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器,是浩瀚的知識海洋,龐大的文化寶庫。它凝聚著炎黃子孫的聰睿才智,積淀著民族的歷史文明和審美情操。中國收藏信息網將先從中國古代陶器簡史,中國古代陶器的種類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
●中國古代陶器簡史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種器物,干燥后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陶器的出現,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發展史上開辟了新紀元。
陶器究竟是怎樣發明的,目前還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詳盡地說明。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紀最早提出陶器發明的第一個人,即人們將粘土涂于可以燃燒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們發現只是粘土一種可以達到這種目的。因此,制陶術便出現于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編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這個目的”。陶器的發明并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它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獨立創造出來。
陶器的產生是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農業,然后才出現了陶器。在人類進入新石時代,由于農業和牧畜業的出現,開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別是農業的發生和發展,為人類提供了比較可靠而穩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顆粒狀的淀汾物質,不像野獸的肉體便于在火上燒烤食用。同時,剩余的食物需要儲藏起來。正因為如此,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們對于烹調、盛放和儲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從而促使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陶器。陶器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生產斗爭中辛勤勞動的結果。從民族學和考古學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證。
陶器出現的具體年代,目前尚難確知,根據考古發掘材料估計,約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幾千年來一直是人類的主要生活用具。這時的陶器由于燒造工藝的不同,還出現了紅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種的陶器。與此同時,人們為防止陶器經火燒或水浸泡斷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燒制成泥質夾砂灰陶和夾砂紅陶。此類陶器多用于烹調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質陶和夾砂陶之分。
裴李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村首先發現,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8千年,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與此同時在河北武安縣磁山也發現同時期的文化遺址,出土陶器帶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為其主要特征,根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7000──5000年。陶器皿種類主要有盆、罐、缽和小口尖底瓶等,質地有泥質陶和夾砂陶。
屈家嶺文化,是繼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漢流域的一種文化,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
大汶口文化,是繼仰韶文化后、龍山文化之前在東方的一種古代文化,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6000──4200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紋飾也自成特點。
龍山文化,據碳十四測定,年代距今約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殼黑陶”最為精美。同時,龍山文化晚期還出現用高嶺土燒制的白陶。為后來原始瓷器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商代,青銅器的制作成就輝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為主,當時已有專門燒制泥質灰陶和專門燒制泥質夾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后期,白陶和印紋硬陶有很大發展,尤以白陶最為精美,紋飾采用青銅器的藝術特點,裝飾華麗,彌足珍貴。同時,還出現了用高嶺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西周以后,陶器種類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還有磚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到戰國、秦漢時期,用陶俑、陶獸、陶明器隨葬已成習俗。因此,制陶業更加繁榮。近年在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在陜西咸陽,江蘇徐州發現的西漢時期兵馬俑,其造型之精,陣容之宏偉,為世界所罕有。
漢代,由于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制陶業大量燒造陶明器用以隨葬。這時,戰國時期出現的彩繪陶器得到發展,釉陶也普遍應用,同時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書文字者也大量出現。到東漢晚期至三國,瓷器的燒造技術逐漸成熟,陶器才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
唐三彩屬鉛釉陶器,采用高嶺土胎,施彩釉燒制而成。宋金仍流行。
●中國古代陶器的種類
紅陶紅陶在中國出現最早,紅陶燒成溫度在900度左右,根據考古發掘資料,黃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都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褚陶為主。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是用赭、紅、黑和的等色繪飾的陶器。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后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涂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幾何形圖案主要有:弦紋、網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垂幛紋、旋渦紋、圓圈紋、波折紋、寬帶紋,并有月亮、太陽、北斗星等紋樣。動物紋樣,常見的有魚紋、鳥紋、蛙紋等。獸紋較多的是豬紋、狗紋和鹿紋,有的奔馳,有的站立。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反映出當時的漁獵在原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紋樣較少見,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出一件陶缽,其口沿內壁上畫有三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組,舞人動作整齊,姿態優美,精美異常。植物紋樣,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發現有稻麥粒、枝葉、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為幾何形體,并和幾何形紋混和在一起構成紋樣,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別有一番情趣。
黑陶出現于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
灰陶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到夏代(二里頭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夾砂陶則占據主要位置。
白陶的陶是指表里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制成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條盤制和輪制。白陶器出現于龍山文化晚期,商代為鼎盛時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發燕尾服,安陽殷墟出土數量最多,并且制作相當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燒造了。
硬陶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商代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有發現。西周至戰國時期印紋硬陶主要盛行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南方的福建、臺灣、廣東、廣西等地。
釉陶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經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