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楊爍在《爸爸去哪兒》節目里的表現引起了熱議。
好奇之下,我也去看了看。
然后,我分明在節目中看到了一個7歲的大人和一個30多歲的孩子。
看起來,楊爍是一個嚴父,被網友稱作“霸道總裁式育兒”“軍訓式育兒”。
他要求孩子嚴格按照自己的指令做,如果做不到,就會有懲罰。
下車,不能從車頭這邊繞過來,要從車尾那邊走。走錯了,就要重走一遍。
衣服,要穿整齊,拉鏈要拉好。背包要背好。走路要腳尖向前不能內八字。
做得不好?
跑回去,重新走一遍。
疊衣服。楊雨辰疊不妥當。
我不是教給你怎么疊了嗎?我不是都給你示范了一遍嗎?
你怎么還是做不到?
做不到,你就是懶,就是糊弄!
你就是態度有問題!
立刻變了臉色,怒氣上來。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惑,這些看起來都是再小不過的小事,孩子做不到,做不好,也都是可以理解的,怎么會發那么大的火呢?
如果我們把它看成是一個巨嬰的發怒,就會明白了。
嬰兒的特點之一,就是全能自戀。
在嬰兒的眼里,他和世界是一體的。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
所以,我的心念一動,這個世界就要隨著我的心念動。
我餓了,就會有奶喝。
我哭了,就會有人來哄我安撫我。
我想做什么,我要什么,立刻就會得到滿足。
我不能容忍這個世界不按照我的心意運轉,我的要求如果不能馬上得到滿足,我就會發怒,大大地發怒。
在這個階段,嬰兒的全能自戀經由養育者,尤其是媽媽的細心照顧,得到了滿足,他才能順利地將自我與這個世界分離開,有了自我的意識,知道了這個世界并不是圍著他轉的,從而進入下一個心理發展階段。
如果在這個階段,嬰兒的全能自戀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停留在這個階段。
哪怕他在生理上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但內心里依然住著一個小小的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被關注、被愛。
而他所謂的被愛,就是他的要求得到滿足,他的情緒得到照顧,他的指令得到服從,他才會感受到一些踏實,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沒有經過自我成長,這種嬰兒般的需求就像個黑洞,再多的愛也難以填滿,就像一場雨落在了沙漠里,很快就蒸發掉——干涸是無邊無垠的。于是,他又開始向外界要,要,要。
向誰要呢?
向自己的父母要?父母如果能給,早就給了。
向朋友要?向路人要?別人為什么要給你?
向愛人要?這個可以有,但畢竟對方是個成年人,也會有所顧忌。
怎么辦?
我還有孩子。我可以朝孩子要。
孩子是弱小的,是天然愛父母的,是可以不用太多顧忌的。
而且,越是親近的人,界限越模糊,越可以放心地侵入。
我認為對的,就要聽我的。一切按照我說的做。
我有情緒了,遷怒到你身上,沖你發火,你要承接得住。
我高興了,你難道不高興嗎?你應該和我一樣高興啊。
因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是全能自戀的,孩子是要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的。
他無法辨識、涵容自己的感受,更別提去體會孩子的感受。
這在節目中的很多細節中都能看出來。
楊爍給楊雨辰洗腳。
他的內心想法是:我在給兒子做榜樣,讓兒子學會感恩,學會照顧、孝敬長輩。
他的邏輯是:我做了,我示范給你看,你就要領會到我這么做的用心,就要立刻做出回應。
重點是:我是怎么想的,你應該能領會到。
所以,當他看到兒子全程沒有一點反應時,他是不滿意的。
他帶點訓斥地說:到現在為止,你連句謝謝都沒說過。
問題是,我怎么知道你給我洗腳是在給我做榜樣,是想讓我立刻、馬上就生出感恩的心?
我怎么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
當楊爍得知他們的房間是最遠最高的5號房間時,有幾秒鐘他沒說話。能感覺到,他是有些惱火的。
但沒辦法,房間是盲選的。兒子選擇5號房間,是因為5是他的幸運數字。
不開心,又不能在攝像機前直白地表達出來,否則顯得太不大氣了。
一個孩子是無法涵容這些不好的情緒的,他必須要發泄出來。怎么發泄?
他用的也是孩子的方式:抱怨,遷怒。
走去房間的這一路上,他幾次遷怒于孩子。想發火,又不好因為這個沖孩子發火,所以話說得無比擰巴,簡直有些陰陽怪氣。
“5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不是你要選的嗎?太棒了?!?/p>
面對爸爸的抱怨,楊雨辰什么反應?
沒有反應。只是默默地聽著,緊緊跟上爸爸的腳步。盡管高海拔缺氧,大口喘氣,卻不敢喊累,不敢慢下來。生怕爸爸一個不高興,讓他返回出發點再走一遍。
好不容易到了房間。沒想到又面臨著爸爸出的一道刁鉆的題。
說刁鉆,是因為不知道怎么回答才能讓爸爸滿意。
楊爍問:下回還選5嗎?
楊雨辰猶豫再三:他喜歡5,但顯然不敢再選5了,那就選爸爸喜歡的1吧。爸爸不是說,如果他自己選就會選1號嗎?
結果,當他帶著哭腔說選1號時,楊爍卻說:“那下次1號在最遠!”
這……什么意思?
爸爸的心意好難猜??!
這樣的孩子,一般會很懂事,比較敏感,會照顧他人的感受,會在意別人的眼光,他寧愿委屈自己、壓抑自己的感受來討好別人。
節目內外,大家都交口稱贊楊雨辰非常懂事。
他能敏感地感受到小朋友的不開心,他能很體貼地照顧妹妹,他能忍隱住自己的情緒,一個人在車上偷偷地哭,不給大家添麻煩。
一個七歲的孩子,為什么會這么懂事?
是因為他在和爸爸的相處中已經習慣了這樣做。
他必須要捕捉到爸爸的情緒變化,哪怕是一絲一毫的不高興,哪怕是右手微微抬起,他都要迅速做出反應,以求自保。
他要照顧到爸爸的感受,滿足爸爸的要求。
楊爍要午睡,往床上一躺,隨口對楊雨辰說:你給我唱首歌吧,讓我睡覺。
楊雨辰愣了一下,也就順服地唱了。
兒子唱兒歌哄爸爸睡覺,雖然是父子間的小玩笑小情調,但結合楊爍父子的在節目中的互動,你會感覺到,這個小細節里藏著很多意味。
7歲的孩子,面對爸爸的訓斥和想一出是一出的要求,沒有反抗,沒有撒潑撒嬌說不干,而是默默地按照爸爸的指令去做。
一個喜怒無常,一個小心揣摩。
一個抱怨不休,一個默默承受。
一個任性,一個懂事。
你說,哪個是大人,哪個是孩子?
你以為這懂事是值得稱贊的?你以為這樣的挫折教育、軍訓式育兒培養出來的“男子漢氣質”是好的?
不過是被磨礪出來的一層硬繭而已。
在這層沒有知覺的繭下面,隱藏著的是委屈、憤怒、和沒有得到滿足的渴望。
這樣的孩子,他是有多壓抑。
看楊雨辰和爸爸相處,你會發現,他的眼神總是怯怯的、忍隱的、默默承受的,整個人的狀態是收縮的
他是多么渴望得到爸爸的愛,多么希望像個孩子一樣撲進爸爸的懷抱里撒嬌。
當節目最后,村長讓楊爍夸夸楊雨辰,楊爍只是眼神變得稍微溫柔了一些,還沒說話,楊雨辰就忍不住撲進他的懷里大哭。
一邊哭,一邊說:爸爸,我要爸爸!
——我想要一個會愛我的爸爸。
——我不想那么懂事,我想當個“真正的”孩子。
真希望任性的大人能聽懂孩子的呼聲。
其實,楊爍的育兒方式之所以引起熱議,也是因為很多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家娃爸的影子——
平時不管不問,和孩子缺少情感連接,一管就是嚴格要求,就是挫折教育,就板起一副面孔,吹胡子瞪眼,還打心眼里覺得這是為孩子好。
這樣的爸爸,往往和自己父親的情感連接也很稀薄,內心也住著一個缺愛的孩子。
但是,因為他已是成年人了,他已經習慣用厚厚的理智化的殼來保護自己。
他不敢也不習慣于情感的表達,而只是用頭腦來判斷對錯,用自以為是的嚴厲來掩蓋內心的虛弱和膽怯。
這樣的人做了父母,會讓孩子很受傷,或者叛逆對著干,或者變得壓抑懂事,過早成熟。
其實,
所謂任性,是渴望愛的一種變形表達。
而所謂懂事,也是渴望愛的另一種表達。
任性的大人,和懂事的孩子,都是缺愛的人,都在向對方索要愛。
怎么辦?
只有大人自我成長了,讓內心的小孩長大,我們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人。
自己有充足的愛,才不會向孩子要,才能給得出。
孩子,也才會安安心心地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