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傳不習乎?如今既已發下靜讀十年書之宏愿,就每月一邊讀書,一邊整理新舊筆記,一則自勉,二則總有前輩不吝賜教吧,聽一言可勝十年書,則某亦不怕才疏學淺,人前自揭其短了。
予雖于大學、初工作時兩讀論語,感受似由淺入深,但未讀古注、不達真意,難免臆解妄言。十年讀書計劃,自然必選好書,必求善本。論語用魏何晏注、宋初邢昺疏的論語注疏,窺漢唐之家法;續用朱熹論語集解,一見唐宋之變革。對讀對錄,積成此稿:】
論語注疏
序
何晏《集解》引漢魏十三家注,北宋邢昺刪訂南梁皇侃之疏,是《疏》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說出而是《疏》又微。故《中興書目》曰:“其書於章句訓詁名物之際詳矣”,蓋微言其未造精微也。然先有是《疏》,而後講學諸儒得沿溯以窺其奧。【皇侃《論語義疏》至南宋時亡佚。乾隆間方從日本尋得古本,收進《四庫全書》】
《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然則夫子既終,微言已絕,弟子恐離居已後,各生異見,而圣言永滅,故相與論撰,因采時賢及古明王之語合成一法,謂之《論語》也。
鄭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書可以經綸世務,故曰綸也;圓轉無窮,故曰輪也;蘊含萬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賢集定,故曰撰也。必經論撰,然後載之,以示非妄謬也。以其口相傳授,故經焚書而獨存也。安昌侯張禹受《魯論》于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號曰“張侯論”,最後而行於漢世。禹以《論》授成帝,後漢包咸、周氏并為章句,列於學官。鄭玄就《魯論》張、包、周之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焉。魏吏部尚書何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之說,并下己意,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於世。
鄭玄字康成,北海高密縣人,注《易》、《尚書》、三《禮》、《論語》、《尚書大傳》、五經緯候,箋《毛詩》,作《毛詩譜》,破許慎《五經異義》,針何休《左氏膏肓》,發《公羊墨守》,起《梁廢疾》,可謂大儒。
【鄭注乃歷代楷則,間或有人欲破,而學識見解皆不如,清前期對鄭玄攻擊最多,到晚期方又尊崇無加。至今則去古最遠、經學最微,鄭玄之地位當無憂了。】
【以下為朱熹《論語集注》,先為《論語序說》,先引史記世家,錄孔子生平。再引二程之說】
程 子 曰 : 「 讀 論 語 : 有 讀 了 全 然 無 事 者 ; 有 讀 了 後 其 中 得 一 兩 句 喜 者 ; 有 讀 了 後 知 好 之者 ; 有 讀 了 後 直 有 不 知 手 之 舞 之 足 之 蹈 之 者 。 」 程 子 曰 : 「 今 人 不 會 讀 書 。 如 讀 論 語 , 未 讀時 是此 等 人 , 讀 了 後 又 只 是 此 等 人 , 便 是 不 曾 讀 。 」 程 子 曰 : 「 頤 自 十 七 八 讀 論 語 , 當 時 已 曉文 義 。讀 之 愈 久 , 但 覺 意 味 深 長 。 」
《讀 論 語 孟 子 法》
程 子 曰 : 「 學 者 先 讀 論 語 孟 子 , 如 尺 度 權 衡 相 似, 以 此 去 量 度 事 物 , 自 然 見 得 長 短 輕 重。 」
【南宋儒生狡猾呢,言必稱圣人,推崇至無以復加,卻暗地夾帶私貨、宣揚己見,常有經書之外的妙論,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漢唐到北宋,都持夷不如夏的正統之論,南宋偏安后,才將“不如”解作“不似”,云當時夷狄建制,強于華夏之僭亂,實則承認南朝不如北朝;到明代郭青螺更敢直言“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還之侄,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其實立自家兒子還是別宗,當日朝堂勢力的爭斗今人已難知,當然今日高層之斗爭,下民也難窺知,封建專制延續得嚴嚴實實……誒,話說回來,可見宋儒在思想解放與言論自由上還是邁進了一步。今人再言論語或夫子,早已將漢唐宋明乃至今日之學術附于其上,難以辨別抽離,雖有偏離但也極大豐富了原文。】
卷一 學而第一
[疏]此篇論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先。既以“學”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須學。
【凡例,黑體為經,圓括號內為漢魏注,[疏]后為邢疏,【集注】后為朱熹集注,此方括號內為張某筆記糟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包曰:“同門曰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慍,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疏]《白虎通》云:“學者,覺也,覺悟所未知也。”
【佛亦覺也,儒佛竟然在開篇就一致起來!是否漢魏初譯佛經時,不自覺用上了頭腦里根深蒂固的“學者,覺也”四個字?存疑待考。】
云“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者,皇氏以為,凡學有三時:
一,身中時。《學記》云:“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故《內則》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
二,年中時。《王制》云:“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鄭玄云:“春夏,陽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陰也。《書》、《禮》者事,事亦陰也。互言之者,皆以其術相成。”又《文王世子》云:“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
三,日中時。是日日所習也。言學者以此時誦習所學篇簡之文,及禮樂之容,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所以為說懌也。
譙周云:“悅深而樂淺也。”一曰:“在內曰說,在外曰樂。”鄭玄注《大司徒》云:“同師曰朋,同志曰友。”然則同門者,同在師門以授學者也。朋即群黨之謂。故子夏曰:“吾離群而索居。”鄭玄注云:“群謂同門朋友也。”
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者,其說有二:一云古之學者為己,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內映,而他人不見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備於一人,故為教誨之道,若有人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慍怒也。
【集注】
【嘆當年兩讀論語,感受似由淺入深,但未讀古注、不達真意,難免臆解妄言。如論語開篇此段,看山是山時,知學當時習,人不知當不慍;看山已非山時,感覺是古賢的三重境界,自學自習雖樂,不如朋友探訪相互切磋之樂,但同類相唱和,又不如“人不知而不慍”、退而反求諸己、仍然回到學習上的境界為高,此與程說相似;但如今退回到看山還是山的起點,先通訓詁,何謂學,何謂時,何謂習,真可反復玩味。又及,深感上古之言“學者”,其學之深不亞于今之名教授】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鮮,少也。上,謂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順,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疏]君子務修孝弟,以為道之基本。禮尚謙退,不敢質言,故云“與”也。
皇氏、熊氏以為,上謂君親,犯謂犯顏諫爭。今案注云:“上,謂凡在已上者”,則皇氏、熊氏違背注意,其義恐非也。
【集注】程 子 曰 : 「 論 語 之 書 , 成 於 有 子 曾 子 之 門 人 , 故 其 書 獨 二 子 以子 稱 。」
程 子 曰 : 「孝 弟 行 於 家 , 而 後 仁 愛 及 於 物 , 所 謂 親 親 而 仁 民 也 。 故 為仁 以 孝 弟 為本 。論 性 , 則 以 仁 為 孝 弟 之 本 。 」 或 問 : 「 孝 弟 為 仁 之 本 ,此 是 由 孝 弟 可 以 至 仁否? 」 曰 : 「 非 也 。 謂 行 仁 自 孝 弟 始 , 孝 弟 是 仁 之 一 事 。 謂 之 行 仁 之 本 則 可 ,謂 是 仁 之 本 則 不可 。 蓋 仁 是 性 也 , 孝 弟 是 用 也 , 性 中 只 有 箇 仁 、 義、 禮 、 智 四 者而 已 , 曷 嘗 有 孝 弟 來 。 然 仁 主於 愛 , 愛 莫 大 於 愛 親 , 故 曰 孝 弟 也 者 , 其 為 仁 之本 與 ! 」
【大體某一學說之祖,皆言簡而意深,后世研習逐漸深廣,哲人方可因之整理、創制體系,如董仲舒天人感應,如程朱理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包曰:“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說之,少能有仁也。”)
曾子曰:(馬曰:“弟子曾參。”)“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言凡所傳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傳之。)
[疏]謀貴盡忠,朋友主信,傳惡穿鑿,故曾子省慎之。
【集注】謝 氏 曰: 「 諸 子 之 學 , 皆 出 於 聖人 , 其 後 愈 遠 而 愈 失 其 真 。 獨 曾 子 之 學 , 專用 心 於 內 ,故 傳 之 無 弊 。」
子曰“道千乘之國,(馬曰:“道,謂為之政教。《司馬法》:‘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出革車一乘。’然則千乘之賦,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雖大國之賦亦不是過焉。”○包曰:“道,治也。千乘之國者,百里之國也。古者井田,方里為井。十井為乘,百里之國,千乘也。”融依《周禮》,包依《王制》、《孟子》,義疑,故兩存焉。)敬事而信,(包曰:“為國者,舉事必敬慎,與民必誠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包曰:“作事使民,必以其時,不妨奪農務。”)
[疏]此章論治大國之法也。馬融以為,道謂為之政教。千乘之國謂公侯之國,方五百里、四百里者也。言為政教以治公侯之國者,舉事必敬慎,與民必誠信,省節財用,愛養人民,以為國本,作事使民,不妨奪農務。
案《周禮?大司徒》云:“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此千乘之國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伯、子、男自方三百而下則莫能容之,故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
【然后詳細解釋十萬開方為三一六有奇,幾乎用了兩頁紙,為古人數學捉急】
馬融依《周禮?大司徒》文,以為諸公之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以下也。包氏依《王制》,云凡四海之內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又《孟子》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之制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包氏據此以為大國不過百里。
《王制》云:“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周禮?均人職》云:“凡均力政,以歲上下。豐年則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則公旬用二日焉,無年則公旬用一日焉。”是皆重民之力而不妨奪農務也。
【集注】程 子 曰 : 「 此 言 至 淺 , 然 當 時 諸 侯 果 能 此 , 亦 足 以治 其 國 矣 。若 推 其 極 , 堯舜 之 治 亦 不 過 此 。 」 楊 氏 曰 : 「易 曰 : 『 節 以 制 度 , 不 傷 財 , 不 害 民。 』 蓋 侈 用則 傷 財 , 傷 財 必 至 於 害 民 。」 愚 謂 五 者 反 復 相 因 , 各 有 次 第 , 讀 者 宜 細 推 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馬曰:“文者,古之遺文。”)
[疏]入事父兄則當孝與弟也,出事公卿則當忠與順也。弟,順也。入不言弟,出不言忠者,互文可知也。下孔子云:“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君子尊賢而容眾,有仁德者則親而友之。能行已上諸事,仍有間暇馀力,則可以學先王之遺文。若徒學其文而不能行上事,則為言非行偽也。注言“古之遺文”者,則六經也。
【集注】尹 氏 曰 : 「 德 行 ,本 也 。 文 藝 , 末 也 。 窮 其 本 末 , 知 所 先 後 , 可以 入 德 矣。」 洪 氏 曰 : 「 未 有 餘 力 而 學 文 , 則 文 滅 其 質 ; 有 餘 力而 不 學 文 , 則 質 勝 而 野 。」 愚謂 力 行 而 不 學 文 , 則 無 以 考 聖 賢 之 成 法 , 識 事 理 之 當 然 , 而 所 行 或 出 於 私意 , 非 但 失 之 於 野而 已 。
【簡兒三歲學文前,當教孝悌謹信之品格】
子夏曰:“賢賢易色,(孔曰:“子夏,弟子卜商也。言以好色之心好賢則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孔曰:“盡忠節,不愛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疏] “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女有姿色,男子悅之,故經傳之文通謂女人為色。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孔曰:“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疏]“學則不固”者,其說有二:孔安國曰:固,蔽也。言君子當須敦重。若不敦重,則無威嚴。又當學先王之道,以致博聞強識,則不固蔽也。”一曰:“固,謂堅固。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道理也。”
【集注】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也。”)
[疏]終,謂父母之喪也。以死者人之終,故謂之終。執親之喪,禮須謹慎盡其哀也。“追遠”者,遠,謂親終既葬,日月已遠也。孝子感時念親,追而祭之,盡其敬也。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鄭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與人求之異,明人君自與之。”)
[疏]敦柔潤澤謂之溫,行不犯物謂之良,和從不逆謂之恭,去奢從約謂之儉,先人後已謂之讓。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與聞國政。他人則就君求之,夫子則德,人君自原與之為治。
【集注】五 者 , 夫 子 之 盛 德 光 輝 接 於 人 者 也 。故 時 君 敬 信 , 自 以 其 政 就 而問 之 耳 , 非若 他 人 必 求 之 而 後 得 也 。 聖 人 過 化 存 神 之 妙 , 未 易 窺 測 , 然 即 此 而 觀, 則 其 德盛 禮恭 而 不 願 乎 外 , 亦 可 見 矣 。 學 者 所 當 潛 心 而 勉 學 也 。 謝 氏 曰 : 「子 貢 亦 可 謂善 觀 聖 人 矣 , 亦 可謂 善 言 德 行 矣。 今 去 聖 人 千 五 百 年 , 以 此 五 者 想 見 其 形 容 , 尚能 使 人興 起 , 而 況 於 親 炙 之 者 乎? 」 張 敬 夫 曰 : 「 夫 子 至 是 邦 必 聞 其 政 , 而 未 有能 委 國 而 授 之 以 政 者 。 」【嘿嘿,拆臺的】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孔曰:“父在,子不得自專,故觀其志而已。父沒乃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曰:“孝子在喪,哀慕猶若父存,無所改於父之道。”)
【集注】尹氏 曰 : 「 如 其 道 , 雖 終 身 無改 可 也 。 如 其 非 道 , 何 待 三 年 。 然 則 三 年 無 改 者 ,孝 子 之 心 有 所 不 忍 故 也 。 」游 氏 曰 : 「 三 年無 改 , 亦 謂 在 所 當 改 而 可 以 未 改 者 耳。」【祖宗不足法,宋人敢言之】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馬曰:“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
[疏]和,謂樂也。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是先王之美道也。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言每事小大皆用禮,而不以樂和之,則其政有所不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者,言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也。
【集注】和 者 , 從 容 不 迫 之 意 。 蓋 禮 之 為 體 雖 嚴 , 而 皆 出 於自 然 之 理 , 故 其 為 用 ,必 從 容 而 不 迫 , 乃 為 可 貴 。如 此 而 復 有 所 不 行 者, 以 其 徒 知 和 之 為 貴 而一 於 和 ,不 復 以 禮 節 之 , 則 亦 非 復 理 之 本 然 矣 , 所 以 流 蕩 忘 反 。 程 子 曰: 「 禮 勝 則 離 ,樂 勝 則流。 」 愚 謂 嚴 而 泰 ,和 而 節 , 此 理 之 自 然 , 禮 之 全 體 也 。 毫 釐 有 差 , 則 失其 中 正 。【禮樂大體,先儒必長篇大論處,今則蕩然無存。】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復,猶覆也。義不必信,信非義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義。)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恭不合禮,非禮也。以其能遠恥辱,故曰近禮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孔曰:“因,親也。言所親不失其親,亦可宗敬。”)
[疏]“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者,復猶覆也。人言不欺為信,於事合宜為義。若為義事,不必守信,而信亦有非義者也。言雖非義,以其言可反復不欺,故曰近義。
【集注】復, 踐 言 也 。 言 約 信 而 合 其 宜 , 則 言 必 可 踐 矣 。 致 恭而 中 其 節, 則 能 遠 恥 辱 矣 。 所依 者 不 失 其 可 親 之 人 , 則 亦 可 以 宗 而 主 之 矣 。 此 言 人 之 言 行 交 際, 皆 當 謹 之 於始 而 慮 其 所 終。【似較漢儒更可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鄭曰:“學者之志,有所不暇。”)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疏]言學業有所未曉,當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是之與非。《易?文言》曰:“問以辨之”是也。“
【集解】敏 於 事 者 ,勉 其 所 不 足 。 慎 於 言 者 , 不 敢 盡 其 所 有 餘 也 。 然 猶 不敢 自 是 , 而必 就 有 道 之 人 , 以 正 其 是 非 , 則 可 謂 好 學 矣 。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孔曰:“未足多。”)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鄭曰:“樂,謂志於道,不以貧為憂苦。”)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孔曰:“能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能自切磋琢磨。”)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疏]時子貢富,志怠於學,故發此問,意謂不驕而為美德,故孔子抑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衛風?淇奧》之篇,美武公之德也,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集注】無 諂 無 驕 , 則 知 自 守 矣 , 而 未 能 超 乎 貧 富 之 外 也 。凡 曰 可 者, 僅 可 而 有 所 未盡 之 辭 也 。 樂 則 心 廣 體 胖 而 忘 其 貧 , 好 禮 則 安 處 善 , 樂 循 理 , 亦 不 自知 其 富 矣。 子 貢 貨 殖 , 蓋 先 貧 後 富 , 而 嘗 用 力 於 自 守 者 , 故 以 此 為 問 。 而 夫 子 答 之 如 此, 蓋許 其 所 已 能 , 而 勉 其 所 未 至 也 。 故 學 者 雖 不 可 安 於 小 成 , 而 不 求 造 道 之 極致 ; 亦 不 可 騖 於 虛遠 , 而不 察 切 己 之 實 病 也 。
【富過窮過,貴過厄過,方可解夫子之道。】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卷二 為政第二
[疏]《左傳》曰“學而後入政”,故次前篇也。
【至理名言,至今學子多想從政,也先從學生會開始熟悉官場之道】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包曰:“德者無為,猶北辰之不移而眾星共之。”)
[疏]北辰常居其所而不移,故眾星共尊之,以況人君為政以德,無為清靜,亦眾人共尊之也。【與道家無為、乃至無所謂治國不同】《爾雅?釋天》云:“北極謂之北辰。”郭璞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然則極,中也;辰,時也。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極;以正四時,故曰北辰。《漢書?天文志》曰:“中宮太極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環之匡衛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海。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斗。”
【集注】為 政 以 德, 則 無 為 而 天 下 歸 之 , 其 象 如 此 。 程 子 曰 : 「 為 政 以 德 , 然 後 無 為 。」 范 氏 曰 : 「 為 政 以 德 ,則 不 動 而 化 、 不 言 而 信 、 無 為 而 成 。 所 守 者 至 簡 而 能 御 煩 , 所 處 者 至 靜 而 能 制 動 , 所 務 者 至 寡 而 能 服 眾 。 」
子曰:“《詩》三百,(孔曰:“篇之大數。”)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猶當也。”)曰:‘思無邪。’”(包曰:“歸於正。”)
[疏]言為政之道在於去邪歸正。“思無邪”者,《魯頌》文也。《詩》之為體,論功頌德,止僻防邪,大抵皆歸於正。
【集注】程 子 曰 :「 『 思 無 邪』 者 , 誠 也 。 」 范 氏 曰 : 「 學 者 必 務 知 要 , 知 要 則 能 守約 , 守 約 則 足 以 盡 博 矣 。 經禮 三 百 , 曲 禮 三 千 , 亦 可 以一 言 以 蔽 之 , 曰 『 毋 不 敬 』 。 」
【王陽明曰,程朱非要在圣人言語之外,抽出一個誠字】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謂法教。”)齊之以刑,(馬曰:“齊整之以刑罰。”)民免而無恥。(孔曰:“免,茍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謂道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格,正也。)
[疏]言君上化民,不以德而以法制刑罰,則民皆巧詐茍免,而心無愧恥。
【集注】免 而 無 恥, 謂 茍 免 刑 罰 , 而 無 所 羞 愧 , 蓋 雖 不 敢 為 惡, 而 為 惡 之 心 未 嘗 忘 也 。 格 , 至 也 。 言 躬 行 以 率 之, 又 有 禮 以 一 之 , 則 民 恥 於 不 善 , 而 又 有 以 至 於 善 也 。 一 說 , 格 , 正 也 。 書 曰 : 「 格 其 非 心。」 愚 謂 政 者 , 為 治 之 具 。 刑 者 , 輔 治 之 法 。 德 禮 則 所 以 出 治 之 本 , 而 德 又 禮 之 本 也 。 此 其 相為 終 始 , 雖 不 可 以 偏 廢 , 然 政 刑 能 使 民 遠 罪 而 已 , 德 禮 之 效 , 則 有 以 使 民 日 遷 善 而 不 自 知 。故 治 民 者 不 可 徒 恃 其 末 , 又 當 深 探 其 本 也 。
【是以上無憲政,民無法紀,免于刑罰而不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有所成也。)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終始。”)六十而耳順,(鄭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馬曰:“矩,法也。從心所欲無非法。”)
【集注】程 子 曰 :「 孔 子 生 而 知 之 也 , 言 亦 由 學 而 至 , 所 以 勉 進 後 人 也 。 立 ,能 自 立 於 斯 道 也 。 不 惑 , 則 無 所 疑矣 。 知 天 命 , 窮 理 盡 性 也 。 耳 順 , 所 聞 皆 通 也 。 從 心 所 欲 , 不 踰 矩 , 則 不 勉 而 中 矣 。 孔 子 自言 其 進 德 之 序 如 此 者 , 聖 人 未 必 然 , 但 為 學 者 立 法 耳 。 」 愚 謂 聖 人 生 知 安 行 , 固 無 積 累 之 漸, 然 其 心 未 嘗 自 謂 已 至 此 也 。 是 其 日 用 之 間 , 必 有 獨 覺 其 進 而 人 不 及 知 者 。 故 因 其 近 似 以 自名 , 欲 學 者 以 是 為 則 而 自 勉。【最不喜此類后世一味拔高、牽強之語。】
孟懿子問孝。(孔曰:“魯大夫仲孫何忌。懿,謚也。”)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鄭曰:“恐孟孫不曉無違之意,將問於樊遲,故告之。樊遲,弟子樊須。”)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疏]生,事之以禮,謂冬溫夏清昏定晨省之屬也。死,葬之以禮,謂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之屬也。祭之以禮,謂春秋祭祀以時思之、陳其簋而哀戚之之屬也。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孫彘。武,謚也。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
【則非子女擔心父母之疾病】
子游問孝。(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包曰:“犬以守御,馬以代勞,皆養人者。一曰:‘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不敬則無以別。’《孟子》曰:‘食而不愛,豕畜之。愛而不敬,獸畜之。’”)
[疏]一曰,犬以守御,馬以代勞,皆能有以養人者,但畜獸無知,不能生敬於人,若人唯能供養於父母而不敬,則何以別於犬馬乎?一曰,人之所養,乃至於犬馬,同其饑渴,飲之食之,皆能有以養之也。但人養犬馬,資其為人用耳,而不敬此犬馬也,人若養其父母而不敬,則何以別於犬馬乎?《孟子?盡心篇》:“孟子曰:‘食而不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包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馬曰:“先生,謂父兄。饌,飲食也。”)曾是以為孝乎?”
[疏]言此未孝也。必須承順父母顏色,乃為孝也。
【集注】程 子 曰 :「 告 懿 子 , 告 眾 人 者 也 。 告 武 伯 者 , 以 其 人 多 可 憂 之 事 。 子 游 能 養 而 或 失 於 敬 , 子 夏 能 直 義而 或 少 溫 潤 之 色 。 各 因 其 材 之 高 下 , 與 其 所 失 而 告 之 , 故 不 同 也 。 」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於孔子之言,默而識之,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還與二三子說釋道義,發明大體,知其不愚。”)
[疏]違,猶怪問也;愚,無智之稱。
子曰:“視其所以,(以,用也。言視其所行用。)觀其所由,(由,經也。言觀其所經從。)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曰:“廋,匿也。言觀人終始,安所匿其情。”)
[疏]再言之者,深明情不可隱也。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尋也。尋釋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人師矣。)
[疏]溫,尋也。言舊所學得者,溫尋使不忘,是溫故也。素所未知,學使知之,是知新也。既溫尋故者,又知新者,則可以為人師矣。案《左傳》:“盟可尋也。亦可寒也。”賈逵注云:“尋,溫也。”是尋為溫也。言人舊學已精熟,在後更習之,猶若溫食。
子曰:“君子不器。”(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
[疏]君子之德,則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見幾而作,無所不施也。
【集注】成 德 之 士, 體 無 不 具 , 故 用 無 不 周, 非 特 為 一 才 一 藝 而 已 。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孔曰:“忠信為周,阿黨為比。”)小人比而不周。”
[疏]“忠信為周”,《魯語》文也。
【集注】周, 普 遍 也。 比 , 偏 黨 也 。 皆 與 人 親 厚 之 意 ,君 子 小 人 所 以 分 , 則 在 公 私 之 際 , 毫 釐 之 差 耳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包曰:“學不尋思其義,則罔然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殆。”(不學而思,終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集注】不 求 諸 心, 故 昏 而 無 得 。 不 習 其 事 , 故 危 而 不 安 。 程 子 曰: 「 博 學 、 審 問 、 慎 思 、 明 辨 、 篤 行 五 者 , 廢其 一 , 非 學 也 。 」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矣。”(攻,治也。善道有統,故殊涂而同歸。異端不同歸也。)
[疏]此章禁人雜學。攻,治也。異端,謂諸子百家之書也。言人若不學正經善道,而治乎異端之書,斯則為害之深也。殊涂同歸,是《易?下系辭》文也。
【集注】范 氏 曰 : 「 攻 , 專治 也 , 故 治 木 石 金 玉 之 工 曰 攻 。 異 端 ,非 聖 人 之 道 , 而 別 為 一 端 , 如 楊 墨 是 也 。 其 率 天 下 至 於無 父 無 君 , 為 害 甚 矣 ! 」 程 子 曰 : 「 佛 氏 之 言 , 比 之 楊 墨 , 尤 為 近 理 , 所 以 其 害 為 尤 甚 。 學者 當 如 淫 聲 美 色 以 遠 之 , 不 爾 , 則 駸 駸 然 入 於 其 中 矣 。 」
【佛家定然也認為,儒者不言鬼神、不知死后之事,同樣可悲矣】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疏]孔子以子路性剛,好以不知為知,故此抑之。
子張學干祿。(鄭曰:“弟子,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干,求也。祿,祿位也。”)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包曰:“尤,過也。疑則闕之,其馀不疑,猶慎言之,則少過。”)多見闕殆,慎行其馀,則寡悔。(包曰:“殆,危也。所見危者,闕而不行,則少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鄭曰:“言行如此,雖不得祿,亦同得祿之道。”)
[疏]言雖博學多聞,疑則闕之,尢須慎言其馀不疑者,則少過也。“多見闕殆,慎行其馀,則寡悔”者,殆,危也。言雖廣覽多見,所見危者,闕而不行,尢須慎行其馀不危者。
【集注】程 子 曰 :「 尤 , 罪 自 外 至 者 也 。 悔 , 理 自 內 出 者 也 。 」 愚 謂 多 聞 見 者、 學 之 博 , 闕 疑 殆 者、 擇 之 精 , 慎言 行 者、 守 之 約 。 凡 言 在 其 中 者 , 皆 不 求 而 自 至 之 辭 。 程 子 曰 : 「 修 天 爵 則 人 爵 至 , 君 子 言 行能 謹 , 得 祿 之 道 也 。」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包曰:“哀公,魯君謚。”)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包曰:“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疏] 時哀公失德,民不服從,哀公患之,故有此問。孔子對曰: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諸邪枉之人。於時群邪秉政,民心厭棄,故以此對之也。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曰:“魯卿季孫肥。康,謚。”)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包曰:“莊,嚴也。君臨民以嚴,則民敬其上。”)孝慈則忠,(包曰:“君能上孝於親,下慈於民,則民忠矣。”)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包曰:“舉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則民勸勉。”)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包曰:“或人以為,居位乃是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包曰:“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辭。友于兄弟,善於兄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與為政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曰:“言人而無信,其馀終無可。”)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包曰:“大車,牛車。輗者,轅端橫木,以縛軛。小車,駟馬車。軏者,轅端上曲鉤衡。”)
[疏]《冬官·考工記》:“車人為車,大車崇九尺。”鄭注云:“大車,平地載任之車,轂長半柯者也。”其駕牛;云“小車,駟馬車”者,《考工記》兵車、田車、乘車也,皆駕駟馬。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孔曰:“文質禮變。”)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馬曰:“所因,謂三綱五常。所損益,謂文質三統。”)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此章考證太多,先用朱熹集注提綱挈領:】愚 按: 三 綱 , 謂 : 君 為臣 綱 , 父 為 子 綱 , 夫 為 妻 綱 。 五 常 ,謂 : 仁 、 義 、 禮 、 智 、 信 。 文 質 , 謂 : 夏 尚 忠 , 商 尚 質,周 尚 文 。 三 統 , 謂 : 夏 正 建 寅 為 人 統 , 商 正 建 丑 為 地 統 , 周 正 建 子 為 天 統 。 三 綱 五 常 , 禮 之大 體 。
《白虎通》云:“三綱者何謂?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網有紀綱之而百目張也。人為三綱,法天地人。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歸功也。父子法地,取法五行轉相生也。夫婦,取象人合陰陽有施。
五常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仁者不忍,好生愛人。義者宜也,斷決得中也。禮者履也,履道成文。智者知也,或於事,見微知著。信者誠也,專一不移。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是也。
王者必一質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順陰陽。陽道極則陰道受,陰道極則陽道受,明一陽二陰不能繼也。質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為質。地受而化之,養而成之,故為文。《尚書大傳》曰:‘王者一質一文,據天地之道。’”
【以下考證正朔,又引緯書,雖為駁雜不經之談,無奈張某就好“攻乎異端”,故悉錄于此:】
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此之謂三統。又《春秋緯?元命包》及《樂緯?稽耀嘉》云:“夏以十三月為正,息卦受泰。”注云:“物之始,其色尚黑,以寅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息卦受臨。”注云:“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息卦受復,其色尚赤,以夜半為朔。”又《三正記》云:“正朔三而改,文質再而復。”
鄭注《尚書》“三帛”,“高陽氏之後用赤繒,高辛氏之後用黑繒,其馀諸侯用白繒”。伏羲以上未有聞焉。《易?說卦》云“帝出乎震”,則伏羲也,建寅之月,又木之始。其三正當從伏羲以下文質再而復者,文質法天地,文法地,質法天。周文法地而為天正,殷質法而為地正者,正朔、文質不相須,正朔以三而改,文質以二而復,各自為義,不相須也。
建子之月為正者,謂之天統,以天之陽氣始生,為百物得陽氣微,稍動變,故為天統。建丑之月為統者,以其物已吐牙,不為天氣始動,物又未出,不得為人所施功,唯在地中含養萌牙,故為地統。建寅之月為統者,以其物出於地,人功當須理,故謂之人統。統者,本也,謂天地人之本。然王者必以此三月為正者,以其此月物生細微,又是歲之始生,王者繼天理物,含養微細,又取其歲初為正朔之始。
鄭康成之義,自古以來皆改正朔。若孔安國,則改正朔殷、周二代,故注《尚書》:“湯承堯、舜禪代之後,革命創制,改正易服。”是從湯始改正朔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鄭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諂求福。”)見義不為,無勇也。”
[疏]《周禮》:“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是人神曰鬼也。《左傳》曰:“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
正義曰:若齊之田氏弒君,夫子請討之,是義所宜為也,而魯君不能為討,是無勇也。
卷三 八佾第三
[疏]正義曰:前篇論為政。為政之善,莫善禮樂,禮以安上治民,樂以移風易俗,得之則安,失之則危,故此篇論禮樂得失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馬曰:“孰,誰也。佾,列也。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魯以周公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
【每論及前代禮樂,唐疏則考證周密,未免過長,下文可省略。但唐疏揭示,先有諸侯僭越,然后有卿大夫之僭;就像如今先有高層之奢靡腐朽、乃至出書剪彩無所不用其極,方有八項規定自上約束。禮崩樂壞,每是上梁不正,下則聽其言而觀其行。】
[疏]云“天子八佾,諸侯六,大夫四,士二”者,《左傳》文也。云“八人為列,八八六十四人”者,杜預、何休說如此。其諸侯用六者,六六三十六人。服虔以用六為六八四十八人。今以舞勢宜方,行列既減,即每行人數亦宜減,故同何、杜之說。天子所以八佾者,案隱五年《左傳》:“考仲子之宮將萬焉。公問羽數於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杜預云:“唯天子得盡物數,故以八為列,諸侯則不敢用八。”所謂八音者,金、石、土、革、絲、木、匏、竹也。所謂八風者,服虔以為八卦之風:“乾音石,其風不周。坎音革,其風廣莫。艮音匏,其風融,震音竹,其風明庶。巽音木,其風清明。離音絲,其風景。坤音土,其風涼。兌音金,其風閶闔。”又《易緯?通卦驗》云:“立春調風至,春分明庶風至,立夏清明風至,夏至景風至,立秋涼風至,秋分閶闔風至,立冬不周風至,冬至廣莫風至。”
《明堂位》曰:“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是受王者禮樂也。然王者禮樂唯得於文王、周公廟用之,若用之他廟,亦為僭也,故昭二十五年《公羊傳》稱昭公謂子家駒曰:“吾何僭哉?”答曰:“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禮也。”是昭公之時,僭用他廟也。云“季桓子僭於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何休云:“僭,齊也,下效上之辭。”
三家者以《雍》徹。(馬曰:“三家,謂仲孫,叔孫,季孫。《雍》,《周頌?臣工》篇名。天子祭於宗廟,歌之以徹祭。今三家亦作此樂。”)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包曰:“辟公,謂諸侯及二王之後。穆穆,天子之容貌。《雍》篇歌此者,有諸侯及二王之後來助祭故也。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義而作之於堂邪?”)
[疏]三孫同是魯桓公之後,其子孫皆以其仲、叔、季為氏,故有此氏。并是桓公子孫,故俱稱孫也。至仲孫氏後世改仲曰孟。孟者,庶長之稱也。《曲禮》云:“天子穆穆。”《爾雅?釋詁》云:“穆穆,美也。”
【集注】程 子 曰 : 「 周 公 之功 固 大 矣 , 皆 臣 子 之 分 所 當 為 , 魯 安 得 獨 用 天 子 禮 樂 哉 ? 成 王 之 賜 , 伯 禽 之 受 , 皆 非 也 。 其因 襲 之 弊 , 遂 使 季 氏 僭 八 佾 , 三 家 僭 雍 徹 。」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包曰:“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禮樂。”)
[疏]此章言禮樂資仁而行也。
【集注】記 者 序 此於 八 佾 雍 徹 之 後 , 疑 其 為 僭 禮 樂 者 發 也 。
林放問禮之本。(鄭曰:“林放,魯人。”)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包曰:“易,和易也。言禮之本意,失於奢,不如儉;喪,失於和易,不如哀戚。”)
【集注】易 , 治 也。 孟 子 曰 : 「 易 其 田 疇 。 」 在 喪 禮 , 則 節 文 習 熟 , 而 無 哀 痛 慘 怛 之 實 者 也 。禮 貴 得 中 , 奢 易 則過 於 文 。 然 凡 物 之 理 , 必 先 有 質 而 後 有 文 , 則 質 乃 禮 之 本 也 。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包曰:“諸夏,中國。亡,無也。”)
[疏]此章言中國禮義之盛,而夷狄無也。舉夷狄,則戎蠻可知。諸夏,中國也。亡,無也。言夷狄雖有君長而無禮義,中國雖偶無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禮義不廢。
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
【集注】程 子 曰 :「 夷 狄 且 有 君 長 , 不 如 諸 夏 之 僭 亂 , 反 無 上 下 之 分 也 。 」 尹 氏 曰 : 「孔 子 傷 時 之 亂 而 歎 之 也 。亡 , 非 實 亡 也 , 雖 有 之 , 不 能 盡 其 道 爾 。 」
【漢唐對制度、道路有完全的自信,故而均解作夷不如夏;到宋弱狄強,儒生方有夏不如夷之嘆,至尹氏言華夏有君也不如夷狄!今日則落后更多——華夏仍有君有專制,不如四海之無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馬曰:“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包曰:“神不享非禮。林放尚知問禮,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邪?欲誣而祭之。”)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而升,下而飲。(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其爭也君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馬曰:“倩,笑貌。盼,動目貌。絢,文貌。此上二句在《衛風?碩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也。”)子曰:“繪事後素。”(鄭曰:“繪,畫文也。凡繪畫先布眾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喻美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須禮以成之。”)曰:“禮後乎?”(孔曰:“孔子言繪事後素,子夏聞而解,知以素喻禮,故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包曰:“予,我也。孔子言,子夏能發明我意,可與共言《詩》。”)
[疏]莊姜既有巧笑、美目、倩盼之容,又能以禮成文絢然。素,喻禮也。
《考工記》云“畫繪之事,雜五色”,下云:“畫繢之事,後素功”,是知凡繪畫先布眾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章也。
【集注】後 素 , 後於 素 也 。謂 先 以 粉 地 為 質 , 而 後 施 五 采 , 猶 人 有 美 質 , 然 後 可 加 文 飾 。
謝 氏 曰 : 「 子貢 因 論 學 而 知 詩 , 子 夏 因 論 詩 而 知 學 , 故 皆 可 與 言 詩 。 」 楊 氏 曰 : 「 『 甘 受 和 , 白 受 采 , 忠信 之 人 , 可 以 學 禮 。 茍 無 其 質 , 禮 不 虛 行 』 。 此 『 繪 事 後 素 』 之 說 也 。」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包曰:“徵,成也。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後。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鄭曰:“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孔曰:“禘祫之禮,為序昭穆,故毀廟之主及群廟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灌者,酌郁鬯灌於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魯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不欲觀之矣。”)
[疏]此章言魯祭非禮之事。禘者,五年大祭之名。文公緣僖公於閔公為庶兄,置僖公於閔公上,失先後之義,故譏之。
【非是酒神之祭,而為禮法之爭。承八佾之言,知魯多失禮。】
或問褅之說。子曰:“不知也。(孔曰:“答以不知者,為魯諱。”)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包曰:“孔子謂或人,言知褅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疏]“或問”至“其掌”。○正義曰:此章言諱國惡之禮也。諱國惡,禮也。若其說之,當云“褅之禮,序昭穆”。時魯躋僖公,亂昭穆,說之則彰國之惡。孔子既答或人以不知褅禮之說,若不更說,恐或人以為己實不知,無以明其諱國惡,且恐後世以為褅祭之禮,圣人不知,而致廢絕,更為或人言此也。言我知褅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中,其如指示於此掌中之物。言其易了也。
【集注】謝 氏 曰 :「夫 子 嘗 曰 : 『 我 欲 觀 夏 道 , 是 故 之 杞 , 而 不 足 徵 也 ;我 欲 觀 殷 道 , 是 故 之 宋 , 而 不 足 徵 也 。 我觀周 道 , 幽 厲 傷 之 , 吾 舍 魯 何 適 矣 。 魯 之 郊 禘 非 禮 也 , 周 公 其 衰 矣 ! 』 考 之 杞 宋 已 如 彼 , 考 之當 今 又 如 此 , 孔 子 所 以 深 歎 也 。」
祭如在,(孔曰:“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孔曰:“謂祭百神。”)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同。”)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孔曰:“王孫賈,衛大夫。奧,內也。以喻近臣。灶,以喻執政。賈,執政者,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動之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孔曰:“天,以喻君。孔子拒之曰:如獲罪於天,無所禱於眾神。”)
[疏]奧,內也,謂室內西南隅,以其隱奧,故尊者居之。其處雖尊,而閑靜無事,以喻近臣雖尊,不執政柄,無益於人也。灶者,飲食之所由,雖處卑褻,為家之急用,以喻國之執政,位雖卑下,而執賞罰之柄,有益於人也。
【“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真從政者至言,非學者所易知】
賈欲使孔子求媚親昵於己,故微以世俗之言感動之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者,孔子拒賈之辭也。天,以喻君。我道之行否,由於時君,無求於眾臣。如得罪於天,無所禱於眾神。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孔曰:“監,視也。言周文章備於二代,當從之。”)
子入太廟,(包曰:“太廟,周公廟。孔子仕魯,魯祭周公而助祭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孔曰:“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時人多言孔子知禮,或人以為,知禮者不當復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孔曰:“雖知之,當復問,慎之至也。”)
[疏]《公羊傳》曰:“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故知“太廟,周公廟也”。云“孔子仕魯”者,《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吏,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其後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攝相事。”是仕魯,由是故得與助祭。
【集注】尹 氏 曰 :「 禮 者 , 敬 而 已 矣 。 雖 知 亦 問 , 謹 之 至 也 , 其 為 敬 莫 大 於 此 。」
子曰:“射不主皮,(馬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體和。二曰和容,有容儀。三曰主皮,能中質。四曰和頌,合《雅》、《頌》。五曰興武,與舞同。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為善,亦兼取和容也。”)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馬曰:“為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設三科焉,故曰不同科。”)
[疏]“射不主皮”者,言古者射禮,張布為侯,而棲熊虎豹之皮於中而射之。射有五善焉,不但以中皮為善,亦兼取禮樂容節也。周衰禮廢,射者無復禮容,但以主皮為善,故孔子抑之云:“古之射者不主皮也。”
“為力不同科”者,言古者為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設三科焉。周衰政失,力役之事,貧富兼并,強弱無別,而同為一科,故孔子非之云:“古之為力役,不如今同科也。”
云“一曰和”至“五曰興舞”,皆《周禮?鄉大夫職》文也。云“志體和”至“與舞同”,皆馬融辭義語。
侯者,其所射也,以虎熊豹麋之皮飾其側,所謂皮侯。王之大射,虎侯,王所自射也;熊侯,諸侯所射;豹侯,卿大夫以下所射。諸侯之大射,熊侯,諸侯所自射;豹侯,群臣所射。卿大夫之大射,麋侯,君臣共射焉。用虎熊豹麋之皮,示服猛討迷士惑者,射者大禮,故取義眾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鄭曰:“牲生曰餼。禮,人君每月告朔,於廟有祭,謂之朝享。魯自文公始不視朔。子貢見其禮廢,故欲去其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包曰:“羊存猶以識其禮,羊亡禮遂廢。”)
【集注】子 貢 蓋 惜其 無 實 而 妄 費 。 然 禮 雖 廢 , 羊 存 ,猶 得 以 識 之 而 可 復 焉 。 若 併 去 其 羊 , 則 此 禮 遂 亡 矣。
[疏]《左傳》曰:“餼牽竭矣。”餼與牽相對,牽是牲,可牽行,則餼是已殺,殺又非熟,故解者以為腥曰餼,謂生肉未煮者也。其實餼亦是生。
每月之朔,必朝於廟,因聽政事。事敬而禮成,以故告特羊。然則朝廟、朝正、告朔、視朔皆同日之事,所從言異耳。”是言聽朔朝廟之義也。《玉藻》說天子朝廟之禮云:“聽朔於南門之外。諸侯皮弁,聽朔於太廟。”鄭玄以為,明堂在國之陽。南門之外,謂明堂也。諸侯告朔以特羊,則天子以特牛與?天子告朔於明堂,朝享於五廟;諸侯告朔於大廟,朝享自皇考以下三廟耳。皆先告朔,後朝廟,朝廟小於告朔。文公廢其大而行其小,故《春秋》文公六年經云“閏月不告朔,猶朝于廟。”《公羊傳》曰:“猶者,可止之辭也。”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孔曰:“時事君者多無禮,故以有禮者為諂。”)
[疏]此章疾時臣事君多無禮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曰:“定公,魯君謚。時臣失禮,定公患之,故問之。”)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孔曰:“樂不至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孔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為之說,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包曰:“事已成,不可復解說。”)遂事不諫,(包曰:“事已遂,不可復諫止。”)既往不咎。”(包曰:“事已往,不可復追咎。孔子非宰我,故歷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後。”)
[疏]孔子聞宰我對哀公使民戰栗,知其非妄,無如之何,故曰:事已成,不可復解說也;事已遂,不可復諫止也;事已往,不可復追咎也。
社者,五土之總神,故凡建邦立國,必立社也。夏都安邑,宜松;殷都亳,宜柏;周都豐鎬,宜栗。是各以其土所宜木也。謂用其木以為社主。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言其器量小也。)或曰:“管仲儉乎?”(包曰:“或人見孔子小之,以為謂之大儉。”)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包曰:“三歸,娶三姓女。婦人謂嫁曰歸。攝,猶兼也。禮,國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兼并。今管仲家臣備職,非為儉。”)“然則管仲知禮乎?”(包曰:“或人以儉問,故答以安得儉。或人聞不儉,便謂為得禮。”)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鄭曰:“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人君別內外於門,樹屏以蔽之。若與鄰國為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為之,如是,是不知禮。”)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疏]禮,大夫雖有妾媵,嫡妻唯娶一姓。今管仲娶三姓之女,故曰有三歸。禮,國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雖得有家臣,不得每事立官,當使一官兼攝馀事。今管仲家臣備職,奢豪若此,安得為儉也?邦君,諸侯也。屏,謂之樹。人君別內外於門,樹屏以蔽塞之。大夫當以簾蔽其位耳。今管仲亦如人君,樹屏以塞門也。反坫,反爵之坫,在兩楹之間。人君與鄰國為好會,其獻酢之禮更酌,酌畢則各反爵於坫上。大夫則無之。今管仲亦有反爵之坫。僭濫如此,是不知禮也。
云“婦人謂嫁曰歸”者,《公羊傳》文,何休曰:“婦人生以父母為家,嫁以夫為家,故謂嫁曰歸,明有三歸之道也。”
【集注】程 子 曰 「奢 而 犯 禮 , 其 器 之 小 可 知 。」 此 言 當 深 味 也 。 蘇 氏 曰 : 「 自 修 身 正 家 以 及 於 國 , 則 其 本 深 , 其及 者 遠 , 是 謂 大 器 。 揚 雄 所 謂『 大 器 猶 規 矩 準 繩 』 , 先 自 治 而 後 治 人 者 是 也 。 管 仲 死 , 桓 公 薨, 天 下 不 復 宗 齊 。」 楊 氏 曰 : 「 夫 子 大 管 仲 之 功 而 小 其 器 。」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大師,樂官名。五音始奏,翕如,盛。)從之,純如也,(從讀曰縱,言五音既發,放縱盡其音聲。純如,和諧也。)皦如也,(言其音節明也。)繹如也,以成。”(縱之,以純如、皦如、繹如言。樂始作翕如,而成於三。)
[疏]大師,樂官名,猶《周禮》之大司樂也。於時魯國禮樂崩壞,故孔子以正樂之法語之,使知也。
儀封人請見,(鄭曰:“儀,蓋衛邑。封人,官名。”)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包曰:“從者,弟子隨孔子行者,通使得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孔曰:“語諸弟子言,何患於夫子圣德之將喪亡邪?天下之無道已久矣,極衰必盛。”)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孔曰:“木鐸,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制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
[疏]言拯弱興衰屬在夫子。“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者,木鐸,金鈴木舌,施政教時所振也。言天將命孔子制作法度,以號令於天下,如木鐸以振文教也。《大司馬》:“教振旅,兩司馬執鐸。”《明堂位》云:“振木鐸於朝。”是武事振金鐸,文事振木鐸。
【呵呵,可惜不是高層認可。】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曰:“《韶》,舜樂名,謂以圣德受禪,故盡善。”)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曰:“《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
[疏]《書?益稷》云:“《蕭韶》九成,鳳皇來儀。”是《韶》為舜樂名也。
【集注】舜 紹 堯 致治 ,武 王 伐 紂 救 民 , 其 功 一 也 , 故 其 樂 皆 盡 美 。 然 舜 之 德 ,性 之 也 , 又 以 揖 遜 而 有 天 下 ; 武 王之 德 , 反 之 也 , 又 以 征 誅 而 得 天 下 , 故 其 實 有 不 同 者 。 程 子 曰 : 「 成 湯 放 桀, 惟 有 慚 德 , 武 王亦 然 , 故 未 盡 善 。 堯 、 舜 、 湯 、 武 , 其 揆 一 也 。 征 伐 非 其 所 欲 , 所 遇 之 時 然 爾 。 」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疏]此章總言禮意。居上位者寬則得眾,不寬則失於苛刻。凡為禮事在於莊敬,不敬則失於傲惰。親臨死喪當致其哀,不哀則失於和易。
卷四 里仁第四
[疏]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體仁,必能行禮樂,故以次前也。
子曰:“里仁為美。(鄭曰:“里者,民之所居。居於仁者之里,是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鄭曰:“求居而不處仁者之里,不得為有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孔曰:“久困則為非。”)不可以長處樂。(孔曰:“必驕佚。”)仁者安仁,(包曰:“惟性仁者自然體之,故謂安仁。”)知者利仁。”(王曰:“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
[疏]言不仁之人不可令久長處貧約,若久困則為非也。亦不可令久長處於富貴逸樂,若久長處樂,則必驕佚。“仁者安仁”者,謂天性仁者,自然安而行之也。“知者利仁”者,知能照識前事,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也。《易?文言》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是也。
云“知仁為美,故利而行之”者,言有知謀者,貪利而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非本情也。
【集注】不 仁 之 人, 久 約 必 濫 , 久 樂 必 淫 。惟 仁 者 則 安 其 仁 而 無 適 不 然 , 知 者 則 利於仁 而 不 易 所 守, 蓋 雖 深 淺 之不 同 , 然 皆 非 外 物 所 能 奪 矣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曰:“唯仁者能審人之所好惡。”)
【集注】蓋 無 私 心, 然 後 好 惡 當 於 理 , 程 子 所 謂 「 得 其 公 正 」 是 也 。
子曰:“茍志於仁矣,無惡也。”(孔曰:“茍,誠也。言誠能志於仁,則其馀終無惡。”)
【集注】楊 氏 曰 :「 茍 志 於 仁 , 未 必 無 過舉 也 , 然 而 為 惡 則 無 矣 。 」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曰:“不以其道得富貴,則仁者不處。”)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時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貧,賤此則不以其道得之,雖是人之所惡,不可違而去之。)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孔曰:“惡乎成名者,不得成名為君子。”)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馬曰:“造次,急遽。顛沛,偃仆。雖急遽、偃仆不違仁。”)
[疏]惡乎,猶於何也。言人欲為君子,唯行仁道乃得君子之名。若違去仁道,則於何得成名為君子乎?“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者,言仁不可斯須去身。
【近來無終食之間不讀論語,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孔曰:“難復加也。”)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惡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義於已,不如好仁者無以尚之為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孔曰:“言人無能一日用其力仁者耳。我未見欲為仁而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孔曰:“謙不欲盡誣時人言不能為仁,故云為能有爾,我未之見也。”)
[疏]此章疾時無仁也。尚,上也,言性好仁者,為德之最上。能疾惡不仁者,亦得為仁。“我未見力不足”者,言德如毛,行仁甚易,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須用力。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孔曰:“黨,黨類。小人不能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過,當恕而勿責之。觀過,使賢愚各當其所,則為仁矣。”)
[疏]言仁恕也。
【集注】程 子 曰 :「 人 之 過 也 ,各 於 其 類 。 君 子 常 失 於 厚 , 小 人 常 失 於 薄 ; 君 子 過於愛, 小 人 過 於 忍 。 」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
[疏]此章疾世無道也。
【集注】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茍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茍得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為難。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得,豈以夕死為可乎?”
【又是宋儒難得勝漢唐之處,故后世沿用此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集注】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疏]此章貴義也。適,厚也。莫,薄也。比,親也。言君子於天下之人,無擇於富厚與窮薄者,但有義者則與相親也。
【集注】適 , 專 主也 。 春 秋 傳 曰 「 吾 誰 適 從 」 是 也 。 莫 , 不 肯 也 。 謝 氏 曰 : 「 適 ,可也 。 莫 , 不 可 也 。 無 可 無不 可 , 茍 無 道 以 主 之 , 不 幾 於 猖 狂 自 恣 乎 ? 此 佛 老之 學, 所 以 自 謂 心 無 所 住 而 能 應 變 , 而 卒得 罪 於 聖 人 也。 聖 人 之 學 不 然 , 於 無 可無 不可 之 間 , 有 義 存 焉 。 然 則 君 子 之 心 , 果 有 所 倚 乎 ?」
【適莫,厚薄之正解,顯較宋儒雜入佛道之解要合理。但讀音方面,適莫之適(適),查說文解字音啻,商務版古代漢語詞典音嫡,百度音是,真真無所適從了。】
子曰:“君子懷德,(孔曰:“懷,安也。”)小人懷土,(孔曰:“重遷。”)君子懷刑,(孔曰:“安於法。”)小人懷惠。”(包曰:“惠,恩惠。”)
[疏]君子執德不移,是安於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遷者,難於遷徙,是安於土也。君子樂於法制齊民,是懷刑也。小人唯利是親,安於恩惠,是懷惠也。
【集注】懷 德 , 謂存 其 固 有 之 善 。 懷 土 , 謂 溺 其 所 處 之 安 。 懷 刑 , 謂 畏 法 。 懷 惠,謂貪 利 。 君 子 小 人 趣 向 不 同 ,公 私 之 間 而 已 。
【呵呵,小人懷土,思歸故鄉。】
子曰:“放於利而行,(孔曰:“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多怨。”(孔曰:“取怨之道。”)
[疏]此章惡利也。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難。)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包曰:“如禮何者,言不能用禮。”)
[疏]云“何有”者,謂以禮讓治國,何有其難。言不難也。“如禮何”者,言有禮而不能用,如此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學行之,則人知已。”)
[疏]不憂爵位,但憂其無立身之才學耳。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曉不問,故答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疏]忠,謂盡中心也。恕,謂忖已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理,以統天下萬事之理,更無他法。
【集注】或 曰 : 「 中 心 為 忠 , 如 心 為 恕。」於 義 亦 通 。 程 子 曰 : 「 以己 及 物 , 仁 也 ; 推 己 及 物 , 恕 也 , 忠 者 天 道 , 恕 者人道 ; 忠 者 無 妄 , 恕 者 所 以 行 乎 忠 也 ; 忠者 體, 恕 者 用 , 大 本 達 道 也 。 此 與 違 道不遠 異 者 , 動 以 天 爾。 」 又 曰 : 「 『 維 天 之 命 , 於 穆 不已 』 , 忠 也 ;『 乾 道 變 化,各 正 性 命 』 , 恕 也 。」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曰:“喻,猶曉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包曰:“思與賢者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包曰:“幾者,微也。當微諫,納善言於父母。”)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包曰:“見志,見父母志有不從已諫之色,則又當恭敬,不敢違父母意”)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疏]父母既存,或時思欲見已,故不遠游,游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處也。設若告云詣甲,則不得更詣乙,恐父母呼已於甲處不見,則使父母憂也。
【集注】范 氏 曰 : 「 子 能 以 父 母 之 心 為心則 孝 矣。 」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鄭曰:“孝子在喪,哀戚思慕,無所改於父之道,非心所忍為。”)
[疏]此章與《學而篇》同,當是重出。《學而篇》是孔注,此是鄭注,本或二處皆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曰:“見其壽考則喜,見其衰老則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為身行之將不及。”)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孔曰:“俱不得中,奢則驕,佚招禍,儉約無憂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包曰:“訥,遲鈍也。言欲遲而行欲疾。”)
【集注】謝氏曰:“放言易,故欲訥;力行難,故欲敏。”胡氏曰:“自吾道一貫至此十章,疑皆曾子門人所記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方以類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鄰,是以不孤。)
[疏]《坤卦?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言身有敬義以接於人,則人亦敬義以應之,是亦德不孤也。
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疏]數則瀆而不敬,故事君數,斯致罪辱矣;朋友數,斯見疏薄矣。
【集注】程 子 曰 : 「 數 , 煩 數 也。 」 胡 氏曰: 「 至 於 煩 瀆 , 則 言 者 輕 , 聽 者 厭 矣 , 是 以 求 榮 而 反 辱 , 求 親 而 反 疏 也 。」
【煩數,頻繁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