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已經不是摩拜了。
1月23日,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發布內部信,摩拜單車將成為美團LBS平臺單車事業部,而摩拜CEO劉禹因投身創業而離開。
這是摩拜創始人團隊第三次出走。
早在2018年4月,摩拜賣身給美團不久,聯合創始人王曉峰就因個人原因卸任CEO,職位由胡瑋煒接任。到了12月底,胡瑋煒自己“完成了階段性的使命”,也離開了摩拜,由劉禹接棒。
現在,摩拜創始團隊已經完全撤出,而摩拜失去了原來的基因,名字也從今開始改成“美團單車”。
江山易改,不勝唏噓。
實際上,創業公司被收購后創始人離場,這類例子并不鮮見。
01
公司被收購:孩子給了別人
在中國互聯網的進程中,無數的先鋒早早在各自領域創立了行業標桿公司。
然而,長江后浪推前浪,只有少數公司能夠堅持獨立發展。其他的要么消亡,要么依舊存活,但是公司已經易主,失去了創始人的本色。
比如土豆網,2005年4月,王微創辦的土豆網上線,其后5年,土豆網完成5輪融資。本來有機會先于優酷上市,但因王微的離婚糾紛,IPO受阻,最終被優酷搶先,差距越來越大。
土豆和優酷作為國內視頻平臺的兩大先鋒,一開始互相競爭,兩敗俱傷,后來為了止血持續發展,優酷將土豆收購。隨后,王微辭任土豆網CEO,所有土豆系高管也紛紛出走。
隨著王微的離開,土豆的定位和文化漸漸更改,曾經受歡迎的標語“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也隨之消逝。
同樣,作為互聯網起源地的美國,也不乏這類創始人離場的例子。
2012年,Facebook斥資十億美元收購了圖片社交公司Instagram。一開始,Facebook給予Instagram很大的自主權,創始人能夠獨立作出決策,甚至于,在Facebook收購其他公司時,常將Instagram作為收購后良好運作的范例。
然而,被收購后,孩子畢竟不是自己的。
不久之后,Facebook掌門人扎克伯格想要將Instagram與其他Facebook的應用更緊密結合,于是不斷干預Instagram運營,奪取更多控制權,最終導致了創始人分道揚鑣。
那么,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
02
創始人出走:
不是宮斗,勝似宮斗
摩拜創始人胡瑋煒離開的時候,強調了“沒有宮斗”。
然而,商場如戰場,收購之后權力的轉移,會產生諸多摩擦。可以說,不是宮斗,勝似宮斗。
而之所以“斗”,主要是這么幾個原因。
其一,經營理念不同。
作為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一開始會有一個美好的愿景,希望公司能夠成就獨特的事業,這種理想主義,正是無數創業公司的源動力。
而作為收購方公司,更多地考慮是,創業公司如何為我所用,如何成為公司的有機組成,而不會考慮其作為一個主體的愿景。
比如,被Facebook收購的WhatsApp,其創始人在商業化方面和扎克伯格產生了分歧。前者希望通過收取用戶會員費實現盈利,而后者想要把WhatsApp裝進Facebook廣告業務,打通用戶數據。然而,利用用戶數據違背了WhatsApp創始人的理想主義,最終促使他離開。
其二,創始人的主人意識。
創業公司創始人,從零開始將一家公司拉扯大,凡事都聽其指揮,必然會產生強大的主人意識。
通俗來說,就是習慣了當老板。
然而,公司被收購之后,雖然創始人名義上還是管理者,但是多了一個頂頭上司,名為主人,實為管家。這種從“主人”到“雇員”的轉變,是大多數創始人無法接受的。
就像埃隆馬斯克,他創立的X.com被合并成為PayPal之后,自身強烈的主人意識,以及對公司經營方向的控制欲,使得馬斯克長期與其他股東和高層爭吵,最終導致被撤掉CEO職務。
其三,收購方的不信任。
作為收購方公司,看中的多是創業公司的業務,而不是其管理層。
雖然在收購之初,為了平穩過渡,和營造“允許獨立運營”的大度風范,都會讓創始團隊繼續掌管公司,但最后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把舊人清走,換上自己人。
本質上,這是因為人性如此,官場有語:關鍵的位置上,必須有自己的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易到用車被樂視收購之后,賈躍亭就派遣一眾管理團隊全面接手。明面上,創始人還在主管公司,但實際上,具體的經營業務已經全由樂視系運作,創始人只是代表著一個吉祥物。
所以,公司被收購之日,就是創始人黯然離場之時。
實際上,往深了看,或許還能窺見更加內在的原因,這便是互聯網的巨頭割據。
03
巨頭割據,后浪推不動前浪
摩拜聯合創始人王曉峰離開之前說:“在中國創業公司永遠繞不開各種巨頭。”
某種程度上,這表露了他心有不甘,同時也是當下中國創業公司的真實寫照。
在資金、技術、用戶等幾乎所有方面,互聯網巨頭都握有絕對的主動權,加上各行各業聯系得越來越緊密,所以,幾乎任何行業都有巨頭的身影。
這種情況下,作為創業公司,很難脫離巨頭而存活。要么向其尋求入股,要么只能被全部收購,如果要堅持一條路走到黑,結局就會是倒閉。
那么,巨頭為什么能形成割據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互聯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從初始期進入成熟期。
早年,互聯網在國內剛萌芽,面對的是十幾億人的廣闊市場。這種時期,行業內的公司更多是野蠻生長,在多個領域,多個地盤分別突破,而由于市場夠大,能夠容納更多的競爭者,格局也難以穩定,往往是你上我下,排名經常輪換。
而漸漸到了成熟期,互聯網在中國已經幾乎完全普及,相應的市場份額已被瓜分完畢。已經形成的互聯網巨頭如BAT,地位越來越穩固,越來越難以撼動。
比如,移動社交領域的老大微信,月活用戶已經達到10億,達到國內人口的近70%,并且有強大的粘性,這時候如果有創業公司想推出社交軟件打敗微信,根本是癡人說夢。
然而,夢想還是要有的。
雖然行業格局已定,但依然有更多的創業公司前仆后繼,向巨頭挑戰。
那些因為收購而離開的創始人們,夢想也沒有熄滅。他們中的大多數選擇了再創業,以期東山再起,獨立帶領公司打一片天下。
這才是真正的創業精神,也只有這樣,中國的互聯網行業,才會更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