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筆人物畫家巡禮——陳洪綬
陳洪綬一生秉性孤傲倔強,吞恨而終。他是一位擅長人物、精工花鳥、兼能山水的繪畫大師,與北方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當代國際學者推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寶綸堂集》、《避亂草》等。
洪綬十歲時,拜杭州著名畫家孫杕伙、藍瑛為師。孫伙善畫卉竹石;藍瑛為“武林畫派”的創始人。當孫杕見到陳洪綬作畫時,嘆曰:“使斯人畫成,道子、子昂均當北面,吾輩尚敢措一筆乎?”而藍瑛也自愧在人物寫生上力不及洪綬,并從此立誓不再畫人物,曰:“此天授也。”
陳洪綬習畫的興趣主要集中在人物畫,十四歲那年,他的作品只要一上集市,就有人出錢購買;十五歲時,就應邀為人作壽圖、壽文。1616年冬,洪綬作《九歌》人物十一幅,又畫《屈子行吟圖》一幅,凡兩日而就。祟禎十一年 (1638),《九歌圖》被作為來欽之《楚辭述注》的插圖,印成木刻,為現存陳洪綬版畫作品中最早的一種。1637年,他創作了著名的《喬松仙壽圖》及《冰壺秋色圖》。1638年,又精心創作了《宣文君授經圖》為姑母作壽。他接連作了《摹李伯時(公麟)乞士圖》、張深之正北西廂》插圖六幅及《鴛鴦冢》卷首插圖四幅。可說在1640年前后是陳洪綬藝術生涯的高峰時期。1646年6月,剃發披緇于紹興云門寺,改號為悔遲、悔僧,亦號云門僧。又于1649年初,移居杭州,居吳山火德廟這西爽閣。在杭州的歲月,是陳洪綬生命中最后三年,這是他一生中又一個繪畫創作高峰期。他的名作《歸去來圖》、《四樂圖》、《折梅仕女圖》、《溪山清夏圖》等都成于這一時期。這位十七世紀偉大的畫家,卻在1652年,過早地去世了。
綜觀陳洪綬一生,才華橫溢,于詩書畫中均能獨樹一幟。他的藝術,尤其是他的人物畫創作,自清以來,一直被奉為要楷模。陳洪綬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繪畫史上引人矚目的一代大師。陳洪綬的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版畫方面。明代至清初是中國版畫的黃金時代,尤以蕭云從、陳洪綬兩位主持畫壇的大家之作為著。蕭的傳世木版畫以山水為佳,而陳洪綬則獨霸人物畫壇。陳洪綬所作版畫稿本,主要是書籍插圖和制作紙牌(葉子)用,著名的有《九歌圖》及《屈子行吟圖》十二幅,《水滸葉子》四十幅,《張深之正北西廂》六幅,《鴛鴦冢嬌紅記》四幅,以及他逝世前一年所作的《博古葉子》四十八幅等。 1638年,來欽之的《楚辭述注》付梓時,陳洪綬的《九歌圖》被作為插圖,付諸木刻,影響極大。他所創作的屈原像,至清代兩個多世紀,無人能超過,被 1638年,來欽之的《楚辭述注》付梓時,陳洪綬的《九歌圖》被作為插圖,付諸木刻,影響極大。他所創作的屈原像,至清代兩個多世紀,無人能超過,被奉為屈原像有經典之作。
曾經一度出家的陳洪綬,對于道釋圖像也多有涉足。改穿僧服后的一段時間內,他專心致志,只攻佛畫。
本幅款署:“老蓮洪綬畫于獲蘭草堂。”鈐“陳洪綬印”白文、“章侯”朱文印。
《童子禮佛圖》描繪四名兒童搭佛塔禮佛的情景。圖中一太湖石豎立,石前放一尊雕琢精致的佛造像和供佛用的銅塔。佛前,二兒童拜佛,一兒童獻花,另一兒童跪著擦拭銅塔,各個神態專注,他們收斂起頑皮,顯露出莊重,其中一名兒童磕頭時露出胖臀,不免令人忍俊不禁。此圖太湖石用較粗的筆法勾畫,玲瓏剔透,輪廓線多呈弧狀,尖利而挺拔。佛像及人物全用細勁的線條畫出,層次細膩,風格典雅,設色明麗溫和,技法純熟,人物神形兼備,富有情趣。此圖反映了陳洪綬在表現兒童方面的精湛技藝和深厚功力,也充分體現了佛教信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對兒童的熏陶與影響。
此畫又題《女仙圖》。“麻姑獻壽”是傳統繪畫特別是民間年畫的常見題材。傳說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麻姑是神話人物,晉代葛洪《神仙傳》說她是建昌人,修道于牟州東南姑余山。此畫描寫麻姑和侍女二人,均面相端莊美麗。麻姑一手執仙杖,杖端系有盛靈芝酒的寶葫蘆,另一手執玉盤。衣紋用線鉤勒粗簡方折,而衣上帶圖案的銀白色花紋卻描繪得極工細勻整,既素雅又華麗,顯示出人物的非凡身份和在祝壽的特定情境中對壽者(西王母)的尊敬和虔誠。麻姑身后的侍女雙手捧花瓶,瓶插雪白的梅花和紅艷的山茶花,與麻姑面向一致,目視前方,神情專注。
《群仙會》 立軸 設色絹本 約畫于1640年
款識:老蓮洪綬畫于柳橋。鈐印:章候氏、陳洪綬印
此圖是陳洪綬相當精彩的一幅人物畫,約畫于1640年,陳洪綬、崔子忠、丁云鵬等開創了變形人物畫法,功垂畫史,此圖中繪五人相互對談,有統一感的空間,這種布局令人想起東漢樂浪彩篋的孝子的故事。
陳洪綬,曾師蘭瑛,長于花鳥、山水、尤精人物。家貧喜與窮人接近,個性傲兀,生活放縱,不拘禮法。他反對文人墨戲,一般人稱他為狂士。崇視時曾一度到宮里臨摹過歷代帝王像。明亡后,逃到山里,改裝為和尚,名悔遲。后來在杭州賣畫。他的花鳥、山水畫構思新穎,設色濃麗,各臻妙境。他畫人物,構圖簡括,造型夸張,勾線勁挺,富有節奏感和裝飾情趣。畫仕女,裝束古雅,眉目端凝,能從古拙中看出嫵媚。又熱心和民間刻工合作,為《西廂記》等戲曲小說作插圖,造型簡練概括,有血有肉,生活氣息濃厚。與當時勢北方人物畫家崔子忠齊名,時稱“南陳北崔”。
《煉花圖軸》 絹本設色
這件《煉花圖》是其高士題材典型作品:抑郁的高士抱琴倚石而坐,身后的童子持仗侍立。描繪的是道家釀花的故事,主仆二人凝神觀注于煮花的爐火,若有所思,場面安逸高古,整件作品拘圖簡練,用線圓勁細秀,不同于早年粗重多方的用筆,當屬晚年精心力作。陳洪綬描述性的技法、形寫不真實或甚至于怪異的物體形貌對近百年的畫壇影響極大,任熊、任伯年等人的畫風均受其影響。畫史上說陳洪綬是通俗畫家,說他繪制娛樂性圖畫,為的是供廣大人民的喜趣,這樣的觀點雖不無道理,似乎略顯偏頗。不可否認陳洪綬的人物畫風中的怪誕成分,他同時代的周亮工作過特別說明:“人但訝其怪誕,不知其筆筆皆有來歷。”(《讀畫錄》),看來陳洪綬的畫并非僅止怪異,而是蘊含著有往昔人物畫的典型作為其變革創新的基礎。
《釀桃圖》 設色絹本 南京經典
款識:洪綬畫于翻經書屋。鈐印:洪綬之印、張侯氏
陳洪綬生性怪僻,憤世妒俗,身歷憂患之時,所交師友多為正義之士。以畫人物著名,也畫山水、花鳥。由于陳洪綬正處在明朝衰敗之際,所以陳洪綬在藝術上也反映了出明晚期晝作造型怪異的趨向,折射出晚明失意文人不平靜的內心世界和不愿隨波逐流的藝術個性。陳洪綬的人物畫廣取北宋李公麟、元代錢選和趙孟俯的精髓。在形成文人逸趣和個人風格方面較藍瑛突出得多,更以獨特畫風成為明清之際文人晝壇的一大怪杰。陳洪綬強烈的文人氣節,恥于攀附、甘于清貧的品性,在繪畫上表現為標新立異、以奇譎取勝的藝術風格。此幅《釀桃圖》充分反映了他的畫風全貌。其畫作極少署有年款,只有經過排比和對照他的畫風演變,方能大概理清其作品的時間順序,此幅應為其成熟期之作。此幅《釀桃圖》高115厘米,長51厘米,應受其版畫的影響,畫中的人物形態奇異夸張而神情含蓄若愚,表現手法簡潔質樸,筆力剛健古拙,線的結構好作長線排疊,形成意韻醇厚的裝飾趣味,卻無一絲雕琢之氣,色彩渲染層次不多,但又不失沉厚之感,充分體現了作者深厚的繪畫功力。
《高士賞硯圖》 立軸 設色紙本 浙商2010秋拍 成交價538萬元
款識:云溪老遲洪綬畫于柳橋。鈐印:章侯(朱)、陳鴻壽印(白)
陳洪綬是一位擅長人物、精工花鳥、兼能山水的繪畫大師,與北方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而其中成就最為突出的是人物畫。被當代國際學者推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此幅《高士觀硯圖》中,陳洪綬筆下的特立獨行的人物都是頭大身短,顯得頗有稚趣,人人面部表情迥異。畫面最前面的高士淵雅靜穆,造型高古奇駭、夸張變形,后面兩位氣勢偉岸,神態中又有稍許好奇和投契的興奮。夸張的人物造型乃是基于陳洪綬本人的深刻的精神氣質性格特征,他的想象力也在此顯示出極強的說服性。在人物線條上,陳洪綬他利用各種作畫技法適應不同題材,如用折筆或粗渴之筆表現英雄、細圓之筆表現文士美人、用游絲描表現高古,成為中國傳統人物畫法的豐盛寶庫。在畫中,他將游絲描的流暢瀟灑表現到了極致。造型怪誕、變形加上線條清圓細勁中又見疏曠散逸,在“化”境中不斷提煉,使得畫面更加行云流水,隨意天成。線條的布置上他愈趨自然、散逸、疏曠,又是那樣凝神聚力,細圓而利索,勾線也十分隨意,意到便成。其人物及筆墨的舒緩狀態,達到了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的最高境界。畫面構圖上,石臺上的擺設獨具匠心,表現出畫家本人的高雅愛好,告示旁邊散落的鞋子起到了良好的平衡畫面的作用,使得畫面不會因為后密前松而局促,可見畫家不僅瀟灑自由,又心思縝密。
此圖為陳洪綬所繪《芝仙祝壽圖》,畫面正中有一老者拱手肅立,美髯戴巾,應為前來祝壽之人。其后侍兩童仆,一童持瓶,瓶插虬枝,余一童雙手舉翎飾傘蓋。其右立一持扇高士,方臉大耳,頭上簪花,衣襟半開,灑脫不羈。老者左側乃一高髻女郎,曲眉豐頰,鳳眼櫻口,廣袖曳裙,足蹬華履,左手持羽扇,右手指前,似為眾人引路。女郎后有侍女捧花果盤。整幅畫中惟有高士望向畫外,神情頗耐人尋味。陳氏在1635年曾繪《喬松仙壽圖》,畫中高士同樣望向畫外,據題識可知,畫中高士乃陳氏本人,故此處推測高士或為老蓮自畫像。而人物頭帽簪花系陳氏一貫風格,可見《楊升庵簪花圖》(約1636)、《阮修沽酒圖》(1639)、《倚仗閑吟圖》(1645)、《鐘馗像》(1645)。畫中人物雖儀態各異,而攜禮共赴壽宴。人物衣紋用筆有鐵線描意,流暢自如,細勁轉折,無不合節,須發游絲,尤見功力,屬老蓮成熟風格。
畫上題識“楓溪陳洪綬畫”。“楓溪”當指陳洪綬之籍貫,陳氏生于浙江紹興府諸暨縣楓橋鎮,其二十六歲初次北上,歷時十五月返,中年到甲申國變,多半在諸暨與杭州,后又赴京三年又四個月,晚年先是在紹興五年,然后杭州四年,去世那一年方回到紹興。除去北上兩三次,陳洪綬一生大多活躍在蕭山、杭州及紹興地區。陳洪綬早年用款多用名而不用字號,以“陳洪綬”或“洪綬”署名,所謂“畫不章侯”。此圖用款“洪綬”作草書,早見于1619年《橅古圖》中,“洪綬”二字便作草書,但早期“洪”字較為方扁,后逐漸變為長方,1639年木刻《九歌圖》上的題款便以作此寫法,此圖中即可見“共”字上部拉,下部矮短。“綬”字左邊部分貫草作鉤子,早期鉤子圈寫較大,中期以后長鉤簡化作一豎,如圖。此圖用印“洪綬私印”(朱)及“字章侯“(白),前者與《張深之正北西廂插圖六幅》(1640)及《代馬權奇書序》同,后者亦見于《花鳥圖冊》(1633)與《聽琴圖軸》(約1649)。單以款印推斷,此圖應為陳氏中期(1631~1644)作品。
《無法可說圖》冊頁 絹本設色 30cm×25.1cm 故宮博物院藏
《無法可說圖》畫一羅漢,高鼻深目,面頷奇異,手把藤杖坐在頑石上。羅漢耳孔穿環,嘴唇微啟,似乎正在向面前跪拜之人說法。這一跪拜的人形貌也頗奇異,神態專注而虔誠。人物造型很可能受五代禪月大師貫休的影響,并經陳洪綬特有的變形處理,古樸率真。
【陳洪綬其他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