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本月美國阿爾忒彌斯1號火箭發射再次故障,人們腦子里的問號越畫越大,這還是那個科技超強的大漂亮國嗎?于是乎美國曾經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又被人們提了起來!
本文就把阿波羅登月計劃前因后果給大家捋一捋,疑點也給大家列一列,大家自己分析分析,畢竟能夠證偽的才是科學。
美國的載人登月計劃完全是美蘇冷戰的產物,不為科學,只為證明自由資本主義比共產主義更先進,好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推進全球擴張。
1957年10月4日,蘇聯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恐慌,拉開了美蘇太空冷戰的序幕。
那時的科學全都披著一件政治外套!
1、美國 《新聞周刊》當時報道 “一個專政的國家 ?一群被控制的科學家 ?已經給 '衛星 ’這個詞賦予了奴役的色彩.....”。
2、在聯大會議上蘇聯代表刻意詢問美國代表是否需要技術援助?莫斯科有向落后國家提供技術援助的義務。
3、1958年意大利全國大選期間?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還親自打電話要求科羅廖夫(蘇聯航天負責人)發射一顆人造衛星為意大利共產黨爭取選票。意大利共產黨最后雖然沒有勝選,但士氣大振。
其后雖然美國也成功發射了衛星,但由于火箭推力比不上蘇聯,發射的衛星比蘇聯的小很多,為了贏得這場太空競賽,美國決定升級賽道,1958年10月1日,美國國家航天局正式成立,緊接著推出了“水星計劃”,希望在載入航天上壓蘇聯一頭。
1961年4月12日蘇聯東方1號載人火箭發射成功,尤里·加加林成為人類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人。赫魯曉夫當時以傲慢的語氣強調 “是資本主義國家追趕我們的時候了。”而《紐約時報 》直接評論該事件的影響“我們的盟友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從上面的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太空冷戰的初期,蘇聯基本是壓著美國在打,美國無論衛星發射還是載人航天都慢人一步,美國盟友和國內媒體都給美國總統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一句話,干不過蘇聯,我們就得完蛋!
為了壓過蘇聯,美國迫不得已再次提升賽道。1961年5月25日,美國肯尼迪總統首次提出了阿波羅登月計劃。這次美國就開了掛一樣,耗資255億美元,從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共6次完成了6次載入登月,其中從阿波羅7號—阿波羅11號,基本上每2月就有一次載入航天發射,進展速度之快,發射頻率、成功率之高都令人驚嘆!
為什么要介紹這個背景,因為想讓大家了解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在當時是個必須成功的政治任務,可以說關乎著美蘇冷戰的勝敗!
而正是阿波羅登月的成功將蘇聯科技雄心徹底擊潰,蘇聯雖然沒有正式對外宣布載入登月計劃,但其實內部一直在調集大量資源全力科研,可惜聯盟號飛船的接連失敗,直接導致蘇聯了的衰落。
1、自己人開懟
1 9 7 6年6月,“阿波羅登月艙”承包商洛克達因公司雇員比爾·凱恩(Bill Kaysing)和蘭迪·里德(Randy Reid)出版了一本叫《我們從未曾登陸月球:美國的300億美元騙局》(《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 America's Thirty BillionDollar Swindle》)的書,從內部開懟。
他指出實際的登月過程是火箭確實發射了,人們通過電視直播看到了那壯麗的場面,但目標不是月球,而是飛往南極,載入飛船在那里被彈出,被軍方回收,接著直播畫面被切回宇航員在地球實驗室里的表演,之后進入指令艙,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個所謂的登月過程。后來有部電影《摩羯星一號》呼應了他的說法。
2、幾乎沒有美國的主流科學家認真對待“登月造假論”,并主動出來澄清事實,或者進行科學辯論,NASA 和當年“阿波羅 11 號”上的宇航員似乎都對此沒有興趣。
3、當年的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拒絕參加任何記者招待會,拒絕簽名,拒絕合影—40 年來他一直選擇沉默,直到去世。
4、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用的土星5號巨型火箭資料全部遺失,呃.......好吧。
5、2020年12月3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部法律《在太空中保護人類遺產的一小步法》(The One Small Step to Protect Human Heritage in Space Act ),根據該項法律,在阿波羅登月點附近登陸月球,會被視為破壞人類遺產,受到美國政府制裁。
6、美國的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最初定的是2024年,后來延遲到2026年,前一段又推遲到了2028年,在加上阿爾忒彌斯1號火箭接連發射失敗......,就算是沒有了部分資料,經驗和數據總是有掌握吧,何至于此?
1、登月倉的撞擊坑
實際上月球表面的土壤是十分松軟的,嫦娥4號總重量約1228公斤,都在月面形成了落月撞擊坑。
同樣的嫦娥5號的落月也形成了撞擊坑,嫦娥5號重量約8200公斤。
而阿波羅11號登月倉重量16448公斤,但.....,見下圖
嫦娥4號、5號著陸器腳部都有撞擊坑形成的松散月壤,阿波羅11號的著陸器重量接近嫦娥4號的13倍,但是照片上看沒有明顯的撞擊坑和周邊因撞擊形成的松散月壤。
尤其是阿波羅11號著陸器月面探測桿上覆蓋的月壤,明顯高出月面,形狀不像是撞擊后散落的月壤飛濺覆蓋形成,反而像是人為覆蓋的土壤。
月球上沒有空氣,降落時只能采用反向噴射方式減速,因為月球表面常年積累的塵埃,在噴射力作用下,必然會向四方濺射,并將降落點附近的灰塵吹走,從上圖中看到,降落點下面的浮土很多,好像是將登陸艙輕輕的放在土壤上面似的,而嫦娥4號、5號的落月面基本看不到浮土。
2、飄楊的旗幟
在美國放出的“阿波羅11號登月”的視頻宣傳片的57分40秒-57 分45秒的期間內旗幟有劇烈的不規律擺動現象,擺動幅度忽大忽小,很像風在吹動旗子,月球上沒有空氣,旗子怎么會飄揚?有人解釋成旗子在重力作用下的自由擺動,但自由擺動是有規律的,且在重力作用下幅度會越來越小,不會像這樣忽大忽小。
3、登月的照片
根據NASA公布的登月時間的相關數據計算,當時太陽光與月面間的入射角應該是在6°~7°左右,但是插上月球的星條旗的照片上所顯示的太陽光入射角有近30°,也就是說這個照片中陰影生成的角度應該是在“跨出第一步”的46小時后才有可能看得到。
4、旗子的材料
阿波羅11號攜帶的國旗材質是在一家百貨公司以5.5美元的價格買下的,材質是尼龍也就是塑料,美國對待第一次登月的國旗這么草率的嗎?這種材質應付月球上晝夜300多度的溫差,真的好嗎?這面旗子目前探測器已觀測不到,也就是說消失了,美國專家給出的解釋時,登月返回倉起飛時尾焰噴到了它,不過就算尾焰沒有噴到它,按它的材質也很快會自動消失的吧。
5、那個神奇的腳印
這個腳印的深度說明該地區月壤是十分松軟的,既然能踏出這么深的腳印,那么14頓的著陸器怎么會沒有撞擊坑呢?哪怕淺淺的也行啊,這和著陸器的照片又產生了矛盾。有的人可能會說著陸器的尾焰噴力把周圍浮土都吹走了,所以沒有撞擊坑,別逗了,請看下面這張著陸器圖片,好多深深的腳印,但就是沒有撞擊坑。
再從不同角度來一張高清地看看。
6、溫度對攝影器材的影響
錄像顯示攝像器材外部沒有隔熱裝備,而月球表面的溫度在白天可達130℃高溫,而當時的照相機都是膠卷式的,130℃高溫足夠讓膠卷的材質發生變形扭曲從而失效,那么這些照片又是哪兒來得呢?
7、宇航員跳躍的高度
通過對阿波羅登月錄像分析,宇航員跳起的高度離地面大概10厘米左右,向前跳躍距離不超過1米,而月球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即使加上全套裝備宇航員也不過27公斤重,因此跳躍的高度和距離遠不止這么小,而這些數據和在地球穿上宇航服后的測試數據大致一樣。
8、宇航服的舒展程度
下面是一張月球上(左邊)和軌道站上(右邊)的宇航服照片對比,一個顯得皺皺巴巴,一個顯得飽滿舒展。我們都知道月球和軌道站都是真空,宇航服內是有一個大氣壓存在的,皺皺巴巴的宇航服很像是在地球上內外氣壓一致時所呈現的物理狀態。
9、再聽聽我們的航天設計師怎么說
2016年4月24日,人民網發布了一個采訪中國載人航天副總設計師、神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的視頻《中國實現載人登月的日子不會太遠》。視頻中關于美國阿波羅計劃,張柏楠是這么說的:“從客觀的角度來講,載人登月,即使到了今天,即使是對于美國人來講,也是非常難的。當時阿波羅飛船所采用的很多技術都非常冒險,如果客觀評估的話,可靠性都到不了50%,非常非常的冒險。很多的結構系數選取得非常低,包括我們現在團隊在搞的這個載人登月的論證,想按現在的技術設計出阿波羅登月的這個登月艙也好,飛船也好,都非常困難?!?/p>
10、其他想說的
美國月壤確實是有的,而且也是真的,但是有沒有381.7公斤不好說。根據我國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對美國給我們的1克阿波羅17號的月壤中的0.5克進行的研究分析并和嫦娥5號帶回的月壤對比,得出的結論是“美國的月壤是真的”。但這并不能說明美國的載人登月不存在可疑之處?
5、結語
最后想說的是不管阿波羅登月計劃是否造假,美國憑借它確確實實贏得了太空爭霸賽的勝利。至于真假本文不作結論,大家可以自己分析,畢竟能夠證偽的才是科學。