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一類家長的聲音:
“我的孩子不是牛孩兒,我們也是普通家庭,我們不希望孩子太累,也不想讓孩子痛苦地去拼那少量的機會,不想成為競爭的犧牲品,想讓他快快樂樂地度過小學,按部就班地升入初中,努力中高考即可。”
小石頭說句真心話:這樣的想法沒有錯誤。
確實,大部分的家庭都很平凡,家庭雖不至于“揭不開鍋”,但也不是權貴,經濟實力和父母的精力都十分有限,沒辦法像一些資源較富足的家庭一樣,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現實中很多問題都存在著矛盾。
因此,讓孩子按部就班地跟著社會主流教育去發展,是不得不面對的事情。
今天這篇文章對這些家庭就尤為重要,你認為的“按部就班”,其實“險象叢生”。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三道所有孩子都會接觸到的應用題
第一道是小學減負后學習的,第二道是小升初重點校考察的,第三道是初中課內學習的。
我們會發現,小升初牛校選拔的難度和類型,幾乎跟初中課內要求的一致,部分牛校要求的甚至比初中課內的還要難,而相比第一道題,小學階段學習的應用題,簡直就是“小兒科”。
按理說這樣的設置合乎邏輯啊?小學學得簡單,初中老師好好講講不就懂了么?
但實際問題并不是你想的這么簡單,在北京,尤其是核心區,少說有一半的孩子都在拼課外,小學階段這些孩子不管考不考得上名校,他們都學過遠超課內難度的課程,這些學到的知識不會沒用,就應用題而言,初中公立校基本上上課的場景是這樣的。
“同學們,應用題你們再熟悉不過了,我們先來看這道很簡單的送分題,是一個行程題,讀完題了,來,哪位同學會?”
一群舉手,個別幾個完全懵掉。
“好的,A同學你來回答下,非常好,完全正確,其他同學有問題嗎?”
“沒有問題!”大量會的同學的聲音蓋過不會的同學。
“好的,大家小學的底子看來還不錯,我們繼續下一道,這些應用題都是考試必考的送分題,誰也不許錯,注意單位換算和計算,你們都沒問題。”
小石頭很好奇,那些相信了公立教育,按部就班跟著公立小學好好學習的孩子家長們如果坐在這樣的公立校課堂,你們會說什么?
初中老師有錯么?也沒錯,大部分孩子都會的東西,他還講,那才是浪費時間。
你的孩子敗給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別人比你更超前。
這只是數學科目中的一個具體例子,單純在數學里,還有更多的例子。
計算能力,解方程能力,不等式能力,數列找規律能力,幾何的能力。一個個知識點就像是一個個地雷,你孩子每學到一個,都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落后一步,這樣的日子,讓你去你也受不了。
語文學習會更好嗎?——錯了,是更加痛苦。
小石頭已經找不到任何詞匯能夠形容減負后的課內語文了,除去教你孩子認識的幾千個漢字,以及弘揚民族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其他的也都是蜻蜓點水。
不過好在語文學科本身也不靠課內,閱讀和興趣是最大的關鍵,但這兩方面,公立小學都給不了你,因此一個孩子語文好不好,70%看家長,30%看課外。跟課內的關系微乎其微,只有極少數遇到足夠好的課內語文老師的孩子,體會到了教育之愛。
所以,這個學科的特點也就顯現了,一上初中,大部分孩子語文都差,少部分成神成仙,所以才傳出了“得語文者得天下”的“佳句”。
牛娃都愁的語文,按部就班的孩子只會更愁。
英語能好點?——做夢吧,這才是真正的痛。
要說北京的孩子學什么最變態,很多人說是奧數,小石頭跟你講,絕對不是奧數,一定是英語,甚至可以用“喪心病狂”來表達。
那些著急的家長,0歲就開始抓英語了,2歲開始的都不算早,4-5歲開始學英語的都算晚。你去個大學里看看,大學里面英語最好的往往都是北上廣這些一線城市來的孩子,北京孩子的英語實力在最高層次都無法比較。
就說中考,120分滿分的英語你考115都算低分。就海淀區,117、118英語的孩子有幾千,那些連110都過不了的孩子,你不墊底誰墊底?
多少“按部就班”的孩子上了初中連英語課都跟不上,同桌做英語作業20min還是連玩帶做,你寫了一個小時錯一堆。
你說你上初中每天寫作業到半夜,你不想想為啥么?
寫到這,才覆蓋了數語外,關于科學,小石頭也難過的不想說了。
“按部就班”要建立在你們還在一個起跑線上,可是問題是,你已經落后了幾個足球場的距離了。
為什么這些家長這么拼?這么著急?是因為他們變態嗎?
并不是,小學就算不減負,這些該拼的家長依舊會拼,因為他們清楚中高考這些升學對于他們孩子的意義,他們清楚跨越階級對于孩子的意義,就像很多人說西城全派位了,沒落了,小石頭就不這么想,西城家長又不傻,西城學校更不傻,誰會眼睜睜看著孩子們落后?這樣的政策勢必會刺激西城的課外培訓,競爭很可能更加激烈。
所以說到這里,“蝴蝶效應”變成了最偉大的理論,不論你是成年人還是孩子,當下每一個細小的決定都可能改變自己,甚至一個群體的未來。
我們的每一個行為和意識,都是一筆賬,一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好好算算這筆賬。
前幾天,公立初中的期中考試結束,某牛校牛班的一個孩子考了學年80名,這成績保持下去基本也是清北候選了,這孩子的同桌年級第一,小石頭問ta:“你覺得你跟你同桌的差距在哪?”
孩子很糾結的想了一會,回答我:“應該是小學吧,我現在已經全力在拼了,還是小學效率太低了,我現在還要更加提升效率。”
是啊,競爭是永恒的真理,什么時候我們才有勇氣直面它呢?
嫉妒是可恥的,羨慕也不是什么好事兒。
絕大多數羨慕和嫉妒的東西,我們本可以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