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海拾貝(修訂)之四

方海拾貝(修訂)之四

069.甘姜苓術湯
里虛寒證治劑,有溫中散寒,健胃除濕的作用。
【方證要點】腰以下冷重酸痛,小便頻數。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治劑,但須伴有浮腫、便溏、疲倦、口中多清涎,飲食如故,舌質淡、苔白膩或滑或厚,脈沉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炙甘草5g,白術15g,干姜20g,茯苓20。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本方來自于甘草干姜湯加味而成。茯苓白術并用,故反治小便自利。干姜重用伍苓術反更治濕痹,因本方能治腎著而腰以下冷痛,故又稱腎著湯。腰冷重為本方的主證,用于腰痛水腫以及遺尿等證均有驗。
【適證加減】乏力、頸項腰背酸痛,合葛根湯;浮腫多汗者,合防己黃芪湯;惡寒無汗、關節疼痛者,合麻黃湯;心下痞硬、食欲不振者,加人參;心功能不全者,加桂枝;腰背關節疼痛嚴重,并有惡寒、腹瀉、四肢厥冷、脈沉者,加附子;血虛者,合當歸芍藥散。
【體質特征】體型肥胖,平素身困體重,腰部多松軟、冷重,全身關節肌肉易于酸重,易浮腫便溏,易汗出,分泌物多,清稀不臭。
【適用疾病】急性腰扭傷、腰肌勞損、腎結石、腰椎間盤突出癥、慢性盆腔炎、妊娠浮腫、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前列腺增生癥、急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急慢性濕疹、皮炎、肛瘺、遺尿、尿失禁、自汗、盜汗、厭食癥等。
【藥理研究】具有鎮痛、抗炎、免疫調節及對腸管有輕微興奮作用。
【注意事項】火熱型體質慎用。本方應用時一般不得刪減其中任一藥物。
070. 薯蕷丸
里虛兼挾外邪證治劑,具有溫中健胃,滋陰補血,疏風散邪的作用。
【方證要點】慢性病見消瘦、神疲乏力、貧血貌、微有寒熱。
上述證候即本方主治,但須兼納食減少,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自汗咳嗽,腰背強痛,骨節酸痛,肌肉麻木,舌淡苔薄,脈虛弱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山藥30g,當歸10g,桂枝10g,神曲10g,熟地10g,大豆黃卷10g,炙甘草6g,生曬參10g,川芎10,白芍10g,白術10g, 麥門冬15g,杏仁10g,柴胡10g,桔梗10g  茯苓10g,阿膠10g,干姜10g,白蘞10g,防風10g,大棗30g。以水15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400ml;再中水800 ml左右,文火再煎30分鐘,取湯液200ml,與前次的400 ml混合,取湯液600ml,分4次2日溫服。也可按原書劑量做成蜜丸或膏滋藥長期服用。
【方藥巧記】膠麥八珍曲棗姜,藥丸建中緩補良,柴防梗蘞杏枝卷,疏風散邪合成方。
八珍,指八珍湯,為四君子湯與四物湯的合方。四君子湯:白術、甘草、茯苓、人參,可用順口溜“白老夫人”記住;四物湯:川芎、熟地、芍藥、當歸,可用順口溜“兄弟要歸”記住。
【胡老點撥】本方重用薯蕷、大棗、甘草補中之虛,又用人參、白術、干姜、茯苓理中之氣,虛勞諸不足,以建中最為重要。另以當歸、地黃、川芎、芍藥、麥冬、阿膠補血滋陰,以桂枝、曲、杏仁、柴胡、桔梗、白蘞、防風解風氣諸邪,煉蜜為丸,治宜緩圖也。本方適用于各種慢性病氣血俱不足者,虛勞體弱,最易感受外邪,虛邪相搏,久難自已,既不可峻補其虛,更不可著意驅邪,這種情況,惟有以本方補虛卻邪緩緩圖治。
【體質特征】體形消瘦干枯,貧血貌,疲憊乏力,頭暈眼花;多伴有低熱,心悸氣短,食欲不振,骨節酸痛,容易感冒,大便易不成形,舌淡嫩,脈細弱。多見于高齡老人,腫瘤手術化療以后、胃切除后、肺功能低下、大出血以后、極度營養不良者。
【適用疾病】惡性腫瘤手術放療后、貧血、血小板減少癥、白血病、慢性胃腸病、結核病、肺結核、肺癌、矽肺、肺氣腫、肌肉萎縮、高齡老人營養不良、老年性癡呆、周期性麻痹、重癥肌無力早期、產后受風、虛人長期反復感冒等。
【藥理研究】具有提高免疫力、強壯、補血、健胃、祛痰、鎮咳等作用。
【注意事項】本藥作用較緩,可做成丸藥用于慢性病患者的體質調理。岳美中先生認為,凡一切慢性衰弱病均可使用,但服藥時間要長,每一療程總要2~3個月以上。

十二、附子類方
071. 四逆湯
里虛寒證治劑,有回陽救逆的作用。
【方證要點】四肢厥逆,嘔吐,下利清谷。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精神萎靡,不喜冷性飲食,或小便頻數、身有微熱,舌淡苔白滑,脈微欲絕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 制附子15g,干姜10g ,炙甘草10g。以水1100ml,先煎附子30分鐘,再入他藥,煮沸后調文火再煎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老將賦。聯想:甘姜附。
【胡老點撥】本方即甘草干姜與干姜附子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證。附子偏于治下,用治下利;干姜偏于治上,用治嘔吐。二藥合用,徹上徹下,無處不溫,古人云“附子得干姜而治寒”,溫中回陽作用強。本方以四逆、脈微欲絕里虛寒甚者為辯證要點,常用于霍亂、吐瀉等急性傳染病、瘟疫出現的津液虛里寒甚證,也用于一般急性津液大傷出現里虛寒甚四肢厥逆,而呈現心衰循環衰竭者,在古代是常用的急救方藥,在現代仍有其在急救上的優越性。
【適證加減】大吐、大瀉、大汗及大出血者,加人參,名四逆加人參湯;出血或心下痞復惡寒、疲倦、面色發暗者,合三黃瀉心湯。
【體質特征】形體偏胖,面色多晦暗、蒼白或暗黃,精神萎靡,面帶倦容,目睛無神或眼泡易浮腫,唇色暗淡干枯,舌質淡胖而暗,多有齒痕,舌苔白(或黑)潤或白滑。肌肉松軟,按之無力,皮膚多干燥,晨起面多浮腫。平時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以下半身冷為著,易疲倦,好靜惡動,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長,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飲喜熱飲等。
【適用疾病】各種原因導致的休克及心功能衰竭、心絞痛、心肌梗死、低血壓、暈厥、心律失常、心動過緩、病態竇房結綜合征、腎功能衰竭、慢性肝炎肝硬、慢性胃炎、胃潰瘍、霍亂、急性胃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小兒消化不良、小兒腹瀉、支氣管哮喘、肺心病、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椎病、頑固性頭痛、前列腺炎、甲狀腺機能低下、重癥肌無力、功能性子宮出血、崩漏、閉經、陽虛發熱、精神分裂癥、抑郁癥、陽痿、復發性口腔潰瘍、慢性咽炎、過敏性鼻炎等。
【藥理研究】強心、抗心律失常、擴血管、提高耐缺氧能力、抗休克等。
【注意事項】面色紅潤、口臭聲粗、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脈數滑有力、舌質紅瘦、苔焦黃或黃膩者,慎用本方。附子有毒,煎煮時間要長。
072.附子湯
里飲寒證治劑,有散寒、祛飲、止痛的作用。
【方證要點】身體骨節疼痛,手足厥冷,背惡寒,脈沉而微細。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口不干、不苦、不渴及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因為口中發干、發苦、發渴為內熱之證,不可使用附子;小便若利,便無濕邪,不可使用茯苓、白術。
【組成用法】附制子30g,茯苓30g,人參15g,白術40g,芍藥30。以水1000ml,先煎附子至600ml,再入余藥同煎至200ml,分l~2次溫服。
【方藥巧記】婦人服白藥。聯想:附人茯白藥。
【胡老點撥】方中苓術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人參補胃氣之虛,芍藥緩攣急之痛,故此治胃虛有寒飲、小便不利、身疼、骨節痛、或腹攣痛者。虛寒痹痛多有用本方的機會,依據經驗,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而脈沉者,更有良效。
【適證加減】胃脘自覺有冷氣者,加干姜。
【體質特征】體質虛弱,面色晦黯或有輕度水腫。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心下痞硬,腹痛腹瀉,小便不利,口淡不渴,舌胖大苔滑、齒痕,脈沉細無力。如果檢測血壓,多見血壓低,心功能與腎功能可能低下。
【適用疾病】偏頭痛、叢集性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梨狀肌綜合征、慢性腰肌勞損、頸肌筋膜炎、尺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肥大性腰椎炎、變形性膝關節炎及肺癌骨轉移等。內耳眩暈癥、老年性震顫、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遷延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胃下垂、慢性結腸炎、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冠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子宮脫垂、帶下病、陽痿、遺尿癥等。
【藥理研究】具有抗心肌缺血缺氧、抗血小板聚焦、鎮痛及抗炎等作用。
【注意事項】口苦,口渴,口干,喜冷,脈浮者,均不可使用本方,恐兼表證和熱證。張仲景還用本方治療妊娠六七月胎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不過要注意:本方適用于妊娠晚期,而在胎兒處于分化階段的妊娠早期是不可應用本方的。
073. 真武湯
外邪內飲陰證治劑,有溫陽利水的作用。
【方證要點】
(1)微熱而惡寒,頭暈頭痛,心下悸,身瞤動、或振振欲擗地。
(2)四肢沉重疼痛,腹痛,自下利,或咳、或嘔、或不下利。
上述兩項均本方主治,凡見一項,即可考慮使用本方。但須伴有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或小便不多,或腹中有水聲、浮腫,不喜冷性飲食,舌淡胖,苔白潤,脈沉細無力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制附子15g,白術15g,白芍或赤芍20g,茯苓20g,生姜15g或干姜10g。以水1500ml先煎附子30分鐘,再放入其他藥物,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副將拎白藥。聯想:附姜苓白藥。
【胡老點撥】方中茯苓、白術利小便,伍以附子并解痹痛。生姜健胃止嘔,芍藥緩攣急之痛,故本方治心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也。本方于附子湯去人參而加生姜,也治附子湯證心下不痞硬而嘔者。本方為水氣陷于陰證的治劑。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腹痛下利或嘔者,均為其應用本方的重要依據。參照以上證候,可適證用于痿痹(為手足痿弱,無力運動的疾患。)、麻痹、浮腫等病。
【適證加減】口渴、小便不利、浮腫,合五苓散;自汗,合并糖尿病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腰痛、下肢浮腫者,合濟生腎氣丸;甲減、腹脹、畏寒者,加麻黃、甘草;食欲不振、心下痞硬者,加人參。
【體質特征】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舌胖大苔滑、齒痕,脈沉細無力。或浮腫,或腹瀉,或小便不利,或心悸震顫,或頭暈欲倒等。大多患有大病重癥,重要臟器功能常有損害。
【適用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衰竭、貧血、低蛋白血癥、腎上腺皮質激素副作用、甲狀腺功能低下、梅尼埃綜合征、肝硬化腹水、胃下垂的胃液潴留、更年期綜合征、慢性盆腔炎的盆腔積液、帶下過多、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積液、腎盂積水、腸結核、結核性腹膜炎、高血壓病、低血壓、一氧化碳中毒后眩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震蕩后遺癥、老年性震顫、擺頭運動癥、肌束顫動癥、大量氯丙嗪所致的椎體外系癥狀、面肌痙攣、長期使用皮質激素導致的手抖、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股骨頭壞死、三叉神經痛等。
【藥理研究】具有增強心肌收縮力,利尿,改善微循環,中樞性鎮痛,增加胃液分泌,調節內分泌等作用。
【注意事項】皮膚黯黑者、黃腫者、滿面紅光者慎用。凡是喜冷,口渴舌燥,及無水氣證者,均不可使用本方。
074.大黃附子湯
里寒實證治劑,有散寒、通便、止痛的作用。
【方證要點】偏于身體一側劇痛,或腹冷劇痛、便秘,四肢不溫。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精神萎靡,口淡不渴,小便清長,或腹痛拒按,或發熱,舌質堅老、舌苔白膩而較干,脈緊弦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本方證“或發熱”一癥,非里熱證、也非表熱證,而是久寒陰盛,向外迫散體熱所致。
【組成用法】大黃10g,附子30g,細辛10g。以水150ml,先煎附子1小時,再放入細辛、大黃,文火再煎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將軍負心。聯想:大黃附細。
【胡老點撥】方中附子、細辛性熱祛寒,大黃攻下,與附子、細辛相伍,可下寒邪,為溫下之法。本方不僅治脅下偏痛,無論身體那一部位,凡偏于一側痛者,大多屬于久寒結聚所致,用之均驗。寒疝腹痛,有宜下者,本方也有效。
【適證加減】下肢一側痛、腳攣急者,合芍藥甘草湯;精神萎靡、面色黃暗、皮膚干燥且較粗糙、易肌肉酸痛、反應遲鈍者,合葛根湯;汗出而腫、手足麻木者,合黃芪桂枝五物湯;臉紅、腰背疼痛、下肢皮膚干燥、舌紫暗者,合桂枝茯苓丸;伴有膽囊炎膽石癥發作、發熱疼痛者,合大柴胡湯。
【體質特征】形體較壯實而精神萎靡,面色灰暗,劇痛難忍,便秘。常伴有自覺惡寒、手足厥冷,舌質暗,舌苔多厚或水滑等。
【適用疾病】膽囊炎,膽結石、膽道蛔蟲病、泌尿系結石、闌尾炎、腸梗阻、腹股溝疝、脅間神經痛、帶狀皰疹、心絞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脈管炎、腰椎間盤突出癥、坐骨神經痛、急性睪丸炎、外傷性睪丸炎、附睪結核、齲齒疼痛、牙周膿腫、扁桃體炎。咽部膿腫、麥粒腫、解膜炎、結膜炎等。
【藥理研究】具有降低腎上腺素功能系統的能力,增加心肌組織細胞缺氧能力,提高腦組織對缺血的耐受力,降低腦組織的缺氧量,顯著推進腸運動等。
【注意事項】本方用藥比較峻烈,多用于疼痛重癥。普通的疼痛,不宜輕易使用。方中的附子量比較大,應先煎1小時以上,同時,配合生姜更好。
075.烏梅丸
半表半里虛寒證治劑,有調和寒熱、驅蟲、止利的作用。
【方證要點】
(1)消渴,氣上沖胸,心中疼熱,饑不能食,食則吐蛔。
(2)厥逆,煩躁,或腹痛、嘔吐時緩時作。
(3)虛寒久利,大便稀溏或瀉下黏液。
上述三項均為本方主治,凡見一項,即可考慮使用本方。但須伴有上熱下寒,寒多熱少,舌質偏紅、苔黃白相兼,脈微弱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嘔吐、心煩、或口苦、目赤屬上熱;腹痛、下利、四肢厥冷屬下寒。
【組成用法】烏梅20g、細辛6g、干姜10g、黃連10g、當歸15g、附子10g、蜀椒10g、桂枝15g、人參15g、黃柏10g。作丸劑時可按古法制丸,或用現代方法煉蜜為丸。成人每次服20g左右,兒童酌減。病情急者多作湯劑,湯劑一般不用蜜及醋。
【方藥巧記】五星蜀將桂伯戀子孫歸。聯想:烏辛蜀姜桂柏連子參歸。
【胡老點撥】本方集干姜、附子、細辛、蜀椒辛溫驅寒,溫里溫下;以黃連、黃柏清在上之熱;另以人參、當歸補其氣血;桂枝降其沖氣。妙在主用烏梅漬之苦酒,大酸大斂,一方面有助人參、當歸以補虛,一方面有助黃連、黃柏以治泄,并還有以制辛、附、姜、椒的過于辛散。此是治半表半里虛寒證,為里虛寒自下迫、虛熱上浮、固脫止利的治劑。酸苦辛甘并用,亦是驅蟲的妙法。半表半里陰證為三陰之一,陰不得有熱,少陰在表,太陰在里,皆邪有出路,故皆無熱癥。半表半里陰證則邪無直接出路,故易郁久化熱,呈現虛寒為本,虛熱為標的上熱下寒證。本方即治療這種寒熱錯雜證。本方證常見于膽囊炎、膽道蛔蟲癥、慢性腸炎等病,適證應用,療效頗佳。
【適證加減】久利不愈者,去黃柏、人參、桂枝,加肉桂;嘔吐明顯者,加旋覆花、陳皮;腹痛明顯者,加木香、川楝子。
【體質特征】體質呈現寒熱錯雜、虛實互見、氣血失調寒的虛弱狀態,舌偏紅、苔黃白相兼。既有手足厥冷、畏寒、冷汗出、大便溏瀉等寒證,又同時有心中煩躁、目赤,口苦、小便黃等熱證。
【適用疾病】膽道蛔蟲癥、蛔蟲性腸梗阻、鉤蟲病等;慢性膽囊炎、膽石癥、消化性潰瘍、糜爛性胃炎、不完全性腸梗阻、胃腸神經官能癥、神經性嘔吐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過敏性結腸炎、慢性細菌性痢疾等;慢性角膜炎、角膜潰瘍、青光眼、美尼埃綜合征、口瘡、化膿性中耳炎等;高血壓病、神經性頭痛、腦炎腦膜炎后遺癥、癔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白癜風、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哮喘、肺炎、糖尿病、頑固性呃逆、頑固性失眠、多發性直腸息肉、妊娠惡阻、慢性盆腔炎、功能失調子宮出血、痛經等。
【藥理研究】具有麻醉蛔蟲、促進膽汁分泌、抗疲勞、抗氧化、抗自由基、抗炎、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注意事項】凡單純寒證或單純熱證之消渴,氣上沖,吐蛔,久利等,均不可使用本方。證雖寒熱夾雜,但熱證偏盛者,亦須適當加減,不可照原方服用,因方中熱藥較多。
076.烏頭湯
表邪里寒證治劑,祛寒、除濕、止痛的作用。
【方證要點】骨節腫痛甚劇,屈伸不利,畏寒喜熱。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精神萎靡,肢體困倦,或繞臍痛甚、發作有時、使人陰縮,舌質淡、苔薄白,脈緊或沉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麻黃10g,制川烏頭10g,黃芪10g,芍藥10g,炙甘草10g,白蜜30 ml。以水300ml煮前五味,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100ml,去滓,加白蜜再煎之。服70 ml。
【方藥巧記】鄔老騎白馬喲。聯想:烏甘芪白麻藥。
【胡老點撥】本方主用烏頭煎,合以麻芍芪草發汗解表藥,故與烏頭桂枝湯同屬里寒外邪的治劑,不過此用麻黃治肢節腫痛。烏頭有毒(尤其草烏),必須依法蜜煎。烏頭桂枝湯后謂“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烏頭煎及本方雖未明言,亦不例外,可見是經常瞑眩的峻藥,用時當慎,并宜詳告病家。
【適證加減】無表證而繞臍痛甚、發則冷汗出者,去麻芪芍草,名大烏頭煎;腹中劇痛、關節劇痛不腫者,去麻、芪、加桂枝、生姜、大棗,名烏頭桂枝湯。
【體質特征】面色黃暗,精神萎靡,極度疲勞感,聲音低微,皮膚干燥;惡寒喜熱,易于著涼,著涼后多肌肉酸痛,無汗發熱;易于鼻塞、氣喘;易于水腫,小便少,口渴而飲水不多;身體沉重,反應不敏感;舌淡苔白。
【適用疾病】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骨質喪生、腰肌勞損、椎管狹窄、腸胃痙攣、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等病癥。
【藥理研究】具有鎮痛、抗炎、抗風濕等作用。
【注意事項】大烏頭煎、烏頭湯、烏頭桂枝湯三方,均以烏頭煎為主藥,若只寒氣內盛而腹中痛者,為烏頭煎證;若兼外邪而身體疼痛或肢節痛者,則宜適證選用烏頭桂枝湯或烏頭湯。要注意:烏頭湯主關節腫痛兼有無汗之表證,而烏頭桂枝湯主關節痛而不腫兼有汗出之表證。
十三、半夏類方
077. 小半夏湯
心下支飲證治劑,有止嘔、健胃的作用。
【方證要點】惡心嘔吐,或咳嗽痰多質稀。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排除發熱、胸痛腹痛、便秘等證候,同時伴有不渴,或飲食不得下咽,或口多清涎,或心下有振水音,胸膈脹滿,苔白滑或白膩、較厚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制半夏30g,生姜30g。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方中半夏下氣逐飲,生姜溫中降逆,故治胃中有水飲而嘔逆者。本方為治嘔吐的主劑,乃醫家所周知者,不過本方所治應以胃有水飲為主,嘔而不渴,飲食不得下咽,皆胃有飲的證候,為應用本方的指征。本方還能治噦,但也僅限于水飲沖逆之為證,否則非其所主。眉棱骨痛不可忍,世所謂痰厥者,其實也是飲氣逆迫所使然,使用本方亦驗。
【適證加減】惡心甚,胃中感覺特別不適者,多用生姜;嘔吐甚者,加量半夏;慢性病、久病里寒較重見干嘔,吐涎沫者,去生姜、加干姜,名半夏干姜散;心下痞、眩悸,或舌胖有齒痕者,加茯苓,名小半夏加茯苓。
【體質特征】半夏體質。營養狀況較好,目睛大而明亮,有光彩,膚色滋潤油膩,或黃暗,或有浮腫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澤。形體中等,肥胖者居多。主訴較多而怪異,表情豐富,情緒化傾向,多疑,經常反復詢問。易于精神緊張,眼神飄忽不定,情感豐富而起伏較大。易于出現惡心感、咽喉異物感、黏痰等。舌象多數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膩,或滑苔黏膩,或舌邊有兩條由細小唾液泡沫堆積而成的白線,或有齒痕舌。脈象大多正常,或滑利。
【適用疾病】妊娠惡阻、梅尼埃綜合征、神經性嘔吐、賁門痙攣、潰瘍病并發幽門梗阻、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胃扭轉、胃痛、胃炎,胃次全切除術后、胰腺炎、膽囊炎、尿毒癥、因放化療引起的嘔吐等;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哮喘、咽炎等呼吸道疾患見咳嗽痰多、胸滿惡心者可以使用本方。
【藥理研究】具有促進胃排空作用,消除幽門水腫,解除胃痙攣等作用。
【注意事項】第一,適合于小半夏湯治療的患者屬敏感體質,對治療藥物的反應也敏感,所以初診時用量不得太大,制半夏和生姜各10g為宜,隨后根據病情逐步增加劑量。第二,半夏小劑量降逆止嘔,大劑量則起到安神作用。吳鞠通也有“一兩降逆,二兩安眠”的經驗之談。用于催眠時,制半夏用量可逐步加大至60g。第三,半夏有毒,已成共識。半夏的毒性,是指新鮮生半夏外面—層滑涎而言。當年仲景所用很可能是生半夏。姜與半夏配伍既可解半夏之毒,又可協同增效。臨證在用小半夏湯時既要根據病情逐步調整半夏的用量,也不可忽視生姜的用量。目前臨床上用的半夏多為炮制,只要認證準確,配伍生姜,并逐步加量,大劑量使用也不必慮其中毒。第四,半夏止嘔,是針對高溫煎煮后的半夏而言的。而經低溫處理的半夏流浸膏和生半夏則有催吐作用,所以,半夏一定要煎煮透。
078. 大半夏湯
里虛寒證治劑,有健胃、止嘔的作用。
【方證要點】朝食暮吐、嘔吐物多涎沫。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舌質淡紅,苔薄膩或厚膩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半夏30g,人參10g,白蜜40毫升。以水1000ml合蜜調勻,內二味,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40分鐘,煎取300ml,分2次溫服。
【方藥巧記】蜜拌人參。聯想:蜜半人參。
【胡老點撥】方中半夏下氣逐飲,人參補中益氣,復用白蜜助人參以安中,同時又解半夏之毒,故此方治胃虛有飲、宿食不化而嘔吐者。小半夏湯證不食亦吐,甚者食不得下。而大半夏湯證,食后則吐,不食則不吐。二方主要鑒別點是本方證有心下痞,《外治秘發》謂“本方治嘔,心下痞硬者”就是對藥物主治的說明。
【適證加減】虛喘者,加麥冬、五味子、胡桃肉。
【體質特征】久病年高,精神萎靡,形體羸瘦,面色萎黃,心下痞硬,食欲不振,時有腹痛,大便干燥難解,嘔吐涎沫,舌質淡紅、苔薄膩或厚膩。
【適用疾病】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賁門痙攣、賁門失弛緩癥、幽門梗阻(水腫、痙攣、狹窄)、胃癌、胃扭轉、放化療后胃腸道反應、妊娠嘔吐;習慣性便秘、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體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聲音嘶啞等病兼見惡心欲嘔或嘔吐等。
【藥理研究】具有健胃、鎮靜、鎮痛的作用。
【注意事項】治療食入即吐,食飲難入之癥,服法上應有所講究,先服一小湯匙,如服后吐,繼續服一小湯匙,一般5~6次后就不吐。服藥后不可立即飲水或吃食物,也不宜臥床,多講話,當靜坐約半小時。
079.半夏散及湯
表虛咽痛證治劑,有解表、祛痰、止痛的作用。
【方證要點】咽中疼痛。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表虛證,口不渴,咽部不紅不腫,或紅腫比較輕微,或聲音嘶啞、舌質淡嫩、苔薄濕潤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別搗篩再合勻,白開水沖服,每次5g,日3次。湯劑: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劑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藥巧記】夏之草。聯想:夏枝草。
【胡老點撥】半夏辛溫,降逆化痰,《神農本草經》說:“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合于桂枝甘草湯中,則可知是治療桂枝甘草湯證的咽喉腫痛,或痰涎多者。咽痛以急性發作常見,也有慢性發作者。多見于急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當出現表虛表,更切說呈現桂枝甘草湯證時,也用本方。臨證要注意,小柴胡湯證的咽痛也常見,應細審屬何方證。
【適證加減】虛寒性化膿者,加桔梗、訶子肉;咽中干痛,聲音嘶啞或失音而表證不明顯者,去桂枝、甘草,加雞子清、苦酒,名苦酒湯。
【體質特征】發病前均有受寒史,舌質淡嫩或暗淡,苔薄濕潤,口不渴,服用寒涼藥不效反加劇,小便清長。
【適用疾病】急慢性咽炎、咽喉炎、扁桃體及周圍炎、感冒所致的聲帶水腫、聲帶小結;急慢性胃炎、風濕性關節炎、痛經、冠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經衰弱等。
【注意事項】津液不足的咽燥干痛者忌用半夏散及湯,宜用苦酒湯。苦酒湯煎服法:制半夏10~20g,水一碗煎20分鐘左右,去滓,入米醋60毫升,待半冷時加入雞子清二個,攪拌溶合,少少咽之,每日一劑。
080.半夏厚樸湯
里虛停飲證治劑,有理氣除脹,化痰利咽的作用。
【方證要點】
(1)因精神刺激所致的咽喉異物感,胸悶氣塞感。
(2)無表證的咳嗽氣喘,痰多胸悶。
上述兩項均為本方主治,凡見上述各項即可考慮使用本方。但須伴有惡心、不食欲,或軀體感覺異常,或腹脹,舌苔偏厚膩、白膩、口內黏膩等旁證方可準確辨本方證。
【組成用法】姜制半夏20g,茯苓20g,川樸15g,蘇梗15g, 生姜15g。以水13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450ml,分3~4次溫服。
【方藥巧記】蘇樸服小半夏湯。聯想:蘇樸茯夏姜。
【胡老點撥】方中半夏配伍生姜、茯苓即是小夏加茯苓湯,可下氣、逐飲、止嘔,另以厚樸、蘇葉消脹行氣,如以蘇子代蘇葉治療寒性咳嗽更良,本方所治者類似現代所言梅核氣。以痰飲氣結所致胸滿、咽堵,咳逆為辯證要點。與茯苓飲合方,則可治療胃虛停飲而脹滿不欲食者。張仲景用本方治“婦人咽中如有炙臠”,但此證不限于婦人,男人也多有。若以咽中不利和胸悶滿為目的,可活用于神經官能證均有良效。曾治一年老婦人,經常冒眩,發則但臥不能起,胸悶咽塞,不進飲食,口舌干燥,與本方加生石膏獲速愈。又本方開胃進食、消脹止嘔,用于胃病的機會亦多。若表解后咳而咽喉不利者,半夏厚樸湯加杏仁三錢、栝樓一兩、陳皮六錢、桑白皮三錢亦有捷效。
【適證加減】痰多嘔甚或驚恐、焦慮、失眠嚴重者,重用半夏、生姜;眩、悸、小便不利或水腫,或胃內振水音者,重用茯苓;胸悶、腹脹、舌苔厚膩者,重用厚樸;咽炎嗆咳者,加桔梗、甘草;失音聲嘶者,加梔子、連翹;小兒厭食癥,加枳殼、麥芽;胸悶、腹脹、四肢冷、便秘者,合四逆散;失眠、眩悸者,合溫膽湯;虛煩不得眠者,合酸棗仁湯;腹痛腹瀉者,合黃芩湯;焦慮失眠、腹脹滿者,合梔子厚樸湯;腹滿不欲食者,合外臺茯苓飲;呼吸道疾病常與小柴胡湯合用。本方還可以加大棗來矯味。
【體質特征】半夏體質(見小半夏湯)。
【適用疾病】胃神經官能癥、心臟神經官能癥、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尿頻、神經性皮炎、腸易激綜合征、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礙、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癥、癔癥、抑郁癥、焦慮癥、咽炎、扁桃體炎、食道痙攣、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肺炎、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小兒哮喘、小兒肺炎、小兒腹痛、小兒厭食、嬰幼兒營養不良、夏季感冒、急性腎炎等。
【藥理研究】鎮靜,抑制喉反射,抑制運動。
【注意事項】適用本方者的體質多屬于敏感型,癥狀易反復,情緒波動,故治療時須配合適當的心理疏導。對于紫蘇,用蘇梗而不用蘇葉,原因是蘇葉煎煮后藥汁顏色多呈黑色,此類病人心理又比較敏感,難免見藥多慮,而蘇梗則藥液色較淡。
081. 半夏白術天麻湯
痰飲內停證治劑,有利尿、治眩、止痛的作用。
【方證要點】頭痛、眩暈、頭重壓感。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排除精神萎靡,四肢厥冷的證候,同時伴有惡心欲吐,或泛吐痰涎,或腹脹腹鳴、大便薄或先干后溏,舌苔白膩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若眩暈頭痛而見精神萎靡,站立不穩,四肢厥冷,浮腫明顯者,宜用真武湯。
【組成用法】半夏12g,白術12g,天麻10g,茯苓12g,陳皮5g,甘草3g,生姜10g,大棗10枚。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白天找二陳。聯想:白天棗二陳。
二陳,指二陳湯:半夏、生姜、茯苓、陳皮、甘草。可用順口溜“老陳服小半夏湯”記住。
【方義解析】本方為二陳湯加白術、天麻、大棗而成。二陳湯主治濕痰咳嗽,半夏與天麻,是歷代醫家治療眩暈頭痛的要藥,故本方主治與“痰飲”有關的眩暈頭痛者。臨床上以旋轉性眩暈、如坐舟車之中,伴有泛惡嘔吐、舌苔白膩、脈滑為應用要點。
【適證加減】眩暈甚者,加白僵蠶、膽南星;浮腫、怕風、有汗者,加黃芪;食欲不振、心下痞硬者,加黨參。
【體質特征】痰濕體質。體形肥胖,肌肉松軟,有浮腫傾向 ,或經常浮腫,或易出汗,或腹脹、腹鳴,大便薄或先干后溏,舌質紅或淡紅,舌體較大,苔膩或微黃膩,脈弦滑等。
【適用疾病】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脂血癥、內耳眩暈綜合征、神經衰弱、貧血等。
【注意事項】本方適用于胃虛停飲所的眩暈者,對于津血不足所致之眩暈,不宜使用本方。
082.干姜半夏人參丸
里虛寒飲證治劑,古代妊娠惡阻用方,有理中止嘔的作用。
【方證要點】嘔吐不止,或干嘔頻頻。
上述證候即為本主治,但須伴有嘔吐物不臭或呈清水樣,心下痞硬,食欲不振,舌淡苔白滑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干姜10g,人參10g,半夏15g。共研細末,以生姜汁及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飲服10丸,日3服。若作煎劑,可于上藥加生姜10g。
【方藥巧記】干姜半夏人參湯,勿忘一味加生姜。
【胡老點撥】本方合小半夏湯和半夏干姜散為一方,逐飲止嘔俱較有力,復加人參則更含有理中湯意,故治嘔吐而心下痞硬者。丸藥效緩。但施于婦人妊娠惡阻,反較穩妥。后世方家多謂半夏害胎,干姜為熱藥妊娠尤當禁用,但常以本方治此證屢驗,并無一失。但本方并不只限于妊振惡阻,凡有此證即使男人亦宜用之。
【適證加減】腹脹,大便清稀不臭,舌體胖大,舌苔水滑者,合理中湯;胃熱惡阻者,去干姜、加青竹茹、陳皮、茯苓、麥冬。
【體質特征】精神萎靡,倦怠嗜臥,病程較長,形體日漸消瘦,腹部軟弱,口淡無味,食則嘔吐,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滑,脈緩滑無力。
【適用疾病】妊娠惡阻、慢性胃炎、梅尼埃綜合征、惡性腫瘤放化療后胃腸道反應等,以嘔吐或惡心欲嘔為主訴且病程較久者多有應用本方的機會。
【藥理研究】具有健胃、止嘔的作用。
【注意事項】胃熱惡阻者,不可服原方,宜加減使用。
083.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厚生半甘人湯)
里虛寒證治劑,有補中、消脹的作用。
【方證要點】腹脹滿而喜按喜溫。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食欲不佳,精神疲倦,四肢無力,腹脹時減,復如故,或痰涎,或嘔逆,苔薄白或厚膩或白滑,脈緩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泄后、吐后、術后、產后等虛性體質常有應用本方的機會。
【組成用法】厚樸25g,生姜25g,半夏15g,炙甘草5g,人參5g。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胡老點撥】本方于生姜半夏湯加大量厚樸以消脹滿,加甘草人參以補中虛,故治生姜半夏湯證腹脹滿而中氣虛者。1972年曾治一中年婦女,體豐腹大形似腹水,而詳查并無腹水,因腹脹滿不能食,已多年不愈,其脈沉細,苔薄白潤。乃與本方,連服十余劑即愈,為效之速,出乎意料。
【適證加減】嘔吐下利、涎唾多而清稀者,合理中湯;咽喉異物感,合半夏厚樸湯。
【體質特征】體質虛弱,精神疲憊,肢軟無力,食后腹脹、食后欲寐、矢氣頻頻無臭味、腸鳴常作、大便雖成形但次數多或排便不暢、平時食涼物則便溏或便意感強,心下不硬而膨大、飽滿,苔薄白或膩等。
【適用疾病】以腹部脹滿為主訴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擴張、功能性消化不良、過敏性腸炎、肝硬化腹水,妊娠惡阻等。
【藥理研究】具有松弛胃腸平滑肌,抗潰瘍,增強免疫等作用。
【注意事項】舌瘦紅,少苔或無苔,舌面干燥者,雖有腹脹滿,也要慎用本方。腹脹拒按、脈有力者及喜冷者均不可使用本方。本方厚樸用量為八兩,人參用量為一兩,兩者之比為8比1。但人參再少也必用,這是虛脹的治療原則。厚樸與人參同用治虛脹最為有效。
084.旋覆代赭湯
里虛寒證治劑,有溫中健胃,鎮逆除痰的作用。
【方證要點】噫氣頻作,心下痞硬。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吐痰涎,或泛清水,或反胃噎食,不喜冷性飲食,脈虛或兼滑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噫氣,有兩種解釋,一為噯氣,俗稱“打飽嗝”;一為呃逆,也就是膈肌痙攣。證之近代實踐,似以后者為妥。
【組成用法】旋覆花10g(包),人參6g,生姜15g,代赭石3g,炙甘草10g,半夏15g,大棗10g。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旋覆花極輕,布包后在藥鍋里常常浮在水面上,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最好旋覆花和代赭石同包煎煮。
【方藥巧記】戴花下人炒姜棗。聯想:代花夏人草姜棗。
【胡老點撥】方中旋覆花溫中健胃而下結氣,代赭石鎮虛逆,半夏、生姜降飲逆,人參、甘草、大棗安中養正,故此治胃虛有飲而有諸嘔逆癥者。胃虛極,客氣結于心下,大便不通,氣逆不降者,不限于噫氣一證,嘔噦噎嗝諸證本方亦有良效。但心下不痞硬者,用之則不驗。常以本方加烏賊骨,治十二指腸潰瘍心下痞硬、疼痛反酸、噫氣而大便秘者亦驗,若大便偏稀,可換用茯芩飲。
【適證加減】心下痞硬、疼痛反酸、噫氣而大便秘者,加烏賊骨。
【體質特征】體質多虛弱,心下痞硬,或伴有疼痛;噫氣病程比較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或四肢無力,或困重;便秘,用大黃等瀉劑卻腹痛、里急后重;舌偏淡、苔白略膩。
【適用疾病】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癥,胃擴張、慢性肝炎、膈肌痙攣、妊娠嘔吐等;幽門梗阻、賁門痙攣、食管癌、胃癌等;手術后的呃逆、重病恢復期見有納呆、心以下痞硬、形體消瘦者;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梅尼埃綜合征、高血壓病、梅核氣等。
【藥理研究】具有促進胃排空,促進胃動力,促進小腸推進,降低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改善微循環,促進血流等作用。
【注意事項】有喜冷惡熱的熱證者,大便硬、腹拒按的實證者均不可使用本方。代赭石用量少則化痰降胃氣,用量大則可通瀉大便,而易傷胃氣。所以治療胃虛痰阻的噯氣不除,代赭石用量僅是旋覆花用量三分之一即可,但如果呃逆不止,也就是膈肌痙攣,代赭石就需要適當多用一些,用量要大于旋覆花,以加強重鎮降逆的效果。方中生姜用至五兩,處方時切不可順手以“三片”代之。另外,對于體質虛弱之人,最好選用人參而不用黨參。
085. 溫膽湯
里虛停飲證治劑,有除煩、止嘔、鎮靜的作用。
【方證要點】精神不安定,易驚恐、心慌、失眠、多夢。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惡心,欲嘔或嘔吐,口苦口黏,舌苔膩或滑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姜制半夏15g,茯苓15g,陳皮15g,生甘草5g,枳殼15g,竹茹10g,生姜15g,大棗15g。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二陳只找汝。聯想:二陳枳棗茹。
二陳,指二陳湯:半夏、生姜、茯苓、陳皮、甘草。可用順口溜“老陳服小半夏湯”記住。
【方義解析】本方于小半夏加茯苓湯中加竹茹、陳皮、枳實、大棗、甘草而。竹茹止嘔除煩,陳皮、枳實善消脘腹痞脹痛,大棗、甘草健胃。故此治小半夏加茯苓湯證又見脘腹脹痛,心煩失眠、或易驚者。臨床對有強烈精神刺激誘因,見失眠多夢,且多噩夢者,本方最為效果。
【適證加減】腹脹、咽喉異物感者,合半夏厚樸湯;焦慮及腹脹者,合梔子厚樸湯;精神恍惚、百般無奈而脈不滑、舌不紅者,合酸棗仁湯;胸悶煩躁、失眠、心律快者,加黃連,名黃連溫膽湯;嗜睡、脈緩、乏力者,加麻黃;頭痛、眩暈、抽動者,加天麻;肌肉痙攣、抽搐者,加全蝎、蜈蚣。
【體質特征】多為中青年,體型中等偏胖,營養狀況好,面部皮膚比較油膩。主訴較多,自覺癥狀嚴重,多訴說頭痛頭昏、失眠多夢,尤其是多噩夢,易驚,恐懼感;患者多有白大衣性高血壓、恐高、暈車等。
【適用疾病】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恐懼癥、心律不齊、性功能障礙、產后抑郁癥、更年期綜合征、失眠、神經癥、假性近視、弱視、小腦萎縮、精神分裂癥、幻聽,白大衣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臟神經癥、肥胖癥、癲癇、偏頭痛、帕金森病、抽動癥、梅尼埃綜合癥、口臭、舌痛、小兒單純性肥胖、小兒厭食、小兒癲癇等。
【藥理研究】有鎮靜、鎮痛、抗驚厥、抗精神病、抗衰老、抗潰瘍、對化療藥物降毒增效、抗心肌缺血、降脂等作用。
【注意事項】使用本方多需排除器質性病變,以免延誤病性。
十四、黃芩黃連類方
086. 黃芩湯
里濕熱證治劑,有清熱燥濕,止痛止利的作用。
【方證要點】腹痛泄瀉,或痢疾。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口苦,身熱喜冷,肛門灼熱,或泄利后重,舌紅苔黃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黃芩15g,芍藥15g,甘草10g,大棗20g。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老黃捎棗。聯想:甘黃灼棗。
【胡老點撥】方中黃芩清熱除煩兼治熱利,用為主藥。甘草、芍藥治腹攣痛且緩急迫,大棗安中,故本方治下利有熱、腹攣痛而急迫者。“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172)。即太陽病之發熱惡心寒與少陽病之口苦咽干同時出現,稱為“太陽與少陽合病”,若此合病自下利者,宜黃芩湯。本方證多見于急性腸胃炎、急性痢疾。發熱腹泄,或痢疾而腹攣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陽與少陽合病。若里急后重,或便膿血,則以白頭翁湯或白頭翁加大黃湯為宜。
【適證加減】腹痛拒按者,加制大黃;腹瀉、煩熱者,加黃連;出血多者,加阿膠;嘔吐者,加半夏、生姜。
【體質特征】肌肉較堅緊,唇紅舌紅目紅,煩躁身熱,失眠多夢,或潰瘍周邊紅腫、淋巴結腫大者,或腹痛、腹瀉、小便灼熱、月經淋漓者,其人黏膜易于充血發炎,如有出血則血色多鮮紅而質地黏稠,舌紅唇紅,脈數數。
【適用疾病】痢疾、急性腸炎、潰瘍性結炎、g羅恩病、直腸炎;肛裂、痔瘡、子宮內膜炎、盆腔炎、附件炎、月經過多、痛經、胎動不安、先兆流產等。
【藥理研究】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鎮痛、緩解平滑肌痙攣等折作用。
【注意事項】倦怠,脈沉緩者慎用。一切喜熱性飲食的寒證瀉痢者,絕對禁用。
087. 三物黃芩湯
里熱合并血虛血熱證治劑,有解熱除煩,養血涼血的作用。
【方證要點】四肢灼熱、或腫脹、或瘙癢、或疼痛。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心煩失眠,手足心熱,入夜尤甚,倦怠,頭不痛,口干舌燥,口渴欲飲,舌紅苔薄而少津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黃芩15g,苦參15g,生地30g。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三物黃芩湯,苦參生地鑲。
【胡老點撥】方中三物均有解熱除煩的作用,同時黃芩、苦參二藥還能燥濕。由于生地的用量獨多,故尤宜于有發熱心煩之血證。《金匱要略》載:“婦人草褥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與三物黃芩湯”(二十一)。本方與小柴胡湯列在一起,其主要意義是,產婦患草褥初可是小柴胡湯方證,不久便傳陽明呈里實熱,并因失血多還出現血虛血熱,因此在用黃芩苦參清熱的同時用大量的生地養血涼血。虛勞及諸失血后多見此證,宜注意。本方全是苦寒清熱涼血藥,如胃虛者不宜服用。
【適證加減】口腔潰瘍者,加茜草,甘草;皮膚濕疹者,加蒼術、薏苡仁、地膚子、白癬皮;子宮頸炎者,加牛膝、黃柏。
【體質特征】體質虛弱、身體煩熱、手足膚色紅、甚則灼熱疼痛、入夜尤其;倦怠、唇舌干燥、口渴欲飲;舌質紅而苔薄燥。
【適用疾病】產褥熱,肺結核、灼熱足綜合征,神經官能癥、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失眠、紅斑性肢痛癥、凍瘡、蕁麻疹、頑癬、陰癢、陰腫等出現手足煩熱時用本方。
【藥理研究】具有解熱、抗炎作用。
【注意事項】淺田宗伯經驗,治婦人血證頭痛也有奇效。苦參味濃極苦,脾胃虛弱之人有難以下咽之感,若服后胃內不適,心下痞悶,可改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
088. 白頭翁湯
里濕熱證治劑,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作用。
【方證要點】大便赤痢,里急后重。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喜冷惡熱,渴欲飲水,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沉或數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黃柏10g,黃連10g,白頭翁10g,秦皮10g。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白頭翁臉皮白。聯想:白頭翁連皮柏。
【胡老點撥】方中四物均屬苦寒收斂藥而有除熱煩、止下利等作用,白頭翁更能逐血止痛,合以為方,故治熱利下重、心煩腹痛者。
【適證加減】里急后重者,宜更加大黃;便血者,加阿膠;所下皆是血水者,加甘草、阿膠,名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見少陽證者,合大柴胡加石膏湯。
【體質特征】體格較強健,面紅有油光,身熱,心煩、或心悸、或失眠,口渴,心下痞、腹痛,便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質堅老而紅,苔黃或膩,脈沉或數。
【適用疾病】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等消化道炎癥。結膜炎、淋菌性尿道炎、盆腔炎、痔瘡、黃水瘡、淋巴結核、癔病性震顫等。
【藥理研究】具有抗炎、解熱、抗菌等作用。
【注意事項】不喜冷性飲食者,或雖喜冷性飲食,但伴有外感發熱惡寒之表證者均不可使用本方。
089.葛根芩連湯
表虛里熱證治劑,有解表、清熱、止瀉的作用。
【方證要點】泄瀉或痢疾,汗出而喘。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發熱,微惡寒或不惡寒,喜冷性飲食,腹痛,大便粘滯不爽,或臭穢,或肛門灼熱,上脘痞痛,舌邊尖偏紅,苔黃膩或黃白相兼而膩,脈浮數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葛根40g,黃連10g,黃芩10g,生甘草10g。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葛老戀情。聯想:葛甘連芩。
【胡老點撥】方中葛根解肌熱于外,黃芩、黃連除煩熱于內,三物合用有治下利的作用,甘草和諸藥而緩急迫,故治熱壅內外,喘而汗出、下利不止者。本方證常見于急性胃腸型感冒或痢疾初期,以下利、汗出、微惡寒或不惡寒、脈浮數為辯證要點。
【適證加減】煩躁、頭痛、便秘或大便黏臭者,或高血壓、出血傾向,或牙周膿腫、牙痛者,加制大黃;糖尿病導致的腰腿無力、下肢皮膚變色,或性功能障礙者,加懷牛膝;心下痞、惡心嘔吐者,合半夏瀉心湯。
【體質特征】大多體格比較壯實,肌肉相對發達厚實,肥胖傾向,唇舌暗紅,滿面油膩,大便不成形或腹瀉,全身困重,尤其以項背強痛不舒為特征。體檢多見血糖高、血壓高。應酬多、工作壓力大的中年男性多見。
【適用疾病】急性腸炎、痢疾、小兒中毒性腸炎、腸傷寒、麻疹、乙型腦炎、流行性感冒、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脂肪肝、腦中風、心律不齊、頸椎病、口腔潰瘍、牙周炎、牙周膿腫、醉酒后。
【藥理研究】具有解熱抗菌,抗心律失常,抗缺氧等作用。
【注意事項】精神倦怠,脈沉緩者慎用。身不發熱,脈無力,喜熱不喜冷者,不可使用本方。
090. 黃連湯
上熱下寒證治劑,有調理寒熱,并伴有補虛的作用。
【方證要點】心煩嘔吐,心下痞滿,腹痛喜按。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口苦,不能食冷性飲食,或心動悸,或惡風、發熱、汗出,或泄瀉,舌質紅或暗紅,舌苔膩較厚,或前半部苔薄、后半部有白厚苔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黃連15g,炙甘草15g,干姜15g,桂枝15g,人參10g,半夏15g,大棗20g。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450ml,晝三夜一,分四次溫服。
【方藥巧記】桂蓮下人炒姜棗。聯想:桂連夏人草姜棗。
【黃師點撥】黃連湯可以看作是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再把黃連加量的變方,去黃芩可能是心下痞不明顯,加桂枝可能有表證或氣上沖,黃連加大可能是上熱較甚。本方證的“上熱”常表現為煩躁甚、兼動悸或氣上沖胸、嘔吐、頭昏眩暈;“下寒”表現為腹痛,泄瀉。黃連湯證可以理解為在半夏瀉心湯證的基礎上伴有惡風,發熱,汗出、氣上沖等桂枝證。而腹痛和舌苔多而白厚是二者的重要鑒別點。黃連湯證也可理解為桂枝體質患有黃連病。所謂的黃連病,就是心中煩,就是不得臥,就是心下痞,就是下利。
【適證加減】腹痛重者,加生杭芍最效;下利者,加干姜最良;嘔吐者,加生姜。
【體質特征】其人消瘦,膚色暗,唇舌多暗紫而淡,舌質多偏紅,或舌邊尖紅,舌苔較厚,或黃白相兼,或底白罩黃,或干膩,特別是舌苔后半部較厚且色白。其腹部多扁平,腹壁薄而無力,腹肌比較緊張。其脈多弱,或有心悸、自汗等。
【適用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黏膜脫落、胃術后傾倒綜合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胃神經官能癥以及腸胃癌變等。
【藥理研究】具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提高胃黏膜前列腺素E2的含量,增加胃黏膜血流,促進腸胃運動和抗炎鎮痛而對胃黏膜起到保護作用,抗潰瘍,鎮吐,提高免疫功能,對幽門螺旋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注意事項】凡腹痛,嘔吐,口不苦者,或喜冷性飲食者,或脈滑數者,或腹部拒按者,均不可使用本方。黃連湯中的桂枝,以肉桂為佳。肉桂氣味濃烈,擅長治療腹中冷痛以及心悸不寐等,正是黃連湯的主治之證。如桂枝量需大至15g以上者,人多畏之,藥房也或有微詞,不妨肉桂桂枝同用,藥效也可。黃連湯中的人參,一般用黨參,但瘦弱不食者,也可以用生曬吉林參,如黨參就嫌力薄了。還需要強調,黃連湯不宜亂加減。
091. 半夏瀉心湯
上熱下寒證治劑,有調理胃腸寒熱,伴有補虛作用。
【方證要點】心下痞滿、嘔吐、下利。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口苦,心煩,多夢或失眠,胃腸部不拒按、但滿不痛或有輕度脹痛,腹鳴,舌苔薄膩或黃膩,脈象無力或單服溫補藥無效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 姜制半夏12g,黃芩10g,黃連3g,干姜6g,人參12g,炙甘草6g,大棗20g。以水11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煮30~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3~4次溫服。
【方藥巧記】連請下人炒姜棗。聯想:連芩夏人炒姜棗。
【胡老點撥】方中半夏、干姜祛飲止嘔,黃芩、黃連除煩解痞止利,飲留邪聚均由于胃氣的不振,故補之以人參,和之以草棗,此為嘔而腸鳴、心下痞硬的主治方。本方以上熱下寒見嘔而腸鳴、心下痞硬者為辯證要點。本方與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三方皆用于上熱下寒而有心下痞癥,本方重在嘔而腸鳴,常見于急慢性胃腸炎、腸功能紊亂等癥。
【適證加減】上消化道出血,舌苔黃膩,腹脹腹痛,大便不暢者,加制大黃;腹脹多氣,叩之如鼓者,加厚樸;胃病日久,舌質不紅,面色黃,消瘦者,加肉桂;咽痛充血、胸悶身熱者,加山梔、連翹;干噫食臭者,減少干姜用量,加生姜,名生姜瀉心湯。
【體質特征】多見于體質較好的中青所男子,其唇舌紅,多伴有睡眠障礙及腹瀉傾向,舌苔多見黃膩。
【適用疾病】慢性淺表性胃炎、蔞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胃竇炎、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胃炎、胃潰瘍、二指腸潰瘍、腸炎、腹瀉、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神經癥、失眠、心律不齊、飲酒過量、口臭等。
【藥理研究】止瀉、抗幽門螺旋桿菌、抗胃潰瘍等。
【注意事項】本方證若熱痞為甚者,可以將黃連、黃芩的量調大;而以寒瀉為甚者,則應把干姜用量調大,不必機械地遵循原方比例。服用本方有效以后,需要小劑量守方常服,療程常在3個月以上,停藥以后,當常服生姜紅棗湯。凡沒有寒熱夾雜癥狀的痞滿吐利等者,均不可使用本方。
092. 甘草瀉心湯
上熱下寒證治劑,有補虛,調理胃腸寒熱的作用。
【方證要點】半夏瀉心湯證見中氣更虛,或見口舌糜爛、腸鳴腹瀉、前后潰瘍。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口苦,心煩不安,多夢或失眠,胃腸部不拒按、但滿不痛,舌苔薄膩或黃膩,脈象無力或單服溫補藥無效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炙甘草20g,制半夏10g,黃芩15g,干姜10g,  黨參15g,黃連5g,大棗20g。以水12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4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連請下人炒姜棗。聯想:連芩夏人草姜棗。
【胡老點撥】甘草瀉心湯特別針對“心煩不得安”這一神經癥狀,于半夏瀉心湯增量緩急安中的甘草,故治半夏瀉心湯證,中氣較虛而急迫者。清熱時多用生甘草代替灸甘草。就胃腸癥狀而言,本方證的下利程度要遠比半夏瀉心湯證為甚。方中甘草需重用,若量輕則無效。實踐證明,甘草瀉心湯對于口腔潰瘍確有明顯療效。曾治一產后患者,口腔及舌全部爛赤,飲食不入,痛苦萬狀,與本方一劑,滿口紅赤均生白膜,即能進粥。三劑后痊愈。臨床還常遇久久不愈的口腔潰瘍之頑固重證,以本方加生石膏,或更加生地而多取捷效。
【適證加減】便秘、舌苔厚,或有高血壓、衄血者,加制大黃;伴有糖尿病頭昏、肩痛、口渴者,加葛根;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見大便干結、腹痛、腳攣急者,加白芍;口舌干燥者,加石膏;煩躁特甚者,加生地。
【體質特征】多見唇紅、舌紅、煩躁、心悸、失眠、脈滑等。
【適用疾病】復發性口腔潰瘍、口腔扁平苔癬、手足口病、白塞病、紅斑狼瘡、子宮頸炎、g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直腸潰瘍、直腸炎、胃潰瘍、精神病等。
【藥理研究】具有抗炎、緩解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抗潰瘍病等作用。
【注意事項】方中甘草用量,一般多在12g以上,也有用至30g者,但甘草多用可能導致反酸、腹脹及浮腫等副作用。沒有寒熱虛三方面夾雜之證者,不可使用本方。
093. 黃連解毒湯
里熱證治劑,有清熱瀉火的作用。
【方證要點】身熱,煩躁不安,或神昏譫語,或出血發斑。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但須伴有喜涼惡熱,喜冷性飲食,心悸,心下痞而不適感,按之隱痛,面紅充血,失眠多夢,口干舌燥,頭痛頭重,舌質暗紅堅老、干燥、舌苔黃而干膩,脈滑數等旁證方可準確辨為本方證。
【組成用法】黃連10g,黃芩10g,黃柏10g,山梔子15g。以水1000ml,煮沸后調文火再煎30分鐘,取湯液300ml,分2~3次溫服。
【方藥巧記】情戀山伯。聯想:芩連山柏。
【黃師點撥】黃連解毒湯是唐方,記載于《外臺秘要》。本方的藥物均是清熱解毒的重要藥物,黃連主煩躁不安,心下痞、下利;黃芩功同黃連,擅治心下痞痛、頭痛、腹痛、出血;黃柏擅治關節腫痛、黃疸、帶下;山梔能除煩躁、止血、消黃疸,與三黃相合,故全方的清熱瀉火作用十分顯著。黃連解毒湯是瀉火要方,原方主治苦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臥的熱病疾病,但后世應用不拘于此,凡是煩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舌紅堅老、脈滑數等為特征之體質的各種疾病都可以使用。
【適證加減】腹脹、嘔吐、反流、心下按之滿痛者,合大柴胡湯;出血便秘者,合三黃瀉心湯;出血傾向、月經不調者,合四物湯,名溫清飲;皮膚發紅發干、脫屑者,合桂枝茯苓丸、四物湯。
【體質特征】體格較強健,面色潮紅或紅黑,有油光,目睛充血,或多眵,口唇暗紅或紫紅,舌質暗紅,質堅斂蒼老,舌苔薄黃或黃膩,脈象多滑數有力。腹部肌肉較緊張,按之有力或有不適感。易煩躁、焦慮,好動,易失眠多夢,平時喜涼惡熱,喜涼飲,皮膚常有瘡癤,或易于腹瀉,口干口苦,常有口舌潰瘍,咽痛,小便黃短,多有足癬,女性多有黃帶。
【適用疾病】急性傳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過程中的中毒性腦病、原發性高血壓、腦中風、腦損傷、腦血管性癡呆、蛛網膜下腔出血、高纖維蛋白原血癥、精神分裂癥、焦慮癥、心動過速、動脈硬化、慢性膽囊炎、更年期綜合征、甲亢、失眠、毛囊炎、濕疹、皮炎、膿皰瘡、各種真菌感染、性病、癤、丹毒、帶狀皰疹、結膜炎、鼻癤、痤瘡、多汗癥、牙周炎、扁平苔癬、白塞病、掌足膿皰病、脂溢性脫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類風濕性關節炎、流行性出血熱、敗血癥、血友病、倒經、痛經、盆腔炎、子宮頸炎、前列腺炎等。
【藥理研究】具有改善腦血流,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壓,改善糖脂質代謝,抗炎、止血等作用。
【注意事項】平素精神萎靡、喜熱畏冷者,貧血者,食欲不振者,肝腎功能不全者,均宜慎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經方類方 甘草干姜湯 黃芩黃連類方 芎歸膠艾湯類方
經方之貝2
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和黃連湯,臨證需注...
半夏瀉心湯 .
三部六病學說方劑的歸類8
@@@傷寒論114藥方詳解 下 70-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黔西县| 陇西县| 沧州市| 皮山县| 庄河市| 绥宁县| 沽源县| 惠安县| 瑞金市| 福清市| 平潭县| 英吉沙县| 唐山市| 道真| 澜沧| 梨树县| 都兰县| 清水河县| 济源市| 泰顺县| 剑河县| 天峨县| 黄冈市| 甘孜| 西昌市| 商都县| 阿克苏市| 濮阳市| 威信县| 永和县| 任丘市| 托里县| 贺州市| 卓资县| 赤壁市| 宜良县| 仙游县| 饶平县| 大化| 新乡县| 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