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老子歸隱前后
2010年09月08日17:01       中華網         

    與歷史上的圣人們相比,老子除了一本《道德經》,沒有給人們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資料(在道教中雖流傳著一首“老子煉丹秘訣”,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后人的偽作)。老子給人的印象是“只有結果,沒有過程”。老子只留下了他一生思辨的結晶,而對他的生平卻沒有留下只言片語。準確地說,老子給我們留下的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直到先秦時期的哲學思辨。雖然,民間流傳有不少有關老子的小故事,諸如尊敬老人的故事、從小知禮的故事、牙齒與舌頭的故事等等,這些一看就知道,都是人們根據《道德經》中講的道理杜撰的。而道教中流傳的“懷胎八十一年破脅而生”、“生而白首,人稱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樹為姓”等等則更屬違背生命科學的無稽之談。只有史馬遷記述的“孔子問禮”與“以修道養生為務”還可看出平生事跡之一斑。至今還沒有見到一篇系統的老子生平介紹。正因為老子留下的有關資料太少,史學家們才每每提到老子總是閃爍其詞,常常把讀史者弄得霧里看花。也正因為這樣,有關老子生平事跡的劇作甚少,近年雖有一些企業為了炒作常常放出要編寫大型《老子》電視劇的大話,甚至還有打出征集數十集《老子》電視劇的廣告,并借此到處拉贊助,然而總是虎頭蛇尾,時間一久便銷聲匿跡了。其原因何在呢?找不出老子生活的具體年代,沒有老子的生平事跡,要塑造一個有血有肉的老子形象來,實在是要造空中樓閣。何其難也!

  有時我也奇怪,一個柱下史,史官中的最高長官,天子的重臣,他老人家在東周做官做得好好的,為什么就辭官了呢?一個上善若水的長者,一個道法自然的哲人,怎么會輕易地“憤然”了呢?天有陰晴圓缺,人有喜怒哀樂,憤然也是人之常情,但老子不僅“憤然”,而且還“辭官”,這符合他老人家的性格么?

  這些疑問,直到后來讀了洛陽古文物研究所鄭貞富先生研究老子身世的一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老人家的辭官就像二三十年代中央紅軍的長征一樣,不是主動撤離,而是迫不得已;所謂“紫氣東來”也不過是尹喜先生為保護老子而進行的炒作。然而,正是政治形勢高壓下的“迫不得已”才促使老子流下了萬世不朽的名著《道德經》。換句話說,老子的辭官是有原因的,老子著經是有背景的。不僅如此,老子出于對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明的熱愛與責任,他在歸隱之前是做了充分準備的。

  一、老子的歸隱不是主動辭官歸隱,而是迫不得已

  在提到老子歸隱的原因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說法:老子不滿于東周末年統治者的腐敗,憤而辭官歸隱。以往看到這樣的說法,我總覺得奇怪:《三國演義》中曾經提到張飛辭去督郵一職,說那原因是由于看不慣欽差的所作所為,受不了欽差的氣,才上演了一出鞭打督郵,掛印出逃的鬧劇。但是張飛是什么樣的人?我們的東方圣哲又是什么樣的人呢?張飛是羅貫中著力塑造的一個脾氣暴躁的人物。他疾惡如仇而氣量狹小,受不得半點委屈,一遇不平火冒三丈。這樣的一個人做出鞭打督郵掛印辭職之事實屬正常。但作為老子,他是一個修養到家的智者,思慮深遠心胸寬闊,思想多于行動。絕不會遇到不滿便火冒三丈,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做出辭官歸隱之事??戳肃嵷懜幌壬奈恼?,我才從老子的身世中找到了答案:原來老子儋姓,是周景王時期東周七大家族之一。儋姓來源于周朝的王子。周簡王少子、周靈王的弟弟名叫儋季,以字為氏。儋季的有個兒子叫儋括,同時代又有儋翩,為儋季的兒子或孫子,都是周大夫。

  老子生活在東周的景王和敬王時期,這也是孔子走上歷史舞臺的時期。與儋括、儋翩同時代。儋括因反對周景王去了晉國,這在《左傳》有明確記載。儋翩則是周景王、敬王時期的重要人物。

  一般認為,老子比孔子大二十歲,出生于公元前571年,他應當是儋季之子,也就是和儋括一樣,是周景王的從兄弟,是周王朝的宗室貴族。

  而古音“儋”與“聃”二字通假。后人將“儋”寫成了“聃”,于是老儋變成了老聃(為了敘述方便,下文仍稱老子)。按照東周的官制,老子所任守藏史一職屬于周朝的重要職位,老子擔任的 “守藏室之史”,實際上是周王朝的史官中的長官,他為朝中的卿士,社會地位是很高的。這一職位必須是世襲的。也就是說,這一職務非皇室貴族是不允許干的。這么高的朝中職務,在周王朝是由貴族擔任。不僅是史官,而且周王室的朝中官員基本上是世襲。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打破世祿世卿制度,即官員的世襲制度,形成了在尊賢賞功為基礎的流官制度。但是,周王室仍然固守的是世祿世卿制度。

  由于世襲這一職務的人掌握著歷代留下的歷史文獻和文化典籍,所以,這一職務的任職者往往是大學問家。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淵博的學識,當政者往往將他當做重要的謀臣來用。一遇重大的國事活動,總要聽聽他的主意。

  周景王駕崩之后,他的兩個王子——朝與孟進行了十八年的王位爭奪戰。周景王即位時,朝中執政的共有九大家族,分別是召氏、尹氏、劉氏、單氏、甘氏、鞏氏、儋氏、毛氏、賓氏。其中,單氏為首卿,相當于后世的宰相。

  周景王初立其子圣為太子,但太子早卒。太子圣是惟一的嫡子。按照王位繼承順序,應由庶長子王子朝繼位。

  周景王于是立王子朝為太子,但遭到大臣單旗(單穆公)和劉康公之子劉狄的反對。周景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20年)四月,周景王帶滿朝文武到北邙山狩獵。但狩獵途中,周景王心病發作,遺詔立王子朝為太子,繼承王位,由賓起為顧命大臣。

  這次狩獵過程中,隨行的大臣有賓起,以及單穆公、劉文公(劉狄)。單穆公、劉狄遂殺死賓起,假傳遺詔,立景王的次庶子猛為王,是為周悼王。

  當年六月,既葬景王,王子朝聯合舊官、百工之失業者,與靈、景之族謀取王位,調動軍隊討伐單穆公、劉狄。劉狄逃回劉國,單穆公逃到平畤,王子朝帶群王子追之。單穆公反擊,殺王子還、王子姑、王子發、王子弱、王子鬷延、王子定、王子稠。王子朝奔京(今洛陽西南),劉狄占領王城,調動軍隊討伐王子朝,但大敗而歸。單穆公急忙向晉國求救。

  七月,周悼王逃到平畤,又到達圃車,停留在皇。單穆公使王子處守于王城,盟百工于平宮。王子朝命鄩肸伐皇,大敗,鄩肸被俘,單穆公下令將其火焚于周王城的市場中。八月,司徒丑以王師敗績于王城,百工再叛,局面已不可控制。十月,晉國將軍籍談、荀躒率九州之戎及焦、瑕、溫、原之師,護送悼王入居王城。十一月,悼王憂懼而死。單穆公擁立悼王的同母弟王子匄為王,是為敬王。晉軍和周敬王的軍隊討伐王子朝,王子朝受挫。

  次年,晉國軍隊撤退后,王子朝率軍攻打王城,敬王派兵迎戰。敬王的軍隊不堪一擊,王子朝入居王城。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周王室兩王并立,人稱王子朝為西王,敬王為東王。

  在這個過程中,執政的九大家族分成兩派。賓氏、儋氏、召氏、毛氏、尹氏、鞏氏、甘氏這七大家族支持王子朝,單氏、劉氏支持周敬王。

  單穆公聯合劉狄發動了政變,他首先殺死了顧命大臣賓起,又殺死景王八個兒子,先后立了王子猛、王子匄為王,是為周悼王、周敬王。韓非子稱此為“單氏取周”,他說“單荼、劉狄等九大奸臣結為朋黨,隱正道而行私曲,上逼君而下亂治,援外以撓內,侵下以謀上?!庇终f:“單氏取周……人臣之弒君者也。奸臣聞此蹶然舉耳,以為是也?!?/p>

  單穆公發動的這場流血政變,導致十八年的戰爭和動亂,周王的合法性受到普遍質疑。周王室的動亂,直接影響了天下局勢,使以“尊王攘夷”為目的爭霸戰爭,演變成一場徹底動搖周王朝根本的兼并戰爭。

  周敬王,居住在翟泉一帶。在此期間,晉國魏舒等大夫入京師,會諸侯于翟泉,著手擴建成周城,準備在該城北面增建一座小城,作為王室寢宮。晉士彌牟制訂了施工方案,在各諸侯國的援助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了成周城的擴建。成周城面積應小于王城。城內大型宮室建筑有太廟、新造、襄宮、宣榭等。

  東王周敬王和西王王子朝,分別得到一些諸侯國的支持,支持周敬王的主要是晉國,支持王子朝的是楚國。

  在王子朝集團中,最有學術名望的是老子。在周敬王集團中,最有學術名望的是萇弘。

  周子入周,問禮于老子,問樂于萇弘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當時的周王室分裂為二,兩王并立,王子朝居王城為西王,敬王居狄泉為東王。王子朝得到民眾的支持,敬王則是晉國扶植的傀儡天子。

  老子是周景王庶長子王子朝集團的核心人物。上文已經交代,老子曾經是周景王的重要謀臣,老子也理所當然的要維護周王朝的“傳長不傳幼”的王位傳承制度。就是這種原因,老子又成了王子朝的重要謀臣,成了王子朝集團的核心人物。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周景王的兩個兒子性格也迥然不同。庶長子王子朝性格忠厚善良,而庶次子王子孟則奸詐詭異。當時的九大家族朝中公卿分成兩派,上文已經交代。一派是王子朝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賓起、老子,以及召氏、毛氏、尹氏家族。一派是王子孟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單氏、劉氏家族。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習慣與道德標準,老子一派所代表的是正義的一方,他們所進行的是正義的戰爭,而單穆公和劉狄代表的是無義的戰爭,因為他們擅殺大臣,篡改圣旨,隨意廢立,是十足的亂臣賊子。實際上,在這一時期,東周已經不是東周天子的東周了,而是單穆公和劉狄的東周了,周悼王也好,周敬王也罷都不過是傀儡。所以,《左轉》將這一段叫做“單氏取周”。

  兩派各為其主展開了規模宏大的王位爭奪。在爭奪戰中,王子朝憑仗其正統地位,有國內正義人們的支持曾一度占了上風,但王子孟在晉國的支持下也與他哥哥打了個平手,出現了兩王并立的局面。然而平衡是暫時的,戰爭間歇中的暫時平衡往往醞釀著更大的風暴。。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的大臣召莊公、上將南宮極相繼去世。敬王使人散布謠言,稱王子朝之亂,使上天震怒,南宮極是被天雷劈死,于是王城民眾人心悚懼。敬王復請兵于晉國。晉國遣大夫荀躒率兵入周。王子朝率眾拒守,城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老子等攜周之典籍逃往楚國。敬王入居成周,晉國使成公般帶領部分軍隊駐在成周。

  王子朝到達楚國后,將周王室變亂的真象傳告各國,指責單穆公誅殺眾王子,扶立偽王,而晉國則助討為虐,請諸國共同伐晉,以獎王室。王子朝當時發布的詔書還保留在《左傳》中:“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常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誰敢請之?’帥群不吊之人,以行亂于王室。侵欲無厭,規求無度,貫瀆鬼神,慢棄刑法,倍奸齊盟,傲很威儀,矯誣先王。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茲不谷震蕩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厎。若我一二兄弟甥舅,獎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圖不谷,則所愿也。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實深圖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醪涣?,公卿無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但各國畏懼晉國,不敢主持公道。

  在周敬王與王子朝爭立中,由于晉國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與周敬王集團中的劉氏有姻親,故晉國支持周敬王,而楚國支持王子朝。為了報復楚國,單穆公與楚國的宿敵吳國結成聯盟,牽制楚國,使楚國自顧不暇,無力幫助盤踞在楚國的王子朝集團東山再起。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開始大舉攻楚,楚師疲于奔命。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在單穆公縱容下,晉國當政的范獻子(士鞅)會盟十五國諸侯于召陵,謀伐楚,但未獲成功,晉國失信于諸侯。同年,吳軍大舉伐楚,攻入楚國都城。

  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單穆公派刺客到楚國殺死了王子朝。避難在楚國的王子朝集團無法立足,遂潛回到洛邑,由儋翩、老子、尹氏之族為首發動了一場大起義,并占據了谷城(今孟津橫水東)等四邑。

  這次起義,規模很大。周敬王逃出成周,居于姑蕕(周邑)。次年四月,周敬王命單武公、劉桓公平叛,與尹氏戰于窮谷(今新安縣倉頭鄉境),尹氏戰敗。晉國派籍秦迎敬王入居王城。

  這時,儋翩、老子仍占據著谷城(今孟津橫水東)、簡城、儀栗(兩城均在今洛陽附近)、盂(今沁陽西北)。周敬王十八年(公元前502年)春,周敬王命單武公、劉桓公伐此四邑,老子等人的起義遂告失敗。

  但是,由單氏導演的這場變亂,在更大的范圍內在繼續著。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大敗越國于夫椒,越王勾踐入吳為奴。勾踐在吳三年后回國,臥薪嘗膽,欲雪此恥。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七月,吳王夫差北伐中原,與晉定公會盟于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當時,單武公已卒,單平公襲爵,參與盟會。與此同時,越王勾踐攻入吳國。

  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敬王卒,其子仁繼位,是為周元王。三年后,越滅吳,會盟諸侯于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為伯(霸主)。

  從公元前520年六月十一日的單穆公政變,到周元王時代,單氏三世在周王室執政,造成王室和天下動亂不止。在這個時期,由于晉國失去霸主地位,其宮室日益衰微。而晉國公室是周王室堅定的支持者,晉國公室宮室衰微,使周王室失去左膀。齊國公室是周王室的右臂,由于與越國等國的戰爭,齊國衰微,其大臣田氏遂控制朝政,周王室失去右臂。失去左膀、右臂的周王室,未來之路將更加艱難。

  老子隨王子朝奔楚的營地在渦陽縣和鹿邑縣,這里發掘出了老子妻子“圣母墓”及“關尹墓”?!俺嗫h厲鄉曲仁里”可能是王子朝奔楚的大本營之一。

  王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什么地方?《皇覽》(三國魏文帝時編寫的百科全書)的記載:“(王)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芪自謂子朝后也?!币簿褪钦f,王子朝的墓在今日南陽石橋鎮;此外,今日南陽地區的鎮平縣有地名晁陂,這些地方可能都是王子朝后裔的聚居地。

  孟津四邑起義失敗之后,在《左傳》中再也找不到老子的足跡了。看來老子是歸隱了。他不歸隱又能往哪里去呢?老子出函谷沒帶身份證是人所周知的事。要不尹喜也不必幫老子過關,老子也不必因報恩而為他講經說道了。我先前常常奇怪,老子既然要出函谷為何連關文都不帶?思維慎密的老子竟然犯下了這么低級的錯誤,實在令人不解。讀了鄭貞富先生的文章,我才知道,老子也是萬不得已的呀!

  作為當政者的反對派,作為反對派中的核心人物,當局不下通緝令就是寬厚仁慈的了,再給你簽發一個通行證?如果當政者腦袋不進水、不被驢踢,是絕不會那樣做的。這樣看來。老子無證過函谷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這樣,我們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老子的歸隱決不是主動的辭官,絕不是放著世襲官位不坐而到深山老林受苦,放著正規的手續不辦,無通行證偷越邊境。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可奈何之舉。就象紅軍的長征,不走中原走邊境,不走好路爬雪山,如果沒有蔣介石軍隊的圍追堵截,紅軍愿意吃苦頭么?

  二、老子也不是倉促歸隱,在歸隱之前也做了一些準備工作

  說老子在歸隱之前連一點準備工作都沒做也是不公平的。他起碼考察了一個合適的接班人把他掌握的代表中華民族文明水平的重要典籍接了過去。后來的歷史實踐證明,老子沒有選錯,他的接班人不僅完成了傳承文明的歷史使命,而且開創了一門獨立的學說,成為了偉大的教育家。這個人就是孔子。

  我們從上述老子的身世可知,公元前516年,56歲的老子和他的同志保護著主子王子朝在鹿邑住了13年的時間。在這一時期,老子利用閑暇辦了一個學堂。大家要注意了,老子的辦學不像舊時代窮困潦倒的書生,那是“讀書人的末路”,而老子則是痛心于戰亂破壞了人類的文明,唯恐數千年的中華文明中斷于自己之手。老子當年辦學的地方現在被人們稱為“弘道堂”,人們在那里建了廟宇,現在是鹿邑的一處重要旅游景點。

  我們知道,老子在鹿邑生活的時期,正好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時期。東周天子治下的王城周圍的數年混戰,使老子早有預感:他所掌握的重要典籍終久得受戰亂之苦。而戰爭之后,自己的兒子極有可能接替不了祖上世襲的官位了。而他也早厭惡了官場的爾虞我詐,決計離開官場歸隱山林修道養生。那么,他嘔心瀝血、為之獻出了畢生精力的文明典籍交給誰呢,誰又有能力傳承這些文明典籍?他要在離開官場歸隱山林之前,找到合適的人選。魯國那位曾經來問過禮的年輕人倒是可以,但這個人志在官場,不在學問。恰好這時,老子的隨從告訴他一個消息:孔子辭去了魯國的官職帶著他的弟子們正在各國流浪呢。

  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已經做到魯國大夫、為魯國的改革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的孔子,四十歲不到,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正在施展抱負卻見到魯國國君沉溺于玩樂,不理朝政,非常著急。便一次次地勸諫魯君,要他振作起來,但是魯君就是不聽??鬃右慌抡f了氣話:你要再這樣,我就辭職不干了!孔子想,以我現在在魯國的作用,一旦甩手不干,魯國國君肯定會極力挽留。誰知,孔子說不干了之后,魯君不但毫不著急,反而照舊每天與宮女廝混,不理朝政。這一下,孔子為難了,說出的話,潑出的水。既然說出要辭職,人家不挽留,再不走又有什么意思??磥硎前饷摪蚜?,無奈只好帶著自己的弟子向魯國國境慢慢地走去,孔子故意要車夫不要把車趕得太快,故意使響動大一些,目的是要路人把“孔子真的走了”的消息帶給魯君。好叫魯君早早派人來追他。誰知孔子一行一直行到魯國邊境,也不見魯君派來追他的人。這下孔子可真急了,心想莫非魯君現在還不知道我離開的消息?于是孔子就派他的一個學生回去親自稟報。誰知魯君聽到孔子離開的消息,一不驚,二不恐。坦然自若,與宮女嬉戲如故。孔子聽到這個學生的回報,簡直氣炸了肺。跳上馬車,親自執鞭,風也似的離開魯國而去??鬃酉?,好一個昏君,難道憑我的滿腹經綸與三寸不爛之舌,離開魯國就找不到工作了么?事情的發展出乎孔子的預料??鬃釉谥T侯國間流浪了13年,就愣是沒有找到工作。說來悲哀,象孔子那樣的大學問家,中原諸侯國幾十個,竟然沒有愿意用他的。分析起來其實很簡單,當時的各諸侯國有的根本就不認可孔子的干法;有的雖然知道孔子很有才干,卻十分嫉妒。有的國君想用,下面的執政大臣反對。而這些情況,以孔子當時的傲慢心態是不會讓他靜下心來想想的。然而,13年的流浪,已經磨平了他的棱角,磨掉了他的傲慢,磨去了他急于從政之心,離潛心做學問已經不遠了?!@是后話。在老子聽到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離這種心態還早著呢。

  當時老子聽到這個消息,心中竊喜:總算給了他一個觀察年輕人的時間。于是老子就派出他身邊的高人一批一批的去觀察孔子。所以孔子身邊連續出現了一系列怪現象:

  孔子一行要過河,就派人去問哪里是渡口,鋤地的農夫一聽說車上坐的是孔子,就說他知道哪里是渡口,何必來問我?

  又是一個農夫,竟然對孔子的學生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算什么老師?

  甚至,孔子遇到的一幫子樵夫竟是奏樂高手!

  其實,怪現象不怪。老子從天子身邊走出,身邊還能沒有幾個高人?

  在老子對孔子進行了觀察之后,認為,眼前的這位備受挫折的年輕人已經具備了做大事的條件,可以將傳承中華文明的重任交給他了。于是,就在鹿邑,就在孔子弦歌臺苦中作樂之后,老子安排了一次與孔子的秘密會晤。將他帶到鹿邑的東周圖書館的重要典籍親手交給了孔子。而這時候的孔子已經51歲了。

  孔子得到典籍如獲至寶?;氐紧攪驼J真地整理起來。在整理典籍的過程中,孔子發現了《易經》。這本由周文王親自撰寫的書,后來被稱為中華文明現代百科的源頭。自從成書以來,一直被歷代國君嚴令保存在皇家圖書管里。除了天子與管理者本人,其他人難睹真容。“孔子讀易,緯編三絕”這句記載孔子讀書情況的話,真實的告訴人們,當時的孔子得到《易經》后的如饑似渴。孔子一遍一遍的翻閱,竟然把用來穿連竹簡的牛皮繩磨斷了三次?,F在的《易經全傳》中還收錄了孔子當時對《易經》所做的注釋。

  后來,孔子回憶說,假如他在50歲之前得到《易經》,他的一生絕不會如此坎坷!其實,我認為,假如孔子真的在50歲前得到《易經》,他就絕對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尊重。頂多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一個早已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小諸侯國的宰相而已。因為,《易經》中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乾坤定位思想”,如果孔子早已掌握了《易經》的精髓,那么他就不會身在坤位而干涉乾位之行,那么也就不必憤而辭去大夫之職,也就能夠穩穩當當做官。這樣他還有機會得到重要文化典籍么,還能夠潛心做學問么?

  老子把他視為“寶貝”的文化典籍交給孔子之后,就毅然決然、義無反顧地投入反對周敬王的起義隊伍中。

  起義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最終在外來勢力的干預下被鎮壓了下去。老子只好走上了意料中的路——歸隱。

  老子不僅是一個軍事家,還是一個政治家,更是一個哲學家。在當時就名揚天下。由單氏一手制造的這場東周內亂使老子不僅在政治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在軍事上也受到了挫折。成功的政治家是做不了了,成功的軍事家也是做不了了,連國家圖書館的館長也做不下去了。那就只剩下了學問,他對哲學的研究應該還可以進行下去。

  就在老子的同時代,在中國的西方,釋迦穆尼也在研究哲學,也在研究天與人、道與德、生與死的關系。何不借此機會見一面呢?

  三、紫氣東來是尹喜杜撰的,其目的是為了使老子順利過關

  這樣看來老子的歸隱近乎于避難,但也另有深意。

  發生于洛陽附近的東周王子爭戰,路人皆知,并且引發了戰國歷史上的最大一次戰亂,其規模、影響不亞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在函谷關為秦守關的尹喜始終關注著這場戰爭,也關注著戰爭發源地核心人物之一的老子的行蹤。當他聽到老子等人起義被鎮壓的消息之后,他十分擔心老子的安危。尹喜派人四處打探老子的消息,當回來的人說,因當局在起義軍的尸體中沒有發現老子的遺體而下發了通緝令時,尹喜心中暗喜:只要老子還活著,就不愁他不往這里來!

  為什么尹喜有這樣的把握呢?這得從當時戰國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說起。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妙,即使一個諸侯國中,不同勢力也與其他諸侯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前文說過,在東周兩兄弟各領一派爭奪王位的時候,因晉國與東周內部支持王子孟的大臣有姻親關系,所以晉國支持王子孟,即周敬王。晉國被稱為周王朝的左膀,王子孟就是在晉國的支持下登上了王位。齊國也是王子孟的堅定支持者,被稱為右臂。而楚國支持的卻是王子朝,秦國又與楚國關系較好。所以,王子朝的支持者是秦楚聯盟。

  在這種情況下,老子會往哪里去呢?東邊是齊國,那是反對派的朋友;北邊是趙國,這是秦國的敵人,去了肯定與他不利;南邊的楚國雖然是老子一派的堅定支持者,但這里應該是最危險的,對方一定對那里搜查的最緊。只有西邊的秦國才是最理想的去處。往秦國走雖然要路過晉國,但是,最危險的地方才是最安全的。當局絕不會想到老子會穿過敵人的領地投奔秦國。

  我們知道,函谷關是秦國所建的雄關要塞。自公元前655年虢國被晉國所滅之后,便一直是秦晉兩國的邊境要隘。尹喜不僅是老子生活時期秦國派往函谷關的守關將領,還是老子道家學說的追隨者。尹喜十分崇拜老子,十分佩服老子的學識與智慧。在這之前,尹喜曾經多次專程到京都洛陽當面向老子請教。在尹喜的心中,早已把老子作為自己的老師了。對于老師被卷入這場戰爭十分遺憾。早就想幫助老子做點什么。現在老子到了難處,尹喜有義務,更有能力幫助老子做點事了。

  這天早晨,新雨初晴,朝霞滿天。淡淡輕霧在朝霞的映照下發出縷縷紫光。尹喜站在函谷關的關樓上舉目東望,忽然心生一計。回頭叫來持槍守關的兵士:昨天晚上我登樓望氣,見心房少氐星位文曲犯闋,有紫氣自東向西而來,此象主貴人過關。這幾天你們注點意,如發現有白胡子老頭自東往西而來,不必盤查關文,即可向我稟報。

  兵士聽說,那敢懈怠,日夜注視過往行人。幾天之后,果見一個須發皆白的老人騎著一頭黑色的水牛緩緩望關而來。守關兵士趕緊報于尹喜。尹喜登樓一看果然是老師前來?;琶ο玛P樓迎接入關。

  四、《道德經》不是老子執筆寫就,而是由尹喜及其弟子根據老子的講稿整理而成

  尹喜將老子迎接入關后,并未停留,一直將老子送到過西安70公里的周至。這里是尹喜的家鄉。尹喜在這里建了一個觀星樓,一有閑暇,常常在樓上觀星望月,研究天文。這個觀星樓后來被人們稱為樓觀臺。是一處旅游景點,此是后話。

  也許你會奇怪,尹喜為什么把老子領到這么偏僻的地方呢?如果他要老子寫《道德經》,為什么不把他留在函谷關呢?原因很簡單,尹喜是考慮到老子的安全。我們知道,函谷關是秦晉兩國的邊境,晉國一旦知道老子就躲在函谷關,就會興兵問罪。我們常說“秦晉之好”,其實,秦國與晉國也是有姻親關系的。尹喜不想因為老師而又弄僵了兩國的關系。

  尹喜的家鄉,屬于終南山脈,尹喜所住的村莊依山面水,風景秀麗,古木參天,竹林疊翠。也算是少有的風水寶地。村后有個小山包,狀似饅頭,與山包后左右兩條龍脈組成“二龍戲珠”之勢。就在這個山包之上,尹喜建有幾間房子,是弟子們習文論道的地方。后來,人們把這個山包叫做“説經臺”,這也是后話。當時,尹喜就把老子安排在這里。到了這里,老子已經明白了尹喜的意圖,這是想要我給他們講課呀!

  果然,尹喜向老子提出,想讓他在這里安心養老,白天與古木相伴,與翠竹為伍,晚上聽聽天籟之音,新竹低語。修心養性之余將平生的學問留與竹簡,并在高興地時候給他的弟子們講講課。以驅寂寞孤獨之憂。

  這一下老子犯難了。以老子的意思,是想繼續西行,直到與那位西方的智者相會。將東西方學者研究的哲學成果充分交融之后,再整理成冊。但是,這位尹喜先生幫了這么大的忙,不僅解決了他出關的難題,還設身處地的為他安排了后半生的生活。這種大恩大德不報何以對得起良心?于是,老子依然決定,暫緩執行原計劃,留下來傳道。

  尹喜聽到老子的決定非常高興:老師不著急,這一段時間您太累了。先休息十天半月,什么時候您老休息好了,覺得精力充沛了,我再通知弟子前來聽課。老子想也好,我也需要簡單地備一下課。就告訴尹喜,我準備一下,十天后開始講課。

  老子在這有限的十天里想得很多。他想到了太公助周;想到了武王伐紂;想到了《易經》,想到了天道自然、陰陽轉換;想到了單氏取周天下大亂;想到了皇室爭戰兄弟相殘;想到了戰亂中飽受戰爭之苦中的平民百姓;想到了.。.在整理了一番思緒之后,老子列出了講課的提綱——共八十一講,分別寫在八十一根竹簡之上。

  十天過去了,老子也完成了他對自己思緒的整理,不,是對中華民族思想史的整理,完全可以講課了。

  第一天,老子講的是“道”,對于這個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明,道不透的“道”,老子整整講了一天的時間。為了讓弟子們懂得“道”的真諦,老子列舉了上三皇、下五帝,前堯舜、后大禹,夏桀、殷紂周公文王,甚至把本朝的忠臣良將、亂臣賊子都講了出來。說到傷心之處也是痛心疾首、慷慨激昂。弟子們只顧聽得津津有味,卻忘了做詳細的記錄,僅僅記了個提綱——這也難怪,那時候哪有用于記錄的紙張,連毛筆還沒有發明??蓱z聽講的弟子們,用鐵片在竹簡上一筆一劃的刻字,那速度能記下老子的滔滔不絕么?

  就這樣,老子連續在這里講了八十一天。老子眼見過函谷已經三個月,與尹喜約定的時間已到,就辭別尹喜,只身向西方走去。

  說到老子講經,還有一個小插曲。在聽課的學生里,有個叫李甲的,原本是個賭徒,在家輸光了房產,輸掉了老婆孩子,無處存身,才來到樓觀臺,為尹喜打掃庭院。在老子講課期間也常常來聽。慢慢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在與同學的討論中,現身說法痛哭流涕,決心痛改前昔,重新做人。他把自己比作一對枯骨,說自己早已沒有了靈魂。是老子讓他死而復生?!罴椎倪@一段話后來被演繹成一則老子使一堆枯骨起死回生的故事——這是后話。

  送別老子之后。尹喜馬上組織弟子整理老子的講義。他們把眾人所記的要點綜合起來,編成了《老子》上下篇。因為在竹簡上刻字太困難,他們在整理時,沒有收錄舉例說明的部分,只將每一部分的重要觀點記錄了下來。于是,我們看到的《道德經》就像語錄體的文字,也象是格言,總之是有論點無論據的,與現代的議論文大不相同——這就是我們現在為什么讀起來艱澀難懂的原因。正因為尹喜領頭組織人力整理了《道德經》,使老子這部千古不朽的名著萬世流傳,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在對中國歷史有一定研究的東漢太學生張道陵創立道教時,將尹喜尊為“玉清靈寶天尊”要人們象對待老子一樣萬世供奉,在道教中給了尹喜一個重要的位置——這又是一段后話。

  五、老子西行無路,又折身入關,入鸞州景室山修道養生

  卻說老子越往西走,道路越難行,當走到大散關的時候,見這里虎狼能群,蟒蛇遍地,狂風怒吼,飛沙走石,幾乎沒有過往的行人。便猶豫起來。這也難怪,——又過了近一千年,在唐僧往印度取經的時候,西行之路尚且那么艱難,何況那時呢?

  從《道德經》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是非常重視生命的,他寫到:君子無死地——君子是不往危險的地方去的。今天,老子為了與西方圣者見面來到這樣危險的地方,實在與老子的主張、性格不符。怎么辦呢?連這位古代的先哲也犯難了。結果還是“道法自然”解決了問題。既然自然條件惡劣,天意不要西去,我何必違天意而行呢?

  經過一番認真的考慮,老子毅然決定返回。然而,返回又往哪里去呢?這又是老子需要考慮的問題。——后來根據老子這一段經歷,作家劉言寫了一篇小說,取名為《老子化胡經》,用了一種虛構的方法,說老子西出函谷后,只身來到匈奴去教化胡人。但老子到底到那里去了呢,劉言并不知道。

  經過數月的櫛風沐雨,風餐露宿,老子原先高大的身軀矮小了許多,面龐也明顯的消瘦。不是特別熟悉的朋友,已經認不出他了。當他又回到咸陽時,遇到了曾經在樓觀臺聽過他講經的秦軼和李甲,這秦軼竟然沒有認出老師。要不是眼尖的李甲喊老師,秦軼真不敢相信眼前這位清癯消瘦的老頭就是幾個月前給他講課的老師。秦軼趕緊把老子領回家中,好好招待。足足一個月老子才恢復了體力。秦軼問老師對今后有何打算,老子說出了要到景室山歸隱修道的打算。老子認為,景室山發脈于秦嶺,結地于鸞州,實屬中原之屏障。三鼎巍峨,秀水奇峰,山水美景集于一山,為中國之罕見。是個修身養性的極佳之處。但老子特意囑咐秦軼,對他的去向,不要告訴任何人,希望他給老師留一點面子。

  秦軼和李甲想讓老師就留在秦國,但說服不了老子,只好由他去了。并答應老子決不泄露給其他人。不過,秦軼通過關系弄到了關文,秦軼和李甲與老子一起混跡在秦國入關的流民中進入了函谷關。為了不讓守關將士認出老子,秦軼還特意把老子與坐騎分開——將青?;煸卩崌X溩拥呐H褐羞M了函谷關。老子師徒的這一安排竟然蒙過了尹喜的耳目。

  這一次經過函谷關沒有驚動任何人。老子一行入關之后經桃園(即今靈寶)過盧氏,翻越大石河,走三川紅葉嶺,進入了古鸞州。于公元前501年農歷四月初八登上了景室山。老子與弟子在景室山住了很長時間,民間傳說老子活到一百多歲才離開了人間。為了紀念老子,北魏初年,人們在山上建了老君廟。唐太宗建國之初,專派功臣尉遲敬德監修了老君廟。明萬歷還頒發圣旨,欽賜經卷,兩位皇帝都承認了老子的歸隱地。然而,在西漢時,官方并不知道。于是史學家司馬遷對老子的歸宿及年齡也不清楚。他說老子活到了一百六十余歲,也是傳言。家住陜西韓城的司馬公,從小讀書成人后做官,正值壯年便被宮刑入獄,其活動沒有超出西安附近。一生沒有機會到欒川來,所以對老子的歸隱之處毫無了解實屬正常。所以,他說,老子出函谷后不知所終,也是一種科學的史家態度。但是,后人既有研究成果,我們怎能墨守陳規?連唐太宗、明萬歷都認為老子歸隱在老君山,我們還有什么懷疑的呢?

  六、老子為欒川人民留下了諸多民俗

  老子與弟子登上老君山的前一天。即公元前501年的四月初七,景室山電閃雷鳴,狂風大作,一場暴雨傾盆而下,第二天,新雨過后,綠葉青翠,朝日初升,霞光萬道,老子師弟三人登上了景室山。后來人們傳說,那是老天為迎接老子專門安排的洗山雨,說也奇怪,老輩人傳說,從那以后,每年的四月初八老君廟會前一天,老君山總要下一場雨。

  老子和他的弟子李甲、秦軼到了老君山之后,除了自食其力修道養生之外,還潛心研究藥理病理,常常為山民治病。有一年還幫助欒川人民戰勝了一次瘟疫(傳染病),這件事后來被人們越傳越神。最后傳成了今天“平安節”的版本——說是有一年欒川發生了瘟疫,鄉間死人無數,直到年關疫情不減,連鄉間郎中都染上了疾病。家家都戴孝,天天有人亡,哪還有新年的氣氛?正在人們發愁的時候,有位老郎中做了個夢:一個白胡子老頭對他說,只要每家的門上都貼上用黃紙剪得牛,再配上一首詩“臘月二十三,老君來散丹,家家戶戶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就能夠驅除瘟疫了。

  老郎中醒后半信半疑,最后決定試一試,就動員家人分頭通知四鄉八鄰,一時間,家家戶戶都照此辦理。果不其然,幾天后瘟疫全消。于是人們又歡歡喜喜的補了個晚年。后來,欒川人把臘月二十三成為“平安節”。一直延續到現在,人們傳說,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在門上貼上金牛,一家人全年都不會得病。如果你有興趣,你到欒川縣城轉一轉,還能看到一些老戶人家的大門上還會貼著一對黃紙剪的金牛。

  再一個民記就是四月八老君廟會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老子是未登基的真龍天子
子朝之亂與道德經及周室典籍
三海古文明-1
老子不教孔子道德經,為何卻教了尹喜,因為孔子讀不懂道德經?
老子年譜
東周一樁歷史疑案:王子朝奔楚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文县| 石渠县| 龙州县| 辽阳市| 丹江口市| 汾阳市| 东辽县| 盐池县| 万山特区| 闽侯县| 葫芦岛市| 田林县| 宿州市| 西乌| 沾化县| 三河市| 康定县| 新蔡县| 同仁县| 海阳市| 阜平县| 米脂县| 淳安县| 浏阳市| 和平县| 辛集市| 聊城市| 万盛区| 马公市| 石林| 清远市| 华蓥市| 合作市| 页游| 岢岚县| 老河口市| 南雄市| 青河县| 介休市| 清原| 兴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