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八屆楹聯書法作品展征稿、評審、公示已近尾聲,等到9月就掀開“蓋頭”了。從最近流出的部分入展作品看,盡管大賽“提倡自作聯”喊了多年多屆,但自作聯還是寥寥無幾。單就選聯也存在不少問題。到底問題出在哪里,本人冒昧地談一點看法。
楹聯書法,實際是姊妹藝術,是書法和對聯兩種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珠聯璧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藝術品。楹聯書法,需要做足兩種功夫。這兩種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就可成為書法家、楹聯家。事實上,楹聯家可以不一定是書法家,但書法家一定要是楹聯家。這是因為楹聯家不一定會把自己創作的楹聯作品書寫、掛刻出來,而書法家的楹聯書法作品必須是楹聯,并且要拿出去展示。所以書法家最起碼要懂得對聯字詞對仗,聲律平仄是怎么一回事。
然而有的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往往太“小看”楹聯,在選聯上出現了問題。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詩、詞、古風,什么是律詩和絕句。如果將對聯與詩句混為一談,隨意拿兩個詩句當作對聯來寫,豈能不出問題?
這次入展的作品中,有人書寫了唐代岑參《觀楚國寺璋上人寫一切經院,南有曲池深竹》中的“揮毫散林鵲,研墨驚池魚”句子。這首詩是古風無疑,古風是不拘泥平仄的。此詩句硬要作對聯,那么上聯平仄失替,下聯三平尾,這是對聯大忌。所以從古風里選對聯,格外要注意上下句的對仗是否工穩。
再說從律詩中選聯。要從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去選。如毛澤東《長征》“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是頷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是頸聯。全詩的第一、二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和第七、八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就不是對聯了。還有人把毛澤東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詞中的一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也當成對聯。這個如果不清楚,會弄出笑話,貽笑大方。
第三,還有的書法愛好者把古人的絕句詩都視作聯句來寫,也是要出問題的。一般來說,絕句講究的是格律,但不強求對仗。還記得在第一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中,有副獲銀獎的詩句:“小樓一夜聽春雨,孤桐三尺瀉秋泉。”上句出自陸游《劍南詩稿》的《臨安春雨初霽》,下句出自《聞虜亂代華山隱者作》,雖上下句對仗,但不符合對聯格律,節奏點上的字平對平,仄對仄,平仄失對。所以說,這是兩個詩句而不是對聯。盡管這副楹聯書法作品的書法很好,但由于對聯出了毛病,還是遭到了非議。
第四,集詞聯的選用。過去大賽中出現過一副集宋詞聯:“居山一似庚桑楚;何日風流葛稚川。”本屆還有人書寫并入展。上聯出自辛棄疾《鷓鴣天》,下聯出自張輯《沁園春》。聯中的“一似”“風流”對仗不工,聯中用典,提到的庚桑楚,葛稚川這兩個人,如無注明,也少人知曉。
還有本屆入展的“經史之澤可以及后,道德既高因而顯親”一聯,出自俞樾《春在堂楹聯錄存》附錄的《集秦篆·繹山碑》,是碑文的一句話,全不是楹聯。可能書者一看有“楹聯錄存”字樣,就認為是楹聯了。
第五,名人聯的選用。在本屆大賽的參賽作品中,有一些參賽者選用的名人聯,也不符合聯律。既然是楹聯書法作品展,就要求參展作品在楹聯和書法兩個方面都應是優選的精品。因此,書家在參賽中選用名人聯時,也應盡量選用符合聯律的楹聯。
上述問題的存在,證明了書家在楹聯方面的短板。
縱觀歷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之所以屢屢有瑕疵的病聯充斥大展,我認為還有原因是評委把關不嚴。楹聯書法的好壞與大賽的“指揮棒”關系密切,與評委專家關系重大。一些所謂的書法家給景區、建筑和單位書寫的楹聯硬傷累累,大煞風景,遭人詬病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書法家和評委專家首先要樹立好文化人的良好形象,更應當補楹聯這塊短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楹聯藝術是國粹,每一個文化人都應當自覺擔當起責任,為楹聯藝術的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要想全面提高當代楹聯書法的藝術水平,必須大力提倡書家和書法愛好者,放下身段,潛心學一點有關對聯的知識。
中國楹聯學會頒發的《聯律通則》,是創作、欣賞、評審的依據和標準范本,每一位書家應該認真學習、掌握并運用到創作實踐中去。
全國第八屆楹聯書法作品展征稿、評審、公示已近尾聲,等到9月就掀開“蓋頭”了。從最近流出的部分入展作品看,盡管大賽“提倡自作聯”喊了多年多屆,但自作聯還是寥寥無幾。單就選聯也存在不少問題。到底問題出在哪里,本人冒昧地談一點看法。 楹聯書法,實際是姊妹藝術,是書法和對聯兩種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是珠聯璧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藝術品。楹聯書法,需要做足兩種功夫。這兩種功夫達到一定程度,就可成為書法家、楹聯家。事實上,楹聯家可以不一定是書法家,但書法家一定要是楹聯家。這是因為楹聯家不一定會把自己創作的楹聯作品書寫、掛刻出來,而書法家的楹聯書法作品必須是楹聯,并且要拿出去展示。所以書法家最起碼要懂得對聯字詞對仗,聲律平仄是怎么一回事。
然而有的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往往太“小看”楹聯,在選聯上出現了問題。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詩、詞、古風,什么是律詩和絕句。如果將對聯與詩句混為一談,隨意拿兩個詩句當作對聯來寫,豈能不出問題?
這次入展的作品中,有人書寫了唐代岑參《觀楚國寺璋上人寫一切經院,南有曲池深竹》中的“揮毫散林鵲,研墨驚池魚”句子。這首詩是古風無疑,古風是不拘泥平仄的。此詩句硬要作對聯,那么上聯平仄失替,下聯三平尾,這是對聯大忌。所以從古風里選對聯,格外要注意上下句的對仗是否工穩。
再說從律詩中選聯。要從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去選。如毛澤東《長征》“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是頷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是頸聯。全詩的第一、二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和第七、八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就不是對聯了。還有人把毛澤東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詞中的一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也當成對聯。這個如果不清楚,會弄出笑話,貽笑大方。
第三,還有的書法愛好者把古人的絕句詩都視作聯句來寫,也是要出問題的。一般來說,絕句講究的是格律,但不強求對仗。還記得在第一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中,有副獲銀獎的詩句:“小樓一夜聽春雨,孤桐三尺瀉秋泉。”上句出自陸游《劍南詩稿》的《臨安春雨初霽》,下句出自《聞虜亂代華山隱者作》,雖上下句對仗,但不符合對聯格律,節奏點上的字平對平,仄對仄,平仄失對。所以說,這是兩個詩句而不是對聯。盡管這副楹聯書法作品的書法很好,但由于對聯出了毛病,還是遭到了非議。
第四,集詞聯的選用。過去大賽中出現過一副集宋詞聯:“居山一似庚桑楚;何日風流葛稚川。”本屆還有人書寫并入展。上聯出自辛棄疾《鷓鴣天》,下聯出自張輯《沁園春》。聯中的“一似”“風流”對仗不工,聯中用典,提到的庚桑楚,葛稚川這兩個人,如無注明,也少人知曉。
還有本屆入展的“經史之澤可以及后,道德既高因而顯親”一聯,出自俞樾《春在堂楹聯錄存》附錄的《集秦篆·繹山碑》,是碑文的一句話,全不是楹聯。可能書者一看有“楹聯錄存”字樣,就認為是楹聯了。
第五,名人聯的選用。在本屆大賽的參賽作品中,有一些參賽者選用的名人聯,也不符合聯律。既然是楹聯書法作品展,就要求參展作品在楹聯和書法兩個方面都應是優選的精品。因此,書家在參賽中選用名人聯時,也應盡量選用符合聯律的楹聯。
上述問題的存在,證明了書家在楹聯方面的短板。
縱觀歷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之所以屢屢有瑕疵的病聯充斥大展,我認為還有原因是評委把關不嚴。楹聯書法的好壞與大賽的“指揮棒”關系密切,與評委專家關系重大。一些所謂的書法家給景區、建筑和單位書寫的楹聯硬傷累累,大煞風景,遭人詬病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書法家和評委專家首先要樹立好文化人的良好形象,更應當補楹聯這塊短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楹聯藝術是國粹,每一個文化人都應當自覺擔當起責任,為楹聯藝術的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要想全面提高當代楹聯書法的藝術水平,必須大力提倡書家和書法愛好者,放下身段,潛心學一點有關對聯的知識。
中國楹聯學會頒發的《聯律通則》,是創作、欣賞、評審的依據和標準范本,每一位書家應該認真學習、掌握并運用到創作實踐中去。
-----------------------中國楹聯報2017年07月21日第28期> 總第1305期 > 第三版 > 新聞內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