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脖鈴聲聲遠去,山歌卻從未斷絕,“阿維人來阿維人,烤罐苦茶獻祖墳……阿維山中好地方,茶樹成林滿山崗……”
即便在云南,“茶樹成林滿山崗”也依然是多么巨大的誘惑啊!
阿維,你究竟在何方?
我聽聞你的祖先崇拜著茶的圖騰,他們遷徙的腳印都讓茶樹生了根,茶是他們與神通靈的圣物,種植茶樹,是為了得到神靈的庇護。這里,連栽培的茶樹都有上千年樹齡,這里的人,自然也就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茶農”,這里的歷史,就是茶葉栽培史的縮影,見證了茶樹的起源與演化。
采春茶前,他們要向茶樹王進香、朝拜,蓋新房要灑“土地茶”,挖房基要墊“奠基茶”,豎房架要掛“上梁茶”,定婚要送“提親茶”,求婚要送“定親茶”,茶,已經完全成為了一種生活。
海拔2800米,山下是神舟渡,對岸是無量山,天然野生,半野生,人工栽培古茶樹180多萬株,最老樹齡2400年以上,分布在12400平的山地,36個自然村寨散落其間,大葉茶種最佳的生長環境。
阿維,是今天臨滄云縣漫灣鎮白鶯山的古稱,因常年白鶯飛聚而得名。
白鶯山,“忙懷新石器文化”核心區,4000多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公元前1057年,濮人部落就曾助武王伐紂,并將茶當做土特產進獻武王,濮人正是現今佤族、布朗族、德昂族的祖先,他們也是最早的茶文化傳播者。
世代生長于白鶯山的先民們,用自己的古樸與純真,為這些深藏在瀾滄江中游大峽谷西岸的喬木古茶,命名了十二個樹型:本山茶、黑條子茶、大葉本山白芽口茶、二嘎子茶、勐庫大葉茶、勐庫小葉茶、白芽子茶、藤子茶、賀慶茶、柳葉茶、豆篾茶、紅芽茶。
本山茶,是野生茶在馴化為人工栽培型茶的一個中間品種,屬于過渡型品種,最大的樹齡有2000年以上的,入口即甜潤,茶味淡,茶氣足,苦澀感都很輕,還十分耐泡,對于不喜歡苦澀味的人來說,接受度很高,只是不常喝茶的人容易引起饑餓感,喝慣了茶的人喝多后也會有饑餓感,品飲要適度。
二嘎子茶,是人工栽培的前幾代,山野氣比之本山茶,要稍稍淡一點,有微微的苦澀感,但回甘較好,掛杯很香。
白芽子茶,因芽白顯毫得名,所以外形也比較漂亮,樹齡多在200—500年左右,香氣又比二嘎子茶稍弱一點點,喜歡飲淡茶的朋友應該會喜歡這款茶,如果是一早飲茶的話,這款淡茶也比較適合腸胃的接受度。
黑條子茶,不可多得的高海拔古樹茶,蜜糖香型,香氣比較持久,苦味重,但生津極好,同時,它可以算是研究我國茶葉起源變化的一個活標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