇來比喻意象,一味地形容外在的浮華,而迷失了內在的原理。至于膚淺無知的人,虛妄地認可學書不需百日即可工巧的議論,他們那里知道以仁義治天下的王道不會很快奏效,學成書法也不是一年半載就夠的道理呢?

2、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對待布白,務求其均齊方正矣。然后定其筋骨,向背往還,開合連絡,務求雄健貫通也。次又尊其威儀,疾徐進退,俯仰屈伸,務求端莊溫雅也。然后審其神情,戰蹙單疊,回帶翻藏,機軸圓融,風度灑落,或字馀而勢盡,或筆斷而意連,平順而凜鋒芒,健勁而融圭角,引伸而觸類,書之能事畢矣。然計其始終,非四十載不能成也。所以逸少之書,五十有二而稱妙;宣尼之學,六十之后而從心。古今以來,莫非晚進,獨子敬天資既縱,家范有方,入門不必旁求,風氣直當專尚,年幾不惑,便著高聲。子敬之外,豈復多見耶!

譯文:初學者,先要樹立字的基本骨架,橫劃豎劃之間的空白要均等布置,務必做到勻整方正。然后確定字的筋骨姿態,對于相向相背、筆勢往來、開合收放、鉤連聚攏等環節,務必做到雄渾勁健、血脈貫通。其次還要重視字的儀態,在筆速快慢、筆意進退、字形俯仰、字勢屈伸等方面,務必做到端正莊重、溫文爾雅。然后審視通篇的神采情趣,戰筆之澀,攢鋒之斂,有單獨的,有重疊的,回互映帶,翻轉隱藏,布局圓融通暢,風度瀟灑利落。有的字形尚未寫成而字勢已經展示充分,有的筆畫雖然斷開而筆意卻接連無痕,,平滑暢順卻鋒芒凜然,剛健有力而圭角消融,靈活運用,觸類旁通,書法學習中所能做到的也就這些了。然而合計學習書法整個過程,沒有四十年是不會學成的。所以王羲之的書法直到五十二歲才稱得上精妙,孔子的學問直到七十歲之后才隨心所欲。古往今來,沒有不在用功四十年才學成書法的,只有王獻之是個例外。獻之天資超邁,家有的范式可以依托,,而不必尋求另外的入門途徑,風格氣度直接取法乃父,所以不到不或之年便名聲顯著,王獻之以外,還能找到這樣的人嗎?

3、第世之學者,不得其門,從何進手,必先臨摹,方有定趨。始也專宗一家,次則博研眾體,融天機于自得,會群妙于一心。斯于書也,集大成矣。第昔賢遺范,優劣紛紜,仿之貴似,審之尚精。仿之不似,來續尾之譏;審之弗精,啟叩頭之誚。舍其所短,取其所長,始自平整而追秀拔,終自險絕而歸中和。心與筆俱專,月繼年不厭。譬之撫弦在琴,妙音隨指而發;省括在弩,逸矢應鵠而飛。意在筆前,翰從毫轉。后圣再起,吾言弗更矣。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標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書何容易哉!

 譯文:但是世間的學書者找不到書法的門徑,他們應該從那里入手呢?我的主張是一定要從臨摹開始,這樣才會有正確的方向。起初要專門取法一家,其后則要廣泛地研習各種風格,把天賦的聰明融匯到學習中,把眾多的高妙會聚到心目中,這樣來學習書法,就會達到集大成的高度。不過,前賢遺留的規范有優有劣,模仿它們貴在必似,鑒別它們務必精確。模仿得不像,會招致狗尾續貂的諷刺;鑒別得不準,又會引發盲目臣服的譏誚。舍去前人的短處,選取他們的長處,開始于平順整齊探求俊秀挺拔,結束于從驚險奇絕回歸中正平和。心意與筆意共同專注,從月月到年年而不知滿足。就像撫弦琴,美妙的音樂隨手而出;瞄準箭頭,快速的利劍向著目標飛去。意念在用筆之前,筆管隨著筆鋒運轉。如果以后還有圣賢出現,我的話也不會改變。假如稍稍知道一點分行布白的方法,就想放縱取巧,動筆用墨還不熟練,就要標榜新奇,這就像還沒有學習走路就先學習跑步一樣。學習書法是那么容易的嗎?
  4、學書次第,前言已概,拘局之士,未免懼疑,姑以淺言,俟彼易曉。大率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與欹;繼知規矩,戒不活與滯;終能純熟,戒狂怪與俗。若不均且欹,如耳目口鼻,窄闊長促,邪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與滯,如土塑木雕,不說不笑,板定固窒,無生氣矣。狂怪與俗,如醉酒巫風,丐兒村漢,胡行亂語,顛仆丑陋矣。又書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則點畫不混雜,整則形體不偏邪;第二要溫潤,溫則性情不驕怒,潤則折挫不枯澀;第三要閑雅,閑則運用不矜持,雅則起伏不恣肆。以斯數語,慎思篤行,未必能超入上乘,定可為卓焉名家矣。若前所列規矩、正奇、老少、神化諸篇,陰陽、向背、緩急、抑揚等法,蓋有彼具而此略,所當參用以相通者也。
   譯文:學習書法的步驟,上文已經大致說明了。拘執局促的人,不免驚訝懷疑,因此這里姑且用淺近的言語再加申說,以便他們容易掌握。學習書法大概有三項戒忌:開始學習分行布白,要戒除不均勻和攲斜;后來知道規矩了,要戒除不靈活和呆滯;最終達到的純熟的地步,要戒除狂怪和俗氣。如果不均勻而且攲斜,像耳目口鼻的寬窄長短不諧調,位置偏斜,就不端正了。不靈活和呆滯,像劣等的土木雕塑,不說不笑,刻板生硬、僵化不暢,就沒有生氣了??窆趾退讱?,像醉漢鬧酒、巫婆發瘋,又像乞丐村夫,張牙舞爪,胡言亂語,是錯亂丑陋的。此外,書法還有三項要義:第一要清晰齊整,清晰則點畫不混雜,齊整則結構不偏斜;第二要溫和潤澤,溫和則性情不驕橫盛氣,潤澤則頓挫不枯槁干澀;第三要安閑優雅,安閑則動筆用墨不矜持,優雅則起伏錯落不恣肆。學習書法的人根據這幾句話,謹慎地思考,專以地履行,雖然不一定能達到上乘的高度,但必定會成為令人矚目的名家。上文所安排的《規矩》、《正奇》、《老少》、《神化》等篇章,討論的陰陽、向北、緩急、抑揚等方法,或許彼此之間有詳略的差異,讀者可以參互運用。

16、器用:

1、筆陣圖曰:紙者,陣也;筆者,刀槊也;墨者,鍪甲也;硯者,城池也。孫過庭云:疑是右軍所制,尚可啟發童蒙。常俗所傳,不藉編錄。又云:筆勢論十二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詳其旨趣,殊非右軍。予觀其論,固難盡宗,摘其數言,不無合旨,孫子外之,斯語苛矣。第陣圖以墨擬之鍪甲,以硯譬之城池,喻失其理,恐亦非右軍也。予試論之,以俟君子。

譯文:《筆陣圖》說:“紙是陣地,筆是兵刀,墨是盔甲,硯是城池。”。孫過庭說:“不能確定《筆陣圖》是不是王羲之所作,雖然它還可以啟發初學者但既然是當淺俗的人所傳承的,就不在著述中采納了?!庇终f:“《筆勢論》十二章,言辭俗鄙,道理粗疏,見解荒謬,言語笨拙,考察它的主旨意趣,可以肯定不是出自王羲之?!痹谖铱磥磉@兩作品中的觀點固然不能完全尊崇,但是就其中的部分觀點而言,并不是沒有合乎旨意的。孫過庭排斥它們,未免過于東苛刻了。不過《筆陣圖》用盔甲來比擬墨,用城池來比擬硯,這樣的比喻確實沒有什么道理,或許真的不是王羲之所作,下面我嘗試用《筆陣圖》的方式討論書法的問題,并期待行家的指教。

2、夫身者,元帥也;心者,軍師也;手者,副將也;指者,士卒也。紙不光細,譬之驍將駿馬,行于荊棘泥濘之場,馳驟當先弗能也。筆不穎健,譬之志奮力壯,手持折缺朽鈍之兵,斬斫擊刺弗能也。墨不精玄,譬之養將練兵,糧草不敷,將有饑色,何以作氣?硯不硎蓄,譬之師旅方興,命在糇糧,饋餉之絕,何以壯威?四者不可廢一,紙筆尤乃居先。

譯文:身體是元帥,心是軍師,手是副將,手指是士卒,紙張是地形,毛筆是兵器,墨是糧草,硯是口袋。如果紙張不光滑細膩,就像猛將駿馬行進在荊棘泥濘的戰場,不可能奔馳向前。如果毛筆不鋒穎勁健,就好像奮勇的戰士手持殘破爛鈍的兵刄,不可能斬砍擊刺。如果墨不精良漆黑,就好像訓練軍隊而糧草不足,人人面露饑色,用什么來振作士氣呢?如果硯不下墨、蓄墨,就好像正在發動軍隊,卻完全沒有極為重要的干糧食品,那將用什么來壯大軍威呢?筆墨紙硯都不能忽視,其中紙和筆尤其應當重視。

3、俗語云能書不擇筆。斷無是理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石金玉之工,刀鋸眔銼之屬,茍不精利,雖有雕鏤切磋之技,離婁、公輸之能,將安施其巧哉!俗有署書,以鬃以帚,間或可用。若卷箬摶素,描絲露骨,以示老健之形,風神之態,至于畫塵影火,聚米注沙,頹骳無致,俗濁無蘊,借令逸少家奴有靈,寧不撫掌于泉下哉!

譯文:俗話說,善長寫字的人不必挑選毛筆。其實絕對沒有這樣的道理??鬃诱f,工人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完善他的工具,要加工木石金玉等材料,必然用到刀鋸鑪銼一類工具,如果這些工具不夠精致銳利,那么即使工人掌握了雕刻、切割、銼磨等技術,具備了離婁的眼力、公輸子的手段,又將如何施展他們的技巧呢?民間有使用鬃刷和笤帚書寫牌匾的,這大概還可以。但是有人竟然用筍皮或絹素卷成筆來寫字,其筆道不能充實,就像露出了骨頭,他們還企圖用這樣 的效果來展示老辣雄健的形象、風神瀟灑的姿態呢;更胡甚者在塵土上勾畫字形用火燒烙出字形,用米或沙從手中漏下而構成字形,凡此種種,都屬于頹唐委靡而沒有韻致,粗疏混亂而毫無意蘊。假設王羲之的仆人有靈魂,他們怎么可能不在九泉之下拍手大笑呢?   

 17、知識:

1、嗟哉,能書者固絕真手,善鑒者甚罕真眼也。學書者不可視之為易,不可視之為難。易則忽而怠心生,難則畏而止心起矣。鑒書者不可求之淺,不可求之深。淺則涉略泛觀而不究其妙,深則吹毛索瘢而反過于譎矣。學書之法,考之往言,參之今論,無事再喙也。姑以鑒書之法,詔后賢焉。

譯文:可嘆呀!號稱擅長書法的人,本來就沒有什么真正的高手,號稱善于鑒賞而確實有真眼力的也極其罕見。對于學習者來說,既不能覺得書法容易,也不能覺得困難;覺得容易就會產生怠慢心理,覺得困難就會畏懼而出現退縮心理。對于書法鑒賞者而言,既不能探索得過于淺近,也不能演繹得過于深奧;淺近就會導致泛泛觀覽而無法探求妙處,深奧可能淪于吹毛求疵而走向詭詐怪異。學習書法的要領,可以探究以往的言論,也可以參考當前的觀點,不必再說了。姑且把鑒賞書法的原則告知后來的賢能之人。

2、大要開卷之初,猶高人君子之遠來,遙而望之,標格威儀,清秀端偉,飄眕若神仙,魁梧如尊貴矣。及其入門,近而察之,氣體充和,容止雍穆,厚德若虛愚,威重如山岳矣。迨其在席,器宇恢乎有容,辭氣溢然傾聽,挫之不怒,惕之不驚,誘之不移,陵之不屈,道氣德輝,藹然服眾,令人鄙吝自消矣。又如佳人之艷麗含情,若美玉之潤彩奪目,玩之而愈可愛,見之而不忍離。此即真手真眼,意氣相投也。故論書如論相,觀書如觀人。賞鑒能事大概在斯矣。

譯文:鑒賞書法的主要原則是,在剛一打開作品的時候,感覺就象正人君子從遠處走來,遠遠地望去,其風度儀表清雅俊秀、端莊偉岸,好似神仙一樣飄搖,如同顯貴一般魁梧。等他進門,細細地觀察,其氣質體態輕盈和順,儀態舉止雍容靜穆,渾厚的德澤看似愚蠢虛無,實際上卻象山岳那樣威嚴厚重。到他入席,看他器宇恢宏而有度量,語氣充沛引人傾聽,遇到阻撓而不惱怒,受到驚嚇而不害怕,面對引誘而不改變,遭到侵犯而不屈從,其道德散發出氣勢和光輝,態度和藹、眾人服膺,人們的淺薄吝嗇之心也就隨之消散。又象艷麗的佳人含情脈脈,只要看見就不忍離去,還似潤澤的美玉光彩奪目,玩賞之下越發可愛。這是真正的高手遇上了真正有眼力的人,可謂意氣相投。因此評論書法如同評論相貌,鑒賞書法就象鑒賞人品。鑒賞的關鍵大概就在于此。

3、然人品既殊,識見亦異。有耳鑒,有目鑒,有心鑒。若遇卷初展,邪正得失,何手何代,明如親睹,不俟終閱,此謂識書之神,心鑒也。若據若賢有若帖,其卷在某處,不恤貨財而遠購焉,此盈錢之徒收藏以夸耀,耳鑒也。若開卷未玩意法,先查跋語誰賢,紙墨不辨古今,只據印章孰賞,聊指幾筆,虛口重贊,此目鑒也。耳鑒者,謂之莽兒審樂;目鑒者,謂之村嫗玩花。至于昏憒應聲之流,妄傲無稽之輩,胸中毫無實見,遇字便稱能知,家藏一二帖卷,真偽漫爾弗求,筆才歲月,涂描點畫,茫焉未曉。設神通佳跡,每嗟精妙無奇,或經邪俗偽書,反嘆誤愆多致。此謂吠日吠雪,駭罽駭龍,考索拘乎淺陋,好惡任彼偏私,先有成心,將何定見,不若村野愚氓反有公論也。

譯文:既然人的品格不同,對書法的見解也就因人而異了。書法鑒賞是多種多樣的。有用耳朵鑒賞的有用眼睛鑒賞的,也有用心靈來鑒賞的。如果剛一打開卷軸,正邪得失便一目了然,那位作者、什么時代也都一清二楚,好象親眼所見,根本不必等到看完整件作品,這稱得上識別書法的精神,這樣的人是用心靈鑒賞的。如果知道某位作家有某件作品,聽說藏于某處,便不惜重金去攀趾購求,這只是有錢人以收藏之名炫耀財富,這樣的人是用耳朵鑒賞的。如果打開卷軸之后,不去玩味意趣法度,先行查看跋語是那位高人所作;不去辨別紙墨是古是今,只是根據印章來探看有什么人曾經鑒賞過;姑且指出幾個筆畫,虛妄地夸口激賞,這樣的人是用眼睛鑒賞的。用耳朵鑒賞的,可稱之為魯莽小兒聽覺音樂;用眼睛鑒賞的,可稱之為鄉下老婦玩弄花朵。至于愚昧糊涂而又隨聲附和之流,狂妄傲慢而又無所依據之輩,心中毫無真知灼見,見到書法應當說自己明白;家中收藏了一兩件作品,真偽不辨而不求去探求;學會執筆才不過一年半載,只能涂描點畫,書法要義茫然不知。這樣的人,設若見到了通神達明的高妙之作,常常無視精妙而遺憾地表示不夠新奇;有時見到了偏邪庸俗的偽劣之作,反而無視乖誤而激動地贊嘆很有韻致。這真是少見多怪,裝模作樣;考據拘執于淺陋,好惡聽任于偏見,事先抱有成見,鑒賞之后又會有什么正確的看法呢?這樣的人還不如村夫愚民,后者反而會有不失公道的議論。

4、評鑒書跡,要訣何存?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德性,氣質渾然,中和氣象也。執此以觀人,味此以自學,善書善鑒,具得之矣。

譯文:品評鑒賞書法作品的要決在那里呢?在于溫和而嚴厲,有威儀而不兇猛,莊嚴而安詳??鬃拥牡赖虑樾裕憩F的渾穆的氣質,是典型的中和氣象。根據這樣的標準來觀察人,領會這樣的原則來自我學習,書寫能力和鑒賞能力就都得到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孫過庭書譜原文(譯文)
[轉載]唐孫過庭書譜序全文譯文(曉暢易懂,直泄真意)
《書譜》的原文與釋文
書圣王羲之 草書千字文 書法欣賞
《書譜》解說
孫過庭書譜釋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晋州市| 紫阳县| 凤山市| 济阳县| 高雄市| 江山市| 双柏县| 西丰县| 定襄县| 手机| 仁寿县| 舒城县| 南汇区| 莱芜市| 胶州市| 岢岚县| 连州市| 南昌县| 建德市| 孟津县| 河北区| 荃湾区| 三门峡市| 平阴县| 合江县| 北京市| 花垣县| 玉龙| 新兴县| 象山县| 遂宁市| 新巴尔虎右旗| 馆陶县| 永定县| 原平市| 自治县| 呼玛县| 贵德县| 宁德市| 江口县| 尤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