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名醫在治療疾病的時候都有他們獨特的方法與視角,比如名醫曹穎甫在治病的時候,明明在炎熱的夏天卻用辛熱、滋膩的藥治病,在一般人看來這不是相當于抱薪救火嗎?病人明明就已經出汗了,卻還要進一步給病人發汗;一般的醫生用來治療寒冷天氣感冒的方子,他卻常拿來在夏季使用。雖然有這么多不符合常理的用法,可老先生卻用這桂枝湯治好了夏日里許多因受寒不適所導致的癥狀。
曹穎甫在夏季經常使用的是桂枝湯。桂枝湯一共有五味藥,分別是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桂枝、生姜均是辛熱之品,甘草、大棗又都是甘膩之物,甘味的藥物容易導致中焦滿悶,有損脾胃的功能,藥物的膩性又容易戀邪,使得外感之病邪留滯在體內,那為什么曹穎甫使用的時候效果卻十分好呢?
桂枝雖辛熱,但在本方中所起的是辛散的作用;芍藥雖酸寒,但在本方中所起的是收斂營陰的作用。兩藥所起的作用,是在發汗的同時又發揮斂汗的作用。兩藥相互配合,收斂之后,繼以發散,發散到一定程度了,又會收斂。使得收斂無停滯之意,發散無過度之憂。
夏天氣溫高,人就喜歡喝冷飲,喝多了冷飲出汗就會緩解。冷飲喝到胃里,逐漸出汗才會緩解,冷飲可以涼胃。就說明涼胃可以止汗,既然想要出汗以解病邪為什么不用溫胃的藥呢?這個方中生姜就是溫胃止嘔的要藥,原本桂枝就能發汗了,如今又加上生姜,所以為了避免汗出過多,于是用大棗補中益氣,使得津液能夠源源不斷地生成,桂枝湯證原本就有自汗的癥狀,大棗補中益氣,扶正氣治療表虛之自汗。就像吳凝軒所說的那樣,麻黃證是治療肺系的太陽病,而桂枝湯是治療胃腸系的太陽病,所以用大棗、生姜、甘草來調和脾胃的功能。
那么患者既然已經有出汗的癥狀了,為何還要發汗呢?桂枝湯證的出汗并不是真正有熱出汗,這種出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虛汗,是因為外邪侵襲,營陰外邪所導致的。所以治療的重點不在止汗,而是應該在祛邪外出的同時,使得營衛調和,補其不足。服藥前的汗是病汗,這種汗是帶涼意的;服藥之后的汗是藥汗,這種汗是帶熱意的。藥汗是因為體內正氣充盛,祛邪外出的表現。
其實桂枝湯的本意不是在發汗,而是調勻血運,使得病態的局部有汗,變成正常的全是微微汗出。與其說它是發汗劑,還不如說它是調理脾胃劑更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