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孩子究竟要什么》 繪畫班的老師向我介紹6歲的女孩楠楠:“這個孩子平時很少說話,性格有些孤僻,喜歡獨(dú)來獨(dú)往,她經(jīng)常瞪著一雙大眼睛看別的小朋友玩,我引導(dǎo)她加入那個圈子,她卻總是搖頭;小朋友主動和她招呼,她也不理不睬。她的父母性格都比較外向,特別是母親,挺能說的,是行政干部,對孩子的內(nèi)向性格非常著急。”
我提出看看楠楠的畫,老師將她剛剛畫的一幅《貓和老鼠》(圖二)拿給我。我覺得有些奇怪;貓一下子抓了4只老鼠,那應(yīng)該是一件高興的事,可貓的臉上好像并沒有喜悅的神情。
我找到坐在一個角落發(fā)呆的楠楠。楠楠似乎很樂意和人分享她作品的構(gòu)思,她說:“因為它沒有得到表揚(yáng)啊,所以它不高興。”
“它想得到誰的表揚(yáng)呢?”
“爸爸媽媽。”
我追著問:“在你們家里,誰是這只貓呢?”
我以為她會說“是我”,沒想到,她的回答卻是:“媽媽!”
我又問她:“媽媽想得到誰的表揚(yáng)呢?”
“爸爸的表揚(yáng),我的表揚(yáng)。”
“她都做了些什么呢?為什么想要表揚(yáng)?”
“她做飯、洗衣、抹桌子、拖地、縫補(bǔ)衣服,還要輔導(dǎo)我學(xué)鋼琴,送我上繪畫班,反正她說家里的活都是她一個人做的。”說起這些,楠楠滔滔不絕,一點(diǎn)兒看不出“內(nèi)向、話少”的跡象。
“就是啊,她做了那么多事,你和爸爸為什么不表揚(yáng)她呢?”
“她老是板著臉批評人,說我這不好,那不對,挺煩的,爸爸也這樣說。”
“那你們將這些想法告訴過她嗎?”
楠楠搖頭:“我不敢,她是貓,我是老鼠,我看見她就躲。”
楠楠的媽媽是怎樣一個人呢?她對孩子的性格有哪些影響呢?于是,我約見了楠楠的媽媽王芬。
我先將我和楠楠的對話錄音放給她聽,她很驚訝:“楠楠會和您說那么多話啊?”然后,她皺了皺眉:“這孩子,真是不懂事,我在家里做死做活,最后卻成了冤大頭。咳,這都是她爸教唆的。”她向我大倒苦水:“我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歸,還經(jīng)常下鄉(xiāng)搞調(diào)研,但我從不以女強(qiáng)人自居而疏遠(yuǎn)家庭。楠楠她爸是個“甩手掌柜”,家里的事一般都是我做,做這些事倒也無所謂,問題是他們父女倆從來不說一句好話,好像我是欠著他們的……最讓我著急的是,楠楠的性格完全不像我們夫妻倆,很孤僻,很封閉。楠楠她爸說是因為我說的太多了,女兒才說的少,這叫平衡。這話的意思好像是我影響了楠楠的成長。我鞍前馬后地伺候他們,我圖個啥?我沒有功勞總得有苦勞吧?他們?yōu)槭裁催@么不理解人呢……”
等她發(fā)泄完了,我問她:“你覺得丈夫和孩子的認(rèn)可非常重要嗎?”
她愣了一下,很快又說道:“那當(dāng)然,我所做的都是為了他們,如果他們不認(rèn)可,那我的忙碌和辛苦有什么意義?”“
可他們并沒有要求你做這些事啊?”
她的臉一下子漲紅了,好像有些不高興:“如果我們都不做家務(wù)活,那叫一個家嗎?再說了,我又不是給誰打工,一定要人安排了才去做,我可是在自己家里啊。”
我順著她的思路說:“就是,你又不是給人打工,為什么在自己家里做了事還一定要讓人認(rèn)可呢?”
“這——”她語塞了。
咨詢手記:
1、媽媽的“追討”讓孩子逃避交往
在這個家庭里,誰是孩子?誰是大人?表面上看,是母親在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為孩子付出。實(shí)際上,母親更像是一個討著要糖果獎賞的孩童,如果“大人”不給她,她就會覺得委屈,就想犯賴。這表明她內(nèi)心里藏著一個未得到滿足的小孩子。
可能由于各種原因,她在童年時代沒有受到父母足夠的關(guān)注,沒有獲得足夠的愛,這成了她心里無法釋懷的痛。成年后,她便將對父母的期望投射到自己最親的人——丈夫和女兒身上。作為成人的丈夫可以以“你很煩”為由拒絕她的索取,而心理能量還很弱的女兒采取的拒絕方式只有逃避。這種“逃避”的方式也被楠楠復(fù)制到和其它人的交往中。所以她常常會瞪著眼睛看別的小朋友玩耍,但自己卻不敢走近。
那個經(jīng)常討著要表揚(yáng),因為沒有得到表揚(yáng)而哭喪著臉的記憶深深地刻在楠楠的腦海中,她筆下的貓就是媽媽的寫照。楠楠說,那只貓想要的是爸爸媽媽的表揚(yáng),這是她意識層面上的認(rèn)識;而在她的潛意識里,她明白:自己的媽媽真正想要的也是爸爸媽媽的表揚(yáng)?孩子的嘴可能說不出什么深刻的道理,可孩子的心卻異常敏銳,看得比誰都明白。
媽媽為女兒內(nèi)向的性格著急,而真正需要改變的是她自己以及她和女兒相處的方式。
2、解開自己的心結(jié)
在我的分析引導(dǎo)下,王芬承認(rèn):她是家里的老幺,從一生下來,父母就將她放在鄉(xiāng)下的姥姥家,她很少看到父母;每次看到別的孩子依偎在爸爸媽媽的懷里,她都非常羨慕;父母每年只回家看她兩三次,她因此抓住這點(diǎn)機(jī)會,表現(xiàn)得特別乖,特別懂事,希望父母能抱抱她,但是,父母好像很遲鈍;每次父母離開后,她都會委屈地大哭一場,覺得他們一點(diǎn)兒都不愛她。
我告訴她:“誰欠的債由誰還,父母欠你的愛應(yīng)該去找他們要。”
王芬嘆了口氣:“咳,他們都老了,再說了,那都是過去很久的事了。”
“你可以和他們做一次坦誠的溝通,將童年受到的委屈告訴他們,也聽聽他們的想法。”
一個星期后,王芬告訴我,她像個小孩子般在父母面前大哭了一場,父母眼圈也紅紅的,他們說,是有些對不起她,因為那個時候的確太忙了,單位上的事很多,家里還有兩個孩子,整天忙得暈頭轉(zhuǎn)向,而且姥姥是個細(xì)心的人,將她照顧得很好,所以他們從來不擔(dān)心她。“過去的事本來無法再彌補(bǔ),他們講了當(dāng)時的難處,也向我道了歉,我心里一下子輕松了許多。”王芬說。
我又說:“每個人都有一些無法釋懷的心結(jié),解開這些心結(jié)還是需要找當(dāng)事人,將別的不相干的人拉進(jìn)來既于事無補(bǔ),而且還會對他人造成傷害,比如,楠楠見了你就像老鼠見了貓般的躲,這也造成了她在人際交往的障礙。”
“那該怎么辦呢?”提起女兒,她顯得很焦急。
“你希望她有什么樣的性格呢?”
王芬說:“希望她融入到小伙伴的群體中,與別人友好相處,學(xué)會與人合作,能大膽表達(dá)自己的想法……”
我告訴她:“孩子在與父母交往的過程中學(xué)會與人打交道,你希望她成為什么樣的人那就要以身作則,給她作好示范、引導(dǎo)。”
3、讓孩子擁有一顆友愛、開放的心
我給王芬提了三條建議——
第一,和孩子做朋友。生活上,父母照顧孩子,而且是毫無怨言的,因為這是為人父母的職責(zé);精神層面上,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傾聽她的心聲,分享她的喜悅,和她一起做游戲,一起講故事,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與人分享、與人合作的樂趣。
第二,鼓勵孩子適當(dāng)向人求助。比如,在餐館吃飯,當(dāng)孩子還需要一些餐巾紙時,鼓勵她自己去找服務(wù)員要;馬路上,鼓勵孩子向行人問路;公園里,當(dāng)孩子羨慕別的小朋友新奇的玩具時,鼓勵她上前打聽:在哪兒買的?多少錢?通過這些嘗試,孩子慢慢會明白,人們大多是愿意給別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的,而不會索求任何回報。明白這一點(diǎn),對楠楠來說很重要。以前,受“媽媽總是想得表揚(yáng)”的影響,她會認(rèn)為,人們不會無緣無故地幫助別人,如果一個人為你做了事,那是要求回報的,因為害怕給予回報,所以她會拒絕和人建立聯(lián)系。
第三,引導(dǎo)孩子和外界友好相處。這個外界既指外人,也指外物。遇到熟人,主動打個招呼;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遇到陌生人,也可以給一個大大的微笑。對于身邊的大自然的生命,也要給予積極的、充滿愛的關(guān)注:“小狗可能迷路了,我們帶它去找主人吧”“小樹被風(fēng)吹倒了,我們將它扶起來吧”“小鳥的腿受傷了,我們給它包扎一下。”擁有一顆友好、善良、真誠、開放的心的孩子很容易和人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別人也會很樂意和她交往。
王芬表示會按照我所說的去做。我還提醒她一點(diǎn):要注重自我的成長,當(dāng)心里有怨屈時要學(xué)會自我消化,必要時可以通過夫妻溝通來化解。“父母千萬不能將不良情緒轉(zhuǎn)嫁給孩子,那對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我說。
半年后,我又去那個兒童繪畫班,老師給我看了楠楠的三幅畫。我對楠楠:“你給我講講這些畫的故事吧。”楠楠很高興地告訴我:“這是小蝸牛過河(圖三)。小蝸牛要過河,樹葉說:‘我來做你的船吧!’一條彩色的魚游過來說:‘我來推船吧。’可是,它一個人的力氣太小,它就叫來很多好朋友,大家一起推著蝸牛過河。那一幅畫是福娃要去參加運(yùn)動會(圖四),快遲到了,駝鳥說:‘我跑得快,我?guī)闳グ伞!M藓芨吲d,舉著旗幟唱歌;那個嘛(圖五),云寶寶哭得很傷心,小白兔和她是好朋友,她跑到山頂上對云寶寶說:‘你別哭了,有什么事就告訴我,我來幫你。’”
我聽得滿心歡喜,那不僅僅是因為楠楠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dá)能力讓我稱奇,更重要的是,這些畫給了我這樣的信息:楠楠有一顆真誠而友好的心,她學(xué)會了與人合作。
楠楠現(xiàn)在的性格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那當(dāng)然是不言而喻的。我不禁對楠楠的母親充滿了敬意,感激她及時將楠楠從“老鼠見到貓”的人際交往障礙中解放出來,引導(dǎo)她以開放的心態(tài)走進(jìn)人群。
溫馨提示:
可能由于各種原因,媽媽在童年時代沒有受到父母足夠的關(guān)注,沒有獲得足夠的愛,這成了她心里無法釋懷的痛。成年后,她便將對父母的期望投射到自己最親的人——丈夫和女兒身上。作為成人的丈夫可以以“你很煩”為由拒絕她的索取,而心理能量還很弱的女兒采取的拒絕方式只有逃避。這種“逃避”的方式也被楠楠復(fù)制到和其它人的交往中。所以她常常會瞪著眼睛看別的小朋友玩耍,但自己卻不敢走近。
媽媽為女兒內(nèi)向的性格著急,而真正需要改變的是她自己以及她和女兒相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