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不知名的書冊上,看到過這樣來比喻紫砂藝術魅力的話語——黯淡之光!
也許它狹隘了些許——“黯淡”大多用來修飾老舊,而“黯淡之光”也多為描述經歷文化沉淀的老壺、舊壺。其實紫砂藝術無分新舊,它有著它那獨特的魅力、獨特的美!
雖然筆者上文中提出“紫砂之美,不論新舊”的觀點,但是如果要論紫砂藝術之美的話,還是必須從“它的老、它的舊”說起,然而這里的“老、舊”非再是一壺之“老舊”,而是紫砂藝術之千秋悠久、紫砂文化之百年流長。世人談起“紫砂”,就不得不與“宜興”二字相聯系,原因簡單而又勿容置疑:“紫砂”是宜興獨有的藝術文化,無論是古時陽羨、荊溪,還是今時宜興,這一點可謂眾所周知。宜興紫砂藝術歷史悠久綿長,根據考古學對宜興古窯的發掘,證實了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時宜興地區就開始了制陶業,時至漢代則更大規模地生產日用陶器。而今天所談的“紫砂茶具”,皆由古時的陶器發展而成,當屬于陶器茶具發展后的衍生種類。如再細細深究的話,紫砂茶具起源于宋代,后經歷明清兩代的發展,逐步趨于成熟,并融合了造型、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雕塑等諸多藝術于一體,形成了流傳千古的獨特紫砂藝術。時至今天,通過數百年的傳承沉積紫砂藝術已經日臻完美。談論紫砂藝術之美,其真正的“黯淡之光”,便是它那千古的文化歷史流傳,其深沉大度之氣,令人頓然傾倒折服。
論完紫砂藝術文化背景的魅力,再站在收藏價值的角度上,細細品位欣賞紫砂藝術之美,又可以大致細分為五個方面:形、泥、工、款、功。
所謂的“形”,就是壺的形象。圓形壺,須骨肉亭勻,珠圓玉潤;方形壺,須輪廓分明,線面挺闊;仿生壺,須主次分明,視覺和諧;筋紋類,須紋理清晰,口蓋嚴密。以上所提及的幾點只是紫砂業內制壺的基本要求,如果想企及“形之美”的境界,還必須在造型方面多下功夫。紫砂壺的造型,雖有古老傳承下來的制壺條規,但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在藝術的基礎上融合,采天地自然之所絕美意境,創脫源于前師之未有形態,乃是紫砂造型藝術的境界追求。另外,造型的成功優劣還與造型的氣度息息相關。而作品造型的氣度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作者自身的文化涵養和精神品質。簡單來說,一件作品包含了作者的個性表現、風格體現、文化層次和氣質修養。只有時刻注意豐富作者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提高心性修為的境界,才能使作品的造型產生體現自身品質的獨有美態:有的清秀飄逸,有的古樸敦厚;有的輕快明朗,有的粗獷簡雅;若旨欲擬人則人間百態栩栩如生,其神躍然壺上: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飄逸如仙子,脫塵如衲子……縱觀造型的氣與形,如果給人以造型藝術的美感的話,則購買收藏時便會是先入為主的選擇。
所謂的“泥”,即是指紫砂壺的材質。紫砂泥料是一種自然特殊的礦土,內含鐵質粘土質粉砂巖,除了顧名思義的“紫泥”之外,還有綠泥、紅泥。雖然紫砂原礦的顏色只有三種色彩,但燒制的溫度變化、泥料的配比成份不一,可以使燒制后的成品顏色千姿百變,紫砂“五色”之說也似乎再不能用來涵蓋修飾紫砂之色彩豐富:紫而不姹,紅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鐵如石,胡金胡玉,具百美于三基色。這就是紫砂泥色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再在泥中和以粗粒生、熟泥砂等則谷皺周身,珠粒隱現,更是奪目。總的說來,紫砂壺的收藏價值鑒別泥料材質的優劣是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所謂“工”,便是紫砂藝術的工藝品質。紫砂壺由壺身、頸、底、腳、蓋、嘴、的等組成,既具有本身嚴謹完美的整體,又有與壺身相輔相成構成和諧完美整體的附件。在紫砂壺豐富的工藝線條中有:凹凸線、凹線、圓線、鱔肚線、碗口線、鯽背線、飛線、翻線、云肩線、弄堂線、隱線、側角線、陰角線、陽角線、方線等變化多端的裝飾應用線條香結合使用,使紫砂壺增加工藝上的美感。而由于紫砂壺在工藝處理方面采用手法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類:光貨、花貨、筋瓤貨。光貨,圓形珠圓玉潤,方器輪廓周正;花貨,寫實表達逼真,寫意表現趣味;筋瓤貨,線條脈絡有致,卷曲和潤。紫砂壺的工藝,可以說是百玩不厭,研舊而出新味。紫砂壺的工藝美是收藏價值的靈魂所在,工藝精良的紫砂壺,給人高昂情緒的激發,給人氣質內斂的含蓄……
所謂“款”,即為紫砂壺的款識。簡單說就是壺的印款作者,以及何人鐫刻的詩詞書畫。總的說來,紫砂壺又可以分為商品壺和工藝壺。商品壺又有細貨、粗貨之分,工藝壺則有工藝品壺、特藝品壺、藝術品之分。作品的價值按藝人的成就、藝術價值來論斷。而在紫砂壺的裝飾方面,“文人的參與”提高了紫砂藝術的身價。紫砂壺的雕刻裝飾藝術更是集詩詞、書畫、文學、篆刻、金石等藝術于一體,提高了裝飾層次,深蘊文化內涵,使紫砂壺順理成章地成為一種藝術文化的珍藏品。
所謂“功”,就是指紫砂壺的功能、適用與否。對于紫砂壺功能適用的基本尺度是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密及出水流暢。紫砂壺的實用功能,若與其他質地的茶具相比較而言的話,較為理想,暑天泡茶,不易變味。
紫砂之美——在陽羨這塊沃土上,已經燦爛了數百年。無論其歷史文化,亦或其自身價值,無疑都能使這份獨有的藝術美麗——長盛不衰!
作者簡介:
桑黎兵,2005年中國紫砂十二精英之一,哈爾濱工業大學茶文化研究會兼職教授,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中國紫砂博物館,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紫砂藝術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江蘇陶藝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無錫分會會員,河北省紫砂陶藝協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宜興市紫紗行業協會壺藝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1960年生于江蘇宜興,1984年畢業于江蘇宜興陶瓷工業學校陶瓷美術專業。后分配在宜興方圓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從事紫砂壺藝創作設計制作。在襲傳統基礎上,大膽創新開拓,力求新、奇、特表現其作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也為紫砂工藝開辟了一條新路。2005年被江蘇廣播電視工藝美術大專系錄取,其作品具有詩情畫意之感,功底扎實,知識全面,曾在中央電視臺七套、二套、東方電視臺、江蘇電視臺、無錫新聞頻道、宜興電視臺新聞欄目中播出。2005年,作品“松鼠葡萄壺”被國臺辦選入特別禮品,分別送給連戰和宋楚瑜,很多作品成為《紫玉金砂》電視劇的主要道具,贏得了國內外客商的收藏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