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論語·學而》中說道:“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父親在世的時候,要看孩子的志向;父親死后,要考察孩子的行為,三年以后仍不改變父親所定的老規矩,可以說是履行孝道了。這里,孔子特別強調了孩子對父親的依從。或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話語是不是太偏激了,為什么一定要依從父親呢?要是父親本身就是一個低俗的人,我們作為子女的也要依從嗎?凡事都不是絕對的,我們讀書也不能老往死胡同里鉆啊。對于父親,我不僅僅是依從,更是依賴。父親是一座大山,他用偉岸的身軀為我撐起蔚藍的天空。 父親是一面旗幟,教會我勇敢樂觀的面對生活。 父親更是一本詞典,需要我用一生的時間去詮釋。
《論語·為政》 中也說到了孟懿子問孝的小故事,孔子的回答是“無違。”孔子還解釋說:“生,事之以禮;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對于父母,在他們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而作為子女的我,有時候想想自己對父母的侍奉,真的是無地自容啊!我和老公都是獨身子女,我們的父母雙親就有四個。他們都身處農村,還需要通過種田來養活自己。作為子女的我們,收入不高,既要還房貸,還要供養孩子讀小學,日常開支下來,真是捉襟見肘。兩邊父母的家都住的不遠,因此每周,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說說話,聽聽他們的嘮叨。上次回家,聽到父親說道鄰居的叔叔的坐骨神經痛犯了,現在背上還背著鋼板走路,我不禁潸然淚下,因為父親也有坐骨神經痛,我怕,我真的很怕。昨天聽父親說他們去補辦結婚證了,因為要快領獨生子女補貼了,我哈哈大笑,因為我可以想象出他們照相的時候有多么的別扭。哪怕回家什么也不做,我就陪父親去鄉間小路去轉轉,心情也是不錯的。
《論語·為政》也提到孟武伯問孝,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的意思是說父母最憂慮的就是子女的病,做子女的注意好身體,不生病,就是孝了。 這哪里是在說子女的孝道,分明就是父母對子女的一片真心啊。現在我已經32歲了,也成了母親,看到兒子生病時的慌亂與擔心,方才想起過去父母對我的種種不放心,那些都是愛啊。所以說”養兒方知父母恩“絕對是真理!
《論語·八佾》中提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老而不怨。”我覺得這句話就是對孝道的補充說明。孝順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里不愿聽從,也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不冒犯他們。侍奉父母雖然憂愁,但不怨恨。但是作為子女的我,老是容易與父母發生分歧,急性子的我總是不能先讓自己平靜下來。讀到此處,我真的覺得自己是多么的不孝。現在父母老了,無非就是用他們的親身經歷來勸誡我們,讓我們少走彎路罷了,雖然我們對父母不一定做到畢恭畢敬,但是對父母的尊重是必須的,也是作為子女必須遵循的。
我還要說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當你們一家三口在美麗的風景區高興的游玩時,你是否想到了在家苦苦擔心你們安全的父母?當你們盡情地吃著肯德基,穿著名牌服裝的時候,你是否想到了在家辛勤勞作的父母,他們微微馱著的脊背就是對你們付出的最好見證!如果你是個孝順的人,應該是全家人一起去享受這些其樂融融,難道不是嗎?
最后我要說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是不可不時刻銘記在心的。一方面,我們要為他們的高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反思現在的孩子,對他們而言,明星和偶像的生日遠遠比父母的生日記得清楚的多。這就是不孝順的表現啊。我們一天天長大了,而父母就一天天衰老了。父母能夠陪伴我們的時光也就越來越少了。還是陳紅的《常回家看看》唱出了父母的心聲:“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就盼個平平安安。”在此,我祝愿天下的父母都平平安安,祝愿天下的兒女都孝孝順順,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的和諧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