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是以漢字形體為造型對象的,了解漢字的發生、演變以及漢字形體的構成規律和特點,對于理解書法藝術的產生、發展及其審美特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書法藝術是經過幾千年,乃至更長時期的演變而構成的人類文明。它是歷經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演進起來的。從仰韶文化到商代的陶器符號,已經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發展序列,呈現出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盡管這些符號大部分還無法釋讀,但其具有文字的性質是無疑的。漢字是先民在觀察了大量的自然現象和事物的基礎上,抓住其主要特征,進行概括和抽象,使之符號化而成,這是造就漢字形體的主要方法。據文獻記載,黃帝時期的史官倉頡,受鳥獸足跡的啟發創造了書契,書契是上古時代的文書。《說文解字·敘》記載:“皇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坑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巧,萬品一察,蓋取諸史。”書契是比甲骨文更早更原始更簡約的刻錄文字。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期陶器上的文字符號,如仰韶文化陶器符號、龍山文化陶器符號,以及此后在大汶口文化和河南商代早期的陶器上也發現了這樣的符號,其形多有類似“鳥跡鴻爪”的,而且有些符號已經被釋讀。如商甲骨文、商周金文,青銅器花紋:戰斗紋、貝紋、象紋(大象)、魚紋。可以說,自然符號的演變是構建古文字的根源。
秦朝時期以李斯為代表,改造古文字統一中國文字為秦篆。秦篆字體造型工整,用筆與章法都有了一定的法度。應用的方便是推進漢字變化的主導因素,字體結構、筆畫變形與簡化是必然的,變化是漢字的演進規律。秦獄吏程邈把民問出現的一種生發字即“草篆”加工改造,創造出“隸書”。隸書是草篆演變而成的,草篆源于古籀,似篆似隸。隸書的演變與創新使漢字的演變達到了又一高度。隸書字體型質的特征使漢字的美學特征得以凸顯。漢隸的流行把中國的書法從“ 線條化”推向了“筆畫化”,為其它書體的生發創造了極好的條件。漢字的書寫藝術,是中國的傳統藝術,是表達書寫者的審美意識和精神的,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眾多的書法家那里,經過“守恒”和“變異”的相互消長所形成的毛筆字書寫的方法和漢字的書寫藝術。其主要的歷程標志是:由書寫上的“圖畫化”書體,演變成“線條化”的“秦小篆”書體;由線條化的小篆書體,演變成“筆畫化”的“漢隸”書體;由筆畫化的漢隸,發展到以后的隸、楷、行、草書體。各書體的書寫藝術是指執筆、運筆、點畫造型、間架結構和章法布局的書寫法式、法則。它涉及字形知識和書寫技巧,有字體各部分布局恰當,比例協調的法則規定,通過嚴謹的藝術構思,調動了各種書寫技法以線條的形式而形成的字型。神秘莫測的筆跡形成抽象的書法氣韻,獨特統一的美學形式界定了這一純粹的藝術門類,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世界公認的人類文化的瑰寶,這一獨特的符號,是中國獨特的傳統藝術。
《毛公鼎銘文》
從字的型制上看,有篆、隸、楷、行、草五種字體。各字體都有各自的發展軌跡和變化規律,其中篆書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小篆(秦篆);隸書有秦隸、漢隸、楷隸之分;楷書有魏楷(魏碑)、唐楷之別;行書有行楷、行草的變化;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不同。書體的不同是漢字發展變化規律的必然,同時又是書法藝術理念及其哲學理念的發展成果。隨著書法藝術的不斷演進,書法藝術的哲學理念也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從商周時期的古文字來看,人們為了記事、傳情達意的需要,把看到的東西和想要說明的事情,用寫實的“圖像”或“會意”、“指事”的符號,把它刻畫或者鑄造在龜甲、獸骨、鐘鼎、石鼓等器物上,這個時期的文字是一種象形圖畫,即“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漢字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作為書法藝術具有的雙重價值而言,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是書法藝術長足發展的根本因素。藝術價值體現在運用圓錐體毛筆這一特殊書寫工具,通過嚴謹的藝術構思來調動各種書寫技法而形成的執筆、用筆、點畫造型、間架結構和章法布局的書寫法式。這一書法的藝術理念及其哲學理念不斷的規范,使書法藝術由“圖畫化”到“線條化”以及向“筆畫化”乃至極致的發展變化。
字體型質的演變是書法藝術發展變化的本質規律,演變構建字體型質,型質是各種字體特征及其發展變化的屬性和模式。篆書字體的型質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小篆(秦篆),是中國漢字與書法藝術發展的根本字體。
甲骨文是商代后期(公元前十四—公元前十一世紀)帝王利用媒材龜甲及獸骨等進行占卜時,刻寫在甲骨上的記事文字,是商代后期270多年的歷史反映,是早期成熟、系統的漢字體系。其字體可分為單體字和合體字,字不僅有原始的象形和指事結構,同時也有明顯的會意、形聲、假借等結構現象。甲骨文確定了漢字的字體特點,其字體平穩整齊,筆畫瘦硬方折,布局勻稱自然,刻畫和書寫技術都非常果斷和熟練,頗具古拙樸實之美。
金文起于殷商而盛行于西周,歷時久遠,字體變化大,殷商金文與周朝金文各有其面貌。金文是上古社會的文史資料和書法作品,少數是鐫刻出來的,大部分是先刻在母范上然后翻鑄而成的。在殷代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保留著甲骨文的書寫風格和效果,或與甲骨文的特征非常接近,銘文大都文簡字少,屬于大篆系統。由于這種文字在鐘和鼎上出現最多,且禮器以鼎為尊,樂器又以鐘為多,故又稱“鐘鼎文”,或稱“吉金文”、“款識文”。金文的特點布白自然,如星斗滿天,氣度宏偉,樸茂雍容,古趣橫生,是書苑中開放較早的藝術之花,至今仍為人們所鐘愛。
《秦公簋銘文》
金文的主要代表作品《大盂鼎銘文》、《虢季子白盤銘文》,西周《散氏盤銘文》,西周晚期《毛公鼎銘文》、《秦公簋銘文》、《王孫遺者鐘銘文》、《侯馬盟書》、《青川木牘》、秦簡、秦《詛楚文》等分別反映了篆書的各個演進時期的字體特點。隨著考古的發展,篆書演進的歷程會不斷的豐富,其燦爛輝煌的奇光異彩還會不斷的展示于世。
《大盂鼎銘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銘文藝術價值很高。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樸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
《靜簋銘文》:西周中期青銅器銘文的典型代表。藝術風格平和輕松,優美典雅,點畫結構圓潤流暢,極少有方折勁利的地方,行款則寬博均勻,橫縱整齊妥帖,與西周早期那種謹嚴莊重的風格截然有別。
《虢季子白盤銘文》:與其它大篆字體有明顯的相異,是金文中發展出來的新支系,是秦《石鼓文》、《秦公簋》、《秦公鐘》等銘文字體的衍生字體,為秦國文字體系的濫觴。其字體精美,線條圓勁,布局平穩,令人神清目爽。
西周《散氏盤銘文》:風格與一般的金文面貌炯異,用筆狂放恣肆,結字率意自然,行款欹側錯落,全篇散而不亂,看似漫不經心,實則神氣一貫,并極富于變化,毫無規整板滯之弊,通篇洋溢著粗服亂頭、質拙渾樸的意趣,是古代書法史上一件藝術水平極高的佳作。西周晚期的金文開始分化為多種不同的風格,如同《虢季子白盤銘文》一樣,《散氏盤銘文》也是一件個性特征非常強烈的作品,為清代以來書法界所推重。
西周晚期《毛公鼎銘文》: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準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帖,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近代書家李瑞清高度評價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此銘歷來被認為是金文中的瑰寶,其對書法藝術的影響與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秦公簋銘文》:秦景公時鑄造,其字形方正,舒展大方,筆畫瘦勁,具有流動感。《秦公簋銘文》的書法別具一格,與《虢季子白盤銘文》的結構有許多類似之處,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文字,與《秦公鐘銘文》、《石鼓文》等一脈相承。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所作的詔版權量的文字及小篆書體,大多是從這里發展出來的。其在秦國書體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詛楚文》:《詛楚文》的字形結構與《石鼓文》頗為相近,線條圓轉均勻,結體工整平穩,而且在某些方面比《石鼓文》更接近后來的小篆。
秦《石鼓文》:《石鼓文》在書法史上占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與《貌季子白盤銘文》、《秦公簋銘文》等一脈相承,是典型的秦國書風,并對后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幾在《石鼓文》的字里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它雖然從西周金文發展而來,但已完全擺脫了金文的影響,形成一種嶄新的面貌。
《泰山刻石》
秦始皇《泰山刻石》:是秦始皇統一全國后,采納丞相李斯等人的建議,實行統一文字的措施。由李斯在原來秦國文字的基礎上,加以修改規范,頒布了一套標準字體,稱為小篆,同時廢除了六國文中與秦文不相符的部分。《秦山刻石》的書體即是標準的小篆,其結構特點,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簡化和方整,并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均停,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清代王澍《虛舟題跋》中說:“小篆開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縟以趨簡易,三代以來風氣至此一變。蓋李斯筆法敦古,于簡易中正有渾樸之氣。”唐朝張懷瓘則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宇若飛動。”
秦《嶧山碑》:《嶧山碑》即《嶧山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書體為小篆,《嶧山碑》與《泰山石刻》雖然同為小篆,且相傳同為李斯所書,但從實際效果上看,各有特點,如果說《泰山刻石》以結構緊密、線條豐潤為特點的話,那么,《嶧山碑》則顯得更加寬博舒展,筆畫如鐵線曲盤,勁健峭拔。
《嶧山刻石》
篆書的藝術成就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它獨特的另一面是被運用于印章藝術。印章則以其獨特的形式彰顯了篆書的藝術價值與實用價值,也充分表達出篆書在不同的時期所煥發出的不同的神光異彩。
我國最晚在戰國時代。就已開始普遍使用印章了。后人將戰國璽印稱為古璽,其文字受諸侯分立的影響,也顯得奇詭多變。同時為了適應在小小的印面上達到布局妥帖的需要,對字形結構和筆畫多有增減挪讓,從而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貨幣上的文字情況與璽印相似,也由于國別的不同和貨幣的具體形狀各異,而具有不同的結構或風格。瓦當上亦大量使用篆書,由于瓦當是圓形,故因勢變體,屈曲盤旋,增繁減省,具有裝飾效果。虎符乃秦國皇帝調兵的信物,新郪虎符是秦統一全國前的遺物,其文字已經與統一全國后所頒布的小篆十分相近了。
《戰國縱橫家書》
西漢帛書如《戰國縱橫家書》和《老子》(乙本)等,從書法風格上看,反映了西漢初年小篆向隸書轉變的情況。在結構上,《戰國縱橫家書》還保存著許多篆書的成分,是介于篆隸之間的過渡性書體;《老子》(乙本)則基本上是完全的隸書了,其用筆和結體都與《云夢秦簡》有較多的相似之處。通過這兩件帛書作品,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了解秦漢之際書體和書風的演變軌跡。
在篆書的許多字形中,保留著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但不是機械的描繪摹仿,而是經過人為的加工和改造,其作用是記錄和表達思想語言,其承載寄予著人的情感與精神,其性質是自然萬象的符號化,書法藝術哲學理念的抽象,促使著書法藝術的符號化特征不斷的發展演變。發展變化既是書法藝術的本體規律,又是人的認識與觀念發生根本變化的客觀反映。形成書法藝術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哲學理念的啟迪,或者是書法藝術哲學理念升華的結果。換言之,書法藝術的哲學理念是書法字體型質變化的內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