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與“類風濕”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卻完全不同。日常的門診工作中,常常有患者詢問:“大夫,我類風濕因子高,是不是得風濕了?類風濕是不是風濕?”這說明廣大患者把“風濕”和“類風濕”的概念混淆了。老百姓日常所說的引起關節疼痛的“風濕”,其實指的是中醫的“風濕”,并非西醫概念。西醫的風濕性關節炎,指的是風濕熱癥狀中的反應性關節炎,而“類風濕”則指的是類風濕關節炎,二者在病因、臨床表現、治療等諸多方面都有明顯的不同。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將分別從中、西醫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一、中醫方面
首先,人們所說的引起關節疼痛的“風濕”屬于中醫學“痹病”的范疇。凡人體肌表經絡受到風、寒、濕、熱諸邪侵襲后,使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疼痛、酸楚、重著、麻木和關節屈伸不利或關節腫大等癥,均可稱為痹證。《素問·痹論》云:“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者也。”此為痹病發生的外因。并根據病邪的偏盛進行分類:“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又依其發病時間、部位的不同,分為五體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且五痹分屬五臟,久痹不已,內舍五臟,又分為腎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之五臟痹。
《靈樞·五變》有云:“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 此為痹病發生的內因,即:正氣不足,體質虧虛。另外恣食甘肥厚膩,導致脾運失健;或跌仆外傷,損及肢體筋脈;或情志抑郁不暢,氣血不通等,亦與痹病發生有關。
此外,根據風濕熱病程的各個階段分析,疾病初起為感受風熱,溫毒上受,屬“溫病”范疇;游走性身痛、關節痛當屬“行痹”;急性關節炎多屬“風濕熱痹”,慢性關節炎多屬“風寒濕痹”或“瘀血痹”;心臟炎則屬“心痹”。在臨床治療中應機動靈活,勿執一端。
而對于類風濕關節炎來說,其疼痛常遍歷全身,受累關節多腫脹變形,因此除“痹病”外還應屬《金匱要略》中的“歷節病”。以“歷節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為其主癥。
二、西醫方面
1、風濕熱
風濕熱是一種咽喉部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后反復發作的全身結締組織炎癥,主要累及關節、心臟、皮膚和皮下組織,偶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血管、漿膜及肺、腎等內臟。臨床表現以關節炎和心臟炎為主,可伴有發熱、皮疹、皮下結節、舞蹈病等。本病呈自限性,急性發作時通常以關節炎較為明顯,反復發作后常遺留輕重不等的心臟損害,形成風濕性心臟病。本病多發于冬春陰雨季節,寒冷和潮濕是重要的誘因。發病可見于任何年齡,最常見為5~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3歲以內的嬰幼兒極少見。男女患病幾率大致相等。
2、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是以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確切發病機制不明。基本病理改變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漸出現關節軟骨和骨破壞,最終可能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本病呈全球性分布,是造成人類喪失勞動力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學資料顯示,RA發生于任何年齡,80%發病于35 ~50歲,女性患者約3倍于男性。RA的臨床個體差異大,從短暫、輕微的小關節炎到急劇、進行性多關節炎及全身性血管炎表現均可出現,常伴有晨僵。RA多以緩慢隱匿的方式起病,在出現明顯關節癥狀前可有數周的低熱,少數患者可有高熱、乏力、全身不適、體重下降等癥狀,以后逐漸出現典型關節癥狀。少數則急劇起病,在數天內出現多個關節癥狀。
編輯:侯鴻宇
內蒙古醫科大學中醫臨床學院研究生,師從風濕病專家呂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藥治療風濕免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