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積勞成疾,諸葛亮五十四歲壯年病逝,安葬在漢中定軍山(現在的陜西省敏縣南部)。老百姓對諸葛亮十分思念,因他不僅是勞動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勞動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潔的名相。故,凡是他到過的地方,紛紛為他立廟。各地的武侯祠就有七座,最大的一處是成都武侯祠!
下圖中“掀天揭地 ”這四個字是明嘉靖皇帝對諸葛亮的贊揚,房檐下的柱子上不接天,下不接地,也是專門設計成這樣的。
隆中之所以聞名天下,原因有三:一是諸葛亮的躬耕之地;
河南南陽臥龍崗和湖北襄陽隆中兩地都在爭諸葛亮躬耕之地。 但究竟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南陽還是在襄陽呢?
只要了解當時的歷史地理知識,就不難辨別。隆中在漢時屬南陽郡所管轄,于是諸葛亮便稱自己“躬耕于南陽”。明代以后,隆中才劃歸襄陽,而襄陽、南陽又分屬湖北、河南兩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爭論。事實上,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處,那就是古隆中。
二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所在之地;
公元207元冬天,在徐庶、司馬徽的推薦下,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三顧隆中茅廬,向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良策。這就是千古傳名的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的遺址就在“三顧堂”上,它是諸葛亮的故居,也是隆中勝跡的主體部分。三國故事“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膾炙人口的“隆中對”的出典就在這里。據《輿地志》記載:“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 空然有聲。”隆中因之而得我。
三是著名的“隆中對策”的提出之地。
三顧堂門兩旁的一副對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兩表”是指諸葛亮入川后,為劉備的千秋偉業所作的兩個《出師表》。“三顧”是指劉備三顧草廬請諸葛亮。“一對”指當年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這副對聯歌頌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三顧堂里面是一個幽靜古樸的四合院,看到的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的蠟像栩栩如生。(借用孟師傅拍的四張片片,表示感謝!)
還參觀了離三顧堂不遠處的草廬,這里是諸葛亮與他的親朋師友經常聚會的地方。唐代馮志韻草廬詩說:“臥龍人去遠,此地尚名岡。所幸遺民在,憑君一勸耕。”據史書記載,他寫詩的時候草廬還完好,而今草廬已無故跡可尋,留下的只有一個隆起的大山包,而現在大家看到的六角形廬亭為后人所建。 傳說“到當陽拜關公,能增加福壽;到隆中拜 諸葛,能增長智慧。”
孔雀在當年諸葛亮夫人舂糧食的地方留影,亦想沾點靈氣變得更加聰明!哈哈哈! 騰龍閣是1999年12月建成的標志性景觀建筑,閣高44米,建筑面積1108平方米,上下十層,寶形訪漢建筑外形,閣內各樓層 分別陳列有歷代贊頌諸葛亮的詩文,諸葛亮在隆中十年的成長歷程及他在襄陽的社會關系,三國主要人物雕像或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